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12: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拓展训练-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内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好书画_________________
(2)今乃掉尾而斗________________
(3)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3.牧童认为戴嵩画中的错误在何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文中“哉”是_________词,表示_______________。
6.“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意思是_________,现代人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
7.“巍巍乎若太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8.“知音”一词现在指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滥竽①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②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
宣王死,湣⑥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
【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滥,失实的。竽(yú),一种古代乐器。②南郭:复姓。③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④说:同“悦”,喜欢。⑤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廪(l n),粮仓。食(sì),供养。⑥湣(m n):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宣王使人吹竽( )
(2)好一一听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___;湣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的人。
阅读理解。
书低
一生赁①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②,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注]①赁:租。②《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13.联系文章,说一说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午后归房 归:______________
(2)呼童取书来 呼:______________
(3)僧大诧曰 诧:______________
(4)俱云“低” 俱:______________
14.书生说书“低”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用“﹏﹏﹏”画出来。
15.将文中画“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哪一项能概括书生的性格特点?( )
A.饱读诗书,勤学苦读 B.好吃懒做,贪得无厌
C.不学无术,碌碌无为 D.好胜心强,固执己见
小古文阅读,完成以下小题。
烧衣
一最性急①,一最性缓②,冬日围炉聚饮。性急者衣坠炉中,为火所燃,性缓者见之从容谓曰:“适③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然则④言之是耶,不言是耶?”性急者问以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⑤(jù)曳衣甲而起,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早说!”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不料果然。”
出自《笑林广记》卷五
注释:①急:急躁②缓:温和③适:正好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⑤遽:立即,急忙⑥曳衣:拉起衣服
17.短文中有两个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一个_______一个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18.文中性缓者要告诉性急者“火烧君裳”,意思是   。 他却用了一大段话,根据你的理解,这段话(说到了 没说到)   重点。知道真相后,性急者“怒”,你觉得他“怒”除了自己性急易怒,还因为   。(在横线上填空,选择正确答案打上“√”)
19.你对文中的性缓者有什么建议?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②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管理的意思。②遂:就。
20.出自这则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
21.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①狐 ②虎 ③百兽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故遂与之行。( )(3)兽见之皆走。( )
22.“兽见之皆走”的原因是( )
A.兽畏狐也 B.兽畏天帝也 C.兽畏虎也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你认为这则故事中的狐狸喻示了生活中的哪一种人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2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 ②辄默记( )
③儿痴如此( ) ④恬若不见( )
⑤父怒挞之( ) ⑥曷不听其所为?( )
26.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布:铺开、展开。④裘:皮衣。⑤因:于是
2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数百步复反( )(2)及疲( )
(3)良久而去( )(4)三日方去( )
2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填空。
( )→( )→( )→(宿其旁观)
3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喜欢 却 认为……是对的 2.BD 3.牛在打架时,尾巴一般是夹在大腿间的,而不是甩着尾巴。 4.耕田的事情要问奴,纺织的事情要问婢。告诉我们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分析】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好书画:喜好书画。好:喜欢。
(2)今乃掉尾而斗: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乃:却。
(3)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然:认为……是对的。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联系上下文完成句子的省略部分。
A项,正确。根据句子“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可知正确。
B项,错误。应填“(杜处士)尤所爱”。
C项,正确。根据句子“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可知正确。
D项,错误。“不可改也”是指“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个道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掌握。
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根据句子“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用自己的话说出其大概意思即可。
这句话意思是: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这句话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如果自己不知道做事情的具体细节和操作方法,就可以去请教从事该工作的人。我们要知人,然后与他们结交,互通有无。向专业人员取经,可以为我们节省宝贵的时间。
5. 语气 感叹 6. 心里想到高山,想到流水 知音难寻或乐曲高妙 7.高高的像泰山 8.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分析】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5.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词语理解。
“志在太山”意思是心里想着高山。志:心志,情志。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志在流水”意思是心里想到河流。“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巍巍:高。乎:语气词,相当于“啊”。若 :……一样。
“巍巍乎若太山”的意思是高高的像泰山。
8.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传说伯牙弹琴,在旁听琴的钟子期能十分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含义。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因此不再弹琴。后来用“知音”比喻知己。
知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9. 让。 喜欢。 10.齐宣王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11.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湣王好一一听之 12. 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
【分析】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齐宣王让人吹竽。使,让的意思。
(2)句意为:(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0.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句中重点词:说:同“悦”,喜欢。“之”为指示代词, 代表“南郭处士为王吹竽这件事”。廪,粮仓。食,供养。
句意为: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1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筛选能力。
结合句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可知,齐宣王喜欢听众人齐吹;“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可知,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听吹竽。
12.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故事中的南郭先生没有真本事,混在人群中装模作样蒙骗别人,最终露出马脚。这个故事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才能经受得住任何考验。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掌权者用人要认真选拔,然后才能重用。
13. 回到。 叫,让。 惊诧。 都。 14.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15.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以称为饱学之土了,(你)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 16.C
【分析】译文:一个书生,租借僧人寺院的房屋读书,但每天都外出游玩,午后回房,叫书僮取书来。书僮拿《文选》,书生看了说:“低。”拿《汉书》,书生看了说:“低。”又拿《史记》,书生看了还说:“低!”僧人大为奇怪,说:“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全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书生说:“我要睡觉,取书做枕头罢了!”
1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午后归房:午后回到房间。归:回到。
(2)呼童取书来:叫书僮取书来。呼:叫,让。
(3)僧大诧曰:僧人大为奇怪。诧:奇怪,惊诧。
(4)俱云“低”:全都说它们“低”。俱:都。
14.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的意思是僧人大为奇怪,说:“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全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书生说:“我要睡觉,取书做枕头罢了!”由此可知,书生说书“低”的原因是“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意思是“我”要睡觉,取书做枕头罢了!
15.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熟”的意思是熟读。“足”的意思是足以。“俱”的意思是都。“何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以称为饱学之土了,(你)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问题,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再概括出人物形象。文中书生是个不学无术、碌碌无为之人。从“每日游玩,午后归房”能够看出他每天无所事,只顾玩,碌碌无为。从“取书作枕头”可以看出他对待学习态度不认真,不学无术。选C。
17. 性情急躁 性情温和 18.火烧着你的衣服了 没说到√慢性子的人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19.遇事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不切实际地拘泥不变。
【分析】参考译文:
一个性格急躁,另一个性格温和。冬天围在炉前喝酒,急躁性格的人,他的衣服掉到炉火中了,被火烧到了,性格温和的人见到了还是慢慢的说:“我已经看到一件事很久了,想要告诉你,又怕你的急性子把事弄得更糟,不告诉你又怕对你不利,我是该说呢还是不该说呢?”性格急躁的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才说:“火烧着你的衣服了。”性格急躁的人把衣服拽起来,生气的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性格温和的人答道:“别人说你性格急躁,没想到真的是这样。”
17.考查了对文章中人物的了解。
根据原文“一最性急,一最性缓”和列举的事例可知文中人物性格一个性情急躁,一个性情温和。
18.考查了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根据译文“火烧君裳”的意思是:火烧着你的衣服了。他却用了一大段话,这段话没说到重点。 知道真相后,性急者“怒”,你觉得他“怒”除了自己性急易怒,还因为慢性子的人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19.考查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文中“性缓者”不分轻重缓急的做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即可。
如:性格的缓慢要看事情的轻重,不能不分轻重,一直性格缓慢,不善变通、呆板守旧,礼貌虽好,然而不分场合一律通用,就是坏事情;做人是对,然而不分轻重帮助,就是坏事情。
20.狐假虎威 21. ③ ① ①② 22.C 23.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4.我认为狐狸喻示了生活中假借别人的威势来吓唬别人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善于弃伪存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然就很容易被坏人的花招迷惑。
【分析】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
文中讲了狐狸让老虎“子随我后”,假借老虎的威风而形成“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的假象,骗老虎说自己是“长百兽”的动物,我们学过的成语“狐假虎威”正出自于此,由于狐狸是假借老虎的威风恐吓百兽,所以现在经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的现象。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1)“虎求百兽而食之”的意思是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之”代指百兽。
(2)“故遂与之行”的意思是就和狐狸同行。“之”代指狐狸。
(3)“兽见之皆走”的意思是群兽见了老虎和狐狸,都纷纷逃走。“之”代指老虎和狐狸。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可知,“兽见之皆走”的原因是野兽都害怕老虎,故答案选C。
23.本题考查了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子意思是: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的。
24.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和主旨内容概括。
结合内容理解,例:倚仗他人势力欺上瞒下之人。
25. 偷偷地 就 入迷 神情平静 打 何不 26. 王冕是诸暨的人。 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27.年轻时必须勤读苦练,长大后方能有所作为。
【分析】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关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①“窃入学舍”意思是:偷偷地跑进学堂,“窃”意思是“偷偷地”。
②“辄默记”意思是:就默默地记住,“辄”意思是“就”。
③“儿痴如此”意思是: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痴”意思是“入迷”。
④“恬若不见”意思是: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恬”意思是“神情平静”。
⑤“父怒挞之”意思是: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挞”意思是“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意思是:何不由着他呢?“曷不”意思是“何不”。
26.本题考查了学生翻译句子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王冕者,诸暨人: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跑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苦读。
27.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这是一道半开放性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作答。
结合本文内容可知,主要讲述了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据此写出自己所受到的感悟即可。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28. 同“返”,返回。
等到 离开 才 29.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30. 驻马观之 下马伫观 布裘坐观 31.学习要专心刻苦,更要虚心求教,学会吸收别人的优点。
【分析】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
2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1)“数百步复反”的意思是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可知,“反”通“返”,返回的意思。
(2)“及疲”的意思是等到疲乏。可知,“及”的意思是等到。
(3)“良久而去”的意思是看了很久后离开。可知,“去”的意思是离开。
(4)“三日方去”的意思是多日才离去。可知,“方”的意思是“才”。
29.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翻译,注意结合重点词语理解。
“尝”是曾经的意思;“书”的意思是“书写。
故句子的意思是: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认真阅读原文分析。
通过译文可知,欧阳询赶路时看到一碑文,停下观看,后下马观看,累了就铺上皮衣观看,在古碑旁看了很多天才离开。所以欧阳询观看古碑的过程是:驻马观之;下马伫观;布裘坐观;宿其旁观。
31.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辨析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事例体现出来。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文章通过写欧阳修看到碑文驻马观到下马观到坐观,观看很多天才离开。可见欧阳询学习的刻苦、专心致志;且他学习书法博采众长,努力吸收别人的优点。学生围绕欧阳询的品质、学习方法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