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12:3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拓展训练-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外阅读。
咏煤炭
凿开混沌①得乌金,藏蓄阳和②意最深。爝火③然回春浩浩④,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⑤元赖⑥生成力,铁石⑦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⑧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混沌:世界开辟前的状态,这里指大地。②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指炭所蓄藏的热能。③火:小火炬。④浩浩:广大的样子。⑤鼎:烹饪工具。⑥元赖:依赖。⑦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埋藏地下变成的。 ⑧苍生:百姓。
1.读一读诗句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石犹存死后心”中的“心”指的是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作者在托物言志,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的心愿和志向。
3.于谦是一身浩然正气的父母官,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是不畏强敌的民族英雄,曾击退入侵的外敌。他就是“混沌”中的_______,他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出来,如煤炭“_________意最深”。于谦也曾被贪官陷害至下狱论死罪,但他始终不肯低头折节,最终被诬杀;而受他护佑的百姓们永远铭记他的功绩,纪念他。他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石灰吟》中的名句赞颂他)
读古诗,完成各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此诗的作者是______,这是一首(填序号)_____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
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头需要经过_____和_____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的态度是______,表现了石灰的_________。
6.此诗使用___________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作者具有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
7.“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所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8.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中庭地白树栖鸦( ) A.安歇。 B.隐居。
(2)寄书长不达( ) A.长度。 B.一直。
9.《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可以从“_______”一词看出。这不禁让人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明明普天之下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但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是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在说法正确的后面画“√”,错误的画“×”。
(1)《十五夜望月》一诗的前两句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 )
(2)“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委婉含蓄,别有韵味。( )
(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诗人的心境都是欢喜的。( )
(4)这两首诗都以明月为内容,表达了思乡之情。( )
12.下面的诗句中,同样以明月为内容的是( )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古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15.《西江月》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16.解释词语。
(1)别枝:_______    (2)听取:_______
(3)见:_______     (4)社林:_______
17.这首词上下阕各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阅读。
雪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搁笔费评章③。
梅须□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卢梅坡:宋代诗人。②降:服输。③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梅与雪的高下。
18.从“差、欠、逊、少”四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的空白处,应为________。
19.以议论入诗是宋人的一大创举,宋诗中有很多含有哲理的诗句。本诗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20.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中的“绿”和“芳”从______和_______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萋萋的春天美景。
21.结合三、四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问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22.下列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诗的中心(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3.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的各种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
B.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敢者应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
C.从“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都市生活,渴望宁静平淡的生活。
D.全诗洋溢着经历人生风雨,战胜艰难的沧桑感。
24.诗中加点的“呼喊”和“沉默”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阅读。
古诗一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诗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5.古诗一中体现早春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诗二中体现早春的景物是_______和________。
26.古诗一中描写诗人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古诗二中描写早春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
27.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古诗一中诗人赞美的是_______,古诗二中诗人赞美的是____________。
28.古诗二中把_______比作______,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特点。
古诗词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9.诗中“东风”指______________,周郎指______________。
30.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融融燃起的火炬,浩犹如温暖的春风,洪炉中的熊熊烈焰,照破灰沉沉的黑夜。 2.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为国效力、为民谋福 3. 乌金 藏蓄阳和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得掌握。
爝火:小火,火把。浩浩:广大无际貌。烘炉:大火炉。故句子得意思:融融燃起的火炬,浩犹如温暖的春风,洪炉中的熊熊烈焰,照破灰沉沉的黑夜。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考查对课外诗歌的意思与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要静下心来读读这首诗,结合诗人的生平,思考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抓住关键的句,明晰作者的心愿。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得意思是 :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可知,“铁石犹存死后心”中的“心”指的是诗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是作者在托物言志,表达自己为国效力、为民谋福的心愿和志向。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诗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可以得到答案。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结合“于谦也曾被贪官陷害至下狱论死罪,但他始终不肯低头折节”可知,填“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 于谦 C 5.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不怕打击、不怕烈火 无畏精神 6. 托物言志 清廉高洁 7.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分析】4.本题考查古诗的识记和题材的鉴赏。《石灰吟》明代于谦所写。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5.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翻译: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表现了石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无畏精神。
6.本题考查古诗写法的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7.本题考查词语的识记和诗句默写。临危不惧: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视死如归:意思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正气凛然:思是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过零丁洋》作者是文天祥。全文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8. A B 9. 地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10.因为这里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1. √ √ × √ 12.A
【解析】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中庭地白树栖鸦: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中庭:即庭中,庭院中。(2)寄书长不达: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长:一直,老是。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地白”意为地面雪白,作者不写月光,其原因是十五之夜,满地的月光,皎洁、明净、素洁、清美、寂静。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清冷、寂静的特点。
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原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1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诗文的时候,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掌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月是故乡明”,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与思念。此句点题,更是千古名句。
11.(1)正确。前两句的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来描写月夜的寂静。
(2)正确。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错误。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是愁思,题目中的“欢喜”错误。
(4)正确。《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月夜忆舍弟》,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1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 符合。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原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B 不符合。出自盛唐李白的《送友人》,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C 不符合。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
D 不符合。出自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原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新春佳节时刻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普遍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平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
13.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14.忧国思家的情怀。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语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因此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家书抵万金”正是说明了家书的珍贵。此时的作者也是与妻子儿女分离,在烽火战乱中,能够收到一封家书十分不容易,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14.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背景及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可见其忧国思亲之情。
15.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宋 16. 另一个树枝 听 出现 庙周围的树林 17.上阕写夏夜的景色,下阕写夜行遇雨避雨的经过。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分析】15.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根据积累可知,《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字幼安。
16.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1)别枝:另一个树枝。(2)听取:听。(3)见:出现。(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1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掌握。上阕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这首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抒发了词人的闲适心情。
18.逊 19.借梅雪争春难分高下,告诫人们:人或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一味地厚此薄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分析】1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后句中“雪”是“输”“梅”,那前一句应该“梅”是“逊”“雪”,因为“输”和“逊”都是“差”的意思,其中拟人化地将“雪”和“梅”内在较劲的形象显现出来,更为生动。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后两句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20. 视觉 嗅觉 21.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分析】20.本题考查对诗词语句的分析。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意思是: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其中“绿”是“绿色”的意思,是通过视觉角度描绘春天的美景。“芳”是“草的芳香”,是通过嗅觉角度描绘春天的美景。
21.本题考查的是诗词的思想感情。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意思是: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花”“菜畦”“蝴蝶”都是田园里的,所以表达的是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2.D 23.CD 24.不矛盾。“呼喊”是“沉默”爆发后的一种状态,它更多的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
【分析】22.本题考查的是对全诗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整首诗歌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它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所以最符合原文主旨的是D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D两项,C项中“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并不是看出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D项中全诗洋溢的并不是一种沧桑感,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
24.本题考查的是对全诗内容内容的分析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呼喊”与“沉默”对立统一:它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却是统一的——“只要不是平淡”。在宁静中蓄积,在呼喊中爆发,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
25. 桃花 蒌蒿 芦芽 小雨 草色 26. 正是河豚欲上时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7. 惠崇的画作 早春的景色 28. 小雨 酥油
【分析】25.考查古诗鉴赏能力。古诗一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和蒌蒿满地芦芽短表明早春时节。古诗二中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26.考查诗句的理解。“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27.考查体会诗歌的主旨。古诗一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古诗二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
28.考查诗句的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是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把小雨比作酥油。
29. 火烧赤壁 周瑜 30.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分析】2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掌握和字词的理解。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30.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这两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