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高频考点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擂(lěi)鼓 踉(liànɡ)跄 忌讳(huì)
B.宽敞(chǎnɡ) 镌(juàn)刻 弓弩(nǔ)
C.石窍(qiào) 顺遂(suí) 阻挠(náo)
D.迸(bènɡ)出 绰(chāo)起 咆哮(xiào)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熟练 惊喜 由衷 一针见血 B.签字 施行 审视 肃然起敬
C.土匪 锻练 眷恋 不声不吭 D.诊所 年龄 荣幸 摩天大楼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随意春芳歇(尽) B.默而识之(知识)
C.地履其黄(踩、踏) D.九州生气恃风雷(依靠)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弟弟得意扬扬地把奖状递给了妈妈。
B.爷爷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家乡戏。
C.《哈利·波特》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
D.我们相信,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B.“是啊,天气坏透了!”她喃喃地说。“哦,鱼打得怎么样?”
C.它一面兜着圈子;一面死死盯住棍子;一旦主人挥起棍子,它就马上躲开。
D.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6.下列选项中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周敏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修改:将“全校”与“我班”调换位置。
C.这部电影对我很熟悉,因为它是一部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励志短片。修改:删去“因为”。
二、填空题
7.快速拼,准确写,要写的工整美观。
bō zhòng qīn lüè yǐn bì xī han hóng wěi
( ) ( ) ( ) ( ) ( )
f án zhí quán lì jǐng jué dǎn qiè lí míng
( ) ( ) ( ) ( ) ( )
8.写出近义词
寻觅—________ 温暖—________ 年迈—________ 仔细—________
9.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 )忙( )乱 ( )战( )惊 ( )瞪( )呆
挤( )弄( ) ( )明( )亮 摇( )晃( )
(1)当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 ),因为卷面上划着一个巨大的红叉叉。
(2)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真是( )。
(3)趁教师转身在黑板上演算数学题的机会,他朝我( )。
10.给下面句子选择恰当的选项,使语意表达更具体形象。
A.一块石头 B.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子 C.一根柱子 D.一片小小的湖
(1)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_______。
(2)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___________。
(3)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_____________,撑在天和地之间。
(4)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_________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11.按要求填空
(1)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来夸奖少年闰土;用_______________来赞美像山一样的老支书。当我们面对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时,我们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而当我们读到一篇好文章时,我们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填入成语)
(2)让我们来一场“雨”的“飞花令”吧:“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笔下的那场疾风暴雨;“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辛弃疾词中夜晚的那几点零星小雨;“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江南看到 的那一场迷蒙细雨。
三、语言表达
12.按要求写句子。
(1)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他的父亲叫他闰土。(改为含有“因为……所以……”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诗句。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模仿例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犯了错误后的自责)
他没有回答妈妈,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穿越唐朝,与“诗圣”杜甫对话。(选做题)
阳阳:听说您已经收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当时您在做什么?
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阳:那您忽然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反应啊?
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阳:接下来,您打算怎么做?
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
14.把古诗补充完整。
15.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16.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许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十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8.文中描写春节期间的重要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正月初一、正月初六、_________。作者按照_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是略写。
19.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万不得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截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 ”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语音的延长 D.表示意思的转换
21.用波浪线画出详细描写元宵节灯的语句,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课外阅读
两袖清风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22.结合语境和阅读经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两袖清风:______________
哈哈大笑:______________
23.找出第3~10自然段中描写于谦言行的句子,说说于谦进京带的是______________。
24.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3~10自然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通过读文章,你认为文章歌颂了于谦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26.写作。
题目:《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
要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等进行刻画,叙述清晰,有条理。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错误。擂鼓——léi gǔ。意思:亦作“攂鼓”。急击鼓。
B.错误。镌刻——juān kè。意思:即“雕刻”之意;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
C.错误。顺遂——shùn suì。意思:顺其自然成长;事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
D.正确。
2.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C.锻练——锻炼:duàn liàn,①冶炼金属。②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③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字义解释。
A、C、D三项正确
B.默而识之: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识:记、记住。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A正确。得意扬扬:形容非常满足、高兴,神气十足的样子。
B正确。津津有味:形容趣味特别浓厚。
C错误。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用来形容人物形象不恰当。可改为“栩栩如生”。
D正确。齐心协力:指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5.A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B.提示语在中间,后面用逗号。句子改为:“是啊,天气坏透了!”她喃喃地说,“哦,鱼打得怎么样?”
C.句子间的一般停顿用逗号。句子改为:它一面兜着圈子,一面死死盯住棍子,一旦主人挥起棍子,它就马上躲开。
D.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句子改为: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故选A。
6.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
C.本题语序不当,电影是物,不会有主动的行为。应把“对我”改为“我对”,并放在“这部电影”前面。
故选C。
7. 播种 侵略 隐蔽 稀罕 宏伟 繁殖 权利 警觉 胆怯 黎明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播、侵、略、隐、蔽、稀、罕、繁、殖、权、怯、黎”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 寻找 暖和 年老 细心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9. 手 脚 胆 心 目 口 眉 眼 心 眼 摇 晃 目瞪口呆 胆战心惊 挤眉弄眼
【详解】略
10. D B C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
(1)句子的本体是“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共同处是水,与之相对应的喻体要有相似的之处,由此选择“一片小小的湖”合适。
(2)句子的本体是“稻田”,共同处是金黄色的,与之相对应的喻体要有相似的之处,由此选择“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子”合适。
(3)句子的本体是“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共同处是高大,与之相对应的喻体要有相似的之处,由此选择“一根柱子”合适。
(4)句子的本体是“从树上飞下来的老麻雀”共同处是小、快,与之相对应的喻体要有相似的之处,由此选择“一块石头”合适。
11. 见多识广 青山不老 巧夺天工 妙笔生花 白雨跳珠乱入船 两三点雨山前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理解填成语及古诗词的默写。
(1)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知识广博。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可知,故用①“见多识广”来夸奖少年的闰土;青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长久。故用②“青山不老”来赞美像山一样的老支书。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故用③“巧夺天工”来形容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妙笔生花:比喻出众的写作才能。也作“生花妙笔”。故用④“妙笔生花”来形容一篇好文章。
(2)书写时注意“跳”“楼”“乱”等字的写法。
12. 他和我仿佛年纪,因为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把头默默地低了下去 半天没动 最后轻轻地抽泣起来
【详解】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本题要改成含有“因为……所以……”的句子,“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本题中“他的父亲叫他闰土”的原因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改为:他和我仿佛年纪,因为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说明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的作为,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仿写的句子已经说明“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那么补充的句子则要将人民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态度描写出来,如: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本题首先将否定词“不容易”改为肯定词“很容易”,将反问语气词“还”与疑问助词“吗”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4)本题考查动作描写手法的运用。
例句“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使用的是动作描写,出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的极大同情。
动作描写:过描写人物特有的动作行为,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能显示出该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
仿写的句子使用动作描写,将他犯了错误后的自责的动作行为写出来即可。
13. 示例:当时我正在读书,忽然就听到了大家在喊,蓟北收复了。 我当时眼泪唰的一下就流出来了,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于是便随手卷起书本。 我打算趁着春天,携一家老小尽快启程返乡。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结合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填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全诗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意思是: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根据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可以想象杜甫收到消息是很突然的,那么杜甫可能在偶写诗、可能在看书,展开想象即可。示例:当时我正在家中整理着自己最爱的藏书,突然听到了家乡被收复的消息。
根据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可知杜甫高兴得不得了,示例:我激动得把书一下子扔到了空中,赶紧告诉妻子和孩子这个消息,在像发了狂一般的在院子里又蹦又跳。
根据诗句“青春作伴好还乡”可知杜甫急于返回故乡,示例:我打算收拾行装,带着一家人立即还乡。
14.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5.地白 16.C 17.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识记能力。完成此类题目,在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识记与积累。
本题根据对《十五夜望月》的记忆能力,把古诗补充完整即可。即: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地白”意为地面雪白,作者不写月光,其原因是十五之夜,满地的月光,皎洁、明净、素洁、清美、寂静。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清冷(寂静)的特点
1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赏析能力。鉴赏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A.“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由此可知本项赏析正确。
B.“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由此可知本项赏析正确。
C.“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由此可知本项“没有这份思绪”赏析错误,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综上,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完成此类题目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通过朗读全诗,诗歌后两句意为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故根据本诗望月思人这一题材和“秋思”这一提示词,可知本诗表达的是诗人的相思之情。诗人不说自己的思念,而是以疑问语气问“落谁家”,一个落字经静为动,含蓄深沉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表达了诗人的望月怀远、怀人之情,思念之情。(答出一点即可)。
18.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十五元宵节 时间 过了腊月二十三 正月初六 19. 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形容两件事毫无共同之处。 20.A 21.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许传》故事。 感受:感受到灯的数量多、花样多。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从第一自然段开始分别写了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从这些时间节点分别介绍人们的活动,所以是从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读全文可知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六这两个时间是略写的,其他是详细介绍的。
19.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这样类型的题目时,要先解释词语的本意,再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文中意思。
首先找到“万不得已”在文中的位置,出现在除夕这一自然段,其本意是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在文中指在外工作的人在除夕这天除非无可奈克都会回家吃团圆饭。
“截然不同”出现在第四自然开头,其本意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在文中指除夕和初一完全不一样。
20.本题考查学生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的作用有表解释说明;话题突转;声音延长;事项的列举分承等。
划线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作用,解说为什么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因为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2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自己的感受可以在句子中去寻找。
通读最后一段主要描写的就是正月五元宵节逛花灯的热闹场面。给我的首要感受肯定是灯的种类数量非常多,而且样式都非常好看。
22. 做官清廉,很清白,不贪污受贿。 形容非常高兴。 23.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
“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两袖清风!
什么也没有或两袖清风 24.于谦两袖清风的进京去见上司。 25.歌颂了于谦两袖清风不贪污受贿,为民着想的品质。
【分析】2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
两袖清风:做官清廉,很清白,不贪污受贿。
哈哈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2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和“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以及“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和“两袖清风!”可知,这些句子描写于谦言行,体现于谦两袖清风、不贪污受贿,进京什么都没有带。
2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
3~10自然段写了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时,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到京城接受考查,别人都送礼,他什么都没有带,告诉我们,于谦是个廉洁勤政的人。
25.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短文写了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时,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到京城接受考查,别人都送礼,他只带了两袖清风,文章歌颂于谦一心为民,廉洁勤政的良好的品质。
26.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
说到陌生人,有些小朋友可能会想到坏人。其实陌生人也有可能是跟你有过一面之缘,但仍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精神在无意中默默影响着你的人。今天就让我讲一件我和一个陌生的热心大哥哥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一天,在妈妈的急促的呼喊声中,我懒洋洋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开始穿衣服,洗脸刷牙。妈妈一边帮我整理书包,一边喊:“快点,快点,不然你就迟到了。”我匆匆忙忙背上书包跟着妈妈赶去学校。到学校门口时,由于不小心,我摔倒了,一个哥哥看见了急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轻轻地对我说:“以后走路,可要小心点,不能慌张”。说完还拉着我的手一块走进学校。哥哥把我送到操场边后就走了,我大声问他:“你上几年级啊?”"我上五年级。"伴随着他的回答声,哥哥已经走远了。
过了一个学期,我又见到了那位哥哥,我发现他每天都在帮老师整理队伍,帮助同学,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我虽然不知道那位哥哥的名字,但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还有一次,我又看到了那个哥哥在帮助老人过马路,随后我问他:“你这么热心,会不会觉得辛苦?”他说:“做人,就要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陌生的哥哥,你的名字我虽然不知道,但我要学习你乐于助人的精神。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