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常考题真题汇编(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2022·成都·统考小升初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②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贫寒凄苦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动( ) 淙淙( ) 一瞥( ) 惆怅( ) 情不自禁( )
2.本文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联系上下文,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中“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这句话。并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续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广安·统考小升初真题)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6.选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转折 D.表示递进
7.仿照选段中间线的句子写一写。
________,有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有的________时候;__________,有_________的时候。
8.这段话的开头,作者以“燕子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自然界的现象与时间的一去不返形成对比,将不易察觉的时光流逝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________和对已逝日子的_________。
9.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的抒情方式有( )(多选)
A.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B.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
C.把情感融入具体的叙事之中。
(2022·广安·统考小升初真题)课外阅读。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自己很想吃螃蟹。这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的一块块大石头,是可以找得到螃蟹的。可是,在溪水还寒烈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④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⑤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⑥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⑦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⑧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泪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0.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照样子,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__
11.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寒冷的春日”?这样描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达州·统考小升初真题)课内阅读。
金色的鱼钩(节选)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的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14.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鱼汤特别少,老班长为什么还要“笑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反映了老班长怎么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谈谈你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达州·统考小升初真题)课外阅读。
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自从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她一年年地长大,也一年年地沉默。
就这样一路读到了初二,她的班级来了位朱老师。一天,放学后她正整理书包准备回家,朱老师走了进来。
“小樱!”老师亲切地叫着她的小名,“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什么忙啊?”她紧张地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
“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老师太忙了,小樱来帮帮老师好吗?”
“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朱老师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山茶、丁香、凤仙花……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的叶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终于有一天,当她再次给它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好看吧?这是百合。”不知何时,老师已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揽住了她的肩膀。她无言地点了点头。“它的花盆好看吗?”老师接着问。
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她从没注意过的花盆,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
“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地对她娓娓道来。她仔细端详花,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而花盆破旧,锈得连边都没有了。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
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是的,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花盆”而是“种子”。
18.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尘莫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是以第_____人称的方式写的。主要写了“她”____岁的时候,因____导致残疾而自卑,后来经过老师的开导,让“她”终于明白了_____花开得好不好的决定因素,从而解开心结,变得优秀起来。
20.当老师提出让小樱帮忙浇花时,小樱为什么激动得脸都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她仔细端详花,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而花盆破旧,锈得连边都没有了。”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花的美丽?把花与花盆进行了对比写,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了这篇短文,从内容、语言、表达方法、思想上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一个方面说说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成都·统考小升初真题)阅读理解。
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蒿,阿发拔后篇,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撸,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3.请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__________。
24.请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谈谈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何理解“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选文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找出相应的句子,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成都·统考小升初真题)现代文阅读。
背向大地的爱
①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父亲对女儿说:“我们要快点儿走了,天可能要下大雨。”
②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色越来越暗,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剑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③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爸爸,我怕!”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④一道雪亮的闪电划过大地,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呼啸声由远而近向自己的方向逼来。这声音像几十台拖拉机同时爬坡发出的吼声,又像无数条响尾蛇同时发出的嘶嘶声。在闪电的强光里,他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大黑色烟柱飞速移来——龙卷风!
⑤他大骇,他知道龙卷风的厉害。小时候经历过一次,所到之处,大树齐腰斩断,树皮被剥掉,只剩白花花的树干,地上的东西被吸上天空,人和牲畜都会被摔死!
⑥他本能地想要加快脚步。但一刹那间,脚下陡然失去了支撑,身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得轻飘飘。他知道此刻他和女儿都被吸到了高空,几分钟后就要被抛到九霄云外,然后粉身碎骨!
⑦“爸爸,我怕!”紧紧贴着父亲胸膛的女儿颤声叫道。“乖女儿,爸爸在和你做飞的游戏呢,你不是一直想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吗?我们现在跟许多小鸟一起飞翔呢,闭紧眼睛,我们开始数小鸟,一只,两只,三只……”
⑧他感觉自己像一个面团一样被一只巨手揉来揉去,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他什么也不敢想,只是尽力地躬身将女儿更紧地搂住。
⑨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他感觉这只巨手的力量渐渐小了,身体也开始慢慢下降,他知道龙卷风风力渐小,开始将吸入的物体抛向地面了。女儿,我的女儿,他心里痛苦如焚。
⑩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另一只手拼尽力气死死抓住那根电缆!
他就这样单手悬吊着支持父女两人的重量。
天慢慢地变亮了,狂风也小了。渐渐地,他感到手臂发软打颤,被深勒过的后背正在流血。然而不等血滴进土地,就被吹散在风中。最要命的是,女儿睡着了,睡着后的女儿会不自觉地放松抱紧父亲的双手!他不敢再往下想。
女儿的手一点点松开他的身体。不能再犹豫了,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
此刻怀里的女儿正在睡梦中甜甜地呓语着。他笑了。
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多处骨折并重度脑震荡;而女儿,毫发无伤,睡醒了还天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可爱的小鸟,真美啊。”
有人问他:“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次是侥幸从死神手里逃掉的?因为你这样背对地面从高空摔下,极有可能丢掉性命。”他憨憨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我不这样背对地面,我的女儿就可能丢掉性命。”
父亲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七岁的女儿现在还不懂。等她长大了,她会懂得,父亲对她的爱,比父亲背对的大地,还要深沉,还要厚重。
27.文章第②段运用了_________描写,从全文看,此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第⑦段中爸爸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安慰女儿,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文章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uán cóng piē chàng jīn 2.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 3.从结构上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讲,自然过渡,引出后面具体的三个有关转身的事例。 4.环境描写,为小姑娘的出场作铺垫,用清丽秀美的秦岭山水景致来衬托小姑娘的清新纯真美丽,更为后文“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这些美好事物转瞬间即逝的遗憾埋下伏笔,使文章的情韵愈发悠长。 5.赏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青春转瞬即逝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劝诫人们珍惜美好事物,好好把握美好现在的主题。青枝一转身变成败叶,少年一转身变成老人
【解析】1.考查对字音的辨析和识记。
攒动:cuán dòng
淙淙:cóng cóng
一瞥:yī piē
惆怅:chóu chàng
情不自禁:qíng bù zì jīn
2.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段落作用的辨析。理解段落的作用要看其所在的位置。
在开头一般有开篇点题的作用;
在中间的一般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末尾的一般是总结全文或升华情感。
所以第二段从“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来看是对下文的总起,也是对上文的总结,所以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这些美好事物转瞬间即逝的遗憾埋下伏笔,同时也侧面衬托出了小姑娘的美丽。
5.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6.B 7. 太阳落了 再升 月亮缺了 再圆 河流干了 再流 8. 杨柳枯青 桃花谢开 感慨 惋惜 9.BC
【解析】6.本题考查了破折号的作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提出问题,答案是“有人偷了他们吧”,故为解释说明,选B。
7.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句子的形式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时候,整个句子是一组关系相近,形式相同的排比句。
示例: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小草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梨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8.本题考查了表达的感情,这句话主要写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时光的留恋。
语段选自《匆匆》,这篇课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劝告人们要珍惜时光。
9.本题考查了表达方法,结合语段这句话主要写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时光的留恋,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叙事之中。另外,“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提出问题,“有人偷了他们吧”,是回答,采用设问的句式来抒发感情的。故选BC。
10. 母亲去找螃蟹 母亲找到螃蟹 母亲放生螃蟹 11.动作。写出了母亲即想让“我”吃到螃蟹,又不忍心同为母亲的螃蟹被吃的纠结。 12.即点明了时间,又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 13.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
【解析】10.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概括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第1 3自然段为事情的起因,主要要写了我大病初愈后,想吃螃蟹。第4 5自然段主要写了母亲冒着凛冽的春寒,在冰冷的溪水中翻找螃蟹。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母亲发现了一只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的母蟹。第7自然段主要写了母亲捞起母蟹。第8 9自然段写了母亲思忖了很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放过这只母蟹。据此填空。
1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明确常用的几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等。“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是动作和神态描写,“放下”、“捞起”等动词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母亲不断地“放下”、“捞起”,可以看出母亲此时的心情是矛盾的。“捞起”是因为母亲想抓到螃蟹满足“我”吃螃蟹的愿望,“放下”是因为这是一只母蟹,母亲不忍心。母亲连一只母蟹都不忍心抓,可以看出母亲是善良的。“放、捞”写出了母亲的矛盾心理,原因是“她又想起什么似的”,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但又不忍心抓走母螃蟹。这些动作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2.该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写景是为了借景抒情,作者多次提到“寒冷的春日”即点明了时间,又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
13.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由文中“母亲擦着眼泪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可知,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
14.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15.至少还是有吃的,笑着对他们说,是为了减轻其他人的心理负担。 16.表达了老班长那种焦急的心情,因为照顾好这几个战士是党交给他的任务,如果没有完成,对老班长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折磨,所以他焦急。 17.指三位战士的生还还是死亡,老班长不希望三位战士死亡,所以不让小梁告诉他们。是老班长在暗示我要安定两个小战士的情绪,不要让小战士知道实情而忧心。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解析】14.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划线句子中,“我”觉得这个豌有千斤重,正常的豌不会有千斤重,句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仿写时要注意是夸大或者夸小。答案不唯一,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15.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鱼汤特别少,说明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为了鼓舞战士们继续坚强的活下去,老班长要给他们展示坚定的信念,给战士们树立榜样,所以才笑着说。
1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老班长看到两个小同志怎么也不肯喝鱼汤,心里很是着急,也很担心战士们的身体,所以才会皱眉头。
17.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理解句子需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结合“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可知,只有“我”知道,因为只有“我”知道老班长手里那碗并不是真正的鱼汤,老班长希望“我”带头喝下鱼汤,给小同志做榜样,同时内心要坚强,要活着走出草地。
18. 突然明白某个道理或者事情。这里指小樱听完老师的话瞬间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是别人达不到的高度,远远超过其他人。这里是小樱的变化让人追赶不上。 19. 三 八 车祸 种子是 20.她一直很自卑沉默,自以为不被人重视。 2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更加突出了花的美丽和顽强的力量,也更加突出了老师表达的意思,花朵的美丽不取决于花盆,而取决于种子。 22.人无完人,身体上的缺陷没有关系,只要你对自己的人生还充满希望,只要你还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就会越来越优秀。
【解析】18.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这样类型的题目时,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解释词语的文中义。
豁然开朗:身上有美丽的姿态,形容非常漂亮。
望尘莫及:来不及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19.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短文中的“她”是第三人称,从“她”八岁因为车祸而导致残疾,也导致了之后一直自卑。后面帮老师浇花,从花和老师的话中终于醒悟:种子才是花开得好不好的决定性因素。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可知,自从残疾后,“她”一直很自卑,很沉默,也觉得没有人会重视“她”;而老师让小樱子浇花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让她明白决定一个人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外在的形象。
2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这句话是对花和花盆的描写。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花和盆。这样写的好处是: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把握全文主旨思想。
内容上,学生可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进行作答。
语言上,学生可结合文章所用的修辞和描写手法进行解题。
表达方法上,学生可从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思想上,学生可结合日常生活和中心思想进行解题。
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3.夏夜行船 24. “点”“磕”“退后”“上前”等动词写出了少年们驾驶技术的熟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连绵的山比作野兽的脊背,以野兽奔跑的姿态写山之连绵,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速之快和“我”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25.“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马上就要看到社戏了,更主要的是途中的优美景致使“我”陶醉了。 26.运用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听觉:似乎听见歌吹了。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这些描写,写出了夜色的朦胧,表现出“我”看社戏兴奋、愉快的心情。
【解析】23.本题考查语段标题的拟写。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所选语段,并掌握标题拟写的一般原则。标题拟写一般可以是对内容的概括,也可用贯穿文段的线索。选段内容发生在看戏途中,写了我们月下行船的所见所闻所感。
据此可拟写为:夏夜行船,水乡夜景等。
24.(1)本题考查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赏析即可。
阅读句子,了解内容可知,“点、磕、架、飞”等动词,既说明了他们驾船技术的高超及勤劳能干,又表现了大家看戏急切、愉快的心情。
(2)本题考查修辞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句子赏析表达效果。
这个句子把“连山”比作“铁的兽脊”,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25.本题考查理解句意思路分析与延伸。
理解“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除了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也要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并且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6.本题考查写景角度的辨析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了解写景角度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然后结合句子去分析。
嗅觉,指用鼻子闻到的,文中有“豆麦的香气”;
听觉,指耳朵听到的,有“笛声”;
触觉,指人体的感觉,有“水气”;
视觉,指人眼看到的,有“起伏的连山”。
文中描写的环境是江南水乡的月夜。“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用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展现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这两个词语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27. 环境 此处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暗示灾难也许马上就要发生。 28.从中我看到了一个勇敢、镇定的父亲,一个对女儿充满浓浓爱意的父亲。 2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他”在龙卷风里的状态,突出了龙卷风威力之大以及人在巨大灾难面前的渺小、无助。 30.①写出了父亲在这场龙卷风中,用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姿势挽救了女儿,使女儿安然无恙。②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比大地更深沉、更厚重。
【解析】27.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描写的一般知识,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通读第二段可知是环境描写,“电如利剑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表现出天气的恶劣,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暗示灾难即将到来。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具体事件进行分析。父女二人已被龙卷风卷到半空,便父亲依然安慰女儿,说这是游戏,可以看出父亲爱女儿,而且勇敢、镇定。
29.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划线句将父亲比作“面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龙卷风里的感受,表现了龙卷风威力之大。
30.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标题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
本文标题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从字面来理解,交代了父亲在这场龙卷风中,用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姿势挽救了女儿的事,从主旨表达来看,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比大地更深沉、更厚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