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十则》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28 14: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疏通课文,
积累词语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的思想:“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人物简介背景
材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通行本共20篇。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论语》简介检查预习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弘凋lúnyùnyuèxǐngwǎnghóngdàidiāo是知也zhì诲huì朗诵
欣赏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时习:时常地复习。 (3) 说:通假字,音yuè,愉快.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课文
评讲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真诚、诚实 (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第二则: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课文
评讲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重点字词:
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知:领悟,获得。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做。 课文
评讲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 第四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课文
评讲重点字词解释:
1、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2、诲:教,传授。 3、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4、之:代指孔子教的东西 5、乎:语音助词。
6、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
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课文
评讲子路盛服见孔子 子路穿戴得十分讲究去见孔子。孔子觉得子路这个人不够实在,于是借此机会教导他说:“仲由,你为什么这样讲究穿得飘飘然呢?从前长江的水,从岷山流出,它的源头水很小很浅,仅能浮起一只酒杯,但流至长江的渡口,不用两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无法渡过去,这不是因为它的下流能够容纳许多支流吗?如今你穿得这样讲究,神色如此高傲自满,天下的人还会有谁肯教导你呢?”子路听了觉得很惭愧,赶快退出来,换上平时的衣服再进去,比刚才自然多了。孔子说:“仲由你要记住,我告诉你,用语言文饰自己的人是虚伪的;行动上一味莽撞,不顾后果的人是夸耀自己;神色上表现出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的人,正是小人。因此作为一个君子,要老老实实,懂得就说懂得,不要不懂装懂,这就是讲话的总原则。会做的就去做,不会做就不要称能,这就是得当的行为。讲话抓住了总的原则就是智,行动不越出总的原则就是仁,能够做到智又能够做到仁,就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六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字词解释:
贤:德才兼备的人 思:想着。
齐:相同,一样。 焉:语气词 课文
评讲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第七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善:优点,长处课文
评讲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实现理想的)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看作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的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第八则:.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士:此处指有学问,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
仁:指“仁爱”的儒家理想
已:结束,停止 课文
评讲孔子说:“(要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第九则: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重点字词:
岁:年
凋:树叶凋落课文
评讲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
就不要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十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重点字词解释:
1、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以“言语”见长
2、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3、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4、恕:指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5、欲:喜欢。 6、施:施加。 课文
评讲在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中,子贡是最善经商的一个。 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尚义尊礼,舍小利而取大义的精神。一次,子贡外出经商,途中以得金赎回一位沦为外国奴隶的鲁国人,按照规定,他可以获得国库的一笔奖金。但考虑到法时国家贫弱,他没有领取奖金。子贡的行为不但没有使他蒙受经济损失,反而因此而广受世人称誉而给他带来了更多商机。 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对子贡说:子贡你为什么不去领取这笔奖金呢?子贡说:我不缺那几个钱,且国家不富裕,所以我成人之美。孔子摇着头说:在大家看来你是做对了,但是却因为你这样做了,以后再有鲁国的人被沦为奴隶就会越来越少人去救了。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你的榜样,后来的人就算救了也不敢去领奖金了,久而久之这倒反成了一件坏事情。 看谁填的对(1)怎样对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说————,?————。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3?)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4)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看谁填的对(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10)在最困难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正如孔子所说:——————,—————。《论语》背诵默写巩固训练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亚运在广州举办,全市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知道有哪些成语源自于本文吗?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学完全文后,你认为全包含的思想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求知态度 ③修身做人请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三方面有关的句子。课文
评讲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包含的思想内容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包含的思想内容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包含的思想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同“悦”,愉快。多次进行自我反省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齐:相同、看齐《论语》巩固训练——解词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温故而知新
7、士不可以不弘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智慧故:旧的知识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欲:想要的施:施加《论语》巩固训练——解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是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对此,有人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 究(一)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们所追求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离开它。”课外拓展阅读(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课外拓展阅读(三)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好事,不应该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四)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做官如果能够通过修养仁德而求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获得,我就从事所爱好的事业。”1、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课外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