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0 22:53:07

文档简介

贵池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 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 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埃及、古罗马以及中国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体现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绝对,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排除A项;世界文明无优劣之分,排除B项;古代文明之处,各文明间呈现出彼此独立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印度等级制度》课本剧中的对话。甲同学:我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乙同学:我虽不是处于独尊地位,但我掌握国家行政和军事大权。丙同学: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没有政治权利,必须纳税供养第一、二等级。丁同学:我是被征服者,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据此判断,哪位扮演者属于吠舍等级( )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丁同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印度等级制度中的吠舍属于第三等级,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所以扮演吠舍等级的应该是丙同学,故选C;甲同学扮演的应该是婆罗门等级,乙同学扮演的应该是刹帝利等级,丁同学扮演的应该是首陀罗,要为前三等级服务,排除ABD。故选C。
3. 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 灌溉农业发达
C.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 海外贸易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建筑规模较大的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4.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 B. 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
C. 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D. 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各城邦公民往往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现象,不代表对公民财产保护的放弃,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古代雅典史实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最高的地位,不代表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低,排除D项。故选A项。
5.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说∶"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指罗马奴隶制末期的小块土地佃耕者,其中包括被释放的奴隶——引者注)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说明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人人平等 B. 解放奴隶和隶农
C. 保护私有财产 D. 维护统治者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小块土地佃耕者,其中包括被释放的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说明法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D项正确;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社会基础是奴隶制经济,解放奴隶和隶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维护私有财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A.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民族情感”的缺乏 D. 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表明欧洲封建社会中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C项正确;A项萌发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体现世俗权力相对弱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 4.6 0.06 0.13 0.08 0.25
A. 中国在东亚国际交流中有强大影响力 B. 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 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 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可知,在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中中国、朝鲜、日本三国之间往来中,中国属于核心地位,即无论朝鲜、还是日本的使臣都大量来到中国,而中国虽然也有使者去日本、朝鲜,但次数明显少于他们来中国的次数,这说明中国在东亚国际交流中有强大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而未涉及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间交往的地位,而是强调“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排除D项。故选A项。
8. 早在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王朝时期,一些学者就注重保存和发扬爱琴海地区以及印度的文化,在首都巴格达不仅有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和其他科学著作,而且学者们还对这些著作进行了译注。据此可知( )
A. 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B. 阿拉伯帝国创造出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C. 阿拉伯文化对西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 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阿拉伯保存和发扬了东西方地区的文化,这是他们对于世界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D项正确;材料仅说明阿拉伯帝国在保存世界文化方面的贡献,没有说明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阿拉伯人保存了文化,但没有说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9. 他们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以种植玉米、蕃茄等作物。这里的“他们”是指( )
A. 班图人 B. 玛雅人 C. 阿兹特克人 D. 印加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所学知识可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以种植玉米、蕃茄等作物”是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并非班图人、玛雅人、印加人,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 读下图,对其理解正确是( )
A. 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B. 美洲的白银经西欧全部流入中国
C.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 印度洋贸易日渐走向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美洲是白银的主产地,通过贸易流入中国,从而在16——18世纪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A项正确;美洲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而不是全部,排除B项;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和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只是太平洋贸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导,排除C项;图片未涉及印度洋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早期艺术家笔下的荒野是个恐怖的地方,人们处于自然力的肆虐下期待上帝的垂怜。16世纪初期,一批批尼德兰、德意志地区的画家涌入意大利学习其艺术精华,人们终以自主的姿态走入荒野之中,与自然和上帝分庭抗礼。这反映了( )
A.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 城市经济发展推动艺术进步
C. 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 D. 浪漫主义绘画风格逐渐流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从“早期艺术家笔下的荒野是个恐怖的地方,人们处于自然力的肆虐下期待上帝的垂怜”到“”16世纪初期,人们终以自主的姿态走入荒野之中,与自然和上帝分庭抗礼”,体现了前后人们对自然有了更多了解,对人本身、人的智慧和能力等有了更多的肯定,结合所学,16世纪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人文主义,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传播了人文精神,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是在表达艺术进步,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浪漫主义绘画风格流行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路德的“因信称义”,进一步坚定了上帝为自然界制定秩序的信心,强化了上帝创造的是有条不紊地世界的观念,这种坚定不移的信仰是最根本的。相信一切事物存在并有其固有的规律,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预言的。这表明宗教改革
A. 为理性活动解除枷锁
B. 强化了对上帝的崇拜
C. 发现了客观自然规律
D. 摆脱了对上帝的迷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上帝为自然界制定秩序”、“上帝创的是有条不紊地世界”、“相信一切事物存在并有其固有的规律”可知宗教改革家坚信上帝是按照规律有理智地创造世界的,上帝创造的世界能够为人们所理解,人类的理性活动符合上帝的意旨,故答案为A。材料主旨与对上帝的崇拜无关,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的理性活动,不能说明它已经发现了自然规律,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强化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故D项错误。
13. 启蒙思想家康德曾经说过,服役的军官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同时也可以作为学者对这一命令在军事上的恰当性加以评论,并交给公众去判断: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缴纳所规定的税额,同时作为-一个学者也可以对这一-税收的 正当性加以质疑,并公之于众。该言论所要表达的本质内涵是
A. 做事应当坚持双重标准 B. 人应当具有独立人格
C. 人都应当努力成为学者 D. 法令应当具有公信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服役军官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同时也可以作为学者对这一命令在军事上的恰当性加以评论”、“同时作为一个学者也可以对这一税收的正当性加以质疑,并公之于众”意在说明服役的军官或公民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即人应当具有独立人格,故选B项;A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C项过于表面,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法令的公信力问题,排除D。
14. 农民经济虽从1861年改革后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统治地位,但它的发展却受到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工役制、农村公社和土地重分制等农奴制残余的限制,阻碍了农民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主要表明
A.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主体
B. 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
C. 农奴制改革是对农奴的一场掠夺
D.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经济意义不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是说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表明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故B正确。A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1861年改革使俄国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故ACD三项排除。
点睛:要注意对材料主旨的把握,材料是虽然……但是……结构,强调的是但是后面的内容。
15. 某学者认为:与其把工业革命分成第一次与第二次,倒不如把其发展过程看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第二阶段贯穿19世纪下半叶,科学与工业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强调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
A. 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差异明显
B. 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
C. 两次工业革命应作为整体研究
D. 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又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强调把工业革命分成两次,不如分为两个阶段,故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的延续性,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受到牛顿力学的影响,故排除B选项;D选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是因为它
①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理论,①正确;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人民解放的科学理论,②正确;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具有实践性的理论,③正确;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三项不全面,排除。
【点睛】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9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法国从大革命在几年时间里,立宪、共和主义成了最时髦的东西;人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互称“公民”;法律在革命中建立起来,立宪成为普遍的意志;农民背上的封建枷锁被革命冲开;人民公意、主权和法兰西民族主义在外国干涉威胁下一致发展起来;平等和自由成为国民的崇高理想;“革命”成为“大众口头禅”……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从此成为不仅法国的,而且欧洲的伦理观念。人权和公民权的神圣性经过法国大革命达到了最高点,从英国的《权利法案》到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一脉相承而屡有增益,近代欧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均源于此,而这也成为西方人普遍认同的政治伦理传统。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深受欧洲大陆近代思想和法律影响。其最主要特点是显示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1776年杰斐逊起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独立宣言》,其中涉及的民主共和国原则和美国宪政文化,成为1787年宪法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战后初期美国实行邦联制,这实质上只是13个州组成的一个联盟,内部各自为政,中央政府权力十分有限导致社会动荡,政治经济局势呈现散沙状态,享受利益的特权阶级仅限于富人和奴隶主,再加上当时美国不同利益集团分化,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因此,美国改邦联为联邦,通过立宪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缓和各方矛盾。
——摘编自杨丹卉《对1787年美国制宪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原因。
(4)综上所述,说明思想理论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答案】(1)主要观点:自由、平等、相互制约。
(2)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形成了普遍的公民意识、自由平等观念;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美近代价值观念的形成。(任答两点)
(3)原因:美国独立;受欧洲大陆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的影响;战后初期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中央政府权力有限;战争带来巨额损耗,导致美国政治经济局面分散;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突出;美国未经历君主制,为共和制推行奠定了基础;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的努力。(任答三点)
(4)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观点:根据“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得出自由、平等、相互制约。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人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互称‘公民’;法律在革命中建立起来,立宪成为普遍的意志”、“人民公意、主权和法兰西民族主义在外国干涉威胁下一致发展起来;平等和自由成为国民的崇高理想”得出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形成了普遍的公民意识、自由平等观念;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人权和公民权的神圣性经过法国大革命达到了最高点,从英国的《权利法案》到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一脉相承而屡有增益,近代欧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均源于此,而这也成为西方人普遍认同的政治伦理传统”得出促进了欧美近代价值观念的形成。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美国独立;根据“深受欧洲大陆近代思想和法律影响”得出受欧洲大陆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的影响;根据“战后初期美国实行邦联制,这实质上只是13个州组成的一个联盟,内部各自为政,中央政府权力十分有限导致社会动荡,政治经济局势呈现散沙状态”得出战后初期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中央政府权力有限;战争带来巨额损耗,导致美国政治经济局面分散;根据“再加上当时美国不同利益集团分化,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得出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突出;根据所学可得出美国未经历君主制,为共和制推行奠定了基础;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的努力。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可得出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收入总量及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就我们所知,“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在1820年;“社会主义”,在1832年;“保守主义”,在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是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在说英语的世界中才出现“资本主义”这个词(法语中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则早得多)。一般人听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还要更晚一些,虽然马克思的学说产生于并且也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这一动乱的时期。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国民收入总量及结构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的特征,并概括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
【答案】(1)变化:国民总收入增长了近8倍;第二、三产业较大幅度增长;农业、林业、渔业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成为主导产业;贸易和运输业、来自政府、专业机构、国内服务行业以及海外的收入增长明显。(任意答出3点)
原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海外殖民地和市场广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2)特征:思想领域思潮竞起、百家争鸣。
原因:新旧势力矛盾尖锐,社会运动频繁发生;工业革命的开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人运动的发展;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女性意识的觉醒。(任意答出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国民收入总量及结构示意图”得出国民总收入增长了近8倍,第二、三产业较大幅度增长,农业、林业、渔业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成为主导产业,贸易和运输业、来自政府、专业机构、国内服务行业以及海外的收入增长明显。原因:根据材料“1801--1901年”得出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海外殖民地和市场广阔;结合所学英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得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小问2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得出思想领域思潮竞起、百家争鸣。原因:根据材料“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得出新旧势力矛盾尖锐,社会运动频繁发生,工人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1819年”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结合所学思想方面得出启蒙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民族主义”得出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根据材料“女权主义”得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19. “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
城市 情况描述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民族”大熔炉 据说,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殖民者卡布拉尔一行登上里约热内卢,考察了9天,留下2名死士便离开,这两名死士与当地印第安人结合,形成了最早的混血种人。至今,据巴西官方调查显示,国内人种占比情况大致为白人47.3%、混血43.1%、黑人7.6%、亚洲人2.1%,剩下的是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
海地的圣多明各-被灭绝的原住民 在圣多明各,欧洲人到来之前约有印第安人上百万,到1548年只剩下不到500人。据估计,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的100-150年间,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传染病的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和凝聚力。很多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开始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转而寻求欧洲人的保护并信奉了基督教。
福州-甘薯养活了更多中国人口 1593年,闽商陈振龙将已经从美洲传到吕宋岛的甘薯带回福州引种,被称赞为“嘉植传南亩,垂闽第一功”。甘薯的单产特别高,适应性很强,又“不与五谷争地”,于是得到迅速传播。1765年朝鲜从中国引进甘薯时即有诗云:“万历番茹(薯)始入闽,如今天下少饥人。”比甘薯晚些时候,马铃薯也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登陆中国。此时的甘薯在新的外来户面前俨然已成本土之物。
根据上述所给材料,围绕“哥伦布交换”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
“哥伦布交换”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产生的。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改变了人种的分布。欧洲人迁移到美洲,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疾病带入了美洲,使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印第安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欧洲文化在美洲加速传播,引发了美洲的文化重构。
新航路开辟后,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亚洲的中国、越南等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环境也产生一定影响。
“哥伦布交换”呈现出欧洲主导、交换内容多样、范围广等特点,有利于打破文明隔绝的状态,加强世界联系,也给亚非拉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围绕“哥伦布交换”依据材料有效信息可得出论题:“哥伦布交换”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产生的。
围绕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展开论证。从材料中“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殖民者卡布拉尔一行登上里约热内卢”“这两名死士与当地印第安人结合,形成了最早的混血种人”“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民族大熔炉”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迁移到美洲,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改变了人种的分布。据所学“三角贸易”知识可得出,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据材料“海地的圣多明各——被灭绝的原住民”、“传染病的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和凝聚力。很多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开始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转而寻求欧洲人的保护并信奉了基督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疾病带入了美洲,使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印第安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欧洲文化在美洲加速传播,引发了美洲的文化重构。据材料“福州——甘薯养活了更多中国人口”、“甘薯的单产特别高”“天下少饥人”并结合所学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亚洲的中国、越南等地的知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环境也产生一定影响。论证的过程,要求语言通顺、逻辑较严明。
最后进行总结,呼应论题。“哥伦布交换”呈现出欧洲主导、交换内容多样、范围广等特点,有利于打破文明隔绝的状态,加强世界联系,也给亚非拉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贵池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 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 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2. 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印度等级制度》课本剧中的对话。甲同学:我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乙同学:我虽不是处于独尊地位,但我掌握国家行政和军事大权。丙同学: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没有政治权利,必须纳税供养第一、二等级。丁同学:我是被征服者,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据此判断,哪位扮演者属于吠舍等级( )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丁同学
3. 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 灌溉农业发达
C.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 海外贸易繁荣
4.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 B. 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
C. 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D. 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
5.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说∶"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指罗马奴隶制末期的小块土地佃耕者,其中包括被释放的奴隶——引者注)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说明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 实现人人平等 B. 解放奴隶和隶农
C. 保护私有财产 D. 维护统治者利益
6.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A.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民族情感”的缺乏 D. 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7.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 4.6 0.06 0.13 0.08 0.25
A. 中国在东亚国际交流中有强大影响力 B. 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 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 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8. 早在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王朝时期,一些学者就注重保存和发扬爱琴海地区以及印度的文化,在首都巴格达不仅有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和其他科学著作,而且学者们还对这些著作进行了译注。据此可知( )
A. 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产物 B. 阿拉伯帝国创造出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C. 阿拉伯文化对西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 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9. 他们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以种植玉米、蕃茄等作物。这里的“他们”是指( )
A. 班图人 B. 玛雅人 C. 阿兹特克人 D. 印加人
10. 读下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 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B. 美洲的白银经西欧全部流入中国
C.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 印度洋贸易日渐走向衰落
11. 早期艺术家笔下的荒野是个恐怖的地方,人们处于自然力的肆虐下期待上帝的垂怜。16世纪初期,一批批尼德兰、德意志地区的画家涌入意大利学习其艺术精华,人们终以自主的姿态走入荒野之中,与自然和上帝分庭抗礼。这反映了( )
A.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 城市经济发展推动艺术进步
C. 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 D. 浪漫主义绘画风格逐渐流行
12. 路德的“因信称义”,进一步坚定了上帝为自然界制定秩序的信心,强化了上帝创造的是有条不紊地世界的观念,这种坚定不移的信仰是最根本的。相信一切事物存在并有其固有的规律,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预言的。这表明宗教改革
A. 为理性活动解除枷锁
B. 强化了对上帝的崇拜
C. 发现了客观自然规律
D. 摆脱了对上帝的迷信
13. 启蒙思想家康德曾经说过,服役军官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同时也可以作为学者对这一命令在军事上的恰当性加以评论,并交给公众去判断: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缴纳所规定的税额,同时作为-一个学者也可以对这一-税收的 正当性加以质疑,并公之于众。该言论所要表达的本质内涵是
A. 做事应当坚持双重标准 B. 人应当具有独立人格
C. 人都应当努力成为学者 D. 法令应当具有公信力
14. 农民经济虽从1861年改革后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统治地位,但它的发展却受到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工役制、农村公社和土地重分制等农奴制残余的限制,阻碍了农民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主要表明
A.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主体
B. 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
C. 农奴制改革是对农奴的一场掠夺
D.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经济意义不大
15. 某学者认为:与其把工业革命分成第一次与第二次,倒不如把其发展过程看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第二阶段贯穿19世纪下半叶,科学与工业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强调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
A. 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差异明显
B. 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
C. 两次工业革命应作为整体研究
D. 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又进行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是因为它
①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9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法国从大革命在几年时间里,立宪、共和主义成了最时髦的东西;人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互称“公民”;法律在革命中建立起来,立宪成为普遍的意志;农民背上的封建枷锁被革命冲开;人民公意、主权和法兰西民族主义在外国干涉威胁下一致发展起来;平等和自由成为国民的崇高理想;“革命”成为“大众口头禅”……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从此成为不仅法国的,而且欧洲的伦理观念。人权和公民权的神圣性经过法国大革命达到了最高点,从英国的《权利法案》到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一脉相承而屡有增益,近代欧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均源于此,而这也成为西方人普遍认同的政治伦理传统。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深受欧洲大陆近代思想和法律影响。其最主要特点是显示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1776年杰斐逊起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独立宣言》,其中涉及的民主共和国原则和美国宪政文化,成为1787年宪法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战后初期美国实行邦联制,这实质上只是13个州组成的一个联盟,内部各自为政,中央政府权力十分有限导致社会动荡,政治经济局势呈现散沙状态,享受利益的特权阶级仅限于富人和奴隶主,再加上当时美国不同利益集团分化,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因此,美国改邦联为联邦,通过立宪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缓和各方矛盾。
——摘编自杨丹卉《对1787年美国制宪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原因。
(4)综上所述,说明思想理论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收入总量及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就我们所知,“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在1820年;“社会主义”,在1832年;“保守主义”,在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是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在说英语的世界中才出现“资本主义”这个词(法语中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则早得多)。一般人听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还要更晚一些,虽然马克思的学说产生于并且也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这一动乱的时期。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国民收入总量及结构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特征,并概括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
19. “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
城市 情况描述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民族”大熔炉 据说,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殖民者卡布拉尔一行登上里约热内卢,考察了9天,留下2名死士便离开,这两名死士与当地印第安人结合,形成了最早的混血种人。至今,据巴西官方调查显示,国内人种占比情况大致为白人473%、混血43.1%、黑人7.6%、亚洲人2.1%,剩下的是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
海地的圣多明各-被灭绝的原住民 在圣多明各,欧洲人到来之前约有印第安人上百万,到1548年只剩下不到500人。据估计,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的100-150年间,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传染病的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和凝聚力。很多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开始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转而寻求欧洲人的保护并信奉了基督教。
福州-甘薯养活了更多中国人口 1593年,闽商陈振龙将已经从美洲传到吕宋岛的甘薯带回福州引种,被称赞为“嘉植传南亩,垂闽第一功”。甘薯的单产特别高,适应性很强,又“不与五谷争地”,于是得到迅速传播。1765年朝鲜从中国引进甘薯时即有诗云:“万历番茹(薯)始入闽,如今天下少饥人。”比甘薯晚些时候,马铃薯也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登陆中国。此时的甘薯在新的外来户面前俨然已成本土之物。
根据上述所给材料,围绕“哥伦布交换”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