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0 23:0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汉阴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出售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均输法的推行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
C.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不利于社会秩序的长久稳定
2.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开始,针对湖广、云南、福建、四川等处“要荒州县赴京师动沙万里”的情况,朝廷每隔三年由中书省委派使者会同行省官及行台监察御史,迁调所在官吏,“课吏殿最而上下其”。朝廷这种做法
A.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 B.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C.阻止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状态 D.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3.明末清初小说家石成金在其作品《雨花香》中说:“乃将吾扬(扬州)近时之实事,漫以通俗俚言,记录若干,悉眼前报应须知,警醒明通要法,印传寰宇。凡暗昧人听之而可光明;奸贪刻毒人听之而顿改仁慈敦厚,若有忧愁苦恼之徒,听讲而得大快乐。”这说明其写作意图是
A.揭露社会黑暗 B.反映现实生活
C.发挥教化功能 D.呈现人生百态
4.“此派别知道闭关绝市是办不到的,既已人于列国并立之世界,则交际之道,不可不讲,内政也不得不为相当的改革。但他们所想效仿他人的,总不出乎于兵事和制造两类”。材料认为此派别失败的原因是
A.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拒绝政治方面的根本变革
C.固守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反对教育领域的渐进革新
5.1941年罗斯福坚持将中国列人《联合国家宣言》4个领衔国之一,1942年宣布取消在华治外法权,1943年支持中国作为《世界普遍安全宣言》的签字国,《开罗宣言》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据此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A.奠定了战后中美密切关系的基础
B.基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
C.构建了战后新型的大国合作关系
D.反映英美对中国的抗战起到相互配合作用
6.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7.下表中的内容是《汉谟拉比法典》的部分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该法典
条文 内容
第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贵族也可以伤害他的眼睛
第203条 贵族打了贵族,罚钱了事
第205条 奴隶打了自由民,要被割掉耳朵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立足于维护奴隶制度
C.倡导人人平等理念 D.力主建立公平的社会
8.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攻占埃及后,自称法老之子;灭亡波斯帝国后,以波斯帝国的继承人自
居,并穿波斯服饰,任用波斯人为官。这些做法有利于
A.加快对非洲的征服 B.推进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
C.控制东西方的贸易 D.使西亚和北非地区进入铁器时代
9.下表所示为某校学生整理出的知识卡片。据此可知,该卡片探究的主题是
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土地分为领主的“直领地”和佃户的“份地”;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劳动3天 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A.西欧中古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 B.俄国伊凡四世的特辖领地制
C.拜占庭帝国内的复杂社会关系 D.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经济特权
10.9世纪初,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材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努力推动欧亚非文化交流
C.为世界文化保存做出了贡献 D.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11.某遗址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遗址中有宫殿、神庙、城墙以及排水设施等。该遗址是
A.阿克苏姆文明遗址 B.罗马古城遗址
C.大津巴布韦遗址 D.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
12.达·伽马离开印度时,卡利库特国王让他转交一封给葡萄牙国王的信,内容是:“贵王朝的达·伽马先生来我国,我很高兴。我国盛产肉桂、丁香、生姜、胡椒和宝石。我请求您用来交换这些东西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鲜红的布。”这表明达·伽马的远洋航行
A.开始打破文明间相互隔绝的状态 B.为丰富欧洲人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C.使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亚洲 D.推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融合
13.中世纪欧洲人极力用服装掩盖肉体,服装外形呆板,充满宗教色彩;15世纪左右则按照人的审美标准用服装去表现人、塑造人。这一变化
A.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成熟 B.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影响 D.促进了古典文化的复兴
14.15世纪,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新约》或《圣经》全书先后面世,这些译本奏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曲。马丁·路德所译德文《圣经》被称为德国近代语言文字的最佳范本。到1525年,已经有22个经过路德授权的版本和110种翻印本问世,几乎1/3能识会读的德意志人都人手一份。这一历史现象
A.摧毁了教会的信仰基础 B.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助推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D.导致了欧洲的四分五裂
15.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邀请”来国王,由于国王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议会,所以国王也随之走下了神坛,其地位与普通民众平起平坐。如果他违法乱纪,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表明
A.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B.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C.英国代议制正式确立 D.国王与议会共享政治权力
16.右图为1863年刊载于杂志《笨拙》的漫画《两极相会》:解放者林肯与亚历山大二世握手。作为“解放者”,他们都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改变了本国社会性质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先进文化在不断变动中总是与时代相迁应,不断照收其它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融汇各种思想而得以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内容,从而呈现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同时,若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常有内发的修正,使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摘编自王京生《红旗文稿》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当地民族高压统治的产物。基督教一开始就反对罗马的统治,仇视富人,号召教徒过清贫的生活。基督教诞生后的前三百年里,遭受了罗马帝国多次镇压。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和一些奴隶主贵族、富人和军官的加入,基督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和仪式上变得复杂起来;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部分人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争取民众和加强统治的重要性。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教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规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唯一合法的宗教(即罗马国教)。
材料二 中世纪初期,教会是唯一设有学校的地方。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士。《圣经》成为学校唯一的教科书。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此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的强悍军人。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出现了。这类学校注重本族语和计算的教学,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后来这类学校合并成城市学校,并逐渐促成了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城市学校和大学的陆续出现,反映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对欧洲文化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教会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不同历史作用。(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后世界的主要航海路线,并分析“大帆船贸易”形成的主要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影响。(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此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8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B B D B B A C D B C C A B
17.示例:论题:兼收并蓄、自我更新使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2分)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为了巩固统一,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儒家学者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批判走向僵化的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就是不断吸纳其他思想并自我更新的历史,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10分)
(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变化:从下层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宗教组织发展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思想工具。(2分)
原因:罗马帝国镇压人民的反抗;统治阶层的加入影响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的发展适应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的扶持。(4分)
(2)教会学校:服务宗教神学,培养虔诚信徒;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4分)
城市学校:助推城市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和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兴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4分)
19.(1)航海路线:欧洲经非洲好望角到达亚洲;欧洲通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美洲通过太平洋到达亚洲。(3分)
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明朝开放海禁;明朝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商人积极参与;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3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西班牙垄断贸易;白银交换商品。(2分)
影响: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繁荣;美洲财富被大肆掠夺;黑奴贸易加剧非洲的贫困与落后。(4分)
20.(1)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2分)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人民的长期斗争。(4分)
(2)原因:启蒙思想的影响;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民众的愿望。(4分)
评价:有利于防止独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影响深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办事效率。(4分)
解析:
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均输法体制下,均输官将各郡国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出售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这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王国问题的解决,排除B项;均输法的推行有利于调节供需、平抑物价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长久稳定,排除D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针对距离京城较远的省份,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监察,经常迁调考核当地长官,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B项正确。元朝的做法是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而不是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不符,且“阻止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C
解析:根据“凡暗昧人听之而可光明;奸贪刻毒人听之而顿改仁慈敦厚,若有忧愁苦恼之徒,听讲而得大快乐”可知,作者写这一作品,能让奸贪刻毒的人改过自新,让有忧愁的人感到快乐,体现的是教化功能,C项正确。社会黑暗和人生百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D项;“反映现实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所想效仿他人的,总不出乎于兵事和制造两类”可知,该派别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结合所学可知,该派别是洋务派。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项正确。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的近代工业,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排除C项;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并没有反对教育领域的渐进革新,排除D项。
5.B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牵制了绝大部分日本兵力,支援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抗战,B项正确。
6.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1975~1980年间,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改变,排除A项;1980年改革还处在初始时期,排除B项;1983年,人民公社逐渐撤销,排除C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贵族也可以伤害他的眼睛”“贵族打了贵族,罚钱了事”等信息可以看出,法典侧重维护奴隶主的权益,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奴隶和贵族不平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典对奴隶制度的维护,未涉及建立公平的社会,排除D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埃及和波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亚历山大扩张的主要方向是亚洲而不是非洲,排除A项;材料中亚历山大的做法与东西方贸易无关,排除C项;西亚的冶铁技术起源早于欧洲,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9.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知识卡片展示的佃户、领主、庄园等内容,体现了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与佃户的关系,说明该卡片探究的主题是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生产关系,A项正确。
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组织翻译、整理、注释西方和印度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这一举措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为世界文化保存做出了贡献,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西方文化通过阿拉伯帝国进行交流,无法体现出阿拉伯帝国的“桥梁”属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非洲文化,排除B项;“创新”在材料主旨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丘比丘城遗址位于美洲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是保存完好的印加遗迹,遗址中有宫殿、神庙、城墙以及排水设施等,故D项正确。
12.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卡利库特国王表示愿意加强与葡萄牙的贸易,将本国特产卖给葡萄牙,这些特产的输入,将丰富欧洲人的生活,故B项正确。“开始打破”表述错误,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结果是贵金属大量涌入欧洲,排除C项;此时的欧洲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排除D项。
13.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基督教控制着欧洲人的精神生活,欧洲人的着装观念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15世纪左右,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欧洲人的服饰按照人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人、塑造人。因此这一变化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影响,C项正确。
14.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中《圣经》被翻译为欧洲各国民族国家的语言,这些《圣经》成了凝聚西欧各国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工具,故C项正确。《圣经》翻译并没有摧毁教会的信仰基础,排除A项;近代科学的兴起并没有因为宗教改革而停滞,排除B项;宗教改革助推民族国家意识增强,并不会导致欧洲四分五裂,排除D项。
15.A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于议会”“走下了神坛”“受到法律的制裁”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实现了权力过渡,由国王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A项正确。1688年国王还有一定的权力,随着《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的颁布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才日益统而不治,排除B项;英国代议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不是共享权力,排除D项。
16.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通过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维护了南北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这两位解放者的行动都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