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人 口 迁 移
第二部分 第一章 课时43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基本概念]
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基本原理]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原理;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概念
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两个属性
时间属性
空间属性
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行政区A
行政区B
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3. 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际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洲际迁移、跨国迁移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推
拉
拉力因素
就业困难
自然灾害风险多
医疗教育条件差
公共设施差
环境质量差
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等
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高的收入
理想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教育条件
稳定的社会环境
多样的文化等
推力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新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的兴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年青人)
气候温暖,阳
光充足被称为”阳光地带“
(老年人)
开发较晚
环境优美
传统工业发展缓慢,失业人口增多
气候寒冷,被称为”冷冻地带“
环境污染严重
思考
“五一”劳动节至“十一”国庆节期间,地球公转速度怎样变化?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20年刊登的一项研究,对人类生产力最有益的最佳气温是年均温11℃~15℃,A图目前的情况,B图是研究人员对于2070的预测,读图,你认为未来50年里,人口迁移的可能趋向。
提示:
可选择一至两个区域对比观察,比如中国东北季风区、美国中部平原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等。
向高纬度迁移
自然环境曾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自然环境差异及自然环境变化导致人口迁移
水
自然灾害
全球变暖
矿产资源
土地
气候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但在不同情况下,任一因素都会成为主导因素。
政 治
社会文化
经 济
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
战争、国家政策、
政治迫害等
家庭、婚姻、教育等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人文因素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4)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①全面分析抓重点: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1.影响因素
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新航路开辟
世界贸易组织
苏联解体
二、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二战以后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近年来
西亚、北非战争难民涌入欧洲
国际劳工迁往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国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往欧美发达国家
欧洲人口继续迁入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移民移到新大陆
非洲黑奴被贩运到美洲
二、国际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
2.迁移特点
15世纪后
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隶迁往“新大陆” 。
19世纪到20世纪初
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难民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特别提醒] 国际人口迁移不影响世界人口总量的变化;同样一个国家的国内人口迁移,不影响该国家人口总量变化。因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自然增长。
二、国际人口迁移
2.迁移特点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时空特点
影响因素 ①政治因素,例如两汉时期的移民屯边;
②战争,例如安史之乱造成大量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
③自然灾害,例如黄河决堤造成大量难民逃离家园
三、我国人口迁移
2.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
(2)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特点
行政导向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流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目的: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
三、我国人口迁移
2.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
(2)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流向:人口从中部、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
目的:务工、经商、求学
三、我国人口迁移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3)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为城镇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进程。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4)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增加对不同职业的需求。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1~2题。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呈 相关,根据 可判断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主要来源地区。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地区间 的差异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 远近等对人口移动也有重要影响。
关键信息点拨
正
线条宽度
经济发展水平
空间距离
答案 1._____ 2._____
B
A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读图可知,流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还有河南省、江西省,都属于中部地区,只有少部分来自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人口流入,故选B。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图中甲省是江西省,经济欠发达,外
流人口大多是外出务工人员,长三角城市群的
工资水平高,且距离江西省较近,人口流动的
交通成本低,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①②正
确,选A;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价格高,不利于人口流入,且流入人口主要为务工人员,地价高低与其关系不大;环境质量高低是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会考虑的问题,也不是务工人员主要考虑的因素,③④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1 通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查“区域认知”
近几年,我国许多省市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许多政策,比如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 343.88万人。右图为“2015~2019年深圳常
住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2015~2019年深圳人口增长原因无关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发达的经济条件
C.宽松的户籍管理 D.优惠的人才政策
√
考向预测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由材料可知,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反映了深圳人口的增长是社会经济条件导致的,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无关,A符合题意。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近几年,我国许多省市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许多政策,比如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 343.88万人。右图为“2015~2019年深圳常
住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2.图中2017~2019年,深圳人口增量减少的主
要原因可能是
A.空气质量恶化 B.产业结构升级
C.交通条件恶化 D.台风灾害增多
√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深圳长期以来是一个移民城市,吸引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近十多年以来深圳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相对减少,技术导向型产业增多,对知识、技术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迁移到深圳的普通劳动力人口增量减少,B正确。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考向2 通过“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
(2023·山东淄博模拟)下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表示的地区是
A.青藏地区
B.川渝地区
C.两广地区
D.江浙地区
√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图中显示,该地区人口流动表现为人口净流出,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可能是两广地区和江浙地区,排除C、D。
该地区人口流出规模很大,而川渝地区
人口基数大,经济相对落后,是我国重
要的人口流出区,B正确。
青藏地区人口基数小,不会有如此大规
模的人口流出量,A错误。故选B。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2023·山东淄博模拟)下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据此完成3~5题。
4.2000~2016年,人口
流动导致该地区农业
A.种田大户增多
B.种植结构复杂化
C.机械化率下降
D.田间管理精细化
√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读图可知,2000~2016年,该地区有大规模的人口外流(大规模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因缺少劳动力,农田闲置,因此
该地区承包闲置农田的农业种田大户
数量增多,A正确。
需要依靠农业机械来弥补劳动力减少,
农业机械化率上升,C错误。
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业种植结构更简单,
田间管理也不会精细化,B、D错误。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2023·山东淄博模拟)下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据此完成3~5题。
5.根据图示资料推测,2010~2016年该地区
A.人口的集聚作用有所下降
B.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下降
C.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D.劳动力需求数量显著增加
√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读图可知,2010~2016年,该地区人口流出数量明显减少,流入数量明显增加,推测劳动力需求数量显著增加,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增强,D正确、A错误。
根据图中人口流动状况无法判断该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B、C错误。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人口统计图与人口问题
>
<
图形判读9
1.曲(折)线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值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值减少,水平降低。如上图,从1800年到2008年,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水平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如图中,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大部分时段为正值;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如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出生率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分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1825年,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1825年之后为人口增长的第二阶段,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
不同年龄段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析变化(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图中A
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
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
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图中B
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
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图中C处)。其原因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服装、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3.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1)三角形统计图
是一个三轴坐标图,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须是100%。
(2)读取坐标的步骤
①找点:过要求的某点(图中的“ ”点),分别沿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图中的A、B、C箭头)作3条平行于坐标轴的线(图中a、b、c三条线);三条线分别与坐标轴线相交,分别有一个交点(图中M、N、P点)。
②读数:读出三个交点的数值,即为交点所在
坐标轴的坐标值(M数值是70,表示该点15~64
岁人口占70%;N数值是5,即65岁及以上人口
占5%;P数值为25,即0~14岁人口占25%)。
③验算:最后验算三个坐标值的和是否是100%
(图中M+N+P的数值为70+5+25=100)。
4.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1)区域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2)区域人口自然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3)区域人口机械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人口机械增长率。
5.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分布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高且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且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的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措施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人工智能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来衡量。它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2023·安徽安庆模拟)家庭赡养是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最基本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伴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可能给家庭福祉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口数分布构成。据此完成1~3题。
1.中国家庭户人口结
构变迁趋势是
A.小型化、多代同堂
B.大型化、代际分居
C.小型化、代际分居
D.大型化、多代同堂
1
2
针对训练
3
4
5
6
√
7
读图可知,1982~2020年间,家庭户人口数1~2人的占比增大,表明家庭户人口结构小型化,排除B、D。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习惯、观念等不同,代际分居的现象明显,A错、C正确。
1
2
针对训练
3
4
5
6
7
(2023·安徽安庆模拟)家庭赡养是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最基本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伴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可能给家庭福祉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口数分布构成。据此完成1~3题。
2.中国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可能
给家庭赡养带来的影响有
①照料者负担加重
②强化家庭性别平等
③子女照护可行性下降
④家庭赡养得以持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7
家庭户人口结构小型化,年轻人数量减少,照料老人的负担加重;由于出现代际分居现象,家庭赡养老人的可能性降低,子女照护可行性下降,家庭赡养难以持续,①③正确、④错。
由于家庭户人口结构小型化,考
虑到家庭养老问题,部分家庭可
能生育男孩的意愿度更高,家庭
性别平等不一定得到强化,②错。
故选C。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7
(2023·安徽安庆模拟)家庭赡养是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最基本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伴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可能给家庭福祉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口数分布构成。据此完成1~3题。
3.应对老龄化挑战,解决长者赡
养问题,提高中国家庭福祉,政
府应该
A.控制人口流动,倡导多代同堂
B.发展养老产业,转变赡养模式
C.减轻生育负担,全面放开生育
D.限制代际分居,强化赡养责任
√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7
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对此政府应发展养老产业,转变赡养模式,以应对老龄化挑战,解决长者赡养问题,B正确。
控制人口流动和限制代际分居
等不现实,A、D错。
虽然我国目前老龄化问题突出,
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全面放开
生育在当前依然不现实,C错。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7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眼下的中国,“银发浪潮”扑面而来。武汉市2017年户籍总人口数为853.65万,60岁以上人口数达178.85万。目前当地老年人口主要选择三种养老方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为90∶7∶3)。下图为“三种养老方式结构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正确表示武汉市养老方式结构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7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由材料可知,武汉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为90∶7∶3,据图分析可知,②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约为90∶7∶3,因此图中正确表示武汉市养老方式结构的点是②,B正确。
7
眼下的中国,“银发浪潮”扑面而来。武汉市2017年户籍总人口数为853.65万,60岁以上人口数达178.85万。目前当地老年人口主要选择三种养老方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为90∶7∶3)。下图为“三种养老方式结构图”。读图完成4~5题。
5.未来几年,武汉市可能提出的人口政策是
A.按照大步调整、分类推进等原则,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B.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培育智慧养老
新业态
C.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构建以社区养老为主体的养老体系
D.推进用人单位、私营企业提供幼儿托育、养老照护服务
√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7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由材料“武汉市2017年户籍总人口数为853.65万,60岁以上人口数达178.85万”可知,武汉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说明其面临严重老龄化,未来几年武汉市可能提出的人口政策是发展“银发”经济,开
发适老化技术,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B正确。
人口政策应该小幅调整,如我国生育政策就是小幅
调整、逐步过渡,A错误。
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养老
体系,C错误。
幼儿托育、养老照护服务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去承担,不是用人单位、私营企业承担,D错误。
7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2023·河南开封模拟)人口统计学常以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等相关指标来代表人口数量红利、以教育和健康相关指标来代表人口质量红利,并将其带来的贡献率分别等同于人口数量红利贡献率和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下图示意两个红利在2005年至2019年间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未来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
A.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逐渐升高
B.抚养比将逐渐降低
C.人口质量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加
D.人口健康状况将逐渐恶化
√
7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由图可知,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A错误。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波动下降,非劳动年
龄人口占比则波动上升,抚养比应该逐
渐上升,B错误。
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说明
其带来的贡献率升高,人口质量对经济
的影响逐渐增加,C正确。
人口质量红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教育和健康相关指标提升,人口健康状况应该有所好转,D错误。故选C。
7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2023·河南开封模拟)人口统计学常以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等相关指标来代表人口数量红利、以教育和健康相关指标来代表人口质量红利,并将其带来的贡献率分别等同于人口数量红利贡献率和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下图示意两个红利在2005年至2019年间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6~7题。
7.我国未来应
A.大力发展电子装配产业
B.加大对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投入
C.鼓励企事业职工提前退休
D.削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
7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提高,说明人口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因此应该加大对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提升人口质量,B正确。
人口数量红利波动下降,说明我国劳动
年龄人口占比变低,易出现劳动力短缺
情况。电子装配产业属于廉价劳动力导
向型工业,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大,大力
发展电子装配产业会增大劳动力短缺情
况,A错误。
7
针对训练
1
2
3
4
5
6
鼓励企事业职工提前退休会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C错误。
削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D错误。故选B。
7
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是指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的实际迁移人数与期望迁移人数之比,指数越大,表明迁出地的人口向迁入地的迁移强度越大,反之越小。下图示意2005~2015年黑龙江主要迁入省份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2005~2015年,图示黑龙江主要迁入省
份中
A.北京市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呈上升趋势
B.河北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上升幅度最大
C.山东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在逐年下降
D.辽宁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下降幅度最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图可知,北京市2005~2010年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呈下降趋势,A错误;
四个省份中,只有河北省人口迁移选择
指数上升,B正确;
图中无法反映山东省每年的人口迁移指
数的变化,C错误;
辽宁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下降幅度最大,
D错误。
与黑龙江省相比,海南省纬度低,冬季气候温和湿润,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是指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的实际迁移人数与期望迁移人数之比,指数越大,表明迁出地的人口向迁入地的迁移强度越大,反之越小。下图示意2005~2015年黑龙江主要迁入省份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
2.近年来,海南省成为黑龙江省人口迁移
选择指数增长最快的省区,其主要优势是
A.农业发展水平高 B.旅游资源丰富
C.临海的区域位置 D.冬季气候适宜
√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山东威海模拟)安徽省是我国13个主粮产区之一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些年因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而加速发展,正处在“乡—城”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农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明显。下图示意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
变化特点是
A.老龄化程度大幅提升
B.青少年人口占比快速提升
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D.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图可知,与2006年相比,2016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但增加幅度小,A错误。
青少年人口可参照图中19岁以下人
口比重,可看出2016年占比快速下
降,B错误。
由于总人口数量不确定,所以无法
判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是否减少,
C错误。
图中青壮年人口(19~49岁)比重变
化较大,说明人口流动性大,D正确。
(2023·山东威海模拟)安徽省是我国13个主粮产区之一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些年因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而加速发展,正处在“乡—城”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农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明显。下图示意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4.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39~49岁
人口占比变化特点的主要成因是
A.受家庭因素影响人口外流增多
B.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C.1967~1977年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
D.长三角其他省(市)人口迁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6年39~49岁人口占比增加,应是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造成的,B正确、A错误。
图中39~49岁人口是在1967~1977年期间出生,若1967~1977年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则39~49岁的比重应该明
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图中这个年龄
段比重没有大幅低于其他年龄段,
C错误;
长三角是发达地区,一般人口不会
迁往相对欠发达地区,D错误。
(2023·山东威海模拟)安徽省是我国13个主粮产区之一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些年因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而加速发展,正处在“乡—城”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农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明显。下图示意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5.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29~39岁人
口占比变化对其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阻滞土地流转
B.抛荒、弃耕率降低
C.农业技术推广困难
D.经济作物比例提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图可知,2016年,安徽省29~39岁的人口占比减少,29~39岁人口是中青年,这部分人口占比减少,对农业发展带来
的影响是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困难,C正确。
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不会阻滞土地
流转,可能会促进土地流转,A错误。
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抛荒、弃耕率
可能增加,B错误。
经济作物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经济作物比例可能降低,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全国各省级行政区流动人口增长69.73%,涌现了大量留守、空巢家庭。完成6~7题。
6.人户分离现象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房价地区差异显著
C.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D.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
1
2
3
4
5
6
7
8
9
10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导致人户分离现象大幅增长,A正确;
房价差异、文化教育水平、思想观念都不是导致人户分离现象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B、C、D错误。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全国各省级行政区流动人口增长69.73%,涌现了大量留守、空巢家庭。完成6~7题。
7.针对留守、空巢家庭大量涌现的现象,当地政府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推行三孩生育政策 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稳定房价促进民生 D.取消户籍落户限制
√
1
2
3
4
5
6
7
8
9
10
留守、空巢家庭的出现,导致养老等问题加重,当地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养老等的压力,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河南洛阳期中)陶朗加位于新西兰北部,是新西兰第五大城市,也是新西兰国内人口移居的主要城市(如图)。其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生态宜居。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
成为新西兰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据此完成8~9题。
8.移居陶朗加的人口多来自北岛的主要原因是
A.北岛提供的就业机会多
B.北岛城市多,人口基数大
C.南岛纬度较高,气候冷湿
D.南岛距离较远,交通不便
√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岛城市众多,且有新西兰的首都,人口基数大,加之陶朗加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北岛人口移居陶朗加,故B正确。
(2023·河南洛阳期中)陶朗加位于新西兰北部,是新西兰第五大城市,也是新西兰国内人口移居的主要城市(如图)。其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生态宜居。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
成为新西兰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据此完成8~9题。
9.人口移居使陶朗加
A.城镇化水平提高
B.就业压力增大
C.老龄化水平降低
D.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陶朗加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成为新西兰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将促进陶朗加城镇化的发展,故A正确;
由于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故不会出现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B错误;
目前陶朗加作为新西兰第五大城市,经济发展快,青壮年劳动力丰富,暂时不存在老龄化问题,也就无老龄化水平降低之说,C错误;
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随人口的增加而降低,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存在着弱回流,农村回流劳动力对乡村振兴与重构极为重要。研究
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
分回流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右图为
本次问卷调查中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工
作的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
(1)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回
流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回乡创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存在着弱回流,农村回流劳动力对乡村振兴与重构极为重要。研究
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
分回流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右图为
本次问卷调查中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工
作的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
(2)概括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
就业选择的特点。(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从事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回流后其职业选择倾向于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回流后从事制造加工业的人数较回流前减少较多;回流后从事农业的人数较回流前增加较多。(任答两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存在着弱回流,农村回流劳动力对乡村振兴与重构极为重要。研究
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
分回流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右图为
本次问卷调查中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工
作的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
(3)指出回流人口对振兴乡村经济所具有
的意义。(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增加农村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任答三点即可)课时43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
3.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思考 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一定是经济因素吗?
答案 在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迁移特点
时间 迁移特点
20世纪以前 15世纪后 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隶迁往“新大陆”
20世纪以前 19世纪到20世纪初 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难民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从欧洲变为拉丁美洲和亚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
造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如下:
时期 特点 流向 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前 以行政导向为主,自发性迁移较少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人口从中部、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 务工、经商、求学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①全面分析抓重点: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地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地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移,迁入地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移,迁入地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产业结 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3)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为城镇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进程。
(4)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增加对不同职业的需求。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1~2题。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关键信息点拨]
?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呈正相关,根据线条宽度可判断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主要来源地区。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空间距离远近等对人口移动也有重要影响。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流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还有河南省、江西省,都属于中部地区,只有少部分来自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人口流入,故选B。第2题,图中甲省是江西省,经济欠发达,外流人口大多是外出务工人员,长三角城市群的工资水平高,且距离江西省较近,人口流动的交通成本低,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①②正确,选A;长三角城市群土地价格高,不利于人口流入,且流入人口主要为务工人员,地价高低与其关系不大;环境质量高低是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会考虑的问题,也不是务工人员主要考虑的因素,③④错误。
考向1 通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查“区域认知”
近几年,我国许多省市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许多政策,比如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 343.88万人。下图为“2015~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2015~2019年深圳人口增长原因无关的是(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发达的经济条件
C.宽松的户籍管理 D.优惠的人才政策
2.图中2017~2019年,深圳人口增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空气质量恶化 B.产业结构升级
C.交通条件恶化 D.台风灾害增多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反映了深圳人口的增长是社会经济条件导致的,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无关,A符合题意。第2题,深圳长期以来是一个移民城市,吸引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近十多年以来深圳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相对减少,技术导向型产业增多,对知识、技术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迁移到深圳的普通劳动力人口增量减少,B正确。
考向2 通过“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
(2023·山东淄博模拟)下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表示的地区是( )
A.青藏地区 B.川渝地区
C.两广地区 D.江浙地区
4.2000~2016年,人口流动导致该地区农业( )
A.种田大户增多 B.种植结构复杂化
C.机械化率下降 D.田间管理精细化
5.根据图示资料推测,2010~2016年该地区( )
A.人口的集聚作用有所下降
B.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下降
C.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D.劳动力需求数量显著增加
答案 3.B 4.A 5.D
解析 第3题,图中显示,该地区人口流动表现为人口净流出,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可能是两广地区和江浙地区,排除C、D。该地区人口流出规模很大,而川渝地区人口基数大,经济相对落后,是我国重要的人口流出区,B正确。青藏地区人口基数小,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出量,A错误。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2000~2016年,该地区有大规模的人口外流(大规模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因缺少劳动力,农田闲置,因此该地区承包闲置农田的农业种田大户数量增多,A正确。需要依靠农业机械来弥补劳动力减少,农业机械化率上升,C错误。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业种植结构更简单,田间管理也不会精细化,B、D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2010~2016年,该地区人口流出数量明显减少,流入数量明显增加,推测劳动力需求数量显著增加,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增强,D正确、A错误。根据图中人口流动状况无法判断该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B、C错误。
图形判读9 人口统计图与人口问题
1.曲(折)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值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值减少,水平降低。如上图,从1800年到2008年,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水平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如图中,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大部分时段为正值;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如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出生率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分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1825年,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1825年之后为人口增长的第二阶段,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析变化(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图中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图中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图中C处)。其原因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服装、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3.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1)三角形统计图
是一个三轴坐标图,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须是100%。
(2)读取坐标的步骤
①找点:过要求的某点(图中的“”点),分别沿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图中的A、B、C箭头)作3条平行于坐标轴的线(图中a、b、c三条线);三条线分别与坐标轴线相交,分别有一个交点(图中M、N、P点)。
②读数:读出三个交点的数值,即为交点所在坐标轴的坐标值(M数值是70,表示该点15~64岁人口占70%;N数值是5,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5%;P数值为25,即0~14岁人口占25%)。
③验算:最后验算三个坐标值的和是否是100%(图中M+N+P的数值为70+5+25=100)。
4.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1)区域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2)区域人口自然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3)区域人口机械增长: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人口机械增长率。
5.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分布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高且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且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的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措施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人工智能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来衡量。它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
→
(2023·安徽安庆模拟)家庭赡养是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最基本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伴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可能给家庭福祉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口数分布构成。据此完成1~3题。
1.中国家庭户人口结构变迁趋势是( )
A.小型化、多代同堂 B.大型化、代际分居
C.小型化、代际分居 D.大型化、多代同堂
2.中国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可能给家庭赡养带来的影响有( )
①照料者负担加重 ②强化家庭性别平等 ③子女照护可行性下降 ④家庭赡养得以持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应对老龄化挑战,解决长者赡养问题,提高中国家庭福祉,政府应该( )
A.控制人口流动,倡导多代同堂
B.发展养老产业,转变赡养模式
C.减轻生育负担,全面放开生育
D.限制代际分居,强化赡养责任
答案 1.C 2.C 3.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982~2020年间,家庭户人口数1~2人的占比增大,表明家庭户人口结构小型化,排除B、D。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习惯、观念等不同,代际分居的现象明显,A错、C正确。第2题,家庭户人口结构小型化,年轻人数量减少,照料老人的负担加重;由于出现代际分居现象,家庭赡养老人的可能性降低,子女照护可行性下降,家庭赡养难以持续,①③正确、④错。由于家庭户人口结构小型化,考虑到家庭养老问题,部分家庭可能生育男孩的意愿度更高,家庭性别平等不一定得到强化,②错。故选C。第3题,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对此政府应发展养老产业,转变赡养模式,以应对老龄化挑战,解决长者赡养问题,B正确。控制人口流动和限制代际分居等不现实,A、D错。虽然我国目前老龄化问题突出,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全面放开生育在当前依然不现实,C错。
眼下的中国,“银发浪潮”扑面而来。武汉市2017年户籍总人口数为853.65万,60岁以上人口数达178.85万。目前当地老年人口主要选择三种养老方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为90∶7∶3)。下图为“三种养老方式结构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正确表示武汉市养老方式结构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未来几年,武汉市可能提出的人口政策是( )
A.按照大步调整、分类推进等原则,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B.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
C.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构建以社区养老为主体的养老体系
D.推进用人单位、私营企业提供幼儿托育、养老照护服务
答案 4.B 5.B
解析 第4题,由材料可知,武汉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为90∶7∶3,据图分析可知,②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约为90∶7∶3,因此图中正确表示武汉市养老方式结构的点是②,B正确。第5题,由材料“武汉市2017年户籍总人口数为853.65万,60岁以上人口数达178.85万”可知,武汉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说明其面临严重老龄化,未来几年武汉市可能提出的人口政策是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B正确。人口政策应该小幅调整,如我国生育政策就是小幅调整、逐步过渡,A错误。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养老体系,C错误。幼儿托育、养老照护服务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去承担,不是用人单位、私营企业承担,D错误。
(2023·河南开封模拟)人口统计学常以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等相关指标来代表人口数量红利、以教育和健康相关指标来代表人口质量红利,并将其带来的贡献率分别等同于人口数量红利贡献率和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下图示意两个红利在2005年至2019年间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未来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 )
A.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逐渐升高
B.抚养比将逐渐降低
C.人口质量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加
D.人口健康状况将逐渐恶化
7.我国未来应( )
A.大力发展电子装配产业
B.加大对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投入
C.鼓励企事业职工提前退休
D.削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答案 6.C 7.B
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A错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波动下降,非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则波动上升,抚养比应该逐渐上升,B错误。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说明其带来的贡献率升高,人口质量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加,C正确。人口质量红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教育和健康相关指标提升,人口健康状况应该有所好转,D错误。故选C。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提高,说明人口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因此应该加大对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提升人口质量,B正确。人口数量红利波动下降,说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变低,易出现劳动力短缺情况。电子装配产业属于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大,大力发展电子装配产业会增大劳动力短缺情况,A错误。鼓励企事业职工提前退休会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C错误。削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不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D错误。故选B。
课时精练
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是指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的实际迁移人数与期望迁移人数之比,指数越大,表明迁出地的人口向迁入地的迁移强度越大,反之越小。下图示意2005~2015年黑龙江主要迁入省份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2005~2015年,图示黑龙江主要迁入省份中( )
A.北京市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呈上升趋势
B.河北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上升幅度最大
C.山东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在逐年下降
D.辽宁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下降幅度最小
2.近年来,海南省成为黑龙江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增长最快的省区,其主要优势是( )
A.农业发展水平高 B.旅游资源丰富
C.临海的区域位置 D.冬季气候适宜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市2005~2010年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呈下降趋势,A错误;四个省份中,只有河北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上升,B正确;图中无法反映山东省每年的人口迁移指数的变化,C错误;辽宁省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下降幅度最大,D错误。第2题,与黑龙江省相比,海南省纬度低,冬季气候温和湿润,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2023·山东威海模拟)安徽省是我国13个主粮产区之一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些年因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而加速发展,正处在“乡—城”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农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明显。下图示意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人口变化特点是( )
A.老龄化程度大幅提升
B.青少年人口占比快速提升
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D.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大
4.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39~49岁人口占比变化特点的主要成因是( )
A.受家庭因素影响人口外流增多
B.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C.1967~1977年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
D.长三角其他省(市)人口迁入
5.2006~2016年,安徽省农村29~39岁人口占比变化对其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阻滞土地流转 B.抛荒、弃耕率降低
C.农业技术推广困难 D.经济作物比例提升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与2006年相比,2016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但增加幅度小,A错误。青少年人口可参照图中19岁以下人口比重,可看出2016年占比快速下降,B错误。由于总人口数量不确定,所以无法判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是否减少,C错误。图中青壮年人口(19~49岁)比重变化较大,说明人口流动性大,D正确。第4题,2016年39~49岁人口占比增加,应是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造成的,B正确、A错误。图中39~49岁人口是在1967~1977年期间出生,若1967~1977年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则39~49岁的比重应该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图中这个年龄段比重没有大幅低于其他年龄段,C错误;长三角是发达地区,一般人口不会迁往相对欠发达地区,D错误。第5题,由图可知,2016年,安徽省29~39岁的人口占比减少,29~39岁人口是中青年,这部分人口占比减少,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困难,C正确。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不会阻滞土地流转,可能会促进土地流转,A错误。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抛荒、弃耕率可能增加,B错误。经济作物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29~39岁人口占比减少,经济作物比例可能降低,D错误。
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全国各省级行政区流动人口增长69.73%,涌现了大量留守、空巢家庭。完成6~7题。
6.人户分离现象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房价地区差异显著
C.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D.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7.针对留守、空巢家庭大量涌现的现象,当地政府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推行三孩生育政策 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稳定房价促进民生 D.取消户籍落户限制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导致人户分离现象大幅增长,A正确;房价差异、文化教育水平、思想观念都不是导致人户分离现象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B、C、D错误。第7题,留守、空巢家庭的出现,导致养老等问题加重,当地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养老等的压力,B正确。
(2023·河南洛阳期中)陶朗加位于新西兰北部,是新西兰第五大城市,也是新西兰国内人口移居的主要城市(如图)。其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生态宜居。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成为新西兰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据此完成8~9题。
8.移居陶朗加的人口多来自北岛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岛提供的就业机会多
B.北岛城市多,人口基数大
C.南岛纬度较高,气候冷湿
D.南岛距离较远,交通不便
9.人口移居使陶朗加( )
A.城镇化水平提高 B.就业压力增大
C.老龄化水平降低 D.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
答案 8.B 9.A
解析 第8题,北岛城市众多,且有新西兰的首都,人口基数大,加之陶朗加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北岛人口移居陶朗加,故B正确。第9题,陶朗加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成为新西兰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将促进陶朗加城镇化的发展,故A正确;由于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故不会出现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B错误;目前陶朗加作为新西兰第五大城市,经济发展快,青壮年劳动力丰富,暂时不存在老龄化问题,也就无老龄化水平降低之说,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随人口的增加而降低,D错误。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存在着弱回流,农村回流劳动力对乡村振兴与重构极为重要。研究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分回流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图为本次问卷调查中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工作的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
(1)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2)概括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的特点。(4分)
(3)指出回流人口对振兴乡村经济所具有的意义。(6分)
答案 (1)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回乡创业。
(2)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从事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回流后其职业选择倾向于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回流后从事制造加工业的人数较回流前减少较多;回流后从事农业的人数较回流前增加较多。(任答两点即可)
(3)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增加农村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