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30 16: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学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血浆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醉氧症状的出现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
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只需及时补充水分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即可
D.醉氧症状的出现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假饲是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接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常用假饲实验来观察胃液的分泌。假饲动物进食后,用与胃瘘口相连的引流瓶来收集胃液,如图2所示。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已知胃酸由胃壁细胞分泌,胃液中的是胃壁细胞的10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若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则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降低
B.根据该图,能够推测出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C.为了完成这一实验,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
D.小狗体内的胃壁细胞分泌的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
3.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其自身的遗传物质会被带入到宿主细胞中,继而导致机体针对外源遗传物质(如DNA等)迅速作出反应,甚至不惜伤及自身。科学家鉴定发现蛋白质cGAS(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是胞内DNA病毒感受器。体内的cGAS具有“善恶两面性”,如果它置身于细胞质内,能抗感染,激活免疫应答,不过cGAS的异常激活也会直接导致一类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内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
B.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病毒的过程主要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C.将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可以避免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D.cGAS的异常激活会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4.植物种子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才有可能发育成正常的植株,实验证明多种激素与种子萌发有关。如图表示外源施加茉莉酸(COR)与脱落酸(ABA)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结果,其中加水组种子萌发率为1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只有茉莉酸与脱落酸共同作用使种子萌发
B.施加茉莉酸和脱落酸对种子萌发几乎没有影响
C.脱落酸可能是使种子细胞失去活性而抑制种子萌发
D.阻断内源茉莉酸的信号通路可能会使种子萌发率提高
5.如图表示欧洲灰鹭在1928—1977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的变化使得该种群的数量波动呈周期性
B.图示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0只
C.图中a处该种群以恒定的增长率增长
D.在1928—1977年间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6.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标记重捕法统计C区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海拔不同的C、D两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人为干扰下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说明人类活动是影响群落演替的最重要因素
7.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I 湖泊II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A.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供应不足导致光合速率较低
B.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C.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D.玉米快速生长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净初级生产量
8.某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距离地面约6cm)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他们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1 2 3 4
土壤处理 不处理 60℃放置1小时 不处理 60℃放置1小时
土壤湿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60℃放置处理的目的是既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又避免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是否进行60℃放置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组和4组
C.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的原则是减法原则,无关变量有落叶种类等
D.预期结果是2、4组的落叶不被分解,1、3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B.蝙蝠发出超声波定位食物,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依赖信息传递
C.利用化学信息防治害虫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D.信息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10.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的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质大为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的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B.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此类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过于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
D.贝类、鱼类等的加入,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客观上不利于能量的充分利用
1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激增加剧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B.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带移动,湿润区与干旱区重新配置
C.臭氧减少会危及地球上的陆生生物,对水生生物没有影响
D.湖泊污染的突出现象是富营养化,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死湖
12.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云南亚洲象北移南归、长江江豚频繁亮相、三江源国家公园中雪豹频繁现身等实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用于放养牲畜的草场,直接价值大于其保持水土的间接价值
C.东北虎林园繁育中心的建立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同种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3.下面是某工厂液态法黄酒酿造工艺流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过程中pH下降只与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有关
B.接种植物乳杆菌的主要目的是产生乳酸为酵母发酵提供原料
C.过程③需要通过不断通人无菌空气促进酿酒酵母的繁殖
D.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不能直接利用糯米中的淀粉和蛋白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研究人员发现某植物BUD1突变体出现矮小丛生的性状。科研人员在该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顶芽顶端施加具有放射性的IAA,4h后检测基部的放射性,以研究BUD1基因与IAA极性运输方向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突变体幼芽基部的放射性显著低于野生型的,说明突变体中IAA的极性运输受到抑制
B.若侧芽处IAA含量较高,则会抑制植株顶芽生长,从而出现矮小丛生的植株
C.若突变体幼芽基部放射性显著高于野生型,说明IAA的极性运输需要ATP供能
D.该实验表明,突变体产生的原因是BUD1基因过量表达,抑制了顶端优势出现
15.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鹆食之皆尽。敕禁罗弋鸲鹆”,意思是引入鸲鹆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鸲鹆;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榆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C.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
D.生物因素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
16.在温暖多雨、灌溉发达的长江以南各省市,稻田有麦—稻二熟制,也有麦—稻—稻三熟制,这种种植方式称为复种,是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复种能使地面的覆盖率增加,减少土壤的水蚀和风蚀
B.复种使土壤中N、P、K等得到循环利用,无须增施肥料
C.合理复种可延长光能利用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
D.采用套种、育苗移栽等栽培技术可克服复种中的季节矛盾,增加效益
17.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是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地区实施了大幅度的减畜工作。如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场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减畜工程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
C.修复退化的草场可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
D.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
18.某研究小组探究泡菜制作过程中不同浓度的食盐(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对亚硝酸盐产生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加入“陈泡菜水”,三条曲线的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在时间上将提前
B.腌制过程中,坛中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呼吸产生水
C.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越高,这与微生物繁殖数量有关
D.食盐的浓度越高,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越低,制泡菜时要尽量多加食盐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9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11分)研究发现,如果同时使用两种调节功能相近的激素,其调节作用会进一步增强。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同时使用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动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程度,设计了如下实验。
(1)本探究实验的假设为______。
(2)根据预期实验结果来完善以下实验设计思路。
①取4只同种性别的成年的W品系的小鼠,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四组。
②配制生理盐水,并用生理盐水配制浓度为A mol/L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和浓度为B mol/L的生长激素溶液以及一定浓度的X溶液(每升X溶液含甲状腺激素A mol,含生长激素B mol)。且这些激素的浓度适宜。
③甲组小鼠每天注射适量浓度为A mol/L的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小鼠每天注射等量浓度为B mol/L的生长激素溶液,丙组小鼠每天注射______,作为空白对照的丁组小鼠每天注射______。
④每天给四组小鼠称重,记录下体重,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得到体重增长量数据并分析比较)。
(3)上述实验思路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请改正错误:______。
20.(14分)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等。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______。
(2)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将其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______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______。
21.(12分)2022年6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日数异常偏多,长江流域高温少雨导致部分地区的旱情严重,影响了秋粮作物的生长发育。研究发现,干旱可诱导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以减少失水,同时发现一种分泌型短肽S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人员用0.1μmol/L的脱落酸或短肽S处理野生型拟南芥根部后,检测叶片气孔开度,结果如图甲所示;野生型拟南芥与短肽S基因缺失突变体在干旱处理时体内脱落酸的含量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甲 乙
(1)图甲结果显示,脱落酸对野生型拟南芥的作用是______。除此作用外,脱落酸的主要作用还有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分析图乙可知,干旱条件下短肽S能够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拟南芥的脱落酸的合成,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3)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野生型拟南芥经干旱处理后,短肽S在根中的含量远高于其在叶片中的含量,在根部外施的短肽S可运输到叶片中,减少叶片水分的散失。研究人员认为短肽S是一种植物激素,其依据是______。
(4)植物激素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收割小麦期间,天气持续干热之后又遇上大雨,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为减少小麦种子发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22.(13分)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其根系多且密集,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其茎通过攀缘、缠绕最终使植株覆盖在乔木、灌木的冠层顶部,造成附主枯萎死亡。薇甘菊入侵后能快速传播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因此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终极杀手”。回答下列问题:
(1)在群落中,若研究薇甘菊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薇甘菊能在群落演替中迅速成为数量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大的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的不同入侵程度对某地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小动物组成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表。
有机碳储量/或小动物组成/个 植被碳库 凋落物碳库 土壤碳库 小动物类群数 小动物个体总数
未入侵区域 51.85 2.01 161.87 14 1376
轻度入侵区域 50.86 3.52 143.18 15 1543
重度入侵区域 43.54 5.42 117.74 15 2287
①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该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______,其中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原因是______。
②土壤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23.(9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传统发酵过程中的问题:
(1)苹果醋富含果胶、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等,具有开胃护肝、排毒养颜、减肥降脂等多种功效,是近年来的流行饮品。
①制作苹果醋用到的微生物是______,其代谢类型是______。
②图甲表示苹果醋的简易制作装置,若先用该装置来生产苹果酒,则在果酒发酵的生产过程中,气阀a、b应保持的状态是______,d通常选长而弯的导管,目的是______。
甲 乙 丙
(2)甜瓣子发酵是豆瓣、曲与一定比例盐水混合后自然发酵得到成熟甜瓣子的过程。
①发酵过程中优势微生物为米曲霉,其属于______(填“细菌”或“真菌”)。
②除米曲霉外,部分霉菌也能分泌蛋白酶参与发酵,而细菌滋生往往会消耗营养,破坏风味,探究甜瓣子发酵的适宜条件的实验结果如图乙、图丙(模式1:前期6%盐度,12℃发酵12d;中期6%盐度,37℃发酵4d;后期15%盐度,37℃发酵14d。模式2:前期和中期盐度均为9%,其余条件和模式1相同。对照组为传统高温发酵,15%盐度,37℃发酵30d)。
比较实验结果,______(填“模式1”或“模式2”)的发酵效果较好,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BDDD 6~10:BABBD 11~13:CAD
二、多项选择题
14.BCD 15.ABC 16.ACD 17.BD 18.AC
三、非选择题
19.(11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同时使用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动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或小于)单独使用两种激素的促进作用之和(3分)
(2)等量的X溶液等量的生理盐水
(3)取40只(或其他数据或多只,能体现平行重复原则)生长状况一致的同种性别的W品系的幼年小鼠(4分,采分点“多只”“幼年”)
20.(14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组织液(1分)
(2)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受损 特异性
(3)过敏 免疫防御
(4)下降 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3分)
21.(12分,每空2分)
(1)降低气孔开度 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抑制种子的萌发,维持种子的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答出一点即可)
(2)促进 短肽S基因缺失突变体中脱落酸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
(3)植物根产生的短肽S是有机物,能够运输到叶片,微量即可调节气孔开度
(4)喷施脱落酸或喷施短肽S
22.(13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其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等(答出2点即可) 在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繁殖能力强
(2)①逐渐减少 薇甘菊入侵导致附主,即被攀缘、缠绕、覆盖的乔木、灌木大量死亡,从而增加了凋落物碳储量
②消费者和分解者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和氧气含量增加,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3分)
23.(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①醋酸菌 异养需氧型
②气阀a关闭,气阀b打开 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2分)
(2)①真菌
②模式2 模式2产生的霉菌数量较多,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较强;而两种模式在前、中期细菌滋生都较多,无明显差异(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