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14:3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嗔怪(chēn) 蹒跚(mǎn) 倏地(shū) 污涩(sè)
B. 缀行(zhuì) 怂恿(sǒng) 伫立(zhù) 怅然(chàng)
C. 窘迫(jiǒng) 虐待(nǜe) 窗棂(líng) 红菱(líng)
D. 蜷伏(quán) 迷惘(wǎng) 麝香(shè) 高踞(jū)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污涩 余晖 踢踌缩缩 为罪潜逃
B. 班斓 丰腴 据为己有 孤苦伶仃
C. 感喟 料俏 怪诞不经 大相径庭
D. 羞怯 禁锢 神采奕奕 秾纤合度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所有一言难尽的故事,他们不再刨根问底,也没时间和心情再去聆听细节。
B. 现在正处疫情期间,我劝你安心工作,不要见异思迁了。
C. 他的吝啬是出了名的,已经到了不毛之地。
D. 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4. 补全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①子在川上曰:“ ______ 、 ______ 。”(《《论语)十二章》)
②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 ______ , ______ 。
③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 ______ , ______ 。
④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______ , ______ 。”
⑤《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5. 仿写句子,使前后构成排比句。
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永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 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6. 阅读回答问题。
猫(节选)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 请概括说明这是一只怎样的猫。
(2) 请将关于“芙蓉鸟事件”始末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买鸟——凝望—— ______ ——蒙冤—— ______ ——真相
(3)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4)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是因为什么?
(5) 品味文中画线的语句,说说表达效果。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6)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7. 阅读回答问题。
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
小艾
那还是孩提时代的事。小学四年级我们的班主任姓李,是个相貌平平的老头,心肠挺好,教学也很有一套,可就是脾气怪怪的。
这天下午有节劳动课。李老师带着我们到学校的后山捡柴,让我们捡地上的枯树枝。
我和三名同学跑向后山顶,边跑边捡。在一棵大树旁,我发现了一堆枯干的小树枝,急忙奔过去。跑着跑着,我脚一滑跌进一个深深的坑里。坑太深,三名同学吓得大呼小叫,想尽办法也没能把我拉上来。
同学喊来了老师。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敢吱声。“老师,老师,我上不去!”我在坑里急得大叫。“在里面待着吧,我们走!”李老师像陌生人一样大声扔给我一句话,带着同学们走了。
老师硬生生地走了,不管我的死活。我一屁股瘫坐在坑里,嘴一张,哇哇地大哭起来,“老师!老师!我出不去!”一边哭一边生气地在坑里打滚,滚着滚着无意间我看见了一道亮光。擦干眼泪,我坐起来向亮光处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个洞,我钻了进去,越钻越亮,不一会儿到了山坡上,一挺身我跳了出来。
李老师和同学们都站在山坡上,随着我的出现,山坡上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老师猛地抱起我原地转了两圈。我所有的不快,一扫而光,不解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坑里有洞能出来?”“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没等老师开口,阳光下同学们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争着抢着告诉我。
李老师蹲在我面前伸出宽大的手掌拍掉我身上的尘土,亲切地抚摸着我的脑袋,重重地点着头。同学们探着身子,咧开小嘴上下打量我。这时,老师慢慢地站起来,环视一下四周,将一只手指竖到嘴边,示意我们安静。然后,他走到高处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无法忘记儿时跌进坑里自己爬出来的经历,老师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每当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打击时,我总是这样提醒和勉励自己: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1) 联系全文,题目中的“向上看”指的是什么?
(2) 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我”因捡树枝跌进深坑—— ______ ——“我”爬了出来,并且明白了老师的苦心
(3) “我”跌进深坑后,李老师为什么扔给“我”一句话就带着同学们走了?
(4) 分析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
(5) 文章开头“我”为什么觉得李老师“脾气怪怪”的?李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6) 联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所获得的启示。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
8. 古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③,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④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坚:牧童。坚,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④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止有剩骨 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 ______
③相去数十步 ______
④既而奄奄僵卧 ______
(2)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______
A.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甚仓皇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顷刻两毙
D.屠乃奔倚其下 乃舍此趋彼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
(4) 请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断两处)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5) 对【甲】【乙】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C.【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D.【甲】【乙】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6) 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9. 古诗阅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谈谈《秋词(其一)》“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的妙处。
(2) 以上两首诗都写了秋景,试分析它们各自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七、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0分)
10. 文题:握手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11. 文题:多一点 (兴趣、执着、欣赏……)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
②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八、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2. 综合实践。
七年级( 1)班准备开展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 请你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拟一条宣传标语。
(2) 为了调查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班级决定进行一次调查活动。请你设计两个调查问题。
(3) 下面是本班小明同学写的一份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书,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倡议书七(1)班全体同学:大家好!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特发出如下倡议。
1.不乱砍滥伐,不破坏草坪,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2.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拒绝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号召亲人和周围的人拒食野味。
3.坚决制裁珍稀野生动物制品,积极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家园。
2021年9月12日七( 1)班班委会
①“坚决制裁珍稀野生动物制品”这句话存在语病,可将“ ______ ”改为“ ______ ”。
②文中有两处格式错误,请指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蹒跚”的“蹒”应读作“pán”;
B.正确;
C.有误,“虐待”的“虐”应读作“nüè”;
D.有误,“高踞”的“踞”应读作“jù”。
故选:B。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D
【解析】A.有误,“踢踌缩缩”应写作“踌躇瑟缩”,“为罪潜逃”的“为”应写作“畏”;
B.有误,“班斓”的“班”应写作“斑”;
C.有误,“料俏”的“俏”应写作“峭”;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C
【解析】ABD.使用正确;
C.使用有误,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该成语望文生义。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解析】答案:
(1)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2)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3)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重点字:渝)
(4)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5)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5.【答案】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需要围绕“亲情”仿写语句,采用的句式为:亲情是……,每个人都是它的一……,让它……。
答案:
示例: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本题考查仿写语句。解答此题,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
仿句要求: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
6.【答案】【小题1】被疑
【小题2】受罚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解析】(1)本题考查对事物特征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到描写事物的句子,然后筛选出符合特征的关键词语概括即可。阅读文章的第一第二段,可以找到以下一些词语“花白色”“不好看,又很瘦”“不活泼”“忧郁性”“懒惰的伏着”等,再加上开头一句,点明它的来历也是不明的,故可以总结为:这是一只来历不明,瘦弱、难看,忧郁、懒惰,不讨人喜欢的白猫。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对鸟笼凝望着”“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分别得出:被疑、受罚。
(3)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似乎”表示揣测,有仿佛、好像、不确定的意思。在句中表示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的注意是作者的猜测,并不是十分肯定,为下文“我”冤枉猫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文章内容考虑,前面两只猫,活泼机灵好看,全家都很喜欢,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前两只猫的亡失,是他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而第三只猫,全家都不太喜欢它,不活泼,长相难看,因此黄鸟被咬死就猜疑是它,并且对它进行无情的棒打,冤枉了一只不会辩解的猫,这个过失无法补救,非常内疚、自责、后悔,因此更难过。
(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把“我”对猫的虐待比作“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问,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芙蓉鸟被咬死事件发生后,“我”只凭主观猜测“妄下断语”认为是这只猫所为,于是“怒气冲天”,拿木棒追到,直到“我”明白这只丑猫不是罪魁祸首后,受到良心的谴责,“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针,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的刺痛,表现“我”明白真相后内疚、自责、后悔的心情。
(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答案:
(1)这是一只来历不明,瘦弱、难看,忧郁、懒惰,不讨人喜欢的花白猫。
(2)被疑受罚
(3)“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肯定。
(4)是因为“我”没了解清楚,便妄下判断,冤打了猫。猫最后的“亡失”与“我”的冤打有关系。它的死使“我”深深自责,觉得无法饶恕自己。
(5)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我”对第三只猫的虐待比作“针”,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我”内心极度的自责和内疚。
(6)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是写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及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表达了“我”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选文写张婶在冬天早晨留养了门口的流浪猫,可是大家都不喜欢这只猫,它不活泼、懒惰、忧郁,还经常凝望鸟笼。一日鸟被咬死,大家一致认为是猫所为。“我”四处寻找,棒打出家门,后来得知吃鸟并非这只猫所为。两个月后猫死在邻家屋脊上,“我”感到内疚、自责,此后永不养猫。
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7.【答案】【小题1】李老师没有动手救“我”,而是让“我”自己想办法爬出来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文中“他走到高处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可以明确“向上看”的含义是寻求别人的帮助。
(2)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要结合题中所给的结果的“我”字句,明确故事的主角,抓住掉进深坑这个原因,如何爬出深坑这个过程。从“在一棵大树旁,我发现了一堆枯干的小树枝,急忙奔过去。跑着跑着,我脚一滑跌进一个深深的坑里”这一句可概括出原因,从“滚着滚着无意间我看见了一道亮光。擦干眼泪,我坐起来向亮光处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个洞,我钻了进去,越钻越亮,不一会儿到了山坡上,一挺身我跳了出来”可概括出经过。
(3)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这道题要从后文中去找答案,从学生们的口中就能直接得出答案。“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结合同学说的这三句话可概括出原因。
(4)本题赏析关键词。“盯了我许久”是对李老师的动作描写,表明李老师在仔细地观察“我”有没有受伤,并察看坑里的地势,暗示李老师已经知道坑里有路可以出来;“沉着脸坚决”是对李老师的神态描写,表现出老师的坚定的态度。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概括总结即可。根据“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李老师像陌生人一样大声扔给我一句话,带着同学们走了”“老师硬生生地走了,不管我的死活”可知,年少的“我”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并不完全理解,所以觉得他脾气怪。由“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可知,李老师是一位懂得教书育人之道的好老师。
(6)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感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由“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否则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这句话中,“跌进坑里”指的是处在不好的环境中,或遇到困难和挫折,“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指的是要冷静分析,不要急躁,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要总想着要别人来帮忙。启示我们: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困难或失败时,不要急躁,应该冷静地思考办法来战胜困难。
答案:
(1)寻求别人的帮助。
(2)李老师没有动手救“我”,而是让“我”自己想办法爬出来
(3)李老师发现“我”并没有受伤;李老师在上面就看见了山洞的亮光;李老师想让“我”自己想办法爬出来。
(4)神态描写,“盯了我许久”,暗示李老师已经知道坑里有路可以出来,他希望“我”能自己找到出路;“沉着脸坚决”表现出老师的坚定的教育态度和育人有方的特点。
(5)因为年少的“我”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并不完全理解,所以觉得他脾气怪。李老师是一位懂得教书育人之道的好老师。
(6)示例: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是想着别人的帮助,而应该自己尝试着去战胜困难,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本文通过叙述“我”掉进坑里,老师要“我”自己想办法钻出山洞,最终“我”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钻出山洞的事情,说明了我们在面对恶劣的环境、困难或失败时,不要急躁,应该冷静地思考办法来战胜困难的道理。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8.【答案】【小题1】同“只”,仅。
【小题2】钻洞,挖洞。
【小题3】相距。
【小题4】与“既”连用,表示不久。
【小题5】CD
【小题6】D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只有剩下的骨头。止:同“只”,仅。
②句意: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钻洞,挖洞。
③句意: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去:相距。
④句意: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而:与“既”连用,表示不久。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攻击/敌人;
B.打算/神情;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D.于是,就/于是,就。
故选:CD。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几何,多少;耳,罢了。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重点词:闻,听到;始,才。句意: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断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乙文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故选:D。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抓住问题关键,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甲文中的屠户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谁知狼依然紧紧跟随,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屠户才被迫自卫,杀狼是正当的;乙文中牧童采取“调动对方,疲于奔命”的策略,轻松获得了小狼。牧童无聊的残忍,表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两牧童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过于残酷。由此可知,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
答案:
(1)①同“只”,仅。
②钻洞,挖洞。
③相距。
④与“既”连用,表示不久。
(2)CD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
(4)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5)D
(6)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表现出的是人性中恶的方面。
译文:
【甲】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
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9.【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思是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解析先体会“排”字的字面意思,然后发挥想象,结合对诗句创设的意境的把握,体会“排”字对营造氛围或表达情感的作用。“排”是推开,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写景明朗刚健。
(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其一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根据“我言秋日胜春朝”以及“排云上”“到碧霄”,体会诗人的乐观情绪与进取精神。其二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前二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秋词(其一)》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秋词(其二)》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告诫人们要坚守情操的清白。
译文:
其一: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其二: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小题2】
【解析】《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赏析诗歌要注意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有时需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赏析。
10.【答案】握手 未来,某个实验室里,它们出世了。一群被我和科学家们用多种病毒合成的X5Z1病毒,它们被放在一个培养皿里,可它们却一直想逃出去见见世面。
一天,我用一部分X5Z1病毒做完实验后,却忘了盖上培养皿的盖子,窗户也没有关上,X5Z1病毒乘机逃了出去。它们飘啊飘,飘啊飘,终于找到了一个宿主。
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再进入血管,在血管“周游”了一圈后,终于找到了繁殖地,这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红色,还有许多营养。繁殖了几十代后,遭到了免疫系统和白血球的反抗,对病毒实施“狂轰滥炸”,幸存下来的病毒迅速转移,幸存者的其中一个开始思考了起来:再这样下去我们会灭绝的!我们得想一个办法,让人类停止对我们的消灭,我们的本意是和平共处。
它决定警告一下人类,开始用它唯一能做的记录方法,把要对人类说的话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很难:用它的毒素使血管壁上的细胞变黑,让黑的细胞连起来形成字,这是从人类那里学到的。“你们称我们为‘细菌’‘病毒’,我们并不介意,但是别用一些肮脏的词来形容我们的寄生能力。寄生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只想和平共处,但你们却一直想把我们赶出去或杀死,这就是你们认为的健康吗?你们有没有为我们想过,没有我们,你们的身体又会怎样!”写到这里,它已经用了所有的毒素,但是没有关系,它们一会儿就能恢复。
恢复之后,它又继续写。“我们破坏你们的抵抗系统,过不了多久你们的抵抗系统又‘卷土重来’,将我们消灭,破坏你们的抵抗系统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帮助你们尽快重建全新的免疫系统。为什么细菌类和人类不能和平共处?希望你们给我们一个回复!”
我和科学家们马上召开星际会议,商讨应对方法,会议一开始便进入了激烈地讨论、争吵,大家各抒己见。后来逐渐变成两大派的争论,保守派认为坚决不与病毒共处,而激进派则让为可以和平共处。
一个月后,最终经过商讨,一致认为现在的病毒更新太快,只要是对人类的免疫力的重建、增强有利,就可以考虑与它们和平共处。
于是,我们终于握手言和!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握手”,审题可知,握手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有着丰富的内涵。“握手”可以指两人之间因为发生了什么矛盾,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或者是各自的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互相谅解,和好如初。其实不止是两个人之间,两个家庭、两个国家,甚至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细菌、病毒等之间都可以和平共处,握手言和,希望它们之间能够不再有矛盾、冲突和战争。
文章借以丰富的想象力,写了细菌和人类握手言和、和平共处的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吸引人,并且有很深的意蕴,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11.【答案】多一点努力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耕种如此,学习亦如是。平时多一点努力,我们在收获过程中所体悟出的幸福,就会比品美味、穿新衣幸福得多。
初入中学,我总带着小学懒散的学习习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上课心不在焉,自习课思绪万千,作业信笔涂鸦,五花八门的课外书和明星海报装点着我每天的生活。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我迎来第一次月考,成绩自然惨不忍睹。我慌了神,想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写,才发现功课早已尽显其高深莫测,我与它们渐行渐远,成为路人。
我每天手忙脚乱,烦躁的心绪又让我和小组成员发生了口角,班主任平息“战争”后,让我跟他到办公室去。我像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地跟在老师身后,想着老师肯定会大批特批我一顿,想到此,我的两腿就不由自主地发软。好不容易挪进办公室,我低着头站在老师面前,一言不发。“你最近是怎么回事儿,脾气见长啊?对学习也不感兴趣!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的。”老师皱了皱眉头,先打破了沉寂。老师的话一语中的,敲击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好似在眼眶中走钢丝,摇摇欲坠。“说到底,你就是平时不努力,然后被功课和考试折磨得心烦。平时多一点努力,学习上就能多一份收获,考试就能多一份成功的可能。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比拟的。”那天,老师跟我谈了很多很多,使我的内心如醍醐灌顶,让我走出了迷途,找准了前行的方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师不时地关照我的学习,又嘱咐课代表跟进我的作业和知识的背诵理解,在大家的不断督促和我的不懈努力下,我的学习成绩不仅提了上来,还进步飞速。
站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回望前一段“兵荒马乱”的学习生活,我感慨万千,也真正明白了老师对我说的话: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比拟的。
现在,我已经适应了初中生活,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这些都得益于我平时多一点再多一点的努力。
早起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晨光,奔跑的人才能嗅到路旁的芬芳,努力的人才能品尝、收获幸福。多一点努力吧,这样,我们每天都站在进步的起跑点。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以“多一点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首先审题,“多一点”是多一些,这意味着原来可能少,或者没有。多一点这些内容是为了什么呢?会有哪些作用呢?本文的题眼不在题目里,而在题目没有说完的话里。补充的题目则是本文的写作对象。补充的内容一定都是积极的、好的、对自己和他人都起到促进作用的内容,要写积极内容;不能写“多一点懒惰”或“多一点游戏”这样消极的内容。所以,在补题时,要谨慎选择。文章不是要空喊口号,而是要具体写出多一点某个内容的原因和作用,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选材比较广,可从责任、诚信、宽容、欣赏、执着、担当等这些比较常见的内容中选择,也可以从快乐、思考、兴趣、实践、挫折、关注、陪伴、阅读、尝试、团结、理解等有点新意的内容中选择。补题时还要考虑文章的选材和立意是否新颖、是否深刻,如果写“多一点诚信”“多一点宽容”,这样的内容非常容易和其他同学撞题,同时因为平时比较常见,写起来可能不容易出新,可以在仔细思考后,选择一个平时比较少谈的,但是又比较熟悉,有话可说的角度,构思写作。例如“多一点兴趣”,这个题目可以和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更有独特性;“多一点思考”,这个题目能够展现一种理性的感悟,比较容易展现深刻的主题。但是前提条件一定是自己真的有所感、有所悟,一定是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角度,如果过于偏冷,那么可能适得其反。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写记叙文通过记叙一个自己或他人经历的故事,感悟出人要多一些“宽容”“理解”“合作”,人际关系才能融洽,才能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道理等等。写议论文,可通过古今中外典型例子,证明多一些“挫折”“担当”“实践”,对于成就人生的重要性等等。同时,注意事例选择要恰当阐明观点。
本文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多一点努力的重要性;结尾语言凝练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情节合理,可读性强。如选取典型的场景(上课、自习课、完成作业),把“我”学习颓废的情况描述得很生动,可读性强。人物塑造得生动典型。学习态度前后转变较大的“我”,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老师都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本文语言优美,文采飞扬。四字词语的广泛运用,让作文语言表意颇丰。特别是短语排比的铺排,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答案】【小题1】制裁
【小题2】抵制
【小题3】
【解析】(1)示例: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关心你身边的朋友。
(2)示例:①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②本地区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①制裁 抵制
②问候语应删去。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拟写宣传标语即可。
(2)本题考查问题设计。给题干“为了调查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设计两个调查问题即可,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倡议书。
①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坚决制裁珍稀野生动物制品”搭配不当,应将“制裁”改为“抵制”。
②本题考查倡议书格式。倡议书没有问候语,应将“大家好!”删去;最后落款处日期应在署名之下。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