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度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 75分钟总分: 100 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祭祀遗存,包括祭坛、 女神庙和积石家群等,出
土了各种人物塑像、事神玉器以及造型奇特的彩陶遗物。这表明红山先民()
A.原始生活受神权影响 B.完善了宗教治理体系
C.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阶级分化的程度加深
2.考古研究表明,西周初期,作为殷遗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标记的金文族徽铜器分布较为分
散,其名称、类型也大多与商代晚期相同;但到了西周晚期的殷遗后裔墓葬中,有些铜
器已不见族微,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周礼“重食”的特征。这表明()
A.殷商遗民丧失本族特征 B.周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C.西周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D.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3.据下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商业活动不受限制 B.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4.两汉时期,豪族势力逐渐在乡里社会发展起来。《汉书》记载:“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
田,役使贫民。”《后汉书》记载:“(陈球)迁南阳太守,以纠举豪右,为势家所谤,征
诣廷尉抵罪。”“(李通)世以货殖著....为闾里雄。”“汉承战国余烈,多豪猾之民。
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闾里。”据此可知()
A."宗族势力与观念冲击乡里秩序
B.刺史制度针对地方豪强而设立
C.六国势力与意识威胁统治秩序
D.豪强势力直接导致两汉的衰亡
5.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
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
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
A.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
C.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
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
6.徐霞客出生于诗书传世的江南世家大族,其父死后,母亲王氏主持家务,带领婢女等织
布不辍。徐家布在市场上享有“素丝见名门”的美誉,远近闻名。遇到荒年,王氏还命
徐霞客岁以数十石粮救济灾民。这折射出晚明江南地区()
A.世家大族主导社会救济 B.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变迁
C.女性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D.作坊普遍使用属佣劳动
7.历史学家徐中约在论及鸦片战争时说:“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
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
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
对抗。”造成.上述冲突的根源是()
A.思想观念方面的分歧 B.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
C.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D.国家治理措施的区别
8.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消政府一面着手复建绿营,一面充分利用由御史、言官、词臣
等组成的清流派靠近中枢,风闻奏事,把持言路。如袒沈(葆桢)压曾(国落),抑湘
扬淮等。其主要目的是()
A.解决战时中央权力下移问题 B.推动洋务运动有序开展
C.集中力量抵抗英法联军入侵 D.打压汉族地主武装力量
9.下图中国会请愿者张弓搭箭,射向“立宪之目的"的靶心,而在弓能手与靶子之间出现
了一个“挡箭牌”,伸手挡箭的是“考察宪政者”。该作品()
A.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
B.揭露了消廷无意变革的真面目
C.反映了 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复杂
D.表明清政府试图主导立宪进程
10.《苏报》创刊于1896年,初为“日商"报纸。1900年陈范接手后,开始“高唱保皇立
宪之论”。1902 年《苏报》特辟“学界风潮",对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作
连续报道,在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立即加以介绍推荐,大加赞赏。这-变化主
要基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预备立宪暴露清廷本质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1.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
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偶学。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
这一做法
A.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B.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成为主流
C.强调了中西方思想冲突和融合
D.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12.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缺医少药,边区政府号召“中医科学化,西医大众化”,成
立防疫总委员会,成立中西医药研究会,组建八路军卫生材料厂,组织中西医疗队下
乡诊治活动。“我军使用的中药制剂,自制的竞占了全部用药的三分之- -”。这说明()
A.国家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B.陕甘宁边区的疫情日益严重
C.边区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建设
D.抗日民族统- -战线逐步扩大
13. 18 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
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
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14.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
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 -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15.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 17 世纪,化妆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
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
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 30分。这主要反映( )
A.思想解放改变生活方式 B.城市管理适应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 D.政府管理职能不断减弱
16. 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
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英国茶叶消费量的迅速增加 D.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3分,18题13分,19 题12分,
20题14分。
17. (13分) 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
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
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
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
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
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确有许多比中国
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
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
的地步。这种交替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
观念的积极作用。(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
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的努力。(6分)
18. (13 分)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科举臻于成熟的朝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材料用考试的方法选官,汉代的察举也有。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
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才学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
隋唐,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
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
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还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择偶。
在士族门阀政治的时代,选女婿看重的是门第。科举时代选女婿看重的科举成功,这叫“榜
下择婿”。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常常会贵备科举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但是总
体而言,我们还是要承认科举曾经起过的种种正面作用。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一一帝制时 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根据材料,指出科举不同于以往选官制度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为什么
“从宋朝开始中国才其正进入科举时代”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5 分)
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直以来,史学界对北洋政府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原始阶段,普遍认为其本质是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傀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
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提出:“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
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根据以上材料及图片提取有关信息,结合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拟定一
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
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14分)材料一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节选)
——摘编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国与关贸总协定制度的早期演进(1949-1962)》
材料二1965- 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
——据萧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和
运行的特点并进行评述。(7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变化
的原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