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9 桃花源记
第三单元
1.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拼音写词语。
(1)在期末考试之后,一个人来到野外,看着平旷( )的草地和碧蓝
的天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好!
(2)近处是片片田垄阡陌( ),绿树村舍,远处有古老的大昭寺金碧
辉煌的寺顶。
(3)走在这衰落的渔村中,不是鸡皮鹤发的老者,就是 (chuí tiáo)天真
的稚子,难得看到一位年轻人。
(4)今年正大公园的樱花开得异常烂漫,樱花林 (yǎn rán)一片花的海洋。
· ·
· ·
píng kuàng
垂髫
俨然
qiān mò
2.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该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 .
(2)初极狭,才通人 才: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 .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悉: .
(6)便要还家 要: .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 .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
(9)此中人语云 语: .
(10)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
(1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志: .
(12)及郡下,诣太守 及: .
(13)欣然规往 规: .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 .
·
·
·
· ·
·
·
·
·
·
· ·
·
·
·
·
尽
仅仅、只
类
田间小路
全,都
同“邀”,邀请
全,都
邀请
告诉
不值得,不必
做记号
到
打算,计划
渡口
解析:
A.代词,他的。
B.代词,那。
C.代词,他。
D.代词,他们的。
A、C、D三项均为人称代词,B项为指示代词。
B
4.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得其船 B.欲穷其林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
·
5.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
· ·
· ·
· ·
解析:
A.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C.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D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
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抒情。
B.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C.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
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D.文中的一些成语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
问津等。
解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了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等丰富的资源,景色优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花源内人们熟悉耕作,自得其乐,生活自足和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桃花源人热情款待渔人,表现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本文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对现实社会黑暗的摒弃与批判。
C
7.按要求默写。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 ,
, 。
(2)《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
, 。
(3)为表达对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现在常引用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是: , 。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复行数十步 复: .
(2)屋舍俨然 俨然: .
(3)乃不知有汉 乃: .
(4)停数日,辞去 去: .
9.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
象。 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
并解释。
(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
“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着、顺着”
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
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
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
· ·
·
·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文章2、3段文字展
现的图景。
12.阅读课文,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1) .(2) .
(3) .(4) .
8.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复行数十步 复: .
(2)屋舍俨然 俨然: .
(3)乃不知有汉 乃: .
(4)停数日,辞去 去: .
·
· ·
·
·
又、再
整齐的样子
竟然,居然
离开
9.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 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
从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
着、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答案示例:
意同字不同:“悉如外人”的“悉”和“咸来问讯”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意为“邀请”。
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意思是“随即,不久”。(任选一种现象即可)
答案示例: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解析:翻译句子要把重点词语解释准确。句重点词语有: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互相。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点拨: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采用“译+串+顺”的方法。先一一对译,准确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然后串联成句,看语序是否要调整。
答案示例: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句重点词语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答案示例: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宁静安乐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生活和谐幸福。
1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文章2、3段文字展现的图景。
解析:(1)空概括文章第一段及第二段的部分内容,与下面的“进入桃源”和“再寻桃源”相对应,为四字短语。(2)空概括桃花源中的景物,与“社会风情”对应,为四字短语。(3)空填对桃花源中见闻的心理表现,与“喜”“疑”“迷”几个字对应,为一字词语。(4)空概括最后的结局,用文中的二字词语。
12.阅读课文,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1) .(2) .(3) .(4) .
发现桃源
自然风光
惊
未果
13.桃花源是如此美丽,如果你是一个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给大家介绍
一下桃花源。
这里的 美(可从景色、民风、生活等角度写),你看,
.
.
.
桃花林有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云霞。地上的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的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粉蝶在迎风飞舞。
解析:从景色、民风、生活等角度,任选其一,把与景色、民风、生活等相关的文句用现代汉语生动地表述出来即可。
桃花林
14.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
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应如何改?
(2)第②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解析:“充满”和“弥漫”是近义词,应删去其中一个。
答案示例:将“充满”或者“弥漫”删去。
解析:本题已提示成分残缺,仔细阅读可以发现,第②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添加上“的想法”即可。
答案示例: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的想法。
(一)(20-21·石家庄平山外国语中学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
①地著:土著,指定居在一地。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具答之 具: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安: .
(4)广畜积 广: .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夫 寒 之 于 衣 不 待 轻 暖 饥 之 于 食 不 待 甘 旨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与外人间隔。
(2)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18.【甲】【乙】两文都写到百姓离家逃难,各自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1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说说怎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
· ·
·
·
参考译文: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①地著:土著,指定居在一地。
【乙】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务农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人民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很高的城墙、很深的护城河,有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受冻的人对于衣服,不要求轻软暖和;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味美;饥饿寒冷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没有衣服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么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使百姓致力于种田和养蚕,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保有百姓。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具答之 具: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安: .
(4)广畜积 广: .
·
· ·
·
·
详细
不要说,更不必说
怎么
多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夫 寒 之 于 衣 不 待 轻 暖 饥 之 于 食 不 待 甘 旨
/ / /
解析:“寒之于衣”与“饥之于食”结构对称,“不待轻暖”与“不待甘旨”结构对称,故在“衣”“暖”“食”后断开。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与外人间隔。
(2)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答案示例: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答案示例:即使有很高的城墙、很深的护城河,有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
18.【甲】【乙】两文都写到百姓离家逃难,各自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句子
回答)
答案示例:【甲】文中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乙】文中的原因是“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1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说说怎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答案示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要社会安定,保障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甲】文中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而隐居桃花源,因此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需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乙】文中百姓离家逃难,则是因为“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结合【乙】文“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要想让百姓安居乐业,需要保障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
(二)(石家庄赵县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渔人甚异之 异: .
(2)阡陌交通 交通: .
(3)博学善属文 善: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
21.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
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
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
· ·
·
·
参考译文: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乙】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听任自然,被乡邻尊重。
曾写《五柳先生传》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寒风和烈日,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常常空着,仍然安然自若。”他在自序中这么说,当时的人说这是如实记录。他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有时带着酒肉到他家,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次喝醉的时候,就有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释然感受。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天生不懂音乐,却藏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琴弦琴徽,每当朋友们聚在一起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渔人甚异之 异: .
(2)阡陌交通 交通: .
(3)博学善属文 善: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
·
· ·
·
·
对……感到惊异
交错相通
擅长,善于
停止
21.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答案示例: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答案示例: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解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高兴的样子。
解析:但,只要;识,识别,领会;趣,乐趣。
2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案示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解析:作答本题就是要找出【乙】文中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富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即要体现生活的穷困的句子。
2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
“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案示例: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解析:
第一问:根据题干“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以及文中陶渊明说的话“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他不是真的在抚琴,而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
第二问:分析陶渊明的性格特点,根据前文可知他家境贫寒,但是从他的言行和举止来看,面对贫困的生活,他能自得其乐,同时也反映出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的性格特点。
24.综合性学习。
学习《桃花源记》后,同学们对陶渊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班级开展了以“走近陶渊
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通过研究,1组同学发现,陶渊明的作品平淡醇美、语言朴素真挚,其中有大量的成语
流传至今,请你列举几个写在下面。(至少3个)
(2)世人皆知“晋陶渊明独爱菊”,2组同学设计了“陶渊明与菊”环节,搜集了陶渊明的
咏菊诗,请探讨菊花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味。
①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的见解:
(3)3组同学设计了“陶渊明的人格”环节,请根据下列几句诗文探讨陶渊明的高尚人格。
①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的发现:
(1)通过研究,1组同学发现,陶渊明的作品平淡醇美、语言朴素真挚,其中有大
量的成语流传至今,请你列举几个写在下面。(至少3个)
答案示例: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不求甚解(任选3个即可)
(2)世人皆知“晋陶渊明独爱菊”,2组同学设计了“陶渊明与菊”环节,搜集了陶渊明的
咏菊诗,请探讨菊花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味。
①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的见解: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所给的诗句和诗歌创作背景来体会其情味。结合“有佳色”及陶渊明对菊的喜爱可以看出菊花清高淡雅的特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当时诗人隐居世外,远离喧嚣的尘世,回归自然,与菊花、飞鸟为伴,依山傍水,悠然自得。在诗中诗人即借菊来表明自己的内心世界。
(示例)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菊花象征着隐逸高洁、清高淡雅、悠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3)3组同学设计了“陶渊明的人格”环节,请根据下列几句诗文探讨陶渊明的高尚
人格。
①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的发现:
解析:“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陶渊明有骨气,有不为利禄所动的高尚品质;从“无适俗韵”“爱丘山”可以看出陶渊明热爱田园、淡泊名利的品质;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以看出陶渊明安贫乐道的品质。
答案示例: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