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统编版(部编版 )
8 灯光
导入
了解背景
导入
图片欣赏
谈话激趣
站在华灯初上的街头,遥望着满城璀璨的霓虹灯,你是否想到,能够用上电灯竟是革命先烈们的美好心愿。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围歼战中,年轻的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让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让我们怀着一颗敬仰的心,跟随作者王愿坚一起去学习这篇课文吧。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作者简介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后代》、《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闪闪的红星》等。其中他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写作背景
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歼灭57师的描述来看,本文描述的应该是发生在1947年9月11日郓(yùn)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成的。
学习字词
多音字
发
fà(头发)
fā(发现)
钻
zuàn(钻石)
zuān(钻研)
趣学生字
查生词
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华灯
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
聚精会神
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憧憬
向往。
趣学生字
查生词
黑魆魆
形容黑暗。
交通沟
阵地内连接堑壕和其他工事,供交通联络的濠沟。
震天动地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势浩大。
漫步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着。
趣学生字
查生词
宏伟
(规模、计划等)宏大雄伟。
暴露
(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胸墙
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害﹐在掩体前面和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千钧一发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30斤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
趣学生字
查生词
赞叹——
猛烈——
照耀——
茂密——
称赞
漆黑——
微弱——
破旧——
光明——
近义词
反义词
激烈
照耀
浓密(繁茂)
雪白
强烈
崭新
黑暗
趣学生字
词语拓展
描写万分危急的成语。
燃眉之急
危在旦夕
迫在眉睫
十万火急
岌岌可危
千钧一发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文,感受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并为之奋斗的缩影。
2. 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小组讨论:文中天安门前的璀璨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初读课文
文中天安门前的璀璨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插图上的灯光是郝副营长和千千万万战士的革命理想,而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是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战场上那微弱的火光架设了桥梁,这桥梁,是千万战士用生命铸就的。
“理想—奋斗—现实”都与题目“灯光”有关,“灯光”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了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品读课文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作者开头描写天安门广场上的万盏灯有说明好处?
开头描写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既照应了文题,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关于灯光的故事。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2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二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2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二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了作者在天安门漫步听到了“多好啊”的赞叹后引起回忆。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3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三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3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三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了“我”在激烈的围歼战开始之前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
品读课文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作者交代了哪些信息?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1947年,“我”的身份——战地记者。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作者交代了哪些信息?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我军将国民党军五十七师包围在沙土集。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作者交代了哪些信息?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片沙柳林,主要人物——“我”和郝副营长。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4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四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4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四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了郝副营长一边借着微弱的亮灯看书上的插图,一边沉思。
品读课文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著名的战斗英雄、只有二十二岁”表明了郝副营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明了郝副营长是一个虽然年轻但战斗经验丰富的军人,为下文郝副营长的壮举做铺垫。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5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多好啊”表现出怎样的含义?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5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多好啊”表现出怎样的含义?
表现出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品读课文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多好啊”是郝副营长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郝副营长对图上孩子能在电灯下看书深感羡慕时说的。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6~7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六、七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就亮了,很亮很亮。”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6~7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六、七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了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品读课文
“ 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就亮了,很亮很亮。”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从郝副营长的话我们能体会到哪些?
从郝副营长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里面寄托了他的梦想和希望,也是他浴血奋战、勇于献身的动力。还可以体会到先辈们不求索取、只知奉献的崇高的品质。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他们在
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想到什么?
自由畅想
“多好啊!”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美丽的景色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过,他对书上插图中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8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八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8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八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了战斗打响后,在黑暗中后续部队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品读课文
“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作者在这段话中埋下了怎样的伏笔?
作者埋下的伏笔是:此时,怎样让后续部队与突击连联系上,成了决定战斗胜利的关键。这句话也为郝副营长的英勇献身埋下了伏笔。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9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九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9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九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在团指挥所的人焦急的时刻,一星火光指引了战士们前进。
品读课文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焦急地钻出”“黑魆魆”说明了什么?
“焦急地钻出”足见情势之危急,“黑魆魆”暗示人们的心情焦急而无措,为下文写郝副营长的英雄壮举做了铺垫。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作者在这里用“虽然”来转折说明什么?
用“虽然”来转折,说明这微弱的火光让后续部队寻找到了突破口。可以说这火光为战士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火光是战斗胜利的关键,这火光挽救了许多战士的性命。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课文题目是“灯光”,
这里为什么要写“火光”?
自由畅想
它不是“灯光”,但它跟“灯光”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没有“火光”就不可能有“灯光”。正是那一闪又一闪的微弱的火光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一切璀璨的“灯光”,构成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0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十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0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十九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路,自己却因暴露目标而中弹牺牲了。
品读课文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作者在这里的动作描写表明郝副营长怎样的壮举?
“划着、点燃、举”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明郝副营长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在战斗中后续部队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在危机时刻,郝副营长
为什么要点燃那本心爱的书来照亮道路?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自由畅想
郝副营长明知一旦点燃书本就会暴露自己,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来顾全大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1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十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1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十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了作者饱含着对郝副营长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品读课文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作者在这里前呼后应说了什么?“年轻的战友”“孩子们能在电灯抵下学习”具有什么含义?
这一句话既是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宁生活的一种象征。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2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十二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课文阅读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2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十二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作者照应开头,写“我”在华灯下追忆战友。
品读课文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作者在这里照应开头有什么好处?
作者照应开头从回忆回到现实,与开头照应。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的哀思和愿望,在和平安宁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曾经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先辈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回想起郝副营长点燃书本,壮烈牺牲的场景,此时心里会想写什么?
畅谈感受
品读课文
结构梳理
战斗前——深情憧憬
战斗中——点燃书本
战斗后——壮烈牺牲
现在
现在
“多好啊”
引起回忆
华灯
又想起战友,照应开头
灯光
品读课文
第一部分:
全文分段
(1~2)写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在天安门广场漫步听的“多好啊”的赞叹后,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
(3~11)回忆关于灯光的故事,缅怀战友,表达对战友的崇敬之情。
第三部分:
(12)照应开头,写“我”在华灯下追忆战友,表达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品读课文
本文通过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继而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以“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
主题概括
拓展延申
歌曲欣赏
小练笔
郝副营长虽然没有见过电灯,但是他希望下一代能够坐在灯下学习。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危急时刻,郝副营长挺身而出,用“生命之火”点燃了“胜利之光”。无数像郝副营长一样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
家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预习第9课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