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5 月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
界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陀
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或“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年龄不同,对
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
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
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 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
论整理成集,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
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
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1
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出现。相对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4分)
请简要梳理并概括材料二中所涉及的阅读方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吹满风的山谷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衣向东
阅读“世界文学”,是需要讲究一下阅读方法的,例如有时阅读兴趣比阅读“任务”显得更有意义。
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不过分深究字句之意,采用泛读法。
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认为泛读不如“熟读精思”,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方法整理为六条。
元、明、清时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他们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多是谈论“治学”之法。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阅读方法,不过二者阐述的重心与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诗》、诸子及史籍等内容深湛,当用精读法;集部著作浩如烟海,适于泛读。
马雪瑞认为,短篇文章应该“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我们借鉴。
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速读”法。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歌德说:“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
经典名著《红楼梦》被指定为高中整本书阅读用书。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如何阅读这部经典著作。
在大西北结束了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后,我被分配到人称“野风谷”的深山军用物资库1号执勤点。
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我们看守的山
谷下,沉睡着一个接一个的山洞,过去储藏着NTN炸药,后来都运走了。听了点长陈玉忠的介绍,我就一撇嘴,说:“啥也没有,还看守什么?”
点长一脸的不高兴,说你这个新兵,毛病,上级让我们看守就一定有看守的道理。
这是我刚到哨所的第一天,点长带领我在屋前屋后简单地转了转,告诉我宿舍左边的一间屋子
是仓库,右边的一间是厨房,之后点长就去换岗了。由于点长下山接我,老兵普顺林已经在哨上站了4个多小时了。点长对我说:“按说你到执勤点,我们应该给你举行个欢迎仪式,但我们的人太少,就免了。”
点长扎着武装带,在屋子前的平地上整理了服装,然后给自己下达了上哨的口令:“向后转,
齐步——走!”我被点长认真的样子弄懵了,你说在这深山谷里,还这么正规干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朝哨楼走去,他爬山的时候仍保持着齐步的要领,腰直挺挺的,结果脚下一滑,差点儿跪倒。我禁不住咧嘴笑。点长走到老兵普顺林面前站定,庄严地敬礼,老兵还礼后,用洪亮的声音说:“1 号执勤点勤务正常,哨兵普顺林。”我的目光像舞台追光一样追随着点长和老兵的一举一动,端枪、交接、敬礼,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子也站得笔直了。
老兵走下哨位时,点长说:“晚饭,加个菜。”
老兵没有回头,齐步走下山。说是齐步,其实只是拉出个齐步的架势,两只胳膊用力甩着,而
下面的两条腿却在一弯一曲地走路。我开始觉得他们是故意走给我看的,其实不是,后来我们一直
2
都是这么走的,时间久了,我就觉得挺正常的。
太阳开始朝西边的山顶着落,老兵的身子走在圆圆的太阳里,显得很高大。一阵又一阵的风吹来, 却吹不走洒在老兵身上的阳光,只掀动了老兵的衣襟,一甩一甩的,使太阳和老兵所构成的画面富有动感。我紧跟在老兵身后走,用力甩着胳膊,走得很踏实,走出了几分幸福感。
我们走进厨房,老兵拎起铁条捅了捅火炉子,添加了煤块,炉子里的火苗就窜出来。我说,怎么现在还生炉子?老兵说火炉是两用的,夏天做饭,冬天还可以拎到宿舍取暖。
老兵开始收拾一堆菜,问我:“你叫什么?哪儿的?”
老兵和新兵聊天,首先聊的大都是这个话题。我说叫蔡强,江苏常州的。江苏?江苏人爱吃大米, 你不会蒸馒头吧?我连忙摇头,说不会,也不会蒸别的,在家没有做过饭。老兵说谁在家里做过?我也没有,但是执勤点就我们3个人,一个人站哨,一个人训练,另一个就要做饭,我们早晚两顿吃馒
我又猛地站起来。
点长说:“坐下吧,以后点到你的名字不用站起来了。蔡强同志来到1号执勤点,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对他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点长和老兵鼓掌,我独自坐着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也跟着鼓掌。点长和老兵停止鼓掌时,我仍把巴掌拍得呱唧响。点长瞅我一眼,瞅得我很尴尬,忙讪讪地收回了巴掌。
点长继续说:“我们3个人来自3个民族,大家要相互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一致,坚守好1号哨所。”
点长的话音刚落,门“吱呀”开了,吓得我打了个哆嗦。不是我胆子小,其实如果换了别人,
也一定会打个哆嗦,这深山野谷的,关好的门突然被推开,你不紧张才怪呢。我下意识地说谁呀,扭头看去,见黄狗挤进门缝,和点长并排蹲着,审视老兵和我。
头,中午吃米饭。我最害怕他们把做饭的任务交给我自己,就说我吃什么都行,就是不会做。
老兵在案板上切菜,丢给我一块肉,说:“切成细条。”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有删改)
我拎起肉嗅嗅,问什么肉,老兵说猪肉。猪肉?我闻着像猪肉,于是就把肉扔回案板上,说你切肉我切菜。老兵说你毛病,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让你切肉你就切肉。
“我是维族。”
老兵“哎呀”一声跳起来,说天哪,又来了个少数民族。老兵是云南哈尼族的,点长是贵州彝族的。老兵说:“咱们1号执勤点应该叫民族哨呀,来来来,你切菜,我切、切、切这个东西。”
夜幕笼罩了山谷的时候,我们1号执勤点宿舍的灯忽悠一亮,给黑暗的山谷画龙点睛了。宿舍内
的灯光下,我们3个兵坐在马扎上,我和老兵并排而坐,点长坐我们对面。点长说话时先“吭哧”了两声作为前奏曲,样子像鼻子堵塞不畅通,然后才说:“今晚开个点务会,算是欢迎蔡强同志……”
我猛地站起来。在新兵连开班务会的时候,班长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要站起来,点谁的名字,就
是表扬谁,因为班长批评谁的时候,一般的不直接指名道姓,只说“个别同志要注意了”,弄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直敲小鼓,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别同志”,所以我们都希望班长能直接点到自己的名字。如果你在新兵连呆过,相信你也一定有这种感觉。我最多的被点到了12次。
点长见我猛地站起来,吓了一跳,说:“坐下吧。蔡强同志来到……”
到哨所第一天,点长就亲自带“我”到屋前屋后简单看了一下,并稍作介绍,这是工作的需要,更说明点长工作细致。
面对“我”的某些言行举止,点长和老兵都说“毛病”,这是他们对“我”心生不满的自然流露,文章意在批评他俩用语粗俗。
刚到执勤点时,“我”惊讶于点长上岗时的“正规”,觉得没有必要那样,甚至认为他只是做样子,不过后来“我”改变了看法。
小说结尾部分写黄狗挤进点务会会场,并且“和点长并排蹲着”,可见黄狗和点长的关系比较好,也养成了某种好习惯。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说写“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运用比喻的修辞,凸显了“我们”的坚守。
小说以“我”为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因为“我”初到执勤点,观察也就比较细致,“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3
小说最后一段写门“吱呀”开了,“我”吓了个哆嗦,运用夸张修辞描绘环境的恐怖,“我”就以“不是我胆子小”来自我安慰。
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点长上岗时对老兵说“晚饭,加个菜”,话语不多,但饱含对新兵的欢迎之意。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内容的作用。(6分)
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
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点长和老兵体现了边防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
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
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
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
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
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
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
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
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4
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2)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在哪?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出有好的开始的人很多,能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楼阁各随地势而建、错落有致的状态,也写出了宫室结构的精巧。
(3)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手法写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情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压力的侵袭。多数情况下,来自各方面的小压力能够在
人们的自我调适下得到 。不过还有一些时候,压力犹如鞋里的沙粒一样琐碎磨人。
于是我们看到,秘密花园填色本 ,史莱姆成为年轻人的“橡皮泥”,猫咖狗咖开遍
繁华商圈,簇绒、流体熊等吸引人们沉浸数个小时……完成一件手工制品的成就感、把玩史莱姆时酥脆炸耳的声音、猫狗等小动物毛茸茸的触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小物件,通过即时的反馈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心理满足。再加上过程中舒缓的节奏、轻松的氛围、自由的操作,让人们
效率、成果、好坏等评价负担,得以调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进一步享受沉浸过程。
敏锐捕捉到人们的需求,一些商家纷纷打出解压的旗号,想从火热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在宣传
平台上,拳击、蹦床项目把“解压”二字标注在最醒目位置;有商家推出解压馆的概念,干脆集纳数十种解压玩法,让消费者随意挑选、尽情体验;还有的租个空房间简单摆上满地酒瓶,就成了所
5
谓的“压力发泄屋”……
对于各类 的解压馆和解压项目,消费者有必要擦亮双眼、做足功课,避免奔着解压而
来最后反倒给自己添堵增压。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消除 蔚然成风 放下 言过其实
消除 风靡一时 卸下 言过其实
消解 蔚然成风 放下 名不副实
消解 风靡一时 卸下 名不副实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进一步调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得以沉浸享受过程。
得以沉浸享受过程,进一步缓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
得以享受沉浸过程,进一步调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
进一步缓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得以沉浸享受过程。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暑的“终极”就是热射病。它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出现异常导致的疾病。
① 。生鸡蛋是一个液态的状态,在给鸡蛋不断地加温后,它的蛋清和蛋白就变成了固态,这个过
程称蛋白质变性。人体内包括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等,所有的组织、脏器、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参与组成的。而当人体的温度异常增高的时候,这些脏器内的蛋白质就会像开水煮鸡蛋一样发生变
性,( ),体内的脏器也就不能执行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热射病会导致体内多个脏器功能受损
和衰竭。加之 ② ,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如蒸桑拿、泡温泉,这里的温度都在40℃左右,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 ③ 。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旦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万一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一旦变性之后,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这些生理功能
万一变性之后,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这些生理功能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青年要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有人认为,青年人应当涵养“六气”,即:“文气、正气、才气、大气、锐气、朝气”。文气是指内在文化底蕴和外在儒雅气质。正气是指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才气是指专业才能和职业能力。大气是博大宽广的胸襟。锐气是不畏困难精锐士气。朝气是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这六气应该构成青年素质的核心内容。
你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气质?请从“六气”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高一语文答案
1. C “朱熹否定陆九渊等人的读书方法”错。原文说“朱熹对此多有质疑”,“多有质疑”只是表示怀疑,而不是“否定”。
2. C “这值得我们借鉴”错,原文说“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可知,“值得借鉴”的并不是“短篇文章应‘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
3. D 材料一阐述的是世界文学“读什么”以及“怎么读”的问题。
A.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说读书的作用;
B.鲁迅先生讲的是泛读的作用;
C.培根认为阅读不同类型著作所受到的影响不同;
D.歌德的话是强调要阅读经典。
4. ①《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②反复研读,以求能进一步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
5. ①宋以前,陶渊明、扬雄、诸葛亮等主张泛读法;
②宋朝时,以朱熹为代表,他强调读书重在“熟读精思”;
③晚清至1949年期间,马雪瑞主张,泛读与精读要兼顾;
④近代则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
6. B“文章意在批评他俩用语粗俗”错,文章并无批评之意,说“毛病”并不能说明“用语粗俗”, 也就不存在批评二人了;相反,这样写使人物显得真实。
7. C“运用夸张修辞描绘环境的恐怖”错,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是“我”刚到陌生环境的真实反应;同时,也不是描绘“环境的恐怖”,而是突出环境的恶劣。
8. ①运用插叙,对上文“我猛地站起来”进行解释说明,使得“我”这一举动符合情理;
②说明“我”是一个优秀新兵,也暗示了“我”被分配到1号执勤点的原因;
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可以让读者了解军队不同“点名”方式的特殊含意。
9. ①忠于职守。面对“我”的疑惑,点长认为执勤点自有看守的道理,坚守岗位。
②严肃认真。虽然执勤点只有三个人,但是他们上、下岗时都严肃认真。
③团结友爱。他们来自三个民族,团结一致,关爱新兵,尊重民族习俗。
10. B 句意: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
“比来命卿举贤”,“贤”此处是指贤才、人才,为“举”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朕将安寄”,“朕”为“寄”的主语,应在“朕”前断开,排除C。
11. D “‘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错误,皇帝下诏征聘称为“征”,各级高官选拔的人才叫“辟”。
12. C “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错,文中“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意为“正碰上对功臣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
13. (1)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
(2)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13题详解】(1)“审”,审慎,慎重;“量才”,衡量才能;“省”,减少。
(2)“愚暗”,愚昧糊涂;“矜”“伐”,自我夸耀;“举”,推荐;“浇竞之风”,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
14. ①唐太宗认为吏部选择官员只看重言辞文章,不去了解德行,导致这些官员几年后劣迹败露,伤害百姓。②杜如晦则认为是因为所选人才太多,不可能全面了解他们,且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让官员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让士大夫引以为耻。”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封德彝回答说:“下臣虽然不才,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出类拔萃的俊杰。”唐太宗说:“过去圣明的君主很善于使用人才,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杰出者加以重用,不一味地依靠前朝的遗老遗少。哪里像商代的国君武丁在梦中见到了他以后的丞相傅说,周文王占卜找到了将要辅佐他的姜太公,然后才开始治理国家呢?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封德彝听后,惭愧地退了下去。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州郡推荐他们,这样以后他们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征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况且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
15. D “本诗诗风淡雅直露”错误,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含蓄哀婉。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诗风淡雅含蓄,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6. 家业已随着战乱丧失殆尽,哪能再忍受江上传来的军鼓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事的忧虑,同时显示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7.(1)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3)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8. D 【18题详解】第一组,消解:得到(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消除:除去(不利的事物);使不存在,如消除隐患。此处指压力,应用“消解”。
第二组,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风靡一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里非常盛行。语境指秘密花园填色本非常流行,应用“风靡一时”。
第三组,放下:搁置在一边或放弃。卸下:也有放下之意,但是程度更重更深。此处指“效率、成果、好坏等评价负担”,程度重,应用“卸下”。
第四组,名不副实:指名称与内容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空有虚名。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言过其实: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亦指说话过分,不符合事实。“解压馆和解压项目”只是名义上解压,实际上效果不理想,此处应用“名不副实”。
19. B【19题详解】原句语病有:一是“调解……情绪”,搭配不当,一般作“调解纠纷”,可改为“缓解……情绪”。
二是语序不当,“沉浸享受过程”和“缓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是递进关系,应改为“得以沉浸享受过程,进一步缓解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
20. 排比,三个句子句式基本一致,构成排比,罗列了解压馆各出奇招和乱象丛生(滥竽充数)的现象,增强语势;突出情感,深化文义,表达了对当下解压馆赚快钱、非专业的操作的强烈批判与不满之情。
21. A分析所填句子,“变性”是“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两句应是一种条件关系,应选用“一旦……就……”这一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脏器内的蛋白质”变性并不是可能性极小的情况,只要温度湿度达到就会发生,因此“万一”使用是错误的。据此排除BD;
再比较AC,“这些”强调的应是“蛋白质”,而不是“生理功能”,应放在“蛋白质”之前,据此排除C。
22. ①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②夏天大量出汗 ③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22题详解】第一空,本空前阐述了“热射病”的概念,后文是举例给生鸡蛋不断地加温蛋白质会变性,以此说明人体器官遇热与之类似,所以此空应是对“热射病”这一概念举煮鸡蛋这一例子来让人明晰。据此可写“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第二空,此处说“加之……”,说明是另一种情况的发生。结合后文“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可知,丢水是指人体因大量出汗导致缺水,据此可写“夏天大量出汗 ”。
第三空,前文说“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此空应是陈述这样会出现的后果。结合文段中心话题“热射病”以及前文谈到的“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可知,此空造成的结果应是造成热射病发生。据此可写“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指出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人应当涵养“六气”以担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而题干中要求“从‘六气’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写一篇文章”,提醒我们立意时,应抓住“六气”间的内部联系,选取其中两到三个辩证谈联系。如可以选择“文气”和“才气”,论证青年人应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可以选择“锐气”和“朝气”,论证青年人应该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于索求;还可以从“正气”“大气”和“锐气”三个角度切入,论证青年人应开阔眼界,着眼于世界和未来,勇于开拓进取,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苏炳添、徐梦桃等国家运动员苦练本领,精益求精,不惧伤病与困难,为国争光事例,论证青年人应涵养锐气和才气。也可以引用韩愈“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名言,论证青年人要涵养文化底蕴,养得深根方能枝繁叶茂。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张载《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兴则国家兴”的语录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反观当下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躺平”“摆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养浩然之气,担时代之责。
2.以向上之面貌,做时代有为人。
3.燃才气之火,淬发展之刃。
4.以文气涵养底色,以锐气谋求发展。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