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2023八下简约课堂(精品课件+背记与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2023八下简约课堂(精品课件+背记与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0 16:35: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背记与检测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
3.学习科学家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了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学习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
1.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 五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原因: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3.意义: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
二、航天领域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农业成就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四、医学成就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屠呦呦获得2015 年 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文化事业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成就 长篇小说 红岩 青春之歌 、话剧 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英雄儿女 林则徐 等
2012年,中国作家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拓展延伸】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4)实施“863”计划等。
【易错易混】
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这里的“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知识拓展】新中国政府为什么要作出研制原子弹的决定?
(1)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断对中国施以核威胁和核讹诈,包括威胁用原子弹攻击中国境内和朝鲜境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给新生的共和国带来了严重威胁和压力。
(2)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争取战略主动,中国政府作出了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答案见题后)
一、选择题
1.“说艰辛,往事回首,豪情迸发。青藏高原度日月,罗布泊里展才华。餐风雪,蘑菇云涌时,举世讶。挺脊梁,走天涯;铸核盾,创奇葩。星歌东方红,辉映华夏。百折不挠行万里,群英荟萃出大家。”词句中的“群英”是指
A.新中国开国元勋 B.镇守边陲的战士
C.艰苦创业的工人 D.“两弹一星”功臣
2.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是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创新成就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A.歼——5 型歼击机 B.原子弹 C.青蒿素 D.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3. (2022年天津)杨振宁在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信中说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有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4.(2022年湖南邵阳)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航天员是
A.翟志刚 B.杨利伟 C.叶光富 D.王亚平
5.(2022年重庆B卷)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6. (2022年四川自贡)小李同学正在搜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板报素材,下列书籍可供参阅的是
A. 《焦裕禄:把我埋在沙丘上》 B. 《袁隆平:东方“稻神”》
C. 《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 D. 《雷锋:大海里的一滴水》
7.(2022年四川成都)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8.(2022年广西桂林)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二、综合题
9.“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贏,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前陆续传入西方。它们的出现改变了欧洲只有教士和贵族才能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它们的出现摧毁了封建城堡,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正因为如此,西方近代科学之父培根说,中国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
——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行列
1966年 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97年 “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计算机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 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13年 “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军 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
材料四:2019年5月15日,在5G技术方面领跑世界的华为公司被美国列入贸易禁令“实体名单”,遭到打压……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华为很快拿出了B计划,凭借自身卓越的研发技术及多年的科技积累,宣告备胎芯片一夜“转正”,开始“极限生存”……美国商务部2020年2月13日宣布将“临时通用许可”延长45天,第四次推迟针对华为及其附属公司现有在美产品和服务所实施的交易禁令,以避免禁令对美国公司和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并归纳出四大发明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中国的大门”被“砸开”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指的又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3)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华为为什么能够在美国的打压之下“极限生存”?你认为,面对西方国家对华为等中国科技公司的打压,我国应如何应对?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题干引用的是一首词,其中“罗布泊”“蘑菇云”指原子弹试验成功,“东方红”指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因此,词句中的“群英”指的是“两弹一星”的功臣,D符合题意;ABC项人物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D。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蒿素是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故C正确。ABD都有苏联帮助的因素,故排除ABD项。故选C。
3.【答案】A
【解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A项正确;“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不属于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排除B项;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C项;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不属于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B项正确;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是神州十三号的宇航员,排除AC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可见与载人飞船相关,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工匠、能源二号网络等信息,排除ACD。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指原子弹爆炸。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C项正确;焦裕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心一意服务老百姓的党的好干部,排除A项;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是水稻育种专家,排除B项;雷锋是毫不利己专门做好事的共产主义战士,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D
【解析】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有效治疗疟疾,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D项正确;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不属于人类健康方面的,排除A项;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排除B项;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有利于促进兰考县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故题干说明了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9.【答案】(1)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影响:①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②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③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④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等
(2)事件: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等,意思接近即可)
(3)变化:70年代前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科技;70年代后在高新技术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影响: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原因:卓越的研发技术及多年的科技积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应对:①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③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④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依据材料一“它们的出现改变了欧洲只有教士和贵族才能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可知四大发明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据材料一“它们的出现摧毁了封建城堡,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可知四大发明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据材料一“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可知四大发明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等。
(2)依据材料二“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可知“中国的大门”被“砸开”开始于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据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可知“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指的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展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场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等)
(3)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先后研制原子弹、导弹等,表明我国的科技重心是在国防科技领域,而70年代后,我国在计算机技术、基因工程、载人航天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说明我国在高新技术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前“两弹一星”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有利于中国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70年代后,我国的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根据材料四“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华为很快拿出了B计划,凭借自身卓越的研发技术及多年的科技积累,宣告备胎芯片一夜‘转正’……”分析,华为能够在美国的打压之下“极限生存”的原因是凭借卓越的研发技术及多年的科技积累。面对西方国家对华为等中国科技公司的打压,可以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应如何应对:①对内: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②对外: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简约课堂
导入新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
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艺术巧妙结合。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遵从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它从大自然中的一片叶子汲取灵感,盘旋向上,生生不息,呈现了极其天然的、极具东方意韵的美感。
《立春》倒计时开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冬奥会开幕当天,恰逢“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春”,“立春”是春天的起点,极寒中孕育着新的生机。“立春”之日,冬奥会开幕,也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文化自信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板书课题
2022年课标: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1.记住“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理解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要求
1.概况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大事年表
两弹
一星
核弹
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
原子弹
氢弹
时间 事件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
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飞行器
利用能自行进行核裂变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用的武器
核裂变
核聚变
第5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目标导学一:“两弹一星”——中国力量
新课讲解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2.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结合材料想一想“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二: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材料一:原子弹爆炸中爆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一轰鸣声,是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年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的奇迹,为洗雪多年来中国遭到的屈辱发出了怒吼!这一声轰鸣圆了中国第一梦! ——姚明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天》
(1)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3)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两弹一星”意义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四年 2年零8个月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
精神
4.“两弹一星”精神
邓稼先
两弹元勋
原子弹、氢弹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知识拓展
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曾说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会放他回中国。”
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 20年”。
导弹之父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知识拓展
2003
20世纪
90年代
1999
2008
2021.6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目标导学二:漫步太空——再现敦煌飞天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梳理中国航天大事年表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开启航天梦
③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开启航天梦
2003.10
1999.11
2008.9
2021.10-2022.4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你能总结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神舟十三号
变化:
无人
载人
太空行走
太空驻留半年
开启航天梦
对我国: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世界: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目标导学三:农学医学新高度——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1.杂交水稻
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发现
意义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青蒿素
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
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
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
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接受中医
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
究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15年,屠呦呦获若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您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人物扫描
“双百”方针
艺术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时段 类别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代表作品
特点
1956年毛泽东提出
学术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目标导学四:“双百”方针放光芒——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莫言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代表作
中国优秀文化作品
2022年7月8日
第二届澳涞坞国际电视节金萱奖提名
中国文化的世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截至2017年12月10日,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有53国设立140所孔院和136个课堂,欧盟28国、中东欧16国实现全覆盖。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
科技文化
农业
屠呦呦:青蒿素
①原子弹
②氢弹
③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
医学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文学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是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创新成就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A.歼——5 型歼击机 B.原子弹 C.青蒿素 D.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2.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的“他”是
A.屠呦呦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袁隆平
3.每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起源于50多年前,我国航天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它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中国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人太空 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
4.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利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的方式
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体现了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要求
C
D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