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课件(共1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课件(共1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1 07: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5张PPT)
第一部分 考试攻略
第二章 课标要求与真题探究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标要求】
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要求”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部分,对非连续性文本类阅读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学习目标。
解题策略 1. 辨析信息策略,考点分布为筛选、提取信息:
  和连续性文本一样,非连续性文本类阅读需要对材料具有整体意识,要善于捕捉题目信息。因此,在答题时,首先要锁定题目所需信息在文章中的位置,从文中寻找特定内容,对照材料,逐一分析,对比判断,推敲其正确与否。
解题策略 2. 概括信息策略,考点分布为概括、归纳信息:
(1)抓关键词。即先抓住文本材料各部分的关键词以及要点,再进行综合概括。
(2)找中心句。即从文本材料中直接获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关键句子或者中心句。
(3)分层归纳。对于有多层意义的文本材料,要先划分材料的层次,对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4)分析推论。即在全面了解、掌握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主旨的基础上,对非连续性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解题策略 3. 分析探究策略,考点分布为迁移、运用信息:
解答探究分析题时,通常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材料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共性因素,这时我们就应该探究它们的个性。异中求同:如果材料读起来比较分散,好像在讲述不同的内容,这时我们就应该通过探究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要懂得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材料,找出材料内在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顺利得出探究分析的结论。
解题策略 4. 理解运用策略,考点分布为反思、评价:
非连续性文本一般也会有作者摆出的态度、观点,解读文本需要从中提取或者整合作者的观点,从而真正地理解运用。如果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态度、观点,那就要根据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切记要紧扣材料谈观点、提建议,不能脱离材料,仅凭个人生活经验作答。
【真题探究】
年份 篇目 第1题考点 第2题考点 第3题考点
2022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择题:信息 筛选 信息归纳 结合材料,表达观点
2021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择题:信息 筛选 信息归纳 结合材料,表达观点
一、(202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8.03%的使用者
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声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时,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本文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
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再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号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个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读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疼。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朗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功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1. 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3 分)
  A. 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 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 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 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2. 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材料四第3自然段中,原文为“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并没有将阅读速度和听书速度作比较,因此D选项错误。
2. 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在众多热点话题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在2020年、2021年都排名前三,2021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热度指数明显高于2020年,有声阅读丰富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和途径。
【解析】要学会读图,可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热度的相对排名及两年来的数据变化幅度入手,同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语句,“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从关键语句中进行提炼,最后总结图表信息与文段信息即可。
3. 示例一:赞成。①有声阅读可以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②有声阅读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
鲜活、切实可感。③有声阅读是现在的热点之一。④高水平、高质量的阅读产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
示例二:不赞成。①听书时容易走神,信息接收效率反而不如看书高。②在有噪音的地方,如地铁上,噪音对言语感知的干扰很大。③语音合成的朗读会对理解的连贯性造成干扰。④可能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解析】本题目为开放式题目,赞成与否皆可,关键在于要从文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如不赞成可从听书的不利影响入手作答,如赞成可从听书的好处入手作答。注意分点。
二、(2021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
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
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 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 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 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 80 余件文物。
去年 9 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
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四:
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 6 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 24 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记录的数据是后期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
定制的 3D 打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 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 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
(上述材料均选自 2021 年 5 月 18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二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
B. 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
C. 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有助于古琴的修复。
D.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技术已站在世界考古的前沿,如使用 3D 打印、高光谱数据采集等。
2. 数字化给博物馆的展览带来了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根据材料三的第二句“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可知B选项错误。故选B。
2. ①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②数字化能更全面深入地表达文化的内涵,模拟往昔生活,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文物。③数字化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可抓住题干中的“改变”一词,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进行整合归纳。根据材料一“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可得出第①点答案。根据材料二“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等语句,可得出第②和第③点答案。
3. ①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分部分扫描瓷器,然后进行拼接,获取高精度的三维数据。②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对瓷器残缺部分进行三维重建。③利用三维重建数据,进行虚拟修复。④利用虚拟修复数据,进行瓷器实物修复。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已经破碎”和“完整地”两个词语,可知要先将瓷器修复,然后才能将文物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材料三“青铜神树”和“飞泉”两个例子可知,修复的流程为“采集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虚拟修复—修复实物”。可根据这一流程组织答案。
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要求”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部分,对说明文阅读提出以下学习目标:
1.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
【课标要求】
解题策略 1. 通读全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考点分布为:(1)说明对象;(2)特征概括。
2. 细读全文,领悟写法,体会特点——考点分布为:(3)说明方法;(4)说明结构;
(5)说明顺序;(6)说明语言。
3. 区域阅读,一找二比,拓展探究——考点分布为:(7)拓展运用。
【真题探究】
年 份 篇 目 第1题考点 第2题考点 第3题考点
2020年 《北斗,国 之重器》 填空题:梳理 说明思路 选择题: A项(内容理解);B、C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D项(说明语言) 结合选文,
拓展运用
2018年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选择题:说明 对象 选择题: A项(说明思路);B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C、D项(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
拓展运用
一、(202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北斗,国之重器
  ①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系统组网完成。
  ②提到卫星导航,人们自然会想到GPS系统。GPS系统由美国研发,自1995年建成后,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既然GPS系统方便可用,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卫星导航系统属国之重器,只有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③目前,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功能大体相近,都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
  ④高精度的“太空灯塔”。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改善了用户体验。北斗三号可以为汽车导航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车道级的导航。换句话说,
在北斗的帮助下,未来导航软件能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左转车道。北斗三号系统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表示,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即便是几毫米,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
⑤更有效的搜救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通过在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上搭载搜救载荷,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收到求救者向卫星发出的求救信息,至于求救信息是否发出,救援人员是否收到,
求救者无从得知。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专门设计了反向链路,求救者不仅可以发出求救信息,还可以收到救援人员的反馈信息。这样大大增强了求救者的获救信心,从而提升了搜救成功率。
⑥独门绝技的“短报文”。与众不同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附加了通信功能——短报文,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在无人区、荒漠等地区,或在通信基站遭受地震、洪水、台风等破坏时,装有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仍能保证通信畅通。如今,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每次能发送
汉字1 200个,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北斗的一体化功能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能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对北斗的这一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⑦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其实,北斗就在你我手中!卫星导航是以芯片模式搭载在手机硬件里,只要拥有一台装有北斗芯片的手机,就可以收到北斗卫星的导航信号。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2020 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
.
.
.
.
.
.
.
.
超过75%支持北斗定位。就连大家非常熟悉的共享单车,也大量使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可以说,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研发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有删改)
1. 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 、
和 。(3分)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之重器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和组网完成必将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C.第⑥段引用GPS之父帕金森教授对北斗三号一体化功能的赞誉,说明了该项功能给用户带来的全新体验。
D.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截至2019年底”对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的销量统计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 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测报、防灾减灾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结合选文,解释北斗系统被广泛应用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思路。要认真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来厘清文章的思路。从第②段关键句“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可概括出“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从第③段关键句“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可概括出“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从第⑦段关键句“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可概括出“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
2. B
【解析】B项中“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得到显著提升”的说法错误。原文指的是北斗三号系统因为配置了新一代原子钟,定位精度得以提升,并没有直接提及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得到提升。故选B。
3. 示例:①北斗系统兼容其他导航系统。②拥有更高的精准度。③能提供更有效的搜救服务。④具备独特的“短报文”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依据上述分析的文章层次,从各段落中抽取出与“北斗系统”相关的、得以广泛应用的具体事例,并分析它们各自体现的优点。
二、(2018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李道季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英国王室将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 000万~2 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着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这些塑料垃圾能够存在数百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都有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即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在运输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珠;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经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后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的生物体内富集。
⑤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等。此外,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广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⑦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我们从上到下都应该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贻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的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 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B. 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
C.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
D. 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
B. 选文第②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
C. 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D. 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3.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4分)
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 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解析】解题的第一步:抓住题干的主要信息“微塑料”,确定信息所在的段落(一找);第二步:比较、分析各个选项及段落里的相关信息,并准确整合信息(二比)。从第③段第一句“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第④段“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和第⑤段“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可知,A项符合原文。B项,从第③段可知,微塑料根据来源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B项概
括的是次生微塑料的来源,以部分代替全体,错误。C 项,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还体现在第④段中所说的“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C项概括不全,错误。D项,根据链接资料可知,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可来源于水产品,也可来源于其他,D项错误。故选A。
2. 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准确把握。从第⑤段“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一句中可知,原文
所指的是搭载在微塑料表面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不是微塑料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C项曲解原意,故选C。
3. ①海鸟胃中的微塑料使其具有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③海鸟因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原文第④段和材料,可概括出导致海鸟死亡的三种原因。
三、议论文阅读
【课标要求】
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要求”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部分,对议论文阅读提出以下学习目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解题策略 1. 分析论题,准确把握论点——考点分布为:(1)把握论点。
2. 阅读全文,辨析论证方法——考点分布为:(2)论据作用;(3)论证方法。
3. 精读文章,分析论证过程——考点分布为:(4)论证结构和思路。
4. 品读重点,理解论证严密——考点分布为:(5)议论语言;(6)探究运用。
年 份 篇 目 第1题考点 第2题考点 第3题考点
2019年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内容理解、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 论据和论点之间 的联系 把握中心论点
2017年 《人生三病》 内容理解、论证 思路、论证结构 论据和论点之间 的联系 拓展运用
【真题探究】
一、(201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 青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坚定,是我们心灵的长城。 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
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长住大梅山,并在那里传法。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 ”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 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 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声誉,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当
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
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 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 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
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 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 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 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
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 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B. 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C. 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D. 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2. 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 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B. 《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 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 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解析】选文引用孔范的事例从反面论证“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的观点。故选B。
2. D
【解析】这句名言和王羲之的事例侧重表现的是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故选D。
3. ①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②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③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④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做这道题时,既要准确理解文章的观点,又要找出几个分论点,只要找出几个分论点,就能答出原因了。
二、(2017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意蕴深刻,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
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 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 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第①②段引出论题,第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 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 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 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文章第①段引用《小窗幽记》的话自然引出论题,从第②段开始分析说理。故选D。
2. B
【解析】A选项是不知以为知,是作者所说的“痴心”。C选项中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不能豁达对待生死,是作者所说的
“畏心”。D选项中孙悟空炫耀袈裟,争强好胜,是作者所说的“胜心”。
3. 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
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文中观点”这个考点。跳读文中第③~⑤段和结尾段,可找到这些关键句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根据以上几点加以提炼即可得出答案。
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要求”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部分,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以下学习目标:
1.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课标要求】
解题策略 1. 速读全文,整体感知——考点分布为:(1)文意梳理;
(2)事例概括。
2. 把握情境,分析形象——考点分布为:(3)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 赏析词句,领悟内涵——考点分布为:(4)词句的赏析;(5)表现手法的赏析。
4. 揣摩段落,探究主旨——考点分布为:(6)标题的作用;(7)语段的分析(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记叙顺序);(8)主题探究。
【真题探究】
年 份 篇 目 体 裁 第1题考点 第2题考点 第3题考点 第4题考点
2022年 《在地图上旅行》 散文 句段的作用 修辞手法及作用 文学知识积 累与应用 内容理解
2021年 《望北哨所》 小说 内容理解 句段的作用 把握文章主 旨和重心 内容理解和
主旨探究
2020年 《与母亲相守50天》 小说 事例概括 插叙的作用 品味词语 主旨探究
2019年 《灯如红豆》 散文 文意梳理 段落作用 (内容、结构) 品味词语 标题含义与作用
一、(202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分)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
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要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 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衡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
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所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 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
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 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 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
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域。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
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⑩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绵,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域。
1. 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内容上:交代了以想象力为媒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地图上遨游四川盆地、西藏高原等美景内容;渲染虚拟旅行奇妙的气氛;②结构上:文中“对着地形图”与标题中“在地图上旅行”形成呼应、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如何在地图上旅游的描写;用省略号做结,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即可。
2.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强烈,增强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陕北高原雄厚壮丽的美景和当地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民风民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地理文化的熟悉与热爱。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
3. C【解析】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应填写关于沙漠主题的诗篇。其中C选项诗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为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符合题目要求。
4. ①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线路清晰,带领读者畅游祖国大好山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②文章中所提到的昆仑山、庐山、四川盆地均是中国真实地貌风光的描述。并且自长江三角洲起一步步跨过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塔克拉玛干沙漠,将一幅真实的中国地貌画卷展
现在大家面前。③文章在描绘中国地貌时运用了多种手法,如在描写陕北大地的苍茫时,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虽未真实到达,却仿佛看见了淳朴的老乡们,听见了雄浑的信天游、铿锵的安塞腰鼓……排比手法和细腻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④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如写到青藏高原时感叹道“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能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感,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⑤文章不仅描写真实,还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和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也为文章增添真实感,给读者以真实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手法。为何读者会产生真实的感受 ——可从作者运用的叙述人称、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作者对于各个旅行地点的细致观察以及在字里行间融入的情感入手作答。
二、(2021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望 北 哨 所
石钟山
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②望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某些古诗词,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
③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他们只能通过信件联系。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几十封信,让她恍若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着。
④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他解释说,哨所人不多,消息又闭塞,信息少,大脑的某根神经就沉睡了,话语自然就少了。在他休假这段日子里,他们见面时话很少。分开时,就用短信交流,就像他们又回到了两地。似乎在这时,他才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风趣、幽默、刚毅……
⑤假期快要结束时,两人计划了他们的人生大事。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她对望北充满了渴望,甚至整个西藏对她来说都充满诱惑。
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长途运输车。公路在悬崖峭壁间盘绕,她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格桑花,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
千多米。她吸着氧,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当车行驶到海拔四千多米时,她感觉整个人似乎死过了一回。
⑦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
⑧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石头房子,“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
个是他。她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在大雪皑皑中,那条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那一定就是他了……
⑨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
⑩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
离开望北哨所,她把那条红绸带留在了山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哨所时,一切都模糊了,似乎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似乎是他在为她送行。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有删改)
1.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她”对望北已经很熟悉的原因。(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⑤段写“她”还学会了一首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她”为什么把红绸带留在山上?请结合选文,以“她”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她”的爱人军校毕业后分配到的第一个哨所就是望北哨所,这让“她”记忆深刻。②“她”的爱人常写信给“她”描述哨所周围的景色。③“她”和“他”约定在望北哨所完成终身大事,“她”为此准备了许多,望北哨所在“她”心中地位独特。④“她”此前曾亲自前往望北哨所,却在山下折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细节的理解,抓住题干中“熟悉”一词,根据文本摘录、梳理内容。
3. 我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①“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②本文运用大量的侧面描写,通过“她”的视角,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卫士的人物形象。③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于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他”是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重心的把握。首先应理解文章的主旨(对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找到文章的重心,然后从文章想要突出描写的那个人物的角度进行答题。
4. 因为我的爱人就葬在那里,我想把我自己的红绸带和他的红绸带放在一起,就像我们之前约定的那样永远陪伴着彼此,永远不分开。之前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我并未能如愿地进入望北哨所,在我回去之时,我看见了那一抹鲜红,虽然那一次我并没能见到他,但是我知道他一直在看着我,等候着我。如果那一次我可以再执着坚强一点,等到冰雪融化的时候,说不定就能见到他的最后一面了……这一次我来到这里,就想把这条红绸带放在这里,这条红绸带代表着忠勇和正义,所以就
让它代替我留在这里,让他的红绸带守着我们祖国的边疆,让我的红绸带守着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全文刻画了一个坚守岗位、吃苦耐劳、为国牺牲的哨所卫士的形象,答题时应抒发出“她”对主人公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三、(202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 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点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
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
.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
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
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 “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
“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 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2分)
母亲__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解析】本题考点是概括要点,根据题干“哪些事”确定答题方向,确定答题区域在第⑥~⑨段,从文本中“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还有一件小事……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等语句中组织答案。
2. 示例:插叙“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的内容,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点是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题干中已经给出插叙的答题提示,考生要找出文中插叙的句子,并结合文本分析插叙的作用。本文为写人文章,应从插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一方面构思答案。
3. (1)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的愧疚、悔恨之情。
(2)示例:大喜过望(或:喜形于色)
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
【解析】本题考点是赏析词句,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及揣摩人物心理。第(1)小题注意要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此时莉君的心理活动。第(2)小题要回到文本中,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并结合上下文分析理由。
4. 示例一:“人间亲情” 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示例二:“人生感悟” 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情更融洽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点是主题探究。根据题干明确命题意图是探究“选材和主题”,文章围绕母亲的“能干”选材,表现母爱,以莉君的视角叙写,表现对母亲的爱和感恩,由此判断文章的主题,可知栏目应是“人间亲情”或“人生感悟”。考生可以选择一个栏目,围绕栏目名称,从文章的选材和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四、(201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灯 如 红 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
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
.
.
.
.
.
.
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
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
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
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有删改)
1. 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 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2.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三盏 父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4. 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2)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本文在第④⑥⑧段分别叙写了与母亲、与父亲、与女同学有关的“小油灯”,在第⑤⑦⑨段分别写了“小油灯”给“我”的启迪,从这几段中提取、归纳关键词答题即可。
2. 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本段内容和下文内容进行分析,这段话首先写“我”经常会在夏夜看城市的灯光,并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而下文正是围绕几盏油灯的故事展开,因此本段的作用:一是为了引出下文,二是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
3. (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忍品格。
(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有赏析修辞手法、词语释义、描写手法、主题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4. 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
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作用,此外还有如下作用:表明写作对象;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走进文本,细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