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初读诗歌
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有四言诗,有绝句,有律诗,有散曲。根据以前学诗歌的经验,本节课前三首《观沧海》是四言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律诗,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诗,大家说他是什么体裁?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曾任江浙行省属
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
“叹世”之作。有杂剧15种,并写有小令、
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另有学者认为这首散曲不是马致远的作品,而是无名氏之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曲调之一。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重点解释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白话译文
深入品读
枯藤老树昏鸦的---沧桑
古道西风瘦马的---困顿
夕阳西下的---没落
断肠人在天涯的---孤零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品读诗歌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枯
写出了腾干枯的状态
老
昏
写出了树的衰老
点名了时间和状态
(2)《天净沙·秋思》旨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漂泊的游子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楚愁苦之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表达出来,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小桥”“流水”“人家”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展现出了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
诵读诗歌
注意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着重读出节奏
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两首诗歌的节奏。
要求读出情感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情感。
《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写作手法
天净沙·秋思
断肠人
画面一:枯藤、老树、昏鸦
画面二:小桥、流水、人家
画面三:古道、西风、瘦马
画面四:夕阳西下
在天涯(凄苦、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