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七单元:艺术之美试题(含答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七单元:艺术之美试题(含答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21:55:35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艺术之美
【阅读考点及技巧】
根据内容,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意象描绘+场景描绘
答:这句话描述了一幅 (意境特征)的画面,(意象一) ,(意象二) ……
【例题精讲】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
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
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
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皮鞋匠和妹妹联想和想象的语句。
【思路引导】
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想的内容,指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只是人物头脑中的想象,结合“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皮鞋匠的联想可以分成三幅画面,它们分别是什么画面?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
(1)
(2)
(3)
【思路引导】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
结合“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
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从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清幽舒缓。第二幅:月亮升高,风起浪涌。从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音乐气势
逐渐增强。第三幅: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B.选文最后一句话体现了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也衬托贝多
芬创作的成功。
C.贝多芬的弹奏让你盲姑娘真正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D.我们可以通过月光下景物的变化来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思路引导】
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错误。结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中“仿佛”一词,可知没有真正看到。
故选 C。
4.※画横线的句子所描绘的意境与下列哪句诗的意境最相似?( )
A.明月松间照 B.月落乌啼霜满天 C.海上明月共潮生
【思路引导】
分析: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能力。
A.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句意: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
B.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句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C.出自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句意: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结合“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可知 C 项正确。璀璨,读音 cuǐ càn;枯竭,读音 kū jié 。
【课堂训练】
贝多芬(节选)
①“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
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
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
②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
2
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的同时代人就是这么描述他的)。他长得不算英俊,但
他的脸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
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
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
低三下四。有一次,当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
③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音乐的每一个音符上都反映了他的斗争精神。
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
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
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
来。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
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
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
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选自《名人成长故事》)
1.“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下列与“卑躬屈膝”的意思相近的是哪一项?
( )
A.坚贞不屈 B.顶天立地 C.低头折节 D.大义凛然
2.选段②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
A.语言描写 B.外貌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活动描写
3.文章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的好处是哪一项?( )
A.统领全文,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C.造成悬念,为后文写贝多芬的经历埋下伏笔。
D.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了解贝多芬的痛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贝多芬是法国作曲家,丧失听力使他十分绝望。
B.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作曲时,都常受主观主导。
C.“据说”一词,说明了所讲的事情是具有事实依据的。
D.贝多芬遇见皇帝时没有向他鞠躬是因为他从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为什么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可能是所有大师中最少的呢?这体现了什么?
3
【小试牛刀】
光明心曲
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林阴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
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
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
绿阴深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衣裙在晚风中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
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深情地唱
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
毛下,却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
歌声依然在飘着。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
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洒着阳光、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
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
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
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
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然无光的。
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
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
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
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
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
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憧憬——( ) 纯美——( ) 凝视——( )
2.母亲给女儿拉琴,是因为
。(用文中的话回答)
3.※对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了盲姑娘的音乐天赋。 B.作为线索,使全文更加紧凑。
C.烘托人物性格,表现盲姑娘对光明的向往。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4.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女儿。 B.人类热爱音乐。
C.人生不能没有理解、同情。 D.人类向往光明。
5.※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一句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写“我”听盲姑娘唱歌时的感想。
4
B.相信盲姑娘从这歌声中获得了鼓舞自己的信心。
C.这歌声能把当时悄然飘落的夜色驱走。
D.这句中的“黑暗”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人生困难。
【能力提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流
水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
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声中
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
着二胡,靠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
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
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
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
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
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心声倾吐给这茫茫
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
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
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
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在怀念 ,在回顾 。随着旋律的步
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气势,表
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
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着他度过苦难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
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给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二泉映月》的琴声是怎样变化的?整首曲子又有怎样的特点?
琴声变化:( )→( )
特点:
3.※联系上下文,品读语言,展开想象,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充内容。
5
4.※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照样子续写阿炳通过琴声向我们展现的情景。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
泉的优美景色。接着,
5.结合短文分析,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中不包括( )
A.他对音乐、家乡及家乡的清泉、月光的热爱。
B.他对未来失去信心。
C.他对师父的怀念。
D.他不向命运屈服。
6.※阿炳曾两次听到二泉的流水声,这两次“听泉”的经历有什么不同?用“ ”画出来。并
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参考答案与解析】
【例题精讲】
《月光曲》选段
1.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
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 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月亮升高,风起浪涌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 C
4. C
【课堂训练】
贝多芬(节选)
1.C
2.B
3.D
4.D
5.因为贝多芬创作的过程非常艰辛,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
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体现了贝多芬不怕辛苦,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6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掌握。
“卑躬屈膝”的意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近义词:低头折节。
2.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的掌握。
从“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可知,
句子写出了贝多芬的外貌,运用外貌描写。
3.本题主要考查对名人名言的作用。
从“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
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可知,文章的开头运用名言,
激发读者的兴趣,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
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不正确。从“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可知,贝多芬是德
国作曲家。
B.不正确。从“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
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
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可知,贝多芬在作曲时,不受主观主导。
C.不正确。“据说”意思是根据旁人所说或据某种传说,说明了所讲的事情不一定是具有事实
依据的。
D.正确。从“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
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可知,贝多芬遇见皇帝时
没有向他鞠躬是因为他从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
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
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可知,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可能是所有大师中最少是因为贝多芬创作的过程非常艰辛,常
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说明
贝多芬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小试牛刀】
光明心曲
1. 向往 唯美 凝望
2.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3.A
4.D
5.C
【解析】
1.此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憧憬,意思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近义词是“向往”。
纯美,意思是纯真而美丽的意思。近义词是“唯美”。
凝视,意思是聚精会神地看。近义词是“注视”“凝望”。
2.此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
7
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可知母亲给女儿拉琴的原因是“用一颗母亲的心,为
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一是歌声作为文章的线索,引导作者听见歌声、关注歌声、理解歌
声,使全文更加紧凑;二是美妙的歌声让作者感受到盲姑娘用歌声来表达她对光明与希望的
热恋、向往和追求,烘托了人物性格,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A.盲姑娘的音乐天赋并没有提及,理解不恰当的。
4.此题考查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盲姑娘在黄昏时动情优美地唱着美妙、无忧无虑的歌,她清脆、纯美
的歌声道出了她幸福、神往的微笑里含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和那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
的心。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是赞美的、祝颂的情感,如“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
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就充分地表达出这种情感,作者表达的主题是人类
向往光明。
5.此题考查句意理解。
C.错误,结合“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可
知这是作者的感想,句子中的“黑暗”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人生困难,并不是这歌声能把
当时悄然飘落的夜色驱走。
【能力提升】
1.二泉映月
2.委婉连绵 步步高昂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 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4.琴声渐渐高昂,好像山泉流到了悬崖边,泉水直流而下。这似乎是阿炳在诉说他坎坷的经
历。
5.B
6.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
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因为阿炳小时候单纯天真,所以第一次“听泉”时他只能听见泉声;阿炳长大后,双目失明,
生活艰辛,第二次“听泉”时他早已不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所以结合自身经历,除了泉声,他
还“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解析】
1.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由文中“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
曲。”,可知,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二泉映月》的二胡曲是如何诞生的。所以题目可以是:二
泉映月。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由文中“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步步高
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知,《二泉映月》的琴声是先委婉连绵,然后步步高昂。
由文中“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可知,《二泉映月》的琴声特点是: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本题考查补全句子。
8
怀念:想念已经过去的事物。回顾:回想过去。
联系上下文,可知,阿炳在小的时候是跟着师傅来到泉边赏月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师父师
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结合“怀念”“回顾”等词的含义,可知,阿炳
在怀念他的恩师,在回顾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意思相近即可。
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前面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文中“随着旋律的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续写,表现出琴声后面步步高昂的特点,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
如:琴声渐渐高昂,好像山泉到了一个陡坡,泉水倾斜而下,就像是阿炳在慢慢诉说他的坎
坷经历。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文中“它以势不可当的气势,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可知,
阿炳对未来是无限向往的,所以 B表述不正确,答案选择 B。
6.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由文中“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
声音也没有听见。”可知,阿炳第一次听到二泉的流水声,是跟着师父一起。经历是:他除了
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由文中“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见
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
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可知,阿炳第二次听到二泉的流水声,是在失明之后。经历是: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
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
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由文中“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他想起了
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可知,第一次是在阿炳小的时候,有师父的陪伴,
眼睛也没有失眠,那时候的他是天真的、无忧无虑的,所以只是单纯的听到泉水声。第二次
是在他经历了师父离世,自己眼睛失明,生活不如意之后,因为他的坎坷经历,所以他在听
到二泉的流水声时想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9第七单元 艺术之美
【阅读考点及技巧】
阅读考点:根据内容,描绘画面。
方法:描绘画面=意象描绘+场景描绘
答:这句话描述了一幅 (意境特征)的画面,(意象一) ,(意象二) ……
【例题精讲】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皮鞋匠和妹妹联想和想象的语句。
【思路引导】
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想的内容,指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只是人物头脑中的想象,结合“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皮鞋匠的联想可以分成三幅画面,它们分别是什么画面?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
(1)
(2)
(3)
【思路引导】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月亮升起,海面平静。从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清幽舒缓。第二幅:月亮升高,风起浪涌。从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音乐气势逐渐增强。第三幅: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B.选文最后一句话体现了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C.贝多芬的弹奏让你盲姑娘真正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D.我们可以通过月光下景物的变化来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思路引导】
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错误。结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仿佛”一词,可知没有真正看到。
故选C。
4.※画横线的句子所描绘的意境与下列哪句诗的意境最相似?(  )
A.明月松间照 B.月落乌啼霜满天 C.海上明月共潮生
【思路引导】
分析: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能力。
A.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句意: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
B.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句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C.出自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句意: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结合“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可知C项正确。璀璨,读音cuǐ càn;枯竭,读音kū jié 。
【课堂训练】
贝多芬(节选)
①“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
②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颧骨凸出,有一张狮子般的大嘴(他的同时代人就是这么描述他的)。他长得不算英俊,但他的脸焕发出一种个性的力量。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号召人们积极表现人性,弘扬忘我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人的同情心。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有一次,当贝多芬在一个疗养地遇见皇帝时,也没有向后者鞠躬。
③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音乐的每一个音符上都反映了他的斗争精神。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
(选自《名人成长故事》)
1.“他从不在任何人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下列与“卑躬屈膝”的意思相近的是哪一项?( )
A.坚贞不屈 B.顶天立地 C.低头折节 D.大义凛然
2.选段②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
A.语言描写 B.外貌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活动描写
3.文章开头引用了贝多芬的名言的好处是哪一项?( )
A.统领全文,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C.造成悬念,为后文写贝多芬的经历埋下伏笔。
D.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了解贝多芬的痛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贝多芬是法国作曲家,丧失听力使他十分绝望。
B.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作曲时,都常受主观主导。
C.“据说”一词,说明了所讲的事情是具有事实依据的。
D.贝多芬遇见皇帝时没有向他鞠躬是因为他从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为什么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可能是所有大师中最少的呢?这体现了什么?
【小试牛刀】
光明心曲
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林阴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阴深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衣裙在晚风中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深情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却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
歌声依然在飘着。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洒着阳光、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然无光的。
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憧憬——( ) 纯美——( ) 凝视——( )
2.母亲给女儿拉琴,是因为
。(用文中的话回答)
3.※对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了盲姑娘的音乐天赋。 B.作为线索,使全文更加紧凑。
C.烘托人物性格,表现盲姑娘对光明的向往。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4.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女儿。 B.人类热爱音乐。
C.人生不能没有理解、同情。 D.人类向往光明。
5.※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写“我”听盲姑娘唱歌时的感想。
B.相信盲姑娘从这歌声中获得了鼓舞自己的信心。
C.这歌声能把当时悄然飘落的夜色驱走。
D.这句中的“黑暗”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人生困难。
【能力提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流水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二胡,靠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心声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 ,在回顾 。随着旋律的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气势,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着他度过苦难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给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二泉映月》的琴声是怎样变化的?整首曲子又有怎样的特点?
琴声变化:( )→( )
特点:
3.※联系上下文,品读语言,展开想象,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充内容。
4.※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照样子续写阿炳通过琴声向我们展现的情景。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接着,
5.结合短文分析,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中不包括(  )
A.他对音乐、家乡及家乡的清泉、月光的热爱。
B.他对未来失去信心。
C.他对师父的怀念。
D.他不向命运屈服。
6.※阿炳曾两次听到二泉的流水声,这两次“听泉”的经历有什么不同?用“ ”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参考答案与解析】
【例题精讲】
《月光曲》选段
1.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月亮升高,风起浪涌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C
C
【课堂训练】
贝多芬(节选)
C
B
D
D
因为贝多芬创作的过程非常艰辛,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体现了贝多芬不怕辛苦,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掌握。
“卑躬屈膝”的意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近义词:低头折节。
2.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的掌握。
从“贝多芬个子不高,但有强壮的外表,前额鼓得圆圆的,头发浓密,方正的鼻子很短”可知,句子写出了贝多芬的外貌,运用外貌描写。
3.本题主要考查对名人名言的作用。
从“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该多美呀!对于平静的生活,不,我觉得我已经不再适合过平静的生活了。”可知,文章的开头运用名言,激发读者的兴趣,能了解贝多芬的性格。
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不正确。从“这段文字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丧失听力的绝望中写的。”可知,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
B.不正确。从“海顿作曲时通常是没有任何障碍的,而莫扎特则在他的创作中常常受直观主导。贝多芬与这两位前辈大师不同。这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三位大师对自己的作品会长时间地斟酌,准备好的主题材料常常被他推倒重来。”可知,贝多芬在作曲时,不受主观主导。
C.不正确。“据说”意思是根据旁人所说或据某种传说,说明了所讲的事情不一定是具有事实依据的。
D.正确。从“他有着强烈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境遇面前屈服。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始终为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可知,贝多芬遇见皇帝时没有向他鞠躬是因为他从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
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据说,在谱曲开始之前,他的脑子里就记下了准备创作时用的构思和主题。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开始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这样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所以,他一生的创作数量在所有大师中可能是最少的。”可知,贝多芬一生的创作数量可能是所有大师中最少是因为贝多芬创作的过程非常艰辛,常常对作品的结构做改动,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至达到他认为最为理想的形式为止。说明贝多芬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小试牛刀】
光明心曲
向往 唯美 凝望
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A
D
C
【解析】
1.此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憧憬,意思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近义词是“向往”。
纯美,意思是纯真而美丽的意思。近义词是“唯美”。
凝视,意思是聚精会神地看。近义词是“注视”“凝望”。
2.此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可知母亲给女儿拉琴的原因是“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一是歌声作为文章的线索,引导作者听见歌声、关注歌声、理解歌声,使全文更加紧凑;二是美妙的歌声让作者感受到盲姑娘用歌声来表达她对光明与希望的热恋、向往和追求,烘托了人物性格,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A.盲姑娘的音乐天赋并没有提及,理解不恰当的。
4.此题考查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盲姑娘在黄昏时动情优美地唱着美妙、无忧无虑的歌,她清脆、纯美的歌声道出了她幸福、神往的微笑里含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和那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是赞美的、祝颂的情感,如“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就充分地表达出这种情感,作者表达的主题是人类向往光明。
5.此题考查句意理解。
C.错误,结合“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可知这是作者的感想,句子中的“黑暗”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人生困难,并不是这歌声能把当时悄然飘落的夜色驱走。
【能力提升】
二泉映月
委婉连绵 步步高昂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 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琴声渐渐高昂,好像山泉流到了悬崖边,泉水直流而下。这似乎是阿炳在诉说他坎坷的经历。
B
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因为阿炳小时候单纯天真,所以第一次“听泉”时他只能听见泉声;阿炳长大后,双目失明,生活艰辛,第二次“听泉”时他早已不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所以结合自身经历,除了泉声,他还“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解析】
1.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由文中“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可知,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二泉映月》的二胡曲是如何诞生的。所以题目可以是:二泉映月。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由文中“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知,《二泉映月》的琴声是先委婉连绵,然后步步高昂。
由文中“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可知,《二泉映月》的琴声特点是: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本题考查补全句子。
怀念:想念已经过去的事物。回顾:回想过去。
联系上下文,可知,阿炳在小的时候是跟着师傅来到泉边赏月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师父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结合“怀念”“回顾”等词的含义,可知,阿炳在怀念他的恩师,在回顾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意思相近即可。
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前面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文中“随着旋律的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续写,表现出琴声后面步步高昂的特点,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
如:琴声渐渐高昂,好像山泉到了一个陡坡,泉水倾斜而下,就像是阿炳在慢慢诉说他的坎坷经历。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文中“它以势不可当的气势,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可知,阿炳对未来是无限向往的,所以B表述不正确,答案选择B。
6.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由文中“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可知,阿炳第一次听到二泉的流水声,是跟着师父一起。经历是:他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由文中“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可知,阿炳第二次听到二泉的流水声,是在失明之后。经历是: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由文中“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可知,第一次是在阿炳小的时候,有师父的陪伴,眼睛也没有失眠,那时候的他是天真的、无忧无虑的,所以只是单纯的听到泉水声。第二次是在他经历了师父离世,自己眼睛失明,生活不如意之后,因为他的坎坷经历,所以他在听到二泉的流水声时想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