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阅读教材“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后苏联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
2、赫鲁晓夫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5、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过程
1、二战后苏联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 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2、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成就: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③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2)问题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②农轻工业落后局面没改观
③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的供应有限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赫鲁晓夫】:(1894~1971年)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1971年9月11日,在沉寂中病逝。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尼基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戈尔巴乔夫】:(1931~2022年) ,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1993年5月24日,在国际绿十字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组织第一任主席。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没了
材料一: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査,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2、赫鲁晓夫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材料二: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1953年起,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1)内容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平反冤假错案
强调集体领导
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与任期制)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材料一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大片新垦区成为向国家提供谷物和经济作物的基地。在上述措施的刺激下,50年代中后期,苏联农业一充出现上升态势,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増长91%,肉类产量増长62%。
材料二
(2)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1)积极
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
②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局限:
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材料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
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材料一: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碑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材料二: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1)主要内容
①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③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大肆宣扬自己的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
材料二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2)影响
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热衷于树立人个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14名政治局委员中,60岁以上者占92.9%,其中70岁以上的占57.1%。
安德罗波夫,1982年任总书记,1984年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接任总书记,1985年逝世,享年74岁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材料一: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1)内容
材料二: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①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直接(主要):戈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5、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过程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阅读教材“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回答下列问题
1、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问题
2、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容及后果
3、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方式
材料: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民主德国(东德)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东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1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 9 000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1、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问题
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问题
成就: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南斯拉夫 ①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②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捷克斯洛伐克 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②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③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①出现“布拉格之春” ②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方式
材料一: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材料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历史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③推动因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东欧剧变: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
政变、冲突、统一、分裂、解体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代表了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吗?
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②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③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时期的成就和意义
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物质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成就和意义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①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③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⑥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