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文学阅读与写作
荒诞与真实
必修下第六单元教学课件
《促织》
《变形记》(节选)
成名的儿子灵魂幻化为“蟋蟀”,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在荒诞的背后,作者想向我们展现怎样的主题呢?
专题导入
专题目标
1.了解《促织》《变形记》异化的具体表现。
2.体悟荒诞背后的对现实的真实呈现。
3.鉴赏表现“异化”的艺术手法。
《促织》
《变形记》(节选)
任务一
梳理小说情节
专题探究
责虫
觅虫
卜虫
得虫
失虫
化虫
斗虫
献虫
一个小职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壳虫,他自己、上司和家人的一系列反应。
任务二
分析两篇小说中的“异化”现象
专题探究
异化
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
异化表现
自然与个人
社会与个人
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自我
专题探究
1.《促织》“异化”表现
成子灵魂变成蟋蟀
变异之前
成子变为蟋蟀是一种主动的异化,异化得不充分。
成子因好奇不慎将好不容易得到的蟋蟀弄死,母亲骂他,他投井自杀。
变异之中
形神分离,成子的灵魂变成了一只动作轻快、善于搏斗的蟋蟀,彰显小孩子的脾性。
变异结局
成子精神复原,成子的化促织使成名受重赏。
《促织》中的异化体现在人不如动物,人的命运掌握在动物手中。
专题探究
2.《变形记》“异化”表现
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
变异之前
格里高尔变为甲壳虫是一种被动的变异。
格里高尔是家里的主要支柱,每天辛苦工作,为父母还债,供妹妹上学。
变异之中
格里高尔在外形上非人,具有人的思想,还在为父母、妹妹担忧。而家人们对格里高尔的变形却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变异结局
格里高尔以虫的形式孤独地死去。
无论变形前还是变形后,格里高尔都处于身心分离的异化状态,“心之所想”与“身之所行”始终处于一种割裂的状态,这使他兼有人与虫的痛苦与焦虑;而既不属人又不属虫的身份,又使他难以获得身份认同而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增强了他的漂泊感与孤独感。这种身心分离导致他人生的悖论:变形前,厌恶工作,希望摆脱责任,获取自由而不能;变形后,获得了自由,又渴望工作,回归人的世界,却以失败告终。这种身心分离所导致的矛盾冲突与悖谬,促成了小说的荒诞感。
任务三
体悟荒诞背后的真实
专题探究
真实
故事的整体情节是以象征、夸张的手法构建起来的,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
荒诞
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超现实情节中真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的心理情感中,去把握荒诞中的真相。
专题探究
两篇小说中的真实与荒诞
角度 《促织》 《变形记》
真实
荒诞
写甲虫的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
写甲虫的思想情感,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
写亲人的变化,符合社会常态常情。
捕蟋蟀的社会背景。
有关促织的捕捉、鉴别、喂养、 搏斗等的描写
成妻占卜后成名得促织。
成子灵魂变成蟋蟀。
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
《促织》 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荒唐奢靡对于人性的迫害;而 《变形记》 呈现的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物化对人性的摧残,文本中透露的种种荒诞是对不合理的社会的反讽与批判。
专题探究
两位作者想通过“异化”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促织
《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遭遇,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抚军县令里胥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专题探究
变形
职业疲惫
交际困难
环境恶劣
原因
虫形人心
冲突对立
金钱与自我的对立
动物与人性的对立
门里与门外的对立
畸形的金钱观念
冷漠的人际关系
本质
人的异化
变形记
任务四
比较两篇小说“异化”的异同。
专题探究
对比项 《促织》 《变形记》
“虫”的形象
异 主动与被动
亲情关系
结局
同 都是描写人性的“异化”,表现了人性扭曲的悲哀,揭示了人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渺小无力。
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强制被动的。
亲情是浓厚且真切的。
成名儿子的变形是主动的。
亲情是冷漠的。
美好。
悲伤。
1.《促织》和《变形记》的“异化”有什么异同?
机灵、驯服、善于讨好的蟋蟀。
痛苦、受到精神创伤的甲壳虫。
专题探究
2.在表现“异化”上,两篇小说的艺术手法运用有何不同之处?
《促织》 《变形记》
颠覆了传统的写法,是比较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忠于传统小说创作技巧,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小说。
注重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情节发展的起伏性。
重视叙事描写,注重客观再现现实等。
重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不太重视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交代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的原因,也不以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以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展开情节的发展。
不再如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作者经过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行为与意识的现实描写,使缺乏现实根据的事件显得比生活的真情实境更为现实。
善于营造气氛,突破了传统小说惯用的独立的环境描写模式。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言行和景物的描写,共同渲染出一幅阴冷孤寂、烦躁不安、绝望的浓厚气氛。
这和《促织》中作者借“异史氏日”来直抒胸臆是不一样的。
作者通篇没有作出任何评论,只是客观地描写人物内心意识活动,让读者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感受。
在一定程度上,卡夫卡借鉴了蒲松龄“变形”的写法,但在写作技巧和“异化”的程度上有一定突破。
异化变形
专题小结
不同的异化
小说情节
象征
社会背景
荒诞背后的真相
荒诞
夸张
小说主题
人物心理展现
拓展延伸
《变形记》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惊慌而又忧郁。他的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写格里高尔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着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母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的态度改变了。
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越来越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终于,妹妹提出把哥哥赶走。格里高尔又痛又饿,陷入绝境,最后死去。父亲、母亲、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拓展延伸
《聊斋志异》简介 体裁构成
名字来源
主要内容
艺术特色
题材分类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短篇小说491篇。
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的愿望。
语言简练 ,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
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
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叶生》《司文郎》。
揭露黑暗现实类,如:《席方平》《促织》。
.
1.比较《促织》《变形记》不同结局表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课文《变形记(节选)》是小说的第1部分,想一想,格里高尔后来怎么样了?请猜想小说后面的情节,列个简要的提纲,和原作第二、第三部分比较一下。
3.将《促织》和《变形记》的结局互换,成名一家因蟋蟀而毁灭,格里高尔像成子一样,由虫再变回人,如何 请比较两种不同结局的艺术效果。
专题巩固
.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