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体会科学探索的魅力
必修下第三单元教学课件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在每个科学探索行为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动因呢?科学探索的魅力来自何处?
专题导入
专题目标
1.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2.领会科学家在传统文化中挖掘真知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
3.探究科学发现背后的思维方式。
4.感悟科学家为人类谋幸福的视域和胸怀。
5.就相关话题与同学展开交流,做到有理有据。
专题探究
阅读文章,概括说明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林庚四位专家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想想他们的思维方式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任务一
概括科学成就,探究科学思维方式
作 者 研究领域的突破 科学思维方式
屠呦呦
加来道雄
梁思成
林庚
发现了青蒿素的治疟作用并拯救成千上万的患者。
研究“统一场论”,成为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
发现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即总结归纳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规律。
发现“木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独特的表现作用。
专题探究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从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在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中寻求突破,背后运用了求异思维的方法。
专题探究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水池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它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大胆想象,转换视角。
专题探究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从其他领域入手,找到归纳、解说的灵感。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求同思维方式。
专题探究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说“木叶”》
从常见的资料中深入思考,不断追问,在材料的梳理考据中、不断的比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专题探究
作 者 研究领域的突破 科学思维方式
屠呦呦
加来道雄
梁思成
林 庚
发现了青蒿素的治疟作用并拯救成千上万的患者。
研究“统一场论”,成为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
发现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即总结归纳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规律。
发现“木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独特的表现作用。
继承,求异思维,取得突破。
大胆想象,转换视角,突破视界。
寻找不同领域相同的规律性,求同思维。
追问,考据,比较,发现。
专题探究
(一)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完成研习任务:
任务二
领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归纳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环境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的原因。
中医药学治病救人的事例在屠呦呦儿时埋下的种子是如何在她之后的研究中生根发芽的?作者为何在演讲的开头提起童年旧事?
专题探究
中医药学治病救人的事例在屠呦呦儿时埋下的种子是如何在她之后的研究中生根发芽的?作者为何在演讲的开头提起童年旧事?
青蒿素的发现探索
呼吁学界对传统中医药学及其他传统医学研究的重视。
服务患者拯救患者
中医学治病救人的事例
渊源,也是初心。
专题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归纳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环境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的原因。
扎实的专业功底
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
继承与创新精神
勇于奉献,敢为人先
不懈努力,不断超越
责任与使命
主攻药学,现代医药学的学科背景,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医学。
漫长的攻关研究岁月,经历多次失败,锲而不舍。
遭遇研究瓶颈时,阅读大量文献,从历代中医药典籍中取经。
为了尽快试验青蒿提取物效果,勇做志愿者,以身试药。
在发现青蒿提取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
其研究不只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更是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专题探究
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中国建筑的特征》两篇文章的阅读中,你能体会到科研工作者在科学工作中的情感吗?
任务三
体会科学背后的深情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隆重的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实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 ,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欣慰,喜悦、自豪
喜悦,振奋
对祖国对人类健康的责任与使命感
专题探究
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中国建筑的特征》两篇文章的阅读中,你能体会到科研工作者在科学工作中的情感吗?
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②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④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自豪
渴盼
骄傲
专题探究
回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内容,思考两位科研工作者对中国传统经验的态度。
重视专业学科领域的中国传统经验
发现与探索的土壤和根基
继承,发展
科学探索与创造
取得突破性成果
专题拓展
阅读《梁思成:日本京都的大恩人》,思考问题:
你如何看待梁思成先生保护日本古建筑的做法?
1944年,法西斯已经末路,日寇苟延残喘,盟军决定协助中国战区对日寇进行清缴,梁思成作为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盟军对日寇占领的我国领土上的需要保护的文物进行整理并给出相应的清单还有地图,以免盟军在轰炸时毁坏它们。梁思成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基础上,向盟军总部全力争取,希望不要轰炸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当时这样说道:“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世界级大师的胸怀与情怀。
专题小结
科学思维
科学精神
科学情怀
科研成果
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给了你哪些启发?你有没有在某个领域进行研究探索的经验或想法?就“科学探索的魅力”这个话题写一篇发言稿与同学交流。
专题巩固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