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两小儿辩日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30 18:0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课前导读同学们知道孔子吗?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两小儿辩日《列子》 文学常识 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组成。基本上都是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哲理,内容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人物介绍列子(前450?—前375?):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属于道家学派人物。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仁”与“礼”。 一、听录音,注意字音及句子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dòu)。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wé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cāng)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é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wéi)汝(rǔ)/多知(zhì)乎?” 二、合作探究对照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小组讨论交流,试以对话形式进行场景再现。(注:人物包括旁白者、孔子、小儿甲、小儿乙) 三、课文分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到东方,去东边 代“辩斗”这件事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认为 距离 正午
也。” 游历争辩,争论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
到 就
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盛物的东西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清凉的感觉 伸向
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热水刚刚这是 孔子不能决也。
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谁 你 通“智”,智慧以为,认为 四、段落大意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各抒己见
孔子不能判断孰是孰非
五、问题思考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会对同一个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其根据又是什么?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判断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也就有所不同。
根据:小儿甲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小儿乙根据感觉来推论,离热源近就感觉热,离热源远则感觉凉。 2.如何理解两小儿的“笑”? 3.你从这则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提示:可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说,也可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 阐述。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
(2)对于事物要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真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人遇事要诚实谦虚。 六、写作特点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善于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如写两小儿在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另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 七、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日中小儿甲小儿乙 如车盖(大—近) 如盘盂(小—远)如探汤
(热—近)沧沧凉凉
(凉—远)孔子不能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