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1.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2.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3.正确认识人类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善待自然的人地关系的转变以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ONTENTS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01
00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02
0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社会
物质能量
废弃物
环
境
环
境
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人类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下所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信息
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崇拜、依赖自然
生产力水平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明显增大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生产力水平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极大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先后出现了人类中心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生产力水平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狩猎社会
生产力空前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有些环境问题危及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生产力水平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0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可持续发展
强调发展要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可持续发展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内涵
条件
基础
目的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发展的总目标,需要各国积极参与,采取全球共同的决策和行动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包括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包括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公平
性原则
持续
性原则
共同
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
环境无害化技术
环境友好方式
提高生态效益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手段
原则
核心
资源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生态农业
含义: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发展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
综合利用
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渔并举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生态农业
效益:
大大减少了传统农业生产中造成的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生物资源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
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生、相养规律,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生态方面
经济方面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清洁生产
含义: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如下:
原料开采
生产制造
消费使用
废弃物处理
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常规能源的清洁使用,利用新能源;发展节能技术
使用无毒、无害、稀缺原料;多用二次资源
减少生产过程中危险因素;少废、无废工节,高效的设备;材料在循环等
使用过程 中和使用后,不肝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易于回收和再利用易处理和降解
常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产生的环境问题 解决途径
滥垦草地、过度放牧 土地荒漠化 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
不合理灌溉 土地盐渍化 改良灌溉方式
开矿 产生废弃地 覆土复垦
非农用地的扩大 耕地面积减少 保护农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吸烟滞尘,防风固沙
维持生物多样性
常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后果
自然资源
生态效益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及其他林产品
气候失调
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
沙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破坏后导致
常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问题 成因 解决措施
环 境 污 染 向海洋中倾倒废弃物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向海洋中排放冷却水 冷却水处理后排放
杀虫剂随雨水进入海洋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
海上石油泄漏 清除海上石油污染
常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问题 成因 解决措施
生 态 破 坏 过度捕捞 禁止滥捕,实行休渔制度
盲目围海造田 科学论证围海造田
毁坏滩涂 保护滩涂
课堂检测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
A.先污染,后治理 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C.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
D.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2.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
C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建设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
3.下面的“生态园生产体系示意图”反映该生态园( )
①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 ②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 ③摆脱了生产的季节周期性和地域性 ④实现了生产过程能量和资源的梯级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的是( )
A.关闭火电厂,推广天然气 B.垃圾全部回收利用
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
D.保护淡水鱼,推行海洋捕捞
课堂检测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