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古诗阅读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古诗阅读汇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19:4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古诗阅读汇编
古诗阅读
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5~16 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6.“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2023届广东省高三模拟练习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寒食①书事
[宋]赵鼎②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③。
汉寝唐陵无麦饭④,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寒食:在清明节前两天(一说前一天),寒食节,据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②赵鼎:字元镇,因反对与金议和,被贬广东。③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④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饭,用于祭祀。
[双调·折桂令]寒食新野道中
[元]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①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②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①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②髻双鸦:即双髫,髻色黑如鸦羽,称鸦髻。
1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诗首联写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插上柳枝,这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
B.卢曲开篇写柴门边的犬吠,茅屋上的燕语,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
C.两首作品都写到乡村人事,赵诗借典故写村民举家上坟,卢曲以发色不同写人物情态。
D.两首作品中“不管暮笳”的醉卧者和少女眼中“马上哦诗”者这两个人的情感截然不同。
16.这两首作品中,“梨花”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湘水南行
张九龄①
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
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
中流澹容与②,唯爱鸟飞还。
【注】①张九龄:唐代名相,著名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开元十四年,诗人奉命出使广州,途中写了这首诗。②容与:闲暇自然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行役诗,诗人当时王命在身,正乘坐船只在湘水上向南匆忙进发。
B.首联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时间,又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
C.颔联承上,先解释了行色匆匆的原因,又语意一转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转变。
D.颈联写景,以动衬静,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透露出诗人内心闲淡的情致。
16.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曲江渊源彭泽。”本诗颇能反映陶渊明对张九龄的深刻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集团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会同馆①
【南宋】范成大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②!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③,阅之有感
【宋末元初】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①会同馆: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位于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燕山。诗前有小序自注:“燕山客馆也。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授馆,指范成大被安排入住会同馆。②沤浮:水中气泡。③封事稿: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 章,为防止泄密而加封,故称封事。此即诗中的“防秋疏”(内容为抵御异族秋季入侵应采取措施的奏章)。
15.下列对两首诗前两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诗首句点明当时情形,孤身出使,离朝万里,危机四伏,生命安全无法保证,写出其临深履薄的心态。
B.范诗次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己身比作水中气泡,沤浮泡影寓意虚幻易散,极言处境艰危,前途难测。
C.林诗首句以“偶伴孤云”开篇,刻画其羁旅天涯、行踪不定、远离尘世、孤云独伴的孤苦形象和凄凉处境。
D.林诗次句写天色阴沉欲雪,与题中山窗糊纸之举相照应,而地炉正红,冷热色调对比相映,意味深长。
16.读诗需要“知人论世”。范成大时为南宋使节,不辱使命,全节而还;林景熙时为亡宋遗民,避居山中,终身不入元仕。两者处境不同,情感抒发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后两句,谈谈其中的差异。(6分)
2023届广东省5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综合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雨霖铃·寒蝉凄切(节选)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历七月这天,暴雨刚停歇,词人看着一对恋人践行的依依不舍而感到离愁。
B.词人起首三句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时间与地点,营造环境氛围。
C.这首词节选部分通过前面三句对景色的描写,为后面的“无序”、“催发”埋下伏笔。
D.这首词节选部分将描写、抒情与作者内心独白结合,感情真挚。
16.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请你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
句话的。(6分)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③。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终生布衣,长期流寓江湖。②袖剑飞吟:《唐才子传》载,吕洞宾“醉饮岳阳楼,俯鉴洞庭……别去,留诗云:‘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青蛇”,指宝剑。③一快披襟:《风赋》载:“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官,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用吕洞宾游岳阳楼的故事以自比,表达出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秋水深深”主要是写洞庭湖水的清与深,“万顷波光”则主要是写其大与美。
C.这首词下片笔锋斗转,劈头直说,一个否定,一个反诘,将情绪一泻而下。
D.末尾三句将人间沧桑变尽和君山岿然不动进行对比,寄寓着词人的理想。
16.杜甫也曾登临岳阳楼,写下了律诗《登岳阳楼》。试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词在情感意蕴上的相同点。(6分)
古诗阅读
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5~16 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6.“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5.A 【“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
16.【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3分);济世忧道与归隐避世相矛盾的不安之情(3分)。本题最多得6分】
2023届广东省高三模拟练习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寒食①书事
[宋]赵鼎②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③。
汉寝唐陵无麦饭④,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寒食:在清明节前两天(一说前一天),寒食节,据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②赵鼎:字元镇,因反对与金议和,被贬广东。③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④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饭,用于祭祀。
[双调·折桂令]寒食新野道中
[元]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①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②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①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②髻双鸦:即双髫,髻色黑如鸦羽,称鸦髻。
1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诗首联写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插上柳枝,这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
B.卢曲开篇写柴门边的犬吠,茅屋上的燕语,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
C.两首作品都写到乡村人事,赵诗借典故写村民举家上坟,卢曲以发色不同写人物情态。
D.两首作品中“不管暮笳”的醉卧者和少女眼中“马上哦诗”者这两个人的情感截然不同。
16.这两首作品中,“梨花”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15.B
16.(1)赵诗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2)卢曲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错,不是“物物相争、各显其能”,而是“物物相融,各安其位”的天然画卷。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赵诗中,“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意为: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诗人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此次郊游所得: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却是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可见诗人借助梨花盛开与王陵无人祭祀的对比,表达了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卢曲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意为: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湘水南行
张九龄①
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
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
中流澹容与②,唯爱鸟飞还。
【注】①张九龄:唐代名相,著名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开元十四年,诗人奉命出使广州,途中写了这首诗。②容与:闲暇自然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行役诗,诗人当时王命在身,正乘坐船只在湘水上向南匆忙进发。
B.首联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时间,又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
C.颔联承上,先解释了行色匆匆的原因,又语意一转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转变。
D.颈联写景,以动衬静,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透露出诗人内心闲淡的情致。
16.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曲江渊源彭泽。”本诗颇能反映陶渊明对张九龄的深刻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15.D 16.①在意象选择上,陶渊明《饮酒(其五)》运用“飞鸟”意象,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本诗也运用了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闲暇自在的心情。
②在创作风格上,本诗对“落日”“洲渚”等景物的描绘,重神似不重形似,尚浑整不尚工细,体现出朴实清澹的美学风貌,继承了陶诗真淳自然的诗歌风格。
③在价值取向上,陶渊明不愿“心为形役”,因而毅然弃官归隐;张九龄作为朝廷使者,尽管没有归隐,但也认为自身为外物所役使,因而羡慕飞鸟的自由。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以动衬静”不对。“暝色”“清晖”本是静景,用“生”“发”二字,起到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山关系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从选用的意象上看,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飞鸟相与还”运用“飞鸟”意象,通过写飞鸟结伴而还,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本诗“唯爱鸟飞还”也运用了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闲暇自在的心情。
在创作风格上,这首诗细致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声色变化。“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从落日的角度,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对“落日”“洲渚”等景物的描绘,从整体入手,重神似不重形似,体现出朴实清澹的美学风貌,继承了陶诗真淳自然的诗歌风格。
在价值取向上,陶渊明认识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后,不愿再“心为形役”,因而毅然弃官归隐;张九龄作为朝廷使者,尽管没有归隐,但也认为自身“有物役”,为外物所役使,因而“唯爱鸟飞还”,羡慕飞鸟的自由。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集团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会同馆①
【南宋】范成大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②!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③,阅之有感
【宋末元初】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①会同馆: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位于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燕山。诗前有小序自注:“燕山客馆也。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授馆,指范成大被安排入住会同馆。②沤浮:水中气泡。③封事稿: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 章,为防止泄密而加封,故称封事。此即诗中的“防秋疏”(内容为抵御异族秋季入侵应采取措施的奏章)。
15.下列对两首诗前两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诗首句点明当时情形,孤身出使,离朝万里,危机四伏,生命安全无法保证,写出其临深履薄的心态。
B.范诗次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己身比作水中气泡,沤浮泡影寓意虚幻易散,极言处境艰危,前途难测。
C.林诗首句以“偶伴孤云”开篇,刻画其羁旅天涯、行踪不定、远离尘世、孤云独伴的孤苦形象和凄凉处境。
D.林诗次句写天色阴沉欲雪,与题中山窗糊纸之举相照应,而地炉正红,冷热色调对比相映,意味深长。
16.读诗需要“知人论世”。范成大时为南宋使节,不辱使命,全节而还;林景熙时为亡宋遗民,避居山中,终身不入元仕。两者处境不同,情感抒发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后两句,谈谈其中的差异。(6分)
15.A “致命秋”指舍身报国的时刻,不是指“危机四伏,生命安全无法保证”,目的不是“写出其临深履薄的心态”。
①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以苏武典故自勉(明志),抒发舍身报国、坚贞不屈的豪情壮志,情感直露,豪放激越,坚定有力;②林景熙作为亡宋遗民,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抒发亡国之悲和对南宋执政者忽视边防、昏庸亡国行径的讽刺和哀叹,情感委婉含蓄,悲愤交织,感伤无奈。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答案主要考虑情感抒发的手法、内容、风格三方面。范诗要点:用典,舍身保国,情感直露(或豪放激越、坚定有力)。林诗要点: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亡国之悲(或讽刺哀叹),情感含蓄(或感伤无奈)。
【补充资料】
会同馆①
燕山客馆也②。授馆之明日③,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④。
万里孤臣致命秋⑤,此身何止上沤浮⑥。
提携汉节同生死⑦,休问羝羊解乳不⑧?
词句注释
①会同馆: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在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诗末诗人自注:“辽人馆本朝使,已谓之会同馆。”②燕(yān)山:在中都(今北京)西北。客馆:待客的旅馆。③授馆:指被安排住入会同馆。明日:第二天。④留使人:扣留宋朝使者。⑤孤臣:孤单无援的臣子。致命秋:舍身报国的日子。⑥沤(ōu)浮:水中气泡。⑦“提携”句:以汉苏武自许。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汉武帝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爱国英雄、民族英雄。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坚不投降。放逐北海牧羊,吞毡饮雪。匈奴扬言:待公羊生乳,始可释。但苏武手持汉节,历尽艰辛十八年,终不屈志。提携,执持。汉节,汉代使臣手持的节杖,表示使者的身份。⑧羝(dī)羊:公羊。解乳不(fǒu):能不能下子产乳。不,同“否”。
白话译文
出使万里臣孤单一人,如今已到殉身报国的时分,无非是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气泡,我将生命看得很轻很轻。敬慕当年苏武,无论生死都要持定宋朝的节仗,不要问我公羊产乳与否。 会同馆创作背景 编辑 播报 乾道七年(1171)九月九日,范成大到达金国中都。在“会同馆”(金国接待宋朝使臣之所)下榻。次日便听到金国的守卫人员悄悄议论要扣留使臣的消息,于是写下这首绝句。
文学赏析
首句点明此次出使离朝万里,如同身入虎穴。诗人在受命时,已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对宋孝宗说:“臣已立后,仍区处家事为不还计,心甚安之。(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土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次句紧承上句,谓人生无常,本就像“浮沤”,而今出使万里,金国又要扣留他,安危难测,此身岂是“浮沤”所能比拟。极言处境之艰危。后两句,缅怀古代爱国志土的壮举,来表明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休问羝羊解乳不”,以苏武牧羊十九年手不离汉节的典故与宋孝宗临行嘱咐相呼应,凸显了诗人以身许国坚贞不屈的豪情壮志。该诗豪放激越,真切感人。时代之悲愤,献身之悲壮,融注于全诗之中。在南宋投降派势倾朝廷的情况下,此诗高扬民族气节,尤为难能可贵。全诗语言明白浅近,虽也有典故点缀和引古抒怀,但比较贴切而不艰涩。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宋末元初】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白话译文
我偶然入山,与闲云为伴,投宿在岭东;四面的山色阴沉,乌云滚滚,将要下雪,我把房里的火炉烧得通红。不知是谁写的一封抵御异族入侵的奏稿,如今却被山民糊在窗上,用来遮挡北风。
创作背景
宋朝灭亡后,林景熙避居山中。有一次,他投宿一家山民家中,这家人家刚用纸糊好窗子,他见到糊窗的纸中,竟然有一封奏请皇帝防御元蒙秋天入侵的奏章,顿时触动了他无尽的亡国悲哀,写了这首小诗。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睹物伤情的小诗。亡国之后,连军事奏疏也化作糊窗纸了。黍离之悲,千载之后,犹有余痛。前两句写景。首先点明所居之地,“偶伴孤云宿岭东”,意味着作者四处漂泊,远离人烟。在南宋灭亡以后,作者备尝亡国之痛。他既不能图谋匡复基业,便只能遁迹世外,誓不与新朝合作,“偶伴孤云”,正是作者忠贞品格的真实写照。其次,写所处之时,“四山欲雪地炉红”,时近冬令飞雪的季节,故而有山窗糊纸之举。“欲雪”上应题目中的“新糊”,而又与“炉红”,形成强烈的对比,把外景“四山欲雪”与内景“地炉火红”鲜明地映现出来。在这样一个远离嚣世的温暖小屋里,似乎可以恬适安坐,实则不然,作者思绪难平,孤臣孽子之心耿耿在怀,当他忽然发觉山窗上新糊的故朝封事稿时,不禁引起无限的怅恨。前两句写景为后两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即事抒情。“何人一纸防秋疏?”作者用设问语句,意在提起人们的注意力。“防秋”,秋高马肥时北边敌人常常乘机内犯,而在秋季加强边备,故曰“防秋”。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封事乃是官吏上书时的密封奏章,常常涉及国家机密要事。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当时不见用于朝廷,此时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朝廷举措如此,国家不可能长久。“却与山窗障北风”,寓意尤为深刻。表面上看,作者是不动声色,款款道来,只要细细吟咏,便可感到其中包着无限悲愤,无限感慨。注家评曰:“此诗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作者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以一种藏而不露、寓意深远的手法,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感慨。全诗蕴含丰富,悱恻与悲壮兼而有之。
2023届广东省5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综合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雨霖铃·寒蝉凄切(节选)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历七月这天,暴雨刚停歇,词人看着一对恋人践行的依依不舍而感到离愁。
B.词人起首三句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时间与地点,营造环境氛围。
C.这首词节选部分通过前面三句对景色的描写,为后面的“无序”、“催发”埋下伏笔。
D.这首词节选部分将描写、抒情与作者内心独白结合,感情真挚。
16.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请你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
句话的。(6分)
(二)(9分)
15.A(3分)
16.①该句的大意是你我双目流泪,相爱却无法相守。江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了,船儿扬帆要远行。
②而在文词中提及词人与自己恋人依依惜别之景与题诗之景相似。
③都体现了与恋人深厚的情感,也都表达了与恋人辞别的悲痛。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③。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终生布衣,长期流寓江湖。②袖剑飞吟:《唐才子传》载,吕洞宾“醉饮岳阳楼,俯鉴洞庭……别去,留诗云:‘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青蛇”,指宝剑。③一快披襟:《风赋》载:“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官,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用吕洞宾游岳阳楼的故事以自比,表达出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秋水深深”主要是写洞庭湖水的清与深,“万顷波光”则主要是写其大与美。
C.这首词下片笔锋斗转,劈头直说,一个否定,一个反诘,将情绪一泻而下。
D.末尾三句将人间沧桑变尽和君山岿然不动进行对比,寄寓着词人的理想。
16.杜甫也曾登临岳阳楼,写下了律诗《登岳阳楼》。试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词在情感意蕴上的相同点。(6分)
15.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诗歌观点态度的能力。“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错,首句豪气喷薄而出,如挟风雷,带有雄杰之气,与全篇基调保持一致。
16.①都呈现出一个满怀豪情的形象。戴词写登楼“袖剑飞吟”“一快披襟”;杜诗因“闻”而“上”,所见亦为吴楚、乾坤这等宏大气象,两者皆眼中有壮景,心中有壮怀。②都表达了对洞庭湖深邃、壮美景象的赞美。戴词言其“秋水深深。万顷波光”;杜甫描绘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者所写境界都开阔壮大,气象雄浑。③都抒发了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戴词中词人面对大好河山“变尽”,悲从中来,以不变的君山寄意;杜诗中诗人因“戎马关山北”而“凭轩涕泗流”,衰老多病的躯体中始终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忱之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诗词,整体理解把握诗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