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
历史试题(八)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A D D B D C B A B B D C B A
1.【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商朝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周祭”与“特祭”并行,体现了商朝
宗法制度较为完善,A项正确。“周祭”和“特祭”未涉及政治运作和决策流程,排除
B项;商朝重视血缘关系,但儒家礼制尚未诞生,排除C项;“天人合一”指人与天的
关系,与材料祭祀祖先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素纱单衣和近代缫丝精品的品质相当”“根据蚕丝纤维的粗细来搭配蚕
茧的个数”,可推断出汉代可能已掌握了完备的缫丝技术,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长
沙以外地方的纺织情况以资比较,排除B项;长沙虽属于中原王朝控制,但无法证明
这些产品是南北经济交流的产物,排除C项;材料与丝路无关,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唐朝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体现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是
中央对地方州县加强管理的表现,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
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项;地方行政系统的调整不是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政府鼓励农桑、招抚流民等,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或半自耕农。
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则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从而有利于稳定宋初的统
治,故D项正确。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材料规定无法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
“抑商”,B项排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但与材料规定
无明确关联,C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辽东地区属明代边疆,政府在此兴办儒学(学校)是“文德以化远人”治边政
策的体现,故D项正确。以儒学教育来柔服边民、认同儒家大一统并非自明朝开始,
教育内容也依旧主要是传统礼仪道德,A项错误: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
排除:政府在边疆大兴文教是其“安边”的手段,不能体现整个社会的崇文风气,C项
错误。
6.【答案】B
【解析】四川大学师生连续发表宣言,利用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迫使省政府收回变卖
成都皇城地产成命,反映出社会舆论对时局产生了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国民
政府与四川地方政府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大学师生结成了反封建统一战
线,排除C项;仅此一个事例不足以说明知识阶层主导了社会走向,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及茂新厂“通过设在烟台的批发处扩大对东北地区的销售”可知,茂新厂快速发展是因为1904-1905年日俄在我国东北交战,东北地区对面粉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一市场因素,D项正确;“奖励实业”政策和“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是长期的,是重要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A、C两项;一战爆发于1914年,并非1904-1905年,排除B项。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相继失利,使中国共产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并积极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故 B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工农武装害据”思想提出于1928年,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9.【答案】B
【解析】由漫画中的“公私合营”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B
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C、D两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了长期的经济政策,而1984年十二
届三中全会则指出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A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排除B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改
革开放以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非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彼此间大都处于平等地位,而每个人都想力争居于首要地位,最终他们竟准备靠牺牲整个城邦的利益来迎合民众的幻想。”可见在雅典民主政治下,过激民主导致权力异化,出现了个人利益凌驾于城邦利益之上的现象,说明当时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B项正确;民主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理性的平等竞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城邦民主政治存在一定问题,并非公民的民主权利高于城邦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玛雅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羽蛇神金字塔,但和埃及人
把金字塔作为陵墓不同,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排除A项,答案选B项。古代玛雅人所居住的尤卡坦半岛很少出现洪水成灾的现象,
排除C项;玛雅文明建立的城邦国家,奴隶制度并不发达,所以职业世袭、等级制度
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实际上仍然奉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
导致战争进一步扩大,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法等国的
绥靖政策,D项正确。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
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并未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教训,排除B项;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德军入侵波兰时还没有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C
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加拿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致力于‘在个人努力与集体责任之间取得成
功的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拿大在建立福利制度时,注重兼顾效率与公平,
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产业,排除A项;加拿大是以国家为主体完善福利制度,
未提及社会经济繁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国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国家工人中的传播,推
动了这些国家工人运动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发展,尤其是巴黎公社革命的开展,
B项正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向共产
主义运动转化,当时各国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尚未成立,排除A项;巴黎公社革命并没
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排除C项;苏俄的十月革命推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无产阶
级政权,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非洲大陆的贸易额仅占其贸易总额的4%左右,非洲大陆与西欧的
贸易额则占75%左右”可知,20世纪末非洲大陆尽管众多国家赢得了独立,但经济仍
与西欧宗主国联系紧密。这严重影响了非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A项正确;美国不属
于西欧国家,非洲与西欧的贸易额大并非美苏争霸的影响,排除B项;“1945年非洲
法郎区成立”表明非洲区域经济集团成立较早,排除C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
非洲大陆贸易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特点:统一时间长于分裂时间;统一范围逐渐扩大;统一稳定性加强。
说明:言之成理,史实正确,即可得分。(每个特点2分,任写出2个特点即可;每个特点的史事说明2分)
(2)清朝前期,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互相牵制,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分)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危机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政府的统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督抚获得了召募军队、筹集军饷和荐举地方官员的权力,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2分)
地方督抚兴办洋务,权力进一步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和列强达成“东南互保”,虽然维护了东南地区的稳定,但是督抚权力进一步扩大,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2分)
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和膨胀埋下了近代军阀割据的隐患。(2分)
18.【答案】
(1)内涵:①将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和先时之人物两大类;②先时之人物高于应时之人物;③先时之人物是英雄造时势,应时之人物是时势造英雄;④先时之人物是指思想者,应时之人物是指实行者。(4分)
原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需要;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弱小;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梁启超仍然没有摆脱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4分)
(2)不同:中共强调人民就是英雄,而梁启超侧重精英人物才是英雄。(2分)
任选一个阶段:
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支持下,领导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实施战略反攻;发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发动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通过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赢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创建人民军队,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840—1949年,取得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救亡图存的英勇奋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翻了封建君主制。
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民主革命战争,发动人民群众驱逐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分)
19.【答案】
(1)背景:经过新经济政策,苏联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苏联长期落伍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体系不完备;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6分,任答3点即可)
(2)苏联:努力向工业化过渡;政府决定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重
工业。(2分)
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并快速发展;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分)
20.【答案】
观点举例: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黄河文化的形成发展得益于民族融合;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创新积累;黄河文化的形成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创新发展与开拓进取是黄河文化的内涵;近现代民主革命赋予了黄河文化新的内涵等。
分值 评分要素 层次一 9-12分 层次二 5-8分 层次三 1-4分
(1)观点 观点是基于材料信息且明确表达,符合正确的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 观点是基于材料信息且明确表达,基本符合正确的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 观点不够明确与材料的信息联系不够密切,基本符合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
(2)论证 对材料的理解合理准确,所列举的史实与观点论证结合紧密、合理 对材料的理解较为合理准确,所列举的史实与观点论证结合较为紧密、合理 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合理准确,所列举的史实与观点不够紧密、合理
(3)表述 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能表述成文,思路较清晰,逻辑较严密 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秘密★启用前
湖北省2023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
历史试题(八)
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根据对殷墟卜辞的研究,商朝“周祭”与“特祭”并行,轮番而又周而复始地对先公先王先妣祭祀的制度,称“周祭”;只针对某些祖先进行的特殊祭祀,称“特祭”。由此可知,商朝( )
A.宗法制度较为完善 B.保留浓厚原始民主传统
C.儒家礼制得到尊崇 D.“天人合一”的观念盛行
2.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品类齐全、巧夺天工的丝织品。其中,素纱单衣和近代缫丝
精品的品质相当。另一件绒圈锦,经纺织部门测定是根据蚕丝纤维的粗细来搭配蚕
茧的个数,缫出丝织物品种所需要的生丝纤度。由此可知,汉代( )
A.可能已掌握了完备的缫丝技术 B.长沙纺织水平最高
C.中原王朝与南方经济交流频繁 D.丝绸之路影响深远
3.唐初承袭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制。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再细分为十五道,
每道置采访使以检察州县。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的
一级行政机构。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 D.削弱了中枢机关的权力
4.宋初规定,地方官吏“能招徕劝课,致户口增羡、野无旷土者,议赏”。太平兴国
七年(982年)诏:“东畿近年以来,蝗旱相继,流民甚众,旷土颇多……宜令本府
设法招诱,并令复业,只计每岁所垦田亩桑枣输税。”这些规定体现了政府( )
A.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B.重农抑商的基本理念
C.认同社会的阶层流动 D.稳定统治的政治目标
5.明代辽东有 15 所儒学(学校),创建于 1381 年的辽阳都司学为东北学校之最,
“诗书礼乐,三纲五常,皆于是乎讲明”,不仅普通士子得以教化,就连介冑之士
“亦得踊跃歆慕”。这表明( )
A.儒学教育进入新阶段 B.辽东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C.社会上崇文风气日盛 D.朝廷利用文教治理边疆
6.20世纪30年代中期,四川地方当局曾拟议变卖成都皇城地产。这块地的产权属于四
川大学,此举引起川大校方的激烈反对。四川大学号称“国立大学”,但实际却控
制在地方军人之手。四川大学师生连续发表宣言,急电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各大新闻
单位披露消息,迫使四川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
A.国民政府已丧失对四川的有效统治 B.社会舆论对时局产生影响
C.大学师生结成了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D.知识阶层主导了社会走向
7.1904年荣氏兄弟的茂新第一面粉厂不断增添新机器,使得面粉日产量提高到800
包,并通过设在烟台的批发处扩大对东北地区的销售,到1905年获利达6.6万两。
茂新厂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 )
A.清末新政执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B.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末民初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日俄战争使东北对面粉需求急剧增加
8.1927 年 9 月,毛泽东从客观形势出发,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
弱的山区;10 月,中共长江局政治决议案提出,所辖各省应划成若干区域,“占据
县城或割占数县以为各地土地革命发展之村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诞生
B.武装斗争相继失利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D.国民党军队“围剿”
9.图1为漫画《奔向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当时人们( )
A.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
B.对新生产关系的拥护
C.热烈庆祝经济体制改革成功
D.积极地拥护土地改革
10.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现在)恢复和坚持了长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
策”。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
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B.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善
C.反映出当时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
D.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11.修昔底德说:“伯里克利是所有的人当中最有才能的人 他的继任者们的情况就
不同了。他们彼此间大都处于平等地位,而每个人都想力争居于首要地位,最终他
们竟准备靠牺牲整个城邦的利益来迎合民众的幻想。”据此可知,修昔底德揭示了
( )
A.民主制是城邦走向鼎盛的关键 B.城邦民主政治有一定的盲目性
C.理性的平等竞选成为时代主流 D.公民的民主权利高于城邦利益
12.下图是建于9世纪、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规模宏大的羽蛇神金字
塔。这座金字塔( )
A.和埃及人一样用金字塔作为陵墓
B.功用是祭祀神灵或者观察天象
C.是古代美洲人与洪水斗争的成果
D.彰显玛雅人职业世袭及等级制
13.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
5月10日德军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这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
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这
一局面说明( )
A.东欧战火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
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加拿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致力于“在个人努力与集体责任之
间取得成功的平衡”;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为应对卫生服务及失业等问题,加
拿大逐步建立起较为普遍的医疗保障以及失业保障制度,并不断推进保险覆盖范围
和服务人群。这反映出加拿大( )
A.第三产业重要性日益凸显 B.社会经济繁荣推动了福利制度完善
C.国家治理兼顾效率与公平 D.政府积极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5.有学者称道,“她使得欧美国家无产阶级的思想水平和组织程度在无产阶级思想的
统领下得到了很大提高,推进了各国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
这里的“她”指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第一国际的成立
C.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 D.苏俄的十月革命
16.自1945年非洲法郎区成立后,非洲已经成立了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但是20
世纪末非洲大陆的贸易额仅占其贸易总额的4%左右,非洲大陆与西欧的贸易额则
占75%左右。这一现象( )
A.影响了非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B.体现了美苏争霸使非洲贸易萎缩
C.原因是区域经济集团成立太晚 D.主要受区域经济极不平衡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6分,18题14分,19题10分,20题12分,
共52分)
17.【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16分)
材料一 秦合并六国,成为跨地区的统一的国家。此后合了分,分了合,反反复复。但总的趋势是,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可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要趋势。
——刘家和《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
材料二 清朝前期在内地设置总督和巡抚,中央的施政方针通过督抚下达地方;同时,采用总督、巡抚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太平天国起义给予清军八旗兵、绿营兵毁灭性打击,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将领自募兵勇进行训练。这些军队所需军费由督抚就地筹集,一定程度上成为督抚的私人部队,中央无权调遣。朝廷以湘军和淮军为依靠,慈禧太后给予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的权力,四省文武官员俱归其节制,并有权保荐封疆将帅人员。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地方督抚权力日益膨胀,清政府试图整顿并收回各项权力,但未收到预期效果,而地方督抚却向中央索要更多权力。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违背中央政府命令,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 ——摘编自王雪华《督抚与清代政治》等
(1)概括统一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主要趋势的三个特点。任选其中两个特点,
用史实加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督抚制度的变化。(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为其师康有为先生作传时,将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和先时之人物两大类,并将康有为许为先时而生的英雄。他写道:“有应时之人物,有先时之人物。先时人物者,社会之原动力,而应时人物所从出也。质而言之,则应时人物者,时势所造之英雄;先时人物者,造时势之英雄也。应时者有待者也,先时者无待者也,同为人物,而难易高下判焉矣。”……对此梁启超解释道:“社会进化,全社会之人同进之谓,而导率社会多数以进者,又恒在一二人。古今中外能进化之社会,皆其历代圣哲豪杰人格之化成也。” ——摘编自李红宝《梁启超英雄观辨》
材料二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背面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小楷字体碑文,碑文内容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英雄观的内涵,并分析他产生这种
英雄观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与梁启超的英雄观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从碑文中所列的三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时段,概述其革命阶段性
特点并简要阐述这一阶段的革命历程。(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25年,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提出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解决的办法是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具体讲,一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1929年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和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了50%;按全国人口平均的年收入从635美元增加到693美元。但是,全国收入集中在有产者手里,占总人口1%的人口平均的年收入,同时期里从7492美元增加到13114美元,约提高75%。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没有很多提高。即将离职的美国总统柯立芝在1928年12月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全国可以满意地看看现在,乐观地展望将来。”
——摘编自李纯武、严志梁《简明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苏联工业发展状况的不同。(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政治与国家 形态的角度 黄河流域诸多的文化遗存构成了中华文明“星空”中灿烂的“银河”。随着定居的农业文明阶段的到来,黄河中上游早期“国家”雏形诞生。周朝时黄河文化已由城邦国家过渡到城邑国家的体制。
社会经济的 角度 中国古代大城市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灌区的分布具有密切联系,沿黄河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积极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体系 生成的角度 黄河流域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互相争鸣,逐渐形成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并在后来的历史中一脉相承。
文化传播的 角度 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在不同阶段形成多个文化中心,并由中心向周边传播,并与外部世界的多元文化进行广泛交流互鉴。
革命历史 角度 近现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各族群体奋起抗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奏响“保卫黄河”的壮丽篇章。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 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号山城学术圈认为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下表是不同视角下的“黄河文化”
——编自王海飞《论黄河文化的形成过程、内涵与形态》
根据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任意一个或多个角度围绕“黄河文化”拟定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