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日·月 [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日·月 [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06 14: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散文诗,提高感悟能力。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
3.收集关于“日”“月”的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理解象征的手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夸父追日”:“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 (《山海经》)
(2) “姮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 (《淮南子》)
这两则材料对二人是怎样的认识?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当代作家。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0年秋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三、合作研讨-《日》
1、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作者在赞美他们。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夸父、飞蛾内容的叙述都是铺垫,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作者的追求。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飞蛾、夸父热烈追求光和热的牺牲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是为整个世界的光明和幸福, 所以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胜利的期盼、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恨。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吗?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四、合作研讨《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你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冷。(找书上的句子)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是为了赞美她的献身精神
五、小结
1、这两篇文章从感情的角度比有一定的差异,请体会一下。
日:热情洋溢
月:细腻幽静
2、象征手法: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如《爱莲说》。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文章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思想感情,并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幻想。
3、反思:找出生活中平常的事物,赋有它的象征意义。
六、拓展
积累写日月的诗句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