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月考试卷(四)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A 【解析】A 项,“《左传》的叙事语言不是秉笔直书,而是富有诗意的表达”错
误。依据材料一第一自然段“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
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左传》的叙事语言应
是两者兼有。
2.(3 分)C 【解析】A 项,“明确了历史记录不应都是直白的表露的观点”错误,材料二
没有此观点;B 项中的“明显优于”于文无据。海登·怀特只说“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
公认的明显是‘科学的’话语”,并没有说两者谁优谁劣。D 项,“《左传》中关于小事件的
记述都属于‘闲笔’”错误。依据材料二可知,“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
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所以关于小事件的记述不一定都属于闲笔。
3.(3 分)B 【解析】B 项引用《诗经》来劝谏,属于“诗笔”。
4.(4 分)①《左传》记事,喜欢大量用《诗》。采用赋《诗》、引《诗》的方式,并记录了相
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以及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料。②《左传》具有
文学的特质,将比喻、排比、顶真、对偶等修辞方法和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综合运用,使
历史记录具有诗学的性质。(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4 分)①丰富叙事内容。叙事中引入诗歌或插入小人物、小事件,能使内容更丰富。②调
整叙事节奏。叙述历史事件时,使用“诗笔”“闲笔”能使紧张的叙事缓和,使叙事时间
也得以延长。③增加作品的文学性。“诗笔”富有诗意,“闲笔”使语言从拘谨肃穆向诙谐
幽默的审美转向。④揭示历史本质。两者能体现宏大的政治主题,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
量。(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答“制造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等其他答案,合
理亦可酌情给分)
6.(3 分)B 【解析】“文章交代了严庄斗争的复杂情况及自然环境的特点” 错误。能“突
出反动势力猖獗”和“土改工作推进上的艰难”的是严庄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
7.(3 分)D 【解析】“老马连忙站起来,是支持来全,批评参会者的过分犹豫”无中生有。
原文并没有明确说明老马连忙站起来是为支持来全,批评参会者的过分犹豫。并且从情节
发展来看,在收黎子还没有开口劝说之前,老马这一角色应没有如此高的觉悟,因为收黎
子说完话后,就连她自己的丈夫来全都张大嘴巴,难以置信自家媳妇有如此之高的觉悟,
老马这一角色是为衬显主角而生。
语文 HZ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7 页)
8.(6 分)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通过收黎子“低眉垂眼地做针线”,
“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说话”,“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及说完要地后,“才
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立即隐到房里去”的动作、神态细节,呈现给读者一个
安分淑静、有些封建但又对土改有强烈愿望,很勇敢的青年妇女形象。②通过语言描写塑
造人物。文中收黎子和“我”的对话,她在齐心大会上的惊人之语等都展现出她不断觉醒
并坚定信心的成长过程。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也可,答侧面描写也可)手法塑造人物。作
品中收黎子“咱们还是要地”的坚定选择和来开会的人的顾虑、犹豫形成鲜明对比,凸显
了人物。(每点 2 分)
9.(6 分)①小说塑造了收黎子这个普通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用这一形象代表了当时对土地
有着强烈渴望的农村妇女、底层农民,一个人折射一类人。②小说描写了严庄这样一个小
村庄,用严庄的土改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一个小村庄折射
出当时全国农村的真实社会全貌。③小说描写了严庄土改时期农民的犹豫和重重顾虑,用
严庄土改的复杂形势折射出全国土改工作的艰巨与复杂。(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0.(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认为是对的。熙宁七
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
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以为”的宾语为“然”,所以应在“然”后断开,排除 CD;
“尽”修饰“罢”,是“罢”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而“欲”是“帝”想要做的事,省
略了主语“帝”,应在“欲”前断开,排除 A。故选 B。
11.(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风俗多
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不当。风俗有好有坏,需改变的是不好的风俗。王安石
说的“变风俗,立法度”是并列关系,非条件关系。故选 C。
12.(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
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不当。由原文“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
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可知,皇帝
认为这不是小事,他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现在天下人都
嗟叹怨恨,以至于出言不逊。担心京师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然可怕,更怕失去民心。
所以皇帝并不赞同王安石的看法。故选 C。
13.(8 分)翻译:
(1)(4 分)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
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解。
(2)(4 分)王安石第二次担任宰相后,多次称病请求辞官,皇帝也越发厌恶他,罢免了
他的相位。
语文 HZ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7 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察”,理解;“见”,被;“上报”,回信。
(2)第一个“相”,担任宰相;“谢病”,称病请求辞官;“去”,离开。
14.(3 分)①为兴利除弊,不惧怕天下人对自己的怨恨非议;②回答皇帝问题,认为施政要
从改变风俗,建立法度开始;③被贬后重新被任命为宰相,他日夜兼程赶往京师赴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
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知,王安石为兴利除弊,不惧怕天下人对
自己的怨恨非议。
由原文“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可知,王安石回答皇帝问
题,认为施政要从改变风俗,建立法度开始。
由原文“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可知,王安石被贬后重新被任
命为宰相,他日夜兼程赶往京师赴任。
15.(3 分)B 【解析】B 项,“这样写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错误,“表达爱花惜花
之情”不是诗人的“主要”之意。根据注释①可知,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借花喻人,主
要是想表达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
16.(6 分)(示例)不反常。
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②罗与之累举不第,
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③借景说理,阐明了美丽如
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或“人不能只留恋于人生的繁
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受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
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每点 2 分)
【解析】解答本题,应紧扣“不反常”分析罗与之“看花应不如看叶”的观点的合理性。
可结合诗歌内容,从季节变迁的自然规律、诗人的处境和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三个角度
来分析其合理性。
17.(6 分)
(1)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18.(3 分)①温文尔雅;②相辅相成;③钟灵毓秀
(每处 1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语文 HZ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7 页)
19.(4 分)示例:轻盈如雁,富于变化,优美灵动,稳健多姿。(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由原文“在唢呐声的气势里灵动地招摇。舞者的水袖时而外展,时而内收”和
《兰亭集序》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典雅、洒脱、优美、多姿多
彩可以总结出演员的舞蹈技艺和《兰亭集序》的书法共同点有:轻盈如雁,富于变化,
优美灵动,稳健多姿。
20.(3 分)示例:节奏渐缓,在悠扬的笛声中,撑着油纸伞的舞者带着一抹笑容缓缓回首,
仿佛是一位踏青的佳人正在独自寻觅着什么。
【解析】由原文“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捕捉灵感,追寻着中国传统色彩,一展如诗如
画的满庭芳华,令人赏心悦目”“舞者的水袖时而外展,时而内收”“古筝悠然响起,着
一身素袍的书生舞入画面”“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舞者双手各持花翎,旋转腾挪,动若脱兔,
紧接着,携剑的舞者跃入画面”可知,全文语言古典雅致,形象生动,多种修辞手法的
运用让语言灵动优美,句式多是短句子,读起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富有音乐美感,
读来朗朗上口。
由原文“节奏慢下来,吹起了笛子,一个撑着油纸伞的舞蹈演员笑着走上舞台,她
转身回头,舞蹈的动作像是在表现一个踏青的人正在寻找着什么”分析,“慢下来”可转
变为“渐缓”语言文雅;“吹起了笛子”转变为“在悠扬的笛声中”,营造出笛声回响的
氛围;以“撑着油纸伞的舞者带着一抹笑容缓缓回首”替换原文,传递出舞者回首一笑
百媚生的情态;“踏青的人”变为“踏青的佳人”把普通的路人,想象成佳人,为文章平
添一份柔美;“正在寻找着什么”可以改为“独自寻觅”,即为佳人独自寻觅,暗中表达
了心有哀怨的婉约之美,符合舞者所要传递的情感和塑造舞台形象的追求。
21.(6 分)①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原文明因处于几大文明的中心地区,
与其他文明交流频繁,吸收了其他文明中的先进因素,生产力水平较高。②一开始中原
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有激烈的竞争,但经过互相交流借鉴,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
文明。(每点 3 分,能答出主要内涵即可)
【解析】“边缘效应”的最初定义在第二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
其他系统)交互作用时,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
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
性等)的较大变化。根据第一段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一枝独秀的原因“因为中原文明
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容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吸收其他地区文明中的先
进因素”可概括出,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原文明因处于几大文明
的中心地区,与其他文明交流频繁,吸收了其他文明中的先进因素,生产力水平较高。
语文 HZ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7 页)
根据第二段介绍的“边缘效应”的特点“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
活跃……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
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可概括出,一开始中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
有激烈的竞争,但经过互相交流借鉴,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
22.(4 分)示例:“边缘效应”在研究群落景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群落景观”前加“研究”;二是“发挥着
重要影响”搭配不当,应把“影响”改为“作用”。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 2 分。
23.(60 分)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
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
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
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整首诗歌把青年人的人生比喻成一部未完成的书稿,时间就成了这部书的翻动人,
它一天天的翻动着书页,青年人的生命也就这样一天天地度过。如果不抓紧时间,“珍重
的描写”,你将会虚度青春,碌碌无为,浪费生命。“正”字突出了时间飞逝,而诗末的
感叹号也加强了劝诫青年人珍惜时间,为生命谱写华丽的篇章的作用。材料启发我们,
作为时代青年,应当不负青春,不负时代,珍惜时光,给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同
时书写人生的精彩。
行文构思上,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时间翻着书页,试看青年着笔。接
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青年当有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怀揣梦想,奋发着笔。
二、青年当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担当使命,沉稳着笔。三、青年当有成功有我的使命
感,不畏不惧,勇毅着笔。
(1)作文立意参考:
1.只争朝夕,不负韶华。2.以奋斗与担当写下青春诗行。3.不待扬鞭自奋蹄,郑重其
事书华章。4.时间翻着书页,试看青年着笔。
(2)赋分参考:起评分:45 分。符合立意要求,能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结合社会
生活实际展开论述,字数达到要求。
(3)扣分说明:
①缺标题扣 2 分。
②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扣,错别字最多扣 3 分。标点用错每 3 处扣 1 分,最多
扣 1 分。
语文 HZ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7 页)
③字数不少于 800 字,不足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字数在 200 字以下的不成文作文,
酌情给 1~15 分,错别字和字数照扣;200~400 字左右酌情给 10~25 分,错别字和字数照
扣;400~600 字的不超过 35 分。
④格式错误扣 3 分。
分数 给分依据
51~60 根据结构、语言、材料、深刻、新颖等可考虑酌情加分。
48~50 一类卷:文章符合立意,结合材料并有联想拓展,层次清晰,谋篇布局结构
完整,语言表达清楚到位,观点明确,主题明了。
45~47 二类卷:立意符合要求,联系材料并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展开。
41~44 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能联系材料,但内容单薄,论据欠充分,内容平淡。
36~40 观点不明确,结构松散,内容拼凑,语言平淡,完成 800 字数。
36 及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36 分以下。若成文可以给 36 分。
10 抄前面试卷阅读材料的在 10 分内给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
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
要(向您)勉强解释,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
替自己辩解。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
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
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
敛钱财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
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
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
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
谤,那是我本来预料到会这样的。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语文 HZ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7 页)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
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
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问:“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
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熙宁七年春天,
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
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
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
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现在天下人都嗟叹怨
恨,以至于出言不逊。我担心京师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然可怕,更怕失去民心。”京城安上
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上呈
神宗。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
雨。”皇帝也感到怀疑,于是贬黜王安石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
重新担任宰相,王安石接受任命,日夜兼程赶往京师。王安石第二次担任宰相后,多次称病
请求辞官,皇帝也越发厌恶他,罢免了他的相位。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被追赠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语文 HZ 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7 页)秘密★启用前
在“史笔”之余,《左传》对事件、人物、情节上以“诗笔”所作的历史叙述,弥补了“史笔”缺少的心灵
叙事,加强了“史笔”的批判力量,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在叙事功能上“诗笔”的运用,既调整了叙事
会泽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月考试卷(四)
节奏,延伸了叙述时间,又丰富了叙事内容,增强了叙事的诗感。值得注意的是,“诗笔”并不是游离于叙事主
语文
题之外的情感抒发,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左传》的“诗笔”或出现在叙事之中,或在事件结尾进行
评价,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又可以勾勒出诗意的世俗生活,同时,这种文学
上的“笔”,深度挖掘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看似诗意连绵,却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注意事项:
(摘编自徐佳超《〈左传〉的“诗笔”》)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材料二: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在对小事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童庆炳说:“所谓‘闲笔’,是
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闲笔不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
材料一:
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
《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董狐那样秉笔
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刘知几盛赞左氏的语言具有“典而美”“博而奥”的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
特点。这种语言特点趋向于诗化,即在《左传》文本中大量引《诗》、赋《诗》和运用歌谣韵语使叙事具有
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会是“正笔”的有机构成。而
诗情,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和引发想象联想的字句营造出诗境。这种既包括诗歌、韵语,又富含诗情
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
的书写方式应被称为“诗笔”。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
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
“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
《左传》记事,无论是议论时事、臧否人物,还是劝谏讽喻、析理辨言,抑或是出使专对、会盟宴好,都
构成的。在叙事结构上,“细笔”“闲笔”通常具有章法的结构意义。
大量用《诗》。
(摘编自傅道彬《〈左传〉的“闲笔”》)
聘问赋《诗》,始于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寄居秦国,秦穆公宴请他时,“公子赋《河水》,公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六月》”。杯酒之间,诗味溢散,晋文公的谨小慎微与壮志雄心、秦穆公的慷慨豪壮与英雄相惜,皆藏于所
A.“辞宗丘明”是对《左传》趋向诗意化的语言的赞美,《左传》的叙事语言不是秉笔直书,而是富有诗
赋之诗中。
意的表达。
与“赋《诗》”相比,《左传》中的“引《诗》”行为更为颜繁,无论是臧否人物、扬抢风雅,还是讽
B.《左传》引《诗》论事评人多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具有辅助城否人物或讽刺劝谏的
刺劝谏、解释说明,大量的“引《诗》”行为都彰显了《左传》对“诗笔”的运用。“引《诗》”论事评人
作用。
多在事件的结尾,一般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如鲁昭公五年:“《诗》云:‘有觉德行,四国
C.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引用“诗笔”,能让作品显得诗意连绵;在叙事紧张处使用“闲笔”,可以制造
顺之。’”孔子引《大雅·抑》表扬叔孙昭子有正直的德行。
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除了运用大量《诗经》作品及逸诗外,《左传》中的“诗笔”还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
D.“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突显《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闲
这些韵语文体未经润色,或文风古朴,或别有风趣。《左传》中另有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科散
笔”并不“闲”。
落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角落,这些韵语可歌可诵,妙绝道理,引壁连类,韵味悠长,是《左传》“诗笔”很好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补充。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左传》中使用“诗笔”或“闲笔”是重要笔法,明确了历史记录不应都是直
海登·怀特说:“只要史学家继续使用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他们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
白的表露的观点。
表现所做的思考就仍然会是‘文学性的’,即‘诗性的’和‘修辞性的’,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公认的明显
B.根据海登·怀特的说法,史学家运用“文学的”话语的叙事效果要明显优于运用“科学的”话语的叙
是‘科学的’话语。”也就是说,史与诗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的本质。《左传》
事效果。
一书既有史学的属性又有文学的特质,它将比喻、排比、顶真、对偶等修辞方法和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综合
C.如果单纯使用“史笔”而没有使用“诗笔”,《左传》的历史叙述就会缺少心灵叙事,“史笔”的批判力
运用。
量可能也会诚弱。
合理运用修辞是古典诗歌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如“对偶”的修辞手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骈文和
D.大历史离不开小事件,《左传》中关于小事件的记述都属于“闲笔”,具有在细微处体现宏大历史的
律诗最讲究对偶。同样,在《左传》的叙事中,对偶之法也运用得相当广泛。
作用。
语文H忆·第1页(共8页)
语文HZ·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