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课时练(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课时练(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1 09:2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16世纪初,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他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贵族和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缓解了欧洲劳动力资源短缺 B.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 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 D. 不利于欧洲海外市场拓展
2. 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有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个体系(  )
①促进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②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③推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
④改变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状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材料中格局的出现
A.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B. 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 使东方落后于西方的格局开始出现 D.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4. 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其中第二次殖民扩张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B. 列强瓜分世界 C. 资本主义列强争夺霸权 D.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5. 在抢夺殖民地的过程中,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签订了《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如下框内容所示。这一条款的制定本议定书签字国承认有义务在他们占领的非洲大陆沿岸地领区的领土上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既得权力,又在必要时根据为贸易和过境运输的自由而订立的条件保护贸易和过境运输自由的政权。()
A. 利于缓和西方列强在侵略中的矛盾 B. 结束了列强在非洲的贸易争端
C. 解决了殖民者与非洲国家间的冲突 D.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6. 1898年 ,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后 ,总统威廉 · 麦金莱曾宣布一项重要决议,即仁慈同化。该决议强调美国将在尊重菲律宾人的信仰和传统的基础上 ,为菲律宾带去仁慈的文化与公平的正义。这一决议反映出美国()
A. 致力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秩序 B. 向全世界输出文化
C. 借仁义的名义对菲律宾进行殖民 D. 加速了现代化建设
7. 有学者指出,英国人到印度,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突出的一切。然而,随着印度在经济上被卷入世界交往的狂潮,政治上更加牢固统一、现代化的军队出现了,铁路、轮船、电报等也相继出现。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
A. 世界殖民侵略的双重任务 B. 英国对印度殖民侵略与建设并存
C. 殖民侵略利于文明的交流 D. 印度现代化成就主要归功于英国
8. 1500年至1850年间,欧洲、非洲等地向美洲地区移民近2000万人,其中非洲移民约为欧洲移民的4-5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 欧洲对美洲的探险与征服 B. 传染病造成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C. 罪恶“三角贸易”的推动 D. 族群混合使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9. 18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鸟粪岛法》,使美国公民可以自由攫取全球海岛上的鸟粪,此后,英法日德等国都加入了鸟粪岛的“争夺战”。到19世纪末,几乎所有鸟粪岛都附属于某一国家。这反映出当时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 立法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
C. 美国主导世界贸易经济霸权 D. 资本主义加强了对资源的争夺
10. 国界线国家与国家之间以自然地理特征为依据部分的界限或人为划分的界线。在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的,有一部分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的,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相对较少(见如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殖民色彩比较明显
②促进了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
③利于各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④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 “据统计,1914年世界总人口约18亿,其中5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之下,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此现象出现于()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2. 1884年11月15日,英、法、德等欧洲15国签署协议,宣称其宗旨是“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切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该协议的签署()
A. 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 平衡了欧洲列强间的利益
C. 加快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D. 使非洲所有国家丧失独立
13. 以下是一位学者就某主题所列举的提纲。由此可得出合乎该主题的结论是()
印第安人的历史
①15世纪末以前,独立发展
②人口:1500多万到4000多万
③语言:数千种
④其他: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
⑤转折: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
A. 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 地理大发现密切了文明间的联系
C. 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 西方殖民入侵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14. 1784年《印度法案》得以通过,按照这一法案,东印度公司必须由英国国王任命的议会监督局来控制。同时英国人也一改之前横征暴敛的强盗作风,改成了比较“文明”的方式来对印度进行剥削。英国做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北美战争的反思 B. 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涨 C. 东印度公司的贪腐 D. 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15.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  )
A. 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 B. 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
C. 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 D. 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进入鼎盛期。随着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形成了早期跨区域性的贸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流通。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漳州、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利马等地的发展,也加速了东西方的人口流动,增强了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结构的多元性特征。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华工大批移入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华工与外国公司订有“契约”,契约规定这些华工的膳宿、路费均由公司预先垫付,为偿还膳宿、路费,华工8年内必须为其雇主劳动,劳动期间毫无人身自由,是“变相的苦力奴隶”。华工问题促使清政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建立与发展外交关系。双方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彼此都注意友好相待,互谅互让,最终达成一系列协议。协议规定:禁止掠卖、虐待华工并改善华工待遇;发展双边贸易、直接互通有无;确立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平等互利原则。
——摘编自沙丁等《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以后影响中拉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
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
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到底要不要殖民,法国议会中形成了支持殖民与反对殖民的两个针锋相对的派别,他们在1885年针对殖民问题,就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辩论,殖民派代表费里为殖民政策辩护道:“先生们,事实上,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具有某种权利。……我再重复一遍: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拥有一种权利,这是因为他们对低级种族负有一种义务——文明开化的义务。而今,我认为欧洲国家应该去履行这项属于文明的高级义务。”最终,殖民派取得了胜利,法国向着殖民扩张的道路大步迈进。
——刘梦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殖民转向——从1885年关于殖民问题的议会辩论谈起》
材料二
法国殖民地主要区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除了材料一中的观点之外,你认为殖民派还会从哪些方面论证殖民扩张的必要性。
(2)如果你是反殖民派代表,试对费里的观点进行驳斥。
(3)在材料二图中,用斜线“///////”标识出法国殖民地的主要区域。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代,英国商人组织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东南岸购买了一个村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埠,这就是马德拉斯城(Madras)。同时英国人又在孟加拉(Bengal)一带建设商站,不久又在加尔各答(Calcytta)城建造了要塞炮台。到了17世纪末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中人常常和印度各地的酋长为难,印度皇帝才知道西方人的势力不可轻侮。当时英国不但要对付印度的土人,而且要对付欧洲的劲敌,原来当时法国在印度亦有一个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何炳松《世界历史常识》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进入19世纪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入新阶段,这就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20年代,公司在给印度总督的公文中表现出希望办西方教育的倾向。1833年,议会通过的印度管理法规定,公司教育经费只应用来推广西方教育。近代教育系统是以英语为主要教育媒介,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近代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印度相当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不过,这些人出发点并不相同。
——摘编自林承节《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英国在印度殖民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答】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据题干“16世纪初”“葡萄牙的贩奴者”等信息可知,“劫掠”指的是早期殖民掠夺和罪恶的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促进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正确。
A.黑奴贸易是把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缓解的是美洲的劳动力资源短缺,故A项错误。
C.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的黄金白银和非洲的黑奴,故C项错误。
D.题干主要体现的是葡萄牙对非洲的掠夺,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开拓海外市场,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推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但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故①②③正确。
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只会加剧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状态,故④错误。
故选A。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题干和所学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和贸易发展使得当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且日本也成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应该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故排除B。
C.使东方落后于西方的格局开始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排除C。
D.题干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排除D。
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第二次殖民扩张高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加剧,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了第二次殖民扩张的高潮,B项正确;工业革命是殖民扩张的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A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霸权是殖民扩张的目的,并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殖民扩张的结果,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详解】
族群混合不是非洲移民占比较高的原因,而是结果,D符合题意;欧洲对美洲的探险与征服、原住民的大量死亡以及“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非洲人口流入都是美洲移民数量上升的原因,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美国国会通过了《鸟粪岛法》,使美国公民可以自由攫取全球海岛上的鸟粪,此后,英法日德等国都加入了鸟粪岛的‘争夺战’。到19世纪末,几乎所有鸟粪岛都附属于某一国家”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攫取鸟粪的旗号,实质是在加强对全球资源的掠夺,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是在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美国主导世界贸易经济霸权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的,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相对较少。这是因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殖民占领非洲的过程中确立的“有效占领”原则,可见①殖民色彩比较明显,④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的说法符合题意;②项民族自决思潮与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没有关联,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与③各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间也没有关系。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略。
12.【答案】C
【解析】【详解】
题干所示为欧洲列强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这一会议标榜“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实质上是欧洲列强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协议加快了其瓜分非洲的进程,C项正确;A项中“解决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基本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略。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信息“1784年”和所学可知,1783年,美英于巴黎签署《美英巴黎条约》,使英国备受打击,不得不对于殖民地统治方式进行重新思考,故A正确。
BC.此两项均不是做出调整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C。
C.题干信息无法看出吏,故排除C。
D.工业革命在“1784年”还没有完成,故排除D。

15.【答案】C
【解析】从“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到“生态印第安人”可以看出,基于长期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使其对印第安人的形象一直停留在原始的生态的状态,即认为他们一直没有进入到近代文明的状态,C项正确;材料与文化冲突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反映污蔑,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并不客观,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1)趋势:从间接往来到直接往来;从民间往来到官方建交;从经贸联系扩展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联系。
(2)因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拉丁美洲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西学东渐促使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化转型;中拉有着遭受殖民侵略的共同经历。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至19世纪(中国、拉丁美洲)。据材料一“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形成了早期跨区域性的贸易网络”可知从间接往来到直接往来;据材料二“华工问题促使清政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建立与发展外交关系”可知从民间往来到官方建交;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可知,从经贸联系扩展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联系。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拉丁美洲)。据材料二“华工问题促使清政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建立与发展外交关系。双方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可知西学东渐促使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化转型;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为清政府与拉丁美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建都有遭受殖民侵略的共同经历,推动了中拉之间的外交关系呈现出平等的地位。
17.【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
(2)变化: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原因: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
【解析】(1)本题考查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背景:根据材料一“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根据材料一“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可知,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结合所学从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变化:根据材料一“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根据材料二“‘泥足巨人’”“黄祸论”可知变化是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
18.【答案】(1)必要性:从工业革命后法国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角度;从柏林会议协议有利于开辟非洲殖民地的角度;从各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角度;从世界交通贸易路线日益便捷的角度;从狭隘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的角度;从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需要提振国威的角度等。
(2)反驳:从世界文明多元化,文明平等,种族平等的角度;从近代法国倡导人权、自由、平等价值理念的角度;从殖民主义的罪恶的角度。
(3)标识:用图例中符号在地图中标识非洲西北部(法占西非)、中南半岛、马达加斯加岛等中两处即可得分。
【解析】(1)必要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列强进行全球性扩张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法国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角度。第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列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柏林会议协议有利于开辟非洲殖民地,各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目的是为了掠夺,性质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第三、由于狭隘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资本主义各国在扩张程度和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各自竭尽全力去进行侵略扩张。资本主义制度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一样,本质上也是剥削的制度。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之路,西方寻找新航路的费用直接导致本国国民“钱荒”,随着世界交通贸易路线日益便捷,殖民扩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黑奴贸易)、香料、白银等资源贸易,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得以转移,西方宗教迫害事件频发,宗教法庭不断地使用“私权”导致其他宗教派别(新教、路德宗教)寻找新的家园来逃避,殖民扩张才能够使得宗教教义深入人心或势力范围的延伸性。而且殖民扩张的使用成本较低(人力、时间、物力、财力)。第四、由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失败,法国割地赔款,国力下降,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因此法国需要提振国威,转移国内视线,使得本国大量人口移民殖民地,节约了本国土地开发的成本,为本国现代化积累了资源。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文明、种族平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中倡导人权、自由、平等价值理念,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既要反对剥削阶级在国内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又要反对剥削阶级对外的民族压迫和掠夺。殖民扩张具有侵略性、非正义性,殖民主义是罪恶的,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殖民扩张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激化了殖民国家之间、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和平。
(3)据材料二图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16—18世纪)的范围,主要在北美和印度的东南部;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18—20世纪)的范围,主要在非洲的北部和西部。所以用图例中符号在地图中标识非洲西北部(法占西非)中南半岛、马达加斯加岛等。
19.【答案】(1)特点:通过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活动;经济侵略与军事侵略相结合;主要在沿海建立商站和商埠;需要应对欧洲其它竞争对手。
(2)新变化:推广近代西方教育。
评析: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注重建立新教育制度。英国推广近代西方教育会冲击印度文化、淡化印度民族意识,有利于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是一种文化侵略。但客观上带来的进步文化和生产方式,也推动印度的近代化进程;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教育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在印度殖民活动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英国商人组织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可知通过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活动;由材料“英国人又在孟加拉(Bengal)一带建设商站,不久又在加尔各答(Calcytta)城建造了要塞炮台”可知经济侵略与军事侵略相结合;主要在沿海建立商站和商埠;由材料“时英国不但要对付印度的土人,而且要对付欧洲的劲敌,原来当时法国在印度亦有一个东印度公司”可知需要应对欧洲其它竞争对手。
(2)本题考查19世纪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新变化和评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由材料“进入19世纪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入新阶段,这就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可知推广近代西方教育。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从从正、反两方面对其加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