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
1.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实现不同文明的交融。下图所示迁徙活动的影响是( )
①创造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②使迁入地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
③将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迁入地 ④在非洲南部建立起大津巴布韦国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图为《非洲大陆的帝国和商路》,从中能够看出古代非洲( )
A.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通过阿拉伯人和亚洲进行贸易
C.建立起较为广阔的海外商业贸易 D.封闭落后长期与外部世界隔绝
3.铁器的出现和传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历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现代考古发现,该地区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可以推测,随着班图人南迁,冶铁技术也得以传播。由此可知( )
A.班图人的迁徙范围极其广大 B.班图人迁徙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非洲是古代农业的重要发生地 D.非洲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冶铁技术
4.中古时期的西非地区气候非常炎热,因此盐对于保存肉类资源而言非常重要,人们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即用一磅黄金换取一磅食盐。这从侧面反映出西非地区( )
A.商品经济活跃 B.黄金资源丰富
C.民众生活富庶 D.工业基础落后
5.14世纪中叶起,非洲城市廷巴克图成为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能工巧匠更是在这里大显身手。据此可知,廷巴克图( )
A.文化最为先进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对外交流频繁 D.伊斯兰教广泛传播
6.1350年,马里帝国达到鼎盛期,帝国疆域包括了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长约1600公里,包括400多个城市,疆域面积仅次于当时的蒙古帝国。据此可推知,当时的马里帝国( )
A.行政管理较为高效 B.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基本实现非洲统一 D.与元朝争夺世界霸权
7.马里帝国的北方萨赫勒(干草原)地区的牧民从撒哈拉运来了食盐、皮革和牲畜,到南方萨瓦纳(西非稀树干草原区)等农业区换取谷物、纺织品和其他农产品。借此,撒哈拉、萨赫勒和萨瓦纳得以联系起来。这表明马里帝国( )
A.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B.经济重心位于北方的牧区
C.跨区域贸易取得较大发展 D.商人团体控制了国家命脉
8.学者杜波伊斯指出:“从埃塞俄比亚射出人类文明的曙光,然后普照整个尼罗河谷”,“埃塞俄比亚这个黑皮肤人的国家,乃是埃及文明的摇篮”。在上述地区产生重要影响的文明古国( )
A.阿克苏姆 B.加纳
C.马里 D.桑海
9.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因地理的优势而繁荣 D.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10.近年来,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中国明代的瓷器,其中一些青花瓷它们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它们的出现表明( )
A.非洲制瓷业受中国影响 B.中非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贸易交往
C.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D.明朝与大津巴布韦建了外交关系
1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洲留下了辉煌璀璨的古代文明。其中有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内有金字塔庙宇,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拥有上述成就的是( )
A.阿兹特克文明 B.玛雅文明
C.印加帝国 D.桑海帝国
12.在印第安文明中,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科学技术极为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西欧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文明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长期使用石制工具。这说明( )
A.生产力水平影响了文明的演进 B.宗教信仰阻碍了文明的进步
C.早期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文明 D.美洲地区未出现文明的曙光
13.1843年,美国旅行家和考古学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尤卡坦纪闻》一书中描述了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古代金字塔遗址(如图),该遗址所属的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玛雅文明
C.阿兹特克文明 D.印加文明
14.下图所示是印加人的“飞毛腿”信使。他们在贯穿全国的两条大道上,借助沿途驿站接力传送,以接力的方式用最快速度把口信传递至目的地。这种驿传系统( )
A.促进了浮动园地经济发展 B.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区域
C.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D.细化了国家政区的划分
15.印加帝国时期,道路为国家所有,因而穿越于印加之路的主要是士兵、劳役和因公出差的政府管理人员。这反映出印加之路的修建( )
A.具有明显政治意图 B.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C.体现了高超的技术 D.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16.下图是一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玛雅玉米神石像。除玉米外,南瓜、豆子也是古代美洲人的主食,但最受喜爱和尊崇的仍然是玉米。对于古代美洲人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玉米作为粮食作物的重要性 B.玉米在宗教上的神圣特性
C.玉米具有极佳的味道和口感 D.玉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17.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印加帝国 D.蒙古汗国
18.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还创造出了20进制;印加人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阿兹特克人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这反映美洲的印第安人( )
A.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B.其文化深受殖民者影响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D.已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25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英】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
(3)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斯兰教促进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古兰经》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自由出入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大学……此外,西非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明确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一万多公里…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同时,他们研究天文历法,采用“结绳记事”,设立“知识之家”教育体系……1533年,西班牙殖民武装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西非很早就和北非诸国有贸易关系。西非内地不产盐,大部分食盐需从外部输入。北非地区南缘有许多产盐区,用骆驼驮载南运,比较方便。西非盛产黄金,而控制北非的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商品货币关系都较为发达,需要大量黄金。这就构成了西非与北非贸易的基础。8世纪以来,与撒哈拉南缘相接的西非地区,通过繁荣的贸易来往,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而且受到北非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印第安人早在万年以前,主要是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万年以前便已到达美洲的南端。当他们到达美洲后,择地而居发展起来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五 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到公元1500年时,美洲大陆刚进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非洲桑海帝国与美洲印加帝国有哪些异同之处?造成桑海帝国与印加帝国经济上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尝试结合两个国家各自的地理环境特点加以分析。
(2)根据材料三,分析8世纪以来西非逐渐走向繁荣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地图可知,地图中为非洲班图人的迁徙,据所学知识可知,班图人较早就发展了原始农业,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的活动区域伴随着迁徙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农业、畜牧业和冶铁业业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③正确,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④正确,③④正确,D项正确;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属于美洲文明,班图人是非洲人,此时非洲与美洲之间没有联系,①错误,排除AB项;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班图人在非洲地区迁徙,并没有扩展到欧洲,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
2.【答案】B
【解析】根据地图材料,可知在东非地区主要通过阿拉伯人的帆船队和亚洲进行贸易,B项正确;根据所学古代非洲没有出现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A项;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古代非洲主要通过阿拉伯人、葡萄牙人与亚洲、欧洲贸易,无法得出建立起较为广阔的海外商业贸易,排除C项;根据地图可知,古代非洲和亚欧之间贸易比较活跃,没有长期与外部世界隔绝,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该地区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可以推测,随着班图人南迁,冶铁技术也得以传播”可知,班图人将冶铁技术传播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冶铁就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班图人的迁徙路线与铁器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传播路线吻合,不能说明班图人的迁徙范围极其广大,排除A项;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体现的是班图人迁徙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此认识,材料体现的是班图人迁徙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古时期的西非地区气候非常炎热,因此盐对于保存肉类资源而言非常重要,人们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即用一磅黄金换取一磅食盐。”可知,中古时期的西非地区,人们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一方面说明盐的珍贵,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非地区黄金资源丰富,B项正确;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食盐,无法判定商品经济是否活跃,排除A项;用一磅黄金换取一磅食盐,只是说明盐的珍贵和黄金资源丰富,而无法判定民众生活是否富庶,排除C项;中古时期的西非地区,无法判定其工业基础落后与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非洲城市廷巴克图成为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可知,廷巴克图是古代西非文化中心,对外交流频繁,C项正确;“最为先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并不代表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排除B项;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廷巴克图布道与这里是伊斯兰教中心有关,仅能体现伊斯兰教在西非地区的情况,并不能表明伊斯兰教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350年,马里帝国达到鼎盛期,帝国疆域包括了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长约1600公里,包括400多个城市,疆域面积仅次于当时的蒙古帝国。”可知,1350年的马里帝国控制了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控制了400多个城市,其统辖范围之广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马里帝国行政管理较为高效,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的马里帝国重视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马里帝国控制整个塞内加尔河流域,并不是整个非洲,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马里帝国与元朝争夺世界霸权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马里帝国北方萨赫勒(干草原)地区的牧民从撒哈拉运来了食盐、皮革和牲畜,到南方萨瓦纳(西非稀树干草原区)等农业区换取谷物、纺织品和其他农产品,不同区域之间环境不同,需求也不同,由此形成了物品的交换,贸易发展,跨区域贸易得到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说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只说明了区域的不同,排除A项;经济重心位于北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商人团体对于经济命脉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埃塞俄比亚射出人类文明的曙光,然后普照整个尼罗河谷”“埃塞俄比亚这个黑皮肤人的国家,乃是埃及文明的摇篮”可知,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后,在今东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A项正确;加纳、马里、桑海都是在西非先后兴起的国家,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可得知东非海岸城市与非洲内陆交流密切,还和与世界各国存在经济往来,因此日益繁华,反映了其因地理的优势而繁荣,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东非贸易往来的区域看,东非海岸港口与非洲内陆联系密切,也受益于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而不仅仅限于印度洋贸易中,排除A项﹔材料中与东非贸易的国家众多,古代东非发展显然不仅仅受阿拉伯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非海岸城市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这个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中国明代的瓷器,其中一些青花瓷它们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可以得出,非洲出现了中国的瓷器,这说明中非间有可能存在着贸易往来,B项正确;材料中的文物是中国的瓷器,并不是非洲的瓷器,不能证明非洲有制瓷业及受到中国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证明就一定和郑和有关,排除C项;仅根据“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中国明代的瓷器”无法表明“明朝与大津巴布韦建交”,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美洲的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造了精美的城市,采用了 20 进制,知道“ 零 ”的概念,B项正确;阿兹特克发明了“ 浮动园地 ”,扩大了耕地面积,都城是特诺奇蒂特兰 ,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桑海帝国是西非古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宗教信仰有关的科学技术极为发达,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可知,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从而说明美洲生产力水平低,据材料“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可知,生产力水平影响了文明的演进,A项正确;据材料“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科学技术极为发达”可知,宗教信仰没有阻碍文明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印第安文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没有体现中断,排除C项;据材料“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科学技术极为发达”可以证明美洲文明已经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古代金字塔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很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故可知该文明为玛雅文明,B项正确;古埃及文明位于北非地区,尤卡坦半岛位于美洲,所以该遗址所述文明应为玛雅文明,而不是古埃及文明,排除A项;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尤卡坦半岛位于美洲,该遗址所述文明应为玛雅文明,而不是阿兹特克文明,排除C项;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尤卡坦半岛位于美洲,该遗址所述文明应为玛雅文明,而不是印加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加驿传体系相对完善,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C项正确;浮动园地属于阿兹特克的成就,排除A项;驿传系统只是有利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并不能扩大帝国的统治区域,排除B项;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印加帝国时期,道路为国家所有,因而穿越于印加之路的主要是士兵、劳役和因公出差的政府管理人员。”可知,印加帝国采取道路国有制的措施,主要意图是服务于帝国统治的需要,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加帝国人口流动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加帝国道路修建技术高超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印加之路巩固了帝国统治,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除玉米外,南瓜、豆子也是古代美洲人的主食,但最受喜爱和尊崇的仍然是玉米。”可知,美洲受自然环境所限,远古美洲人类食物来源十分有限,而玉米适应性极强,产量高,因此成为古代美洲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A项正确;玉米在宗教上的神圣特性,是因为玉米的重要性,这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古代美洲人喜爱和尊崇玉米,主要是因为玉米对他们的重要性,而非美味与营养价值,排除CD项。故选A项。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和“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符合材料信息,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印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但考古发现,印加帝国并没有使用铁器、没有文字也不使用货币,C项正确;波斯帝国的持续时间为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排除A项;罗马帝国使用铁器和货币,排除B项;蒙古汗国使指13世纪由蒙古乞颜部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所创造的一系列的文明成果,可得出美洲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A项正确;美洲文明的诞生与发明主要是自身独立发展想来的,只有到近代才受到西方文明的入侵,排除B项;美洲文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并没有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的内容不能说明美洲有科学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1)特征:农业发展;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任答3点)
(2)主要观点: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
原因: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
(3)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注重证据。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中“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可知农业发展;“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可知畜牧业比较发达;从材料一中“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可得出商品贸易比较活跃;由材料一中“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可得出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观点由材料二中“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可知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是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可知“调和性意见”是“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该意见否认了大津巴布韦文明是非洲人自己创造的,结合所学非洲被殖民的知识可知,之所以有人这样认为是因为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了实事求是、注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20.【答案】(1)同:历史发展:16世纪初鼎盛,后遇入侵渐衰;历史地位:强大帝国;政治:中央集权,地方划区,设官;最高统治者为国王;社会: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文化:注重教育,文化繁荣。异:桑海帝国经济上重视对外贸易,控制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印加帝国经济上凭借环境优势发展农业、手工业;政治上,国家权力更为集中。原因:地理环境存在差异。西非气候干旱,不宜发展农业。桑海帝国靠近撒哈拉沙漠,黄金资源丰富,因此控制沙漠商路和黄金交易,以对外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美洲印加帝国气候湿润,借崇山峻岭开发梯田,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二者地理环境不同导致生产方式不同,最终导致两国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
(2)条件:与北非贸易的扩大;金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古代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先进文化经北非向西非传播和渗透。
(3)特点:①丰富多彩;②内部发展不平衡;③发展,封闭孤立;④发展水平落后于欧亚文明。成因: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②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4)认识:文化交流对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文化间交融互鉴,有利于地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非洲和美洲。相同之初,由材料一“局限欧亚北非地区逐步到全球范围;认识更多的海洋和陆地,视野更开阔;主要因素:科学地理知识的丰富;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和探险活动。”和材料二“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道路网,全长一万多公里…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及所学可得出历史发展:16世纪初鼎盛,后遇入侵渐衰;历史地位:强大帝国;中央集权,地方划区,设官;最高统治者为国王;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注重教育,文化繁荣。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可知,桑海帝国经济上重视对外贸易,控制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印加帝国经济上凭借环境优势发展农业、手工业;政治上,国家权力更为集中。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西非气候干旱,不宜发展农业;桑海帝国靠近撒哈拉沙漠,黄金资源丰富,因此控制沙漠商路和黄金交易,以对外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美洲印加帝国气候湿润,借崇山峻岭开发梯田,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二者地理环境不同导致生产方式不同,最终导致两国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8世纪的西非。由材料三“西非盛产黄金,而控制北非的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商品货币关系都较为发达,需要大量黄金。”可得出与北非贸易的扩大;金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由材料三“”8世纪以来,与撒哈拉南缘相接的西非地区,通过繁荣的贸易来往,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而且受到北非文化的影响。及所学可得出代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先进文化经北非向西非传播和渗透。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美洲。第一问特点,由材料四“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可得出内部发展不平衡;由材料五“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可得出发展水平落后于欧亚文明;结合所学可知,丰富多彩;内部发展不平衡;发展,封闭孤立。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五“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可得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②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4)本题是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现代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文化交流对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文化间交融互鉴,有利于地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