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1 13:06:37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5月月考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
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盂、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
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A.已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
B.呈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C.南北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D.古蜀地区积极学习中原文化
2.仰韶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彩陶的发展。河北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
中,出现了可能为酒器的杯和小壶,盛储器盆、罐、瓮等。由此可见,当时
A.制陶工艺不断革新
B.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C.粮食生产有了剩余
D.定居农业取代渔猎生活
3.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综合现已发现的卜辞,共有
不重复单字4500个左右,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这可说明,商代
A.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B.祭祀占卜盛行
C.文化为统治者垄断
D.文字较为成熟
4.周代,礼乐制度将德和礼紧密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被一套复杂的礼仪体系控制在文化系统之
内,各安其位,做自己的事情,周天子则成为精神上的统治者。这说明,周代礼乐制度
A,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B.加强了周天子的君主集权统治
C.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
D.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感
5,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规定“宗室非有军功
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上述举措有利于
A.打击贵族世袭特权
B.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C.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D.奠定秦朝统一霸业的基础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23616B
6.墨家尚贤,认为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
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
A,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愿望
B.具有一定革新思想
C.重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D.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7.《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
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
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A,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B.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C.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D.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8.依周制,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下图为周代秦国国君墓穴形制变化图。据此
可知
子丁形盘
“宁形绿
业”宁共
A.等级观念日益弱化
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C.中央集权雏形初显
D.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9.有学者认为,虽然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他学派
的思想,如荀子政治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礼容法,兼言王霸。这说明
A.春秋时期风气开放
B.各派思想本质相同
C.百家既争鸣又融合
D.争鸣推动思想繁荣
10.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
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
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那县,加强中央集权
11.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武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
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
A,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
C.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
D.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
12,在扫清六国、北逐匈奴和平定岭南的过程中,秦帝国逐步建立起以公路运输为主,辅以运河
运输的全国统一的交通体系。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张,罗马帝国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
路交通为血管,形成了具有囊括性、开放性的交通体系。这些事例集中体现了
A,自然环境对文明交往的束缚
B.社会性质决定文明交往方式
C.文明扩张对自然限制的突破
D.帝国国力差异影响交通选择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23616B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5月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具有高度相似性,这说明该时
期跨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显现,A项正确:多元一体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部分器物具有相似性不能证
明文化发展趋于一致,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是古蜀文明向中原文化学习,排除D项。
2.C根据材料“出现了可能为酒器的杯和小壶,盛储器盆、罐、瓮”可知,河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存储粮
食的器皿,即当时的粮食生产已经出现了剩余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制陶工艺的发展变化,无法得出
制陶工艺不断革新,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的生活质量不
会显著提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定居农业取代渔猎生活,排除D项。
3.D根据材料“共有不重复单字4500个左右,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
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也是我国比較成熟的文字,材料内容强调甲骨文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
律,体现了其较为成熟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代的文字,而不是国家机构,不能得出其国
家机构更加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商代文字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不能得出商代祭祀占
卜盛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商代甲骨文比较成熟的特点,没有强调商代文化被统治者
垄断的信息,排除C项。
4.D据材料中的“每个人都被一套复杂的礼仪体系控制在文化系统之内”、“周天子则成为精神上的统治者”
可知,礼乐制度强化了人们对周天子的认同和服从意识,这增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感,D项正确:奠定分
封制基础的是宗法制,排除A项:早期国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核心是规范社
会等级秩序,与周文化传播无关,分封制促进文化传播,排除C项。
5.A依据题干“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可知吴起变法规定逐步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而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由此可见
二人的变法都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奴隶主贵族,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吴起、商鞅变法
对旧贵族世袭特权的打击,没有体现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吴起、商鞅变法打击
旧贵族势力,没有体现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商鞅变法奠定秦朝统一霸业的基础,但是与吴起在楚国变
法不符,排除D项
6.B根据材料可知,墨家主张选贤任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论关系亲疏和尊卑,由此可
知,二者都冲击了传统观念,其有一定革新思想,B项正确:墨家代表平民利益,其思想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愿
望,法家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不能反映民众的迫切厚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道德修养,排除C项:
材料中翠家和法家的思想均反对礼乐制度,而非维护,排除D项。
7.C《苟子》中关于农工商有“田师”“市师”“器师”等专业管理人员和管理职业的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政府重
视对工商业的管理,C项正确;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
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非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排除D项。
8.B根据材料“周制,基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依基道数量的多寡可分为“亚”字
形墓、“中”字形墓及“甲”字形墓,拥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等级最高,属于帝王级的墓葬规模;其次是设有
两条慕道的“中”字形墓及设有一条慕道的“甲”字形墓,为诸侯及贵族所使用,而材料中的国君从开始的“甲”
字形墓,到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基,体现的是该诸侯国国君不再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设置基道,冲击了分封
制度下的严格等级,B项正确: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而是西周规定的等级制度受到诸侯国的冲击,排除A
项:材料体现的是周制遭到冲击,周天子势力衰微,和中央集权无关,且周朝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C项:商铁变法的成效应该体现在富国强兵方面,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
9.C根据“虽然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可知百家
争鸣中,各家学派既相互批判,但同时又相互借鉴吸收,说明百家既争鸣又融合,C项正确;风气开放和本质
相同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不仅仅只有争鸣,排除D项。
10.A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顶(共3顶)】
23616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