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胜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5 月)
历史试题答案(A 卷)
选择题
CABDA AACBD CCCCB CDADD CBBDC
26. (16 分)(1)原因: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6 分)
(2)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转变;从世袭到任命的转变;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的转变。(4分)
(3)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
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6分)
27.(12 分)示例:
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阐述:筷子产生于中国古人喜吃熟食和热食的饮食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充当烹饪工具;
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
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
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
综上,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
28.(22 分)(1)原因:黄老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集权少。
简析:董仲舒也是儒家学派.并且将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故而“上承孔子”。(6分)
(2)贡献:统一与多样化相结合,融合并发展了许多民族文化;汉朝的科技文明发达,发
明了造纸术、地动仪等,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汉朝对外传播的汉文化,具有广泛
性和实用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6分)
史实:丝绸之路的开辟。(2 分)
(3)(8 分)选择①
事例:宋明理学
表现:遣唐使;鉴真东渡;《羽衣霓裳舞曲》
选择②:昆曲属于口头传统与传统音乐这一类别。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5月)
历史试题(A卷)
选择题(50分)
1.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礼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玉琮四边雕刻良渚文化典型的兽面纹,近顶端的一侧阴刻有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的日月纹,器身局部残留有切割的痕迹。由此推断( )
A.良渚先民玉器制作技术最为高超 B.大汶口文化较良渚文化更为先进
C.区域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D.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分封制度
2.如表为《诗经》中有关西周农业的不同记述。据此,可以推知( )
记述 出处
倬(zhuō)彼甫田(大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诗经 小雅 甫田》
既方既卑(已结成但尚未坚实的谷实),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稂莠:杂草)。去其螟媵(害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诗经 小雅 大田》
诞后稷之穡,有相之道,第厥(拔除)风草,种(选种)之黄茂(光润美好),实方实苞。 《诗经 大雅 生民》
A.农业在西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西周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经济 D.先秦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3.在唐代以前,南方一直处于“水耕火耨”的粗放经营阶段,即以火烧草,不用牛耕;直播水稻,不用插秧,不追施肥料;以水淹草,不用中耕进行田间管理。到隋唐时,随着水田农具的完备,水稻移植技术、中耕技术的应用,每亩稻田人工总投入量显著增加。这一变化( )
A.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定型 B.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D.增加了国家的生产性投入
4.墨子最初乃孔门之徒,写有《亲士》《修身》《所染》诸篇。但墨子的《兼爱》、《尚贤》直刺儒家的“亲亲”与贵族政治,《非乐》《节用》《节葬》直刺儒家的礼乐文化与厚葬靡费的传统,《天志》《明鬼》反对儒家的道德政治与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解放 B.士人提出自己的阶级诉求
C.儒家和墨家彼此相互交融 D.贵族政治已开始走向衰落
5.如图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它在秦汉时的一次重大的政治应用是( )
A.构建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论 B.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C.确立古代相生相胜周而复始的历史理论 D.建立起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6.《里耶秦简》记载:一年中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的官吏要被免职,病愈后调任新地吏(新占领地区任命的官员)或戍边,同那些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为新地吏的官吏一样。当时这一规定( )
A.制约了官员治理效能的提升 B.实现了朝廷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说明秦朝地方管理的随意性 D.表明秦官施政受到了严格限制
7.西汉初期每遇重大灾异事件,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期,皇帝每遇灾异事件则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现象反映( )
A.君主权力不断强化B.行政追责制度成熟 C.儒学理论限制皇权 D.三公地位不断上升
8.有学者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为此,西汉政府( )
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 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
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 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
9.东汉灭亡前的一百二十年间,特大天灾多达一百五十余次,平均每年就会发生一两次,这一时期皇帝无论如何作为,天灾都一再显示亡国之兆。这表明( )
A.东汉皇帝大多昏庸无道 B.“天人感应”学说存在缺陷 C.东汉政权濒临灭亡 D.自然灾害无法克服
10.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
《史记 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
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瞾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贩共侍约”,即 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
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11.《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 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
12.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1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 )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
15.与长安不同,洛阳城内的皇城和宫城都不在郭城中轴线上。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而皇城则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的城市布局( )
A.突出宫城中心、皇室至上的思想 B.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
C.体现沿街为市、沿巷作居的特点 D.强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
16.隋末以来,民众自残手足的现象屡有发生,时人称为“福手福足”。唐太宗不得不在贞观十六年下令对这些自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严惩自残者。唐太宗此举意在( )
A.宣扬儒家伦理纲常 B.确保民众身心健康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全力推行严刑峻法
17.“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知,唐代( )
监察官 事迹
唐高祖 万年县法曹孙伏伽 “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
唐太宗 侍御史张行成 “纠劾不避权戚”,为官员所忌惮。
唐代宗 苏州刺史李栖筠 觐见代宗,“敷奏祥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
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B.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C.监察职能产生了变化 D.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
18.唐代科举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实行糊名制,公卷、通榜之制逐渐被废止,科举取士只凭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科举制度更趋严密化和规范化B.唐代宽松的社会环境C.科举逐步丧失人才选拔的功能D.宋代专制制度的僵化
19.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出唐朝的政事堂( )
A.是独立于三省之外的议政机构B.利于确保宰相掌握决策权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20.“(唐中期)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中央);二曰留使(节度观察使);三曰留州。”“州府两税(钱)物斛斗,每年各有定额,征科之日,皆申省司(中央机构)。”据此可知,该财政体制( )
A.改变了战国以来的征税标准 B.加剧了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21.《全唐诗》中存有僧诗及与僧人交往的诗歌大约2700首,其中僧诗约2500首,游旅寺院的文人约200人,如唐代文人韩愈不喜佛教,甚至对其恶言相向,但韩愈也曾与多位僧人交游,主要是出于对僧人文采和人格的钦慕。这反映出唐代( )
A.思想融合具有普世性 B.文学体裁呈现多元化趋势
C.佛教影响力得到扩大 D.文人对佛教思想较为推崇
2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六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
A.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精品 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D.反映了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
23.据史载,从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 B.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24.在甘肃发掘的悬泉置遗址,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经考古确认是汉代一座官方邮驿接待机构,在此发掘出汉简两万三千余枚。简文包括了从公元前111年至公元107年悬泉置的日常事务的丝绸之路的档案。简文的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书的风格。这些汉简可以用于佐证汉代( )
①通过邮驿机构管理西域②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
③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④汉字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 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西汉)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任怀国《资政通鉴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以及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筷子的演变(节选)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8.(22分)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从而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摘编自曹影《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材料二 在汉代,政府首次作为对外交往与开放的主体在官方层面上积极地开展了与域外的广泛联系。由于两汉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使得中华社会由此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历程,开启了此后古代中国近2000年之久的开放局面。这不仅使中华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自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佛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摘引自2019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简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如何“上承孔子”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汉代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根据“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的提示,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汉代促成“开展与域外广泛联系”的举措。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佛儒会通”的典型事例,用唐太宗时期的史实简述“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表现。②“北曲南唱”、兼收并蓄是昆曲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明代中期艺术家对北曲的改造为例论证此观点。指出昆曲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哪一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