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5月)
历史试题(B卷)
选择题(50分)
1.在殷墟第三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和78件蚌器。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
C.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 D.粮食作物的产量较大
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引用了以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引用材料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3.周人曾以宗法制为范式,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中,通过联姻、赐姓等方式将异姓贵族纳入新的宗法秩序之内。这主要是为了( )
A.借鉴以往世袭教训 B.扩大王室家庭组织
C.维护西周专制统治 D.稳定分封等级秩序
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商代继统制度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兄弟之间常有争位影响王朝稳定。涂白奎对卜辞等资料分析后,认为商朝继统制度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也是被王室内部认可的合法形式。据此可知,商朝“兄终弟及”的方式( )
A.获得了王室内部一致认可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弱化了血缘纽带关系 D.加强了王族对权力的掌控
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 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政权 B.禅让制在夏朝仍具有影响
C.王位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D.嫡长子继承制代替禅让制
6.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7.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遗址所在地 石器 蚌器 骨器 铜器
长安张家坡 93 173 82 0
长安客省庄 69 21 61 0
扶风云塘 18 8 7 0
磁县下潘汪 44 117 4 0
小计 224 319 154 0
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 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
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 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
8.商周时期,锸、 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9.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三公”地位并不平等 B.御史大夫应隶属于丞相
C.具有“三权分立”特色 D.太尉掌握最高军事决策权
10.楚国立国三百余年来,疆域不小,贵族众多,这些贵族常常侵吞国家土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在面对外敌时却袖手旁观。因此,楚武王(BC740﹣BC690)在位时直接任命县级督抚,县内土地和人民都归国家管理。楚武王此举意在( )
A.彰显君主专制 B.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C.加强中央权力 D.调整中央行政制度
11.《左传 襄公十四年》载:“有君而为之贰(辅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士大夫阶层强烈的责任意识 B.自下而上参政机制的形成
C.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影响 D.国家对危机调控能力增强
12.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下列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古罗马的丝织技术领先世界D.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13.宣公十一年冬季,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灭陈置“县”,将陈国置于自己的直接统治之下。但此举遭到了楚大夫申叔时从道德层面的批判,楚大夫申叔时劝楚庄王尊周礼,于是楚庄王“乃复封陈”,中止了陈县的设立。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楚庄王推行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 B.周礼有效规范了诸侯国间的关系
C.县制成为诸侯国扩张的主要形式 D.分封制维系的统治格局遭到破坏
14.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
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15.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并对孝廉进行分科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这一建议被采纳执行。察举制改革( )
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办事效率 B.改善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程序
C.杜绝了选人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D.打破了士族把持举荐权的局面
16.楚汉之争时期,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韩信很快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所用到的知识最可能记载于(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17.《春秋公羊传》流行的时间大约是在汉景帝时期,其开篇第一句话为“王正月”,《公羊传》考证说,这里的“王”指的是周朝当年的开国君主周文王,表明正月的规定是周文王当年制定的。这反映出( )
A.汉代集权政治的发展要求 B.汉代儒学复兴的艰难
C.崇古已成汉代主流意识 D.黄老之术主导地位的动摇
18.有学者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为此,西汉政府( )
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 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
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 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
19.董仲舒提出:“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其意在( )
A.阐释天地运行的规律 B.明确人性善恶的标准
C.借助王教以神化皇权 D.强调意识形态大一统
20.东汉灭亡前的一百二十年间,特大天灾多达一百五十余次,平均每年就会发生一两次,这一时期皇帝无论如何作为,天灾都一再显示亡国之兆。这表明( )
A.东汉皇帝大多昏庸无道 B.“天人感应”学说存在缺陷
C.东汉政权濒临灭亡 D.自然灾害无法克服
21.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
《史记 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
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瞾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贩共侍约”,即 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
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22.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23.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 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24.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按儒术行事的丞相卫绾上奏反对窦太后所为。窦太后知道后大怒,当面斥责武帝。武帝被逼无奈只好把卫缩投入监牢,卫绾被迫自杀。这说明( )
A.儒士深受统治阶层赏识 B.黄老思想统治地位丧失
C.儒学官学地位尚未确立 D.独尊儒术举措注定失败
2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西汉)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任怀国《资政通鉴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以及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筷子的演变(节选)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吏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从秦到明清监察朝度的变迁》
材料二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更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更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承秦制在监察制度中的表现及其创新,并归纳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景胜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5 月)
历史试题答案(B 卷)
选择题
BCDDC CBDDC CBDDB BACCB DBCCD
26. (16 分)(1)原因: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6 分)
(2)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转变;从世袭到任命的转变;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的转变。(4分)
(3)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
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6分)
27.(12 分)示例:
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阐述:筷子产生于中国古人喜吃熟食和热食的饮食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充当烹饪工具;
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
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
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
综上,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
28.(22 分)(1)汉承秦制表现: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并在御史大夫之
下设有御史中丞等官员。创新:汉代在地方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6 分)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完备。(6分)
(2)演变: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常设机构;由监察区发展为行政区;监察区数量增加。(4 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政治清明;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
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州力量不断强大,最终威胁中央集权。(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