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3年重庆市历史中考(学业水平考试)预测试题(五)(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023年重庆市历史中考(学业水平考试)预测试题(五)(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0 20:48: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庆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预测五)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表所示,商鞅变法在这种战局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秦军 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失败
58次 3次 4次
A.提高秦国的战斗力 B.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C.推动秦国经济发展 D.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根据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采用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思想。以上史实说明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3.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说明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中心
B.丝绸之路是一条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政治变革
4.以下不属于汉朝中央政府对巴郡的治理措施的是
A.推行蜀郡太守文翁的办学经验 B.注重派往巴郡担任太守者的个人素质
C.在江北嘴建立北府城 D.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5.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盛世滋生图》( 局部)《广州十三行》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6.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7.1920年7月,一些日本议员针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留日学生问题,在向国会提出的《关于中华民国留日学生之质询书》中说:“来日之中华民国留学生们归国之后,多成为排日论者……对此现状,政府将采何种方针?”由以上材料可见,五四运动
A.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 B.引发了留日学生的归国浪潮
C.受到了日本政府的抵制 D.激发了留日学生的爱国情感
8.揭示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该言论相关的史事是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
10.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时间段 1949-1956年 1 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改革 人民、发展、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D.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11.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成“儒略历”,后来成为现行公历的基础,这是汲取了下图中哪一地区的文明成果
12.下表为19世纪60-90年代重要革命或改革简表。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废除农奴制,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1898年 中国戊戌变法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
A.追求近代化 B.争取民族独立 C.崇尚自由平等 D.废除封建制度
13.下图是创作于1858年的漫画《泰晤士老爹的子女》。该漫画反映了
“泰晤士老爹把他的子女‘白喉’、‘淋巴结核’、‘霍乱’介绍给伦敦这座美丽的城市。”
A.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B.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飞速发展
14.催化剂又叫触媒,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引起化学反应的直接媒介。其具体催化反应的表现公式催化剂为:反应物催化剂生成物。下列历史事件表述中,催化反应不成立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
B.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
C.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D.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波士顿倾茶事件法国大革命爆发
1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
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和秘书处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战后提供了国际关系中可资借鉴的超越意识形态、制度差异而共存发展的模式。反法西斯战争将人类空前地动员起来,摒弃战前社会制度水火不容的观念和政策,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国家和人民,实现了空前的国际大联合,共同完成了彻底打败法西斯的任务。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状态。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丰富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摘编自胡德坤、韩永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O”。(3分)
A.国际关系中绝对不能摒弃意识形态、制度差异。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C.反法西斯国际大联合的实现成为彻底打败法西斯的重要保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原因。(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面貌。根据考古资料,属于北魏平城时期下深井北魏墓出土的服饰形制具有明显的鲜卑族凤格,身穿便于骑马的游牧族短衣长裤。到了洛阳时期河南染华墓中,墓主人仍是上衣下裤,但多了一件外穿的窄袖长袍衫,上面还绣有汉族特色牡丹花纹。专家猜测这种与孝文帝仰慕“峨冠博带”的汉风有关,最终使得北魏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局面。
——摘编自戚嘉富《古代服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在服饰风格上有何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分)
材料二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但洋衣价贵,所得者不过一二,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农村及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mǐn,稍微合拢)裆裤为主。这成为近代以来中西碰撞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服饰的特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此时期其他社会习俗变化的一个表现。(1分)
材料三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科学观念渗入到艺术领域中,使得以服饰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庄重而典雅,服饰风格在十七世纪左右转向了洛可可风格。在此之前,大批的中国陶瓷、漆器和丝绸等奢侈品通过新航路流入欧洲市场,“中国式”的花鸟鱼虫人物图案的视觉形象逐渐渗入欧洲的服饰设计。再加上当时法国宫廷贵族追求愉快奢侈的新趣味感染了整个艺术领域,造就了洛可可自然、新奇、纤巧、精致的艺术特点。
——摘编自徐庆平《人性与神性:西方美术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分析促使十七世纪欧洲服饰转向洛可可风格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分析影响中外服饰风格变化的共同因素。(1分)
18.(12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年级的同学们对此展开了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农业发展固民本】
材料一 农耕文明成就
①猪纹陶钵 ②“神农尝百草”传说 ③铁制农具 ④《齐民要术》⑤曲辕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2分)
A.以上材料全都属于实物史料。
B.生产工具的改进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请从以上“实物史料”中任选一件文物,从“文物信息”和“文物价值”两方面完成你的考证。(2分)
任务二【制度建设护民生】
材料二
图一 1949·协商民主 图二 1954·人民民主 图三 自治民主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二中所对应的制度名称,并归纳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任务三【人民凝聚显民力】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护卫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三,概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体现的主要观点。(1分)并请结合重庆历史相关知识,列举两个史实说明抗战时期的重庆人民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3分)
19.(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世界古代和近代史上的法律文献
时间 国家 法律文献
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450年左右 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
1689年 英国 《权利法案》
1787年 美国 《1787年美国宪法》
1804年 法国 《拿破仑法典》
1912年 中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54年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从上表中选择2——3个法律文献,确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4.D 5.C 6.B 7.D 8.C 9.C 10.B 11.D 12.A 13.C14.D 15.B
二、16.(1)╳ O √
(2)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1分);苏联的解体,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战后日本和欧洲的发展等。(1分,任答1点即可)
17.(1)变化:由具有明显的鲜卑族风格到民族风格融合/兼具汉族与鲜卑族风格。(2分)原因: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民族交融;统治者推行改革,主动学习汉族文化。(2分)
(2)特点:服装样式多元化/传统、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兼有;存在地区和人群二元化;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改革。(3分)表现: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废除缠足。(1分,任答一点即可)
(3)文艺复兴后科学观念渗入艺术领域;新航路开辟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贵族对愉快奢侈的追求。(3分)
(4)文化交流。(1分)
18.(1)╳ √
(2)①猪纹陶钵:河姆渡的“猪纹陶钵”,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同时还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饲养家畜,过上定居生活,对于我们研究原始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③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⑤曲辕犁:发明于唐朝的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极大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2分,描述文物信息1分,阐述文物价值1分)
(3)图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分)图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分))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特点:人民当家作主(以民为本)。(1分)
(4)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分)史实:重庆人民积极踊跃参军;努力生产抗战物资;保证抗战运输;开展献金献机和慰劳活动。重庆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抗战态度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分,史实一个1分,任举两个即可,说明1分)
19.答案示例:
文献: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美国《1787年宪法》、《拿破仑法典》
观点:法律的制定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论述: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条例内容则是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巩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颁布,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它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结论:综上所述,法律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法律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6分,观点2分,论述3分,结论1分)
观点示例:
①资产阶级革命中,通过制定法律来巩固革命成果。(文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
②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文献: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
③法律文献的制定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文献: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人类社会法制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文献: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美国《1787年宪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庆市 2023 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预测五)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 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 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 109年间,秦军同
六国共交战 65次,战果如下表所示,商鞅变法在这种战局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秦军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失败
战绩 58次 3 次 4次
A.提高秦国的战斗力 B.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C.推动秦国经济发展 D.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根据法家
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
宗则采用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思想。以上史实说明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3.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
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
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
路。”这段话说明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中心
B.丝绸之路是一条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政治变革
4.以下不属于汉朝中央政府对巴郡的治理措施的是
A.推行蜀郡太守文翁的办学经验 B.注重派往巴郡担任太守者的个人素质
C.在江北嘴建立北府城 D.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5.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
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盛世滋生图》( 局部)《广州十三行》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6.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
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
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
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7.1920年 7月,一些日本议员针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留日学生问题,在向国会
提出的《关于中华民国留日学生之质询书》中说:“来日之中华民国留学生们
归国之后,多成为排日论者……对此现状,政府将采何种方针?”由以上材料
可见,五四运动
A.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 B.引发了留日学生的归国浪潮
C.受到了日本政府的抵制 D.激发了留日学生的爱国情感
8.揭示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搭配不
正确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
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
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该言论相关的史事是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
10.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时间段 1949-1956 年 1 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 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 人民、生产、改革 人民、发展、 人民、发展、
和平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D.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11.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成“儒略历”,后来成为现行公历的基础,
这是汲取了下图中哪一地区的文明成果
12.下表为 19世纪 60-90年代重要革命或改革简表。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
代特征是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废除农奴制,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1898年 中国戊戌变法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
A.追求近代化 B.争取民族独立 C.崇尚自由平等 D.废除封建制度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下图是创作于 1858 年的漫画《泰晤士老爹的子女》。该漫画反映了
“泰晤士老爹把他的子女‘白喉’、‘淋巴结
核’、‘霍乱’介绍给伦敦这座美丽的城市。”
A.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B.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飞速发展
14.催化剂又叫触媒,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引起化学反应的直接媒介。其具体催
催化剂
化反应的表现公式催化剂为:反应物 生成物。下列历史事件表述中,催化
反应不成立的是
萨拉热窝事件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
虎门销烟
B.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鸦片战争爆发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 五四运动爆发/
波士顿倾茶事件
D.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爆发
1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
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
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和秘书处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16题 5分,第 17题 12分,第 18题 12
分,第 19题 6分,共 35分。
16.(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战后提供了国际关系中可资借鉴的超越意识形态、制度
差异而共存发展的模式。反法西斯战争将人类空前地动员起来,摒弃战前社会
制度水火不容的观念和政策,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仰、不同种族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的国家和人民,实现了空前的国际大联合,共同完成了彻底打败法西斯的任
务。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状态。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
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
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
进,丰富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摘编自胡德坤、韩永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
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是上述材料信息
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O”。(3分)
A.国际关系中绝对不能摒弃意识形态、制度差异。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C.反法西斯国际大联合的实现成为彻底打败法西斯的重要保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原因。(2分)
17.(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面貌。根据考
古资料,属于北魏平城时期下深井北魏墓出土的服饰形制具有明显的鲜卑族凤
格,身穿便于骑马的游牧族短衣长裤。到了洛阳时期河南染华墓中,墓主人仍
是上衣下裤,但多了一件外穿的窄袖长袍衫,上面还绣有汉族特色牡丹花纹。
专家猜测这种与孝文帝仰慕“峨冠博带”的汉风有关,最终使得北魏形成“群
臣皆服汉魏衣冠”的局面。
——摘编自戚嘉富《古代服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在服饰风格上有何变化。(2 分)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材料二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
间衣着更为自由,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
庞杂至不可名状。”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
为数不知凡几。”但洋衣价贵,所得者不过一二,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
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
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农村及下层民众以中
式衫袄和抿(mǐn,稍微合拢)裆裤为主。这成为近代以来中西碰撞的一个缩
影。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服饰的特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
此时期其他社会习俗变化的一个表现。(1分)
材料三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科学观念渗入到艺术领域中,使得以服饰为代表
的艺术作品庄重而典雅,服饰风格在十七世纪左右转向了洛可可风格。在此之
前,大批的中国陶瓷、漆器和丝绸等奢侈品通过新航路流入欧洲市场,“中国
式”的花鸟鱼虫人物图案的视觉形象逐渐渗入欧洲的服饰设计。再加上当时法
国宫廷贵族追求愉快奢侈的新趣味感染了整个艺术领域,造就了洛可可自然、
新奇、纤巧、精致的艺术特点。
——摘编自徐庆平《人性与神性:西方美术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分析促使十七世纪欧洲服饰转向洛可可风格的原因。(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分析影响中外服饰风格变化的共同因素。(1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12 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必须坚持在发
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年级的同学们对此展开了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任
务。
任务一【农业发展固民本】
材料一 农耕文明成就
①猪纹陶钵 ②“神农尝百草”传说 ③铁制农具 ④《齐民要术》⑤曲辕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
题卡上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2
分)
A.以上材料全都属于实物史料。
B.生产工具的改进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请从以上“实物史料”中任选一件文物,从“文物信息”和“文物价值”
两方面完成你的考证。(2分)
任务二【制度建设护民生】
材料二
图一 1949·协商民主 图二 1954·人民民主 图三 自治民主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二中所对应的制度名称,并归纳我国政治制
度的特点。(4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任务三【人民凝聚显民力】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
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护卫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
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
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
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
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三,概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体现的主要观点。(1分)并请结
合重庆历史相关知识,列举两个史实说明抗战时期的重庆人民是如何体现这一
观点的。(3分)
19.(6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世界古代和近代史上的法律文献
时间 国家 法律文献
公元前 18世纪 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 450年左右 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
1689年 英国 《权利法案》
1787年 美国 《1787年美国宪法》
1804年 法国 《拿破仑法典》
1912年 中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54年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从上表中选择 2——3个法律文献,确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
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一、1.A 2.D 3.B 4.D 5.C 6.B 7.D 8.C 9.C 10.B 11.D 12.A 13.C14.D 15.B
二、16.(1)╳ O √
(2)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1分);苏联的解体,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
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战后日本和欧洲的发展等。(1分,任答 1点即可)
17.(1)变化:由具有明显的鲜卑族风格到民族风格融合/兼具汉族与鲜卑族风
格。(2分)原因: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民族交融;统治者推行改革,主动学习汉
族文化。(2分)
(2)特点:服装样式多元化/传统、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兼有;存在地区和人
群二元化;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改革。(3分)表现: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废除
缠足。(1分,任答一点即可)
(3)文艺复兴后科学观念渗入艺术领域;新航路开辟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贵族对愉快奢侈的追求。(3分)
(4)文化交流。(1分)
18.(1)╳ √
(2)①猪纹陶钵:河姆渡的“猪纹陶钵”,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同
时还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饲养家畜,过上定居生活,对于我们研究原始农耕
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③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
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
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⑤曲辕犁:发明于唐朝的曲辕犁,设
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
极大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2分,描述文物信
息 1分,阐述文物价值 1分)
(3)图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分)图二: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1分))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特点:人民当家作主(以
民为本)。(1分)
(4)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分)史实:重庆人民积极踊跃参军;
努力生产抗战物资;保证抗战运输;开展献金献机和慰劳活动。重庆人民众志成
城、团结一心的抗战态度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的创造者。(3分,史实一个 1分,任举两个即可,说明 1分)
19.答案示例:
文献: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美国《1787 年宪法》、《拿破仑法典》
观点:法律的制定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论述: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其条例内容则是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
产阶级成文宪法,为巩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颁布,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
益诉求。《拿破仑法典》于 1804年颁布,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
犯等原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它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资产
阶级的统治。
结论:综上所述,法律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因此法律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6分,观点 2分,论述 3 分,结
论 1分)
观点示例:
①资产阶级革命中,通过制定法律来巩固革命成果。(文献: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1787 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
②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文献: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美国《1787年
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
③法律文献的制定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文献: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人类社会法制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文献: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美国《1787年宪法》)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