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②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元宵节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____,这一天大人们要____________,小孩子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还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节的又一高潮到了”中的“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从选文中划“______”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段落结构。
3.选文重点写了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是《红楼梦》、《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陈设、铺排、布置; B.铺张、夸大:
C.看、望; D.商店开业。
张灯结彩( ) 虚张声势( )
6.读了选文后,我不觉想起了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送暖入屠苏。”
7.“家中也有灯:”中的冒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①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②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8.选段中三个“一声不吭”,第一个表现了______,第二个表现了______,第三个表现了______。
9.选段中句①是对“我”的______描写,从中能感受到“我”______的心情。句②表面是写天色______,实际上是写“我”的心情越来越______。由此可知,句①是通过( )来表达情感,句②是通过( )来表达情感。(填序号)
A.具体的事例 B.内心独白 C.把心情融入对景物的具体描写中
10.下列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没有拉着母亲马上走,流露出“我”对母亲的敬畏之情。
B.母亲的做法是源于无休止的家务活,而不是有意拖延时间。
C.本段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我”的心情。
D.选段结尾“我”看似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实则处在崩溃的边缘。
课外阅读。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磷光。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他就此丢了棍子。
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窜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的一声断了,就把断了的把手向鲨鱼扎去。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后的一条。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他回到船艄,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圈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
他感觉到已经在湾流中行驶,看得见沿岸那些海滨住宅区的灯光了。他知道此刻到了什么地方,回家是不在话下了。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害怕——( ) 明智——( )
12.选文中老人与鲨鱼搏斗面临着哪些困难?请你简单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中老人与鲨鱼搏斗,采用的武器是____________。
14.文章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哪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人虽然终于杀死了前来抢夺他的战胜品的鲨鱼,但最终拴在船头的猎物(大马林鱼)被吃光,只剩下一副鱼骨头。对这个结局,你认为老人是不是很倒霉,很不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学习和生活中,你经受过困难的考验吗?说出令你记忆犹新的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①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③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④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7.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茂密——( ) 摆弄——( )
18.“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里“抖”和“推脱”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种树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更何况母亲向来不喜爱这些。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因此为题。
D.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20.第2自然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网兜与大鱼
①美国前总统的吉米·卡特在回忆起儿时的一段经历时,动情地说道:“千万不要小瞧一个人在童年时所受的实践教训,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②1935年的一天,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上,11岁的小吉米跟着几个小玩伴,来到路边的一个鱼摊前玩。
③摊主是位60多岁的老人,路人只要花上2美分就能从老人手中租来一个网兜,然后用它去捞鱼缸里的鱼。3分钟内,不管捞上来多少条鱼,都能免费带走。
④吉米觉得这个捞鱼的游戏非常有趣,便交了2美分,向老人租来了一个网兜,心想自己一定能捞到一条大鱼。计时开始,吉米迅速地把网兜插入鱼缸,瞄准一条大鱼便网了过去,成功地将它兜住了,吉米兴奋不已,飞快地提起网兜,可让他没料到,就在鱼儿快要被捞出水面的一刹那,网兜突然破了,那条大鱼随即跑掉了。
⑤吉米大感遗憾,但他觉得这纯属意外,于是又交了钱,重新租了另一个网兜,他又网到了一条大鱼,可在出水时,网兜又破了。
⑥“您的网兜不结实,根本承受不住鱼的重量,您这是在行骗!”吉米生气地对老人嚷道,“快把4美分退给我!”
⑦“真是这样吗?”面对吉米的指责,老人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回应道,“让我用网兜捞一条上来给你看看吧。”说完,老人便操起一个网兜,成功地从鱼缸中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来,只是它是一条小鱼,还不及吉米之前所捞的鱼的三分之一大。“天呀,”吉米惊呼道,“这么小的鱼,也算吗?”“难道小鱼不是鱼吗?”老人反问道,“我又没说不能捞小鱼,是你贪心,一直想着非要捞大鱼呀!”
⑧老人接着继续说道:“很多人在捞鱼的时候和你一样,只将注意力放在大鱼身上,丝毫不考虑手中的网兜够不够结实,能不能承受住鱼的重量,因此十有八九都是徒劳一场。孩子,想捞大鱼,想干大事,固然好,但你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只会让你无功而返,一无所获呀!”老人最后一边说,一边将钱还给了吉米。
22.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地点变换顺序 B.时间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D.事物类别顺序
23.读第⑦自然段画横线句子,思考吉米惊呼的原因是什么?( )
A.佩服摊主捞到了鱼 B.后悔自己没想到捞小鱼
C.认为摊主捞到了小鱼不足为道 D.对于摊主的行骗手段表示愤慨
24.吉米捞不到鱼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
A.捞鱼的网兜太不结实 B.吉米一心只想捞大鱼
C.吉米上了摊主的当 D.吉米不懂得量力而行
25.文章第④⑤自然段中先后两次描写网破的细节,试分析这样描写的用意与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品读文章结尾。
(1)读故事的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人最后该不该把4美分还给吉米?为什么?联系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928年初,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的夏明翰不幸被捕了。‖
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姓冬!”
“胡说!”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从(cónɡ cōnɡ)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①
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多少岁?”
“共产党万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党必胜,红旗一定会插(遍 编)全球。”
敌人慌了,急欲收场,便匆忙问道:“有无信仰?”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
敌人别有用心地说:“那就是说你没有信仰啰?”
“怎么没有信仰?”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机密,特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严厉痛斥。②敌人又施加各种酷刑逼问。可是软硬兼施,均告无效。1928年3月20日,便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hè hē)道:“给我拿纸笔来!”
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震 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了。‖
27.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读音,打“√”。
28.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若有所思:_________
软硬兼施:__________
29.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是对夏明翰的______和_____描写,你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夏明翰。
30.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中的双引号(“ 规劝 ”)表示的作用是( )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讽刺和否定
31.下面两段话,( )应加到文章开头之前,( )应加在文章结尾之后,使文章首尾呼应。
A.一首斗志昂扬的《就义诗》,鼓舞了无数后来人前仆后继加入到革命洪流中,谱写了一曲胜利的乐章。
B.夏明翰是中国革命史中一位钢铁战士。他的《就义诗》写得惊天地,泣鬼神。
32.文中已用“‖”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请照样子为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被捕→( )→( )→( )→( )
33.文章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是一篇很长的作文,题目叫“补考”。
②一天上午,我们正在操场劳动,有同学跑过来告诉我:“获奖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就是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③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到学校,看见了报栏里的这篇作文,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发表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④那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既有一,何不能有二?于是,我就接着“折腾”,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⑤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
⑥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3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第四段中的“折腾”一词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最后一段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正月十五 挂灯、赏灯、煮元宵 赏灯、燃放花炮 吃元宵 2. 再 空线 总分总 3. 数量 种类 4. 《三国演义》 《西游记》 5. A B 6.爆竹声中一岁除 7.表示引出解释说明
【解析】1.考查根据语段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从第①自然段“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从第②自然段的“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可知,元宵节的具体时间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大人们要挂灯、赏灯、煮元宵,小孩子们要赏灯、燃放花炮,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2.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语段结构。
文中“春节的又一高潮到了”中的“又”的意思是再,从选文中“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高潮到了”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先总括春节的又一高潮“元宵节”的热闹,再分写大人们和孩子们做什么,最后在总写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的“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从第②自然段的“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些内容可知,选文重点写了灯的数量、种类。
4.考查对知识的拓展能力。
根据平时在学习中的积累可知,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5.考查对词中加点字的理解。
张灯结彩:指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
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张”的解释,在“张灯结彩”中是陈设、铺排、布置的意思,故选A。在“虚张声势”中是铺张、夸大。故选B。
6.考查联想能力。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都是人们一年中最喜庆的节日,因此,我不觉想起了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考查对冒号作用的理解。
通读语段,结合冒号的作用可知,文中“家中也有灯:”中的冒号解释家中有什么样的灯,故作用是:表示引出解释说明。
8. “我”对母亲的信任(或“我”的执着) “我”焦急的心情 “我”极度失望的心情 9. 心理 迫切 渐晚 沮丧 B C 10.A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个“一声不吭”出自“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希望妈妈洗衣服能快点,这样就能很快出去玩。表现了“我”对玩的执着。
第二个“一声不吭”出自“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我心里想太阳公公都回家了,妈妈怎么还没洗完衣服,好慢呀。“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表现了“我”焦急的心情。
第三个“一声不吭”出自“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知道天黑了,这么晚怎么可能还出去玩,今天肯定又不能出去了。表现了我极度失望的心情。
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从选段的句①中的“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可知这是心理描写。从“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可以体会我迫切的心情。
句②的“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作者希望落空的心情。“光线渐渐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内心越来越惆怅。“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失落之中。
由此可见,句①是心理描写,是通过作者内心的独白来表达情感的,故选B。句②是通过“光线渐渐暗下去”把心情融入对周围的光线的具体描写中来表达感情的。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
本段主要写我在那个星期天中经历了“期盼——愉快——耐心等待”后,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心里渐渐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我”“蹲”“看着”“一声不吭”的动作,都说明“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好衣服,好带我出去。通过“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盼望母亲快点洗好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我”没有拉着母亲马上走,并不是因为“我”对母亲的敬畏之情,而是心存期盼。故选A。
11. 勇敢 愚蠢 12.①天黑,看不清目标②老人本已身体疲惫③鲨鱼多而且凶猛④几乎没有武器 13.舵把 14.文章中最有哲理,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一种不愿意屈服,自信而敢于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说这句话的人在没有生机的情况下也相信自己的会吉人天相,绝处逢生,在面对生命与成败的关系上,愿意死不愿意败的态度。 15.我不认为老人很不幸。虽然老人的猎物被吃了,但他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取得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可以说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16.数学上,我遇到了难题,想了三个小时终于把它解决了。启示:我们要坚持不懈,不要害怕困难。
【解析】11.本题考查反义词。
害怕的反义词:无畏、放心、勇敢、勇猛。
明智的反义词:愚蠢、愚昧、愚钝。
1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读文章,从第①段的“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可知老人遇到的困难是天黑,看不清目标。
从第②段的“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窜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可知鲨鱼多而且十分凶猛。
从第①段的“他就此丢了棍子。”和第②段的“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见舵把“啪”的一声断了”可知老人没有能用的武器;
从第④段的“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可知老人身体已经十分疲惫了。
1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文章第②段的“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可知老人与鲨鱼搏斗,采用的武器是舵把。
14.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是第⑧段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组织语言,说明自己的理解。
如:作为一个人却不能向命运低头,即使生活在这种黑暗的、不公平的社会里,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在精神上决不能被命运所击倒、所打败!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即可。如:我不认为老人很不幸,鱼虽然被吃了,但他做到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忆犹新的一次战胜困难的经历,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如:体育课上,我的跳高运动总是无法达标,后来每天抽空去练,终于达标。得到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17. 依然 茂盛 侍弄 18.害怕触景生情和对母亲深切思念 19.A 20.追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深化文章主题,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 21.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解析】17.本题考查近义词。
依旧的近义词是照旧、仍旧、照样、保持、依然、如故。意思是跟过去一致一样的。
茂密的近义词是茂盛、繁茂、浓密、细密、稠密、茂盛。意思是指植物生长得茂盛而繁密。
摆弄的近义词是卖弄、显摆、炫耀、夸耀。指任人支配,摆布;卖弄,炫耀。
1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联系下文第二自然段可知,合欢树是母亲栽种下的,看到合欢树就想起了母亲,想去看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思念之情。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从第二自然段句子“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可知选项说法有误。
故选A。
20.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
追忆合欢树的来历,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合欢树在作者眼中和母亲息息相关,象征、代表着母亲,从第二自然段句子“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合欢树不仅代表着母亲,更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同时本段回忆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
2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这是对文章结尾部分的考查,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以“拟想”的独特方式结束,又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文章的收束段,作者再度将笔触落到“孩子——树影儿——妈妈”这三者构成的关系中:孩子们一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合欢树”,只是他们不懂“我”的“合欢树”。此间传达出一个如斯的意念:母爱的普遍意义与个性体验将相依相伴,生生不息。两小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意味不难理解,而史铁生笔下文字含蓄、空灵以及由此构成的哲理美,则会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间。
22.C 23.C 24.B 25.两次描写网破的细节,突出表明了吉米两次捞鱼网都破了这件事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情理之中的结果,这两次描写与后面摊主老人用同样的网但是捞到了鱼的事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点明吉米捞不到鱼的原因,从而教育我们要懂得量力而行。 26. 我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同时,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做事要量力而行,要先掂量自己的实力的道理。 应该。因为老人虽然向吉米解释了他捞不到鱼的原因,并告诉他凡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心的道理,但小吉米并不一定能听懂并接受,当老人将钱还给他,才会加深小吉米对这件事的印象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那个道理并受益匪浅。
【解析】22.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
读文章,文章写了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回忆的一件事,因此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⑦自然段句子“老人便操起一个网兜,成功地从鱼缸中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来,只是它是一条小鱼,还不及吉米之前所捞的鱼的三分之一大。”可知吉米惊呼的原因是因为鱼太小了。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⑧自然段句子“很多人在捞鱼的时候和你一样,只将注意力放在大鱼身上,丝毫不考虑手中的网兜够不够结实,能不能承受住鱼的重量,因此十有八九都是徒劳一场。”可知吉米捞不到鱼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吉米一心只想捞大鱼。
故选B。
2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作用。
结合文中的描写,可以知道吉米两次捞鱼都网破了,两次描写网破的细节,第一次网破,“吉米大感遗憾,但他觉得这纯属意外”,但是第二次网仍然破掉了,这突出表明了吉米两次捞鱼网都破了这件事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情理之中的结果,这两次描写与后面摊主老人用同样的网但是捞到了鱼的事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点明吉米捞不到鱼的原因,从而教育我们要懂得量力而行。
2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和语言表达。
(1)读文章最后一段“老人最后一边说,一边将钱还给了吉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的善良,老人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吉米一个道理,对吉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把钱还给了吉米,同时也明白了道理“想干大事,固然好,但你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只会让你无功而返,一无所获。”
(2)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说明理由。如:我觉得老人应该把钱还给吉米。因为老人虽然向吉米解释了他捞不到鱼的原因,并告诉他凡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能贪心的道理,但小吉米并不一定能听懂并接受,当老人将钱还给他,才会加深小吉米对这件事的印象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那个道理并受益匪浅。
27.cónɡ、遍、hè、振 28. 好像在思考什么。 软的手段和硬的手段一齐用。 29. 语言 神态 坚贞不屈/顽强不屈,英勇顽强等 30.C 31. B A 32. 被捕 挨审 受刑 就义 33.革命的成功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热爱祖国。
【解析】27.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从容不迫”cóng róng bù pò,指镇定沉着,形容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故“从”读cóng。
“遍”biàn,①指全面、到处之意。②量词,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遍。
“编”biān,单片的竹木片,必须编连起来,才便于阅读。故为多“插遍”。
“厉声喝道”lì shēng hè dào,多用于指责他人,语气颇重,但不是骂人的。故“喝”读hè。
“震”和“振”的区别:“震”是自然的震震动;“振”是人为的振作。联系文章内容可知应该是“振奋”。
28.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若有所思”的意思是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联系文章内容可知在文中指夏明翰在认真思考怎么回答敌人的问题。
“软硬兼施”的意思是软硬手段同时施展。文中指敌人为了得到党的机密,对夏明翰同时施展软硬手段。
2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联系文章内容的第三、四自然段,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从句中的关键词“从容不迫”,可知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体现了夏明翰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能言善辩。
30.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①表示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④表示否定和讽刺。⑤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⑥特殊疑问表示否定。
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规劝”在这里是指敌人对夏明翰进行各种酷刑逼问。因此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否定和讽刺。故选C。
3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文章讲的是夏明翰被捕以后,在刑堂上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所以开篇点明他的身份和《就义诗》比较恰当,故选B。文章结尾加《就义诗》对后人的鼓舞比较恰当。故选A。
32.本题考查文章层次划分。
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第一自然段可划分为第一部分,从“1928年初,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夏明翰不幸被捕。”可知这一部分可概括为“被捕”。
第二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可划分为第二部分,从“在刑堂上,敌人满脸杀气地问”可知,这一部分可概括为“受审”。
第十三自然段可划分为第三部分,从“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大量机密”这句话可知这一部分可概括为“入狱”。
第十四至十五自然段可划分第四部分,从“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英勇就义了”可知这一部分可概括为“就义”。
33.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可从爱国、铭记历史、革命者精神等角度作答。答案不唯一,合理组织语言回答即可。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绝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践踏。
34.老师在我的作文上打满红双圈,对我产生很大影响,我对此非常感谢。 35.“我”为自己的成就感暗自高兴,既激动又有点害羞。 36.“折腾”原为“折磨”或“反复做某事”的意思,在文中指“我”勤奋创作的艰辛。 37.在人生道路上,有时看似偶然的一件小事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偶然的事会产生必然的影响。
38. 排比 对母校和老师辛勤栽培和激励表示由衷的谢意,感情真挚强烈
【解析】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首先略读文章了解大致内容,再仔细地读相应的文字,提取关键信息等方法进行概括。解答时,注意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写的是老师在我的作文上打满红双圈,对我产生很大影响,我对此非常感谢。
3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阅读句子“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可知,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可知,“傻乎乎地笑”和“我的心怦怦跳”两个短语描写了“我”为自己的成就暗自高兴,既激动又有点害羞的心情。
36.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
折腾:1.翻过来倒过去。2.反复做(某事)。③折磨。
结合句子“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可知,“折腾”在文中指“我”勤奋创作的艰辛。
3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偶然”指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必然”指意思是必定这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是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人生道路上,有时看似偶然的一件小事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只要努力,偶然的事会产生必然的影响。
3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排比: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式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就叫排比。
阅读最后一段“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可知,句中连用三个“感谢”的句式,可知这是一个排比句。作用是表达出我对母校和老师辛勤栽培和激励表示由衷的谢意,感情真挚强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