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部分高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期中联考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我国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主要有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生育、死亡、迁移流动情况和各省、市、地区人口数量及分布等,对以上调查内容进行汇总统计后,可得出以下哪些种群数量特征( )
①种群密度
②出生率
③死亡率
④迁入率
⑤迁出率
⑥性别比例
⑦年龄组成
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2、某片人工林中栽种了某种经济林木,但由于气候干旱,树木大量死亡。某兴趣小组计划用样方法调查该种植物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采取五点取样法时,需要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B. 采取等距取样法时,需要适当增加样方的数量
C. 选择该种植物死亡较少的区域取样,所得数据接近实际值
D. 样方内植物总数与该地总面积之比为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3、甲、乙、丙、丁四种群落类型的代表动植物分布情况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甲 乙 丙 丁
代表动物 爬行蜥蜴 树袋鼠 旅鼠 斑马
代表植物 仙人掌、梭梭树 三叶橡胶树、望天树 地衣、苔藓 尖毛草
A. 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
B. 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
C. 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不存在生物多样性
D. 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4、科学家曾详尽地研究过一个被弃耕的农田的变化,揭示了农田在放弃耕种以后所发生的演替过程。农田弃耕后会有野生植物在农田定居,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演替,这一演替过程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硬木林(栎) 山核桃
A. 该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该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
C. 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物种,并淘汰原来的物种
D. 硬木会遮挡草本、苔藓等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降低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动物都是消费者,植物都是生产者
C. 分解者指营寄生或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
D.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缺少的组分
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将在阿联酋召开。中国一直都积极地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下列相关措施不利于降低生态足迹,更好地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辆购置税,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B.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适当调整食物结构,增加植物性食物的占比
C. 为增加粮食产量,人们将林地改造成了农田
D. 各省市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工作
7、我国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食品,历史悠久,在多种文献中均有记载:
①《齐民要术》中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雍中。”
②《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
③《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二十三种利用谷物酿制食醋的工艺,其经历的三个主要发酵过程为:糖化→酒化→醋化
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腐乳一名菽乳,以豆腐腌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介绍的是泡菜制作过程,盐水应煮沸冷却后再使用,以防止杀死发酵菌
B. ②中“加蜡三钱”“乘热灌封坛口”有助于形成无氧环境,有利于陈酒的储藏
C. ③中从酒化到醋化的过程需要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并通气
D. ④中发酵产腐乳用的豆腐坯属液体培养基,要对其灭菌以防杂菌污染
8、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酱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某企业通过发酵制作酱油的流程示意图如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发酵池中需加入适量的抗生素除去杂菌以确保酱油质量
B. 曲霉发酵过程中不断搅拌有利于曲霉的快速增殖
C. 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会影响微生物代谢物的形成
D. 酱油的制作依赖曲霉、乳酸菌等微生物的共同作用
9、自古以来,传统发酵的食品一直都是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发酵技术所用的菌种一般是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B. 传统发酵以单一菌种的固体发酵或半固体发酵为主
C. 传统发酵技术产物的品质可能低于工业化发酵产品的
D. 传统发酵技术实质上是微生物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10、酵母的蛋白含量高,可用作饲料蛋白,且有些酵母能利用工业废甲醇作为碳源进行繁殖,既能减少污染,又能降低成本。研究人员从土壤中分离该类酵母并大量培养,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配制好的培养基要在高压蒸汽灭菌后再调节pH
B. 过程②的目的是将细菌稀释后再进一步扩大培养
C. ④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以甲醇作为唯一碳源
D. 在划线纯化时,最后一次划线后不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11、为探究家庭自酿米酒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和杂菌污染情况,某兴趣小组采集多组样品并展开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家庭自酿米酒时一般不需要进行严格灭菌
B. 稀释涂布平板法只可以测定微生物数量,不可以测定微生物种类
C. 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微生物数量时,一般要统计多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D.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
12、瘤胃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某实验小组欲从牛的瘤胃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下图表示筛选流程,甲、乙、不均为培养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上加石蜡的目的是隔绝外界的氧气
B.只有乙培养基上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C.甲和丙培养基可以增加目的菌株的浓度
D.乙培养基是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鉴别培养基
二、多选题
13、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鱼类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d/a×100%是鱼类的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效率
B. 鱼类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大部分通过甲途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 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鱼类的同化量,属于鱼的上一营养级
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循环往复、逐级递减的
14、现利用甲、乙装置以葡萄糖为底物并放入等量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获得酒精,已知甲装置中含有少量氧气,乙装置为无氧状态,其余条件相同。实验过程中的氧气、酒精的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杂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装置应将温度设置为30~35℃
B. 相比于乙装置,发酵过程中甲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较多
C. 由图可知,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型
D. 截至10h时,甲装置中酵母菌共消耗10mol葡萄糖
15、某实验小组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了两株能降解石油的菌株M、N,为了比较两种菌株在不同条件下降解石油的能力,将菌株M、N分别接种到培养基I(成分:K2HPO4、MgSO4、NH4NO3、琼脂和石油)和培养基Ⅱ(成分:K2HPO4、MgSO4、琼脂和石油)中,培养相同时间后,平板上的透明圈大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菌株 培养基Ⅰ 培养基Ⅱ
菌株M 菌株N 菌株M 菌株N
透明圈大小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 菌株M、N都能降解石油,因此两种菌落的形态相同
B. 培养基中的琼脂在菌株MN生长繁殖时起到选择作用
C. 在有氮源的条件下,菌株N降解石油的能力比M弱
D. 氮源影响菌株N的降解能力,对菌株M的降解能力无影响
16、2,4-二氯苯酚是一种高毒物质,主要作用是作为医药的中间体,其被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某实验小组筛选获得了一株2,4-二氯苯酚高效降解菌Z,并探究了降解菌Z在含2,4-二氯苯酚的培养基上,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据实验结果可知,该降解菌能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和氮源
B. 降解菌Z能降解2,4-二氯苯酚是因为它能合成相应的酶
C. 筛选2,4-二氯苯酚降解菌时可以从药厂的废水中取样
D. 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有利于降解菌Z降解2,4-二氯苯酚
三、填空题
17、《崂山植物志》共描述了崂山及青岛市各公园常见野生及栽培的维管植物160科,734属,1422种,8亚种,114变种及13栽培变种等,其中柏、杨、柳、女贞、樱花等各类树木,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苔藓等也一时争荣。回答下列问题:
(1)半夏、苔藓等林下植物属于阴生植物,从细胞结构、成分上分析,它们与弱光相适应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个),从而保证其光合作用。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2)即使是炎热的夏季,崂山依然气候宜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崂山的环境,青岛市政府实行阶段性封山管理,从群落演替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崂山风景区管理处欲引进种植一些国外观赏类树木,则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从生物群落的角度给出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图填空题
18、近年来,许多农村和城市的郊区建立了人工生态园,不仅为人们节假日提供了观光、休闲、度假场所,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园是生态工程的其中一种类型,建立人工生态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原理。
(2)生态园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能量单位为kJ·cm﹣2·a﹣1。从图中可以看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kJ·cm﹣2·a﹣1。
(3)人工生态园引用科学手段,根据物种的生活习性、种间关系、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园区生态模式进行了合理规划,如在农田中进行套作、建立立体农业生产方式等。从研究能量流动的角度出发,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米酒,旧时叫“醴”,其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下图表示发酵过程中代谢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时用糯米酿制,需要等煮熟的糯米温度降低后再拌上酒曲(酵母菌)进行发酵,这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家中用陶土罐酿制米酒时,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土罐中要预留部分空间,一方面通过①②过程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作成功的米酒若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此时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此现象在_________(填“冬季”或“夏季”)更易发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为加强对废弃口罩的处理,某科研小组准备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其主要成分为聚丙烯,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细菌,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用于筛选目的菌的固体培养基时,需要以______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对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平板上的菌落数过于密集,应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_,以便于菌落计数和分离。制备平板培养基时除了需要水、营养物质,还必须添加_________________。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47、53、62个,据此可得出1g样品中活菌数为_________________个。
(3)筛选得到两株目的菌L1、L2,实验人员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聚丙烯结合而显色的染色剂,然后再分别接种两株目的菌进行培养,发现L1菌株周围的透明圈直径显著大于L2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五、实验题
21、微生物因具有体积小,易培养,繁殖快,且自身遗传物质结构简单,经人工处理或自然突变可获得新性状等特点,在发酵工程中应用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大肠杆菌是发酵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菌种之一。培养大肠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____性,再利用_________________法灭菌后进行接种。
(2)在发酵工程中,常常需要对菌种数目进行统计。相对真菌来说,细菌的体积较小,因此对细菌数目进行统计时,适合使用_________________(填“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且统计的细菌数目往往比实际活菌数目_________________(填“多”或“少”)。
(3)人工处理或自然突变往往会使菌种成为营养缺陷型菌株,现欲设计实验证明野生型大肠杆菌经紫外线照射后,可获得组氨酸缺陷型突变菌株,请简单描述实验思路并预计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①种群密度可通过各省、市、地区人口数量及分布来体现,①正确;
②③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通过婚姻生育和死亡来体现,②③正确;
④⑤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通过迁移流动来体现,④⑤正确;
⑥⑦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通过年龄和性别来体现,⑥⑦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A、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由于该种植物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错误;
B、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故需要适当增加样方的数量,B正确;
C、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有主观意愿,C错误;
D、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解析:A、甲中代表植物为仙人掌、梭梭树,说明丁为荒漠,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多数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A正确。
B、乙表示热带雨林,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B正确。
C、丙表示冻原,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但依旧存在生物多样性,C错误。
D、丁表示草原,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D正确。
故选C。
4、答案:B
解析:A、该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该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B正确;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并不是不断形成新的物种,也不是淘汰原来的物种,C错误; D、该演替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大部分动物都是消费者,但有的动物是分解者,如秃鹫;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B错误; C、腐生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属于分解者,也有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属于分解者,C错误; D、生产者能够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会崩溃,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缺少的组分, 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A、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辆购置税,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能够减少碳排放,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A错误;
B、在日常饮食中适当调整食物结构,增加植物性食物的占比,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B错误;
C、为增加粮食产量,人们将林地改造成了农田,但不利于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C正确;
D、各省市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8、答案:A
解析:
9、答案:B
解析:A、传统发酵技术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A正确; B、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作坊式的,B错误; C、通过人工接种菌种会使发酵产品的质量提高,因此通过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生产相同的传统发酵产品(如啤酒等),后者的品质更优,C正确;D、传统发酵技术是微生物在酶的作用下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B
解析:A、家庭自酿米酒时,需要的菌种是野生的酵母菌,在缺氧、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其他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因而不需要对发酵设备进行严格灭菌处理,A正确;
B、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测定微生物数量,也可以根据平板上菌落的大小、性状和颜色等特征测定微生物种类,B错误
C、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微生物数量时,至少需要统计3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C正确;
D、显微镜直接计数时,由于不能区分活菌和死菌,因此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统计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大,D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AD
14、答案:BCD
15、答案:ABD
16、答案:BC
17、答案:(1)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叶绿素含量高;光照(阳光)
(2)间接和直接;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引入新物种前一定调查该物种和崂山风景区环境是否适宜,是否会对该地环境造成破坏;调查该地是否有新物种的天敌,否则可能引起引入新物种大量繁殖,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解析:(1)生活在林下的植物半夏、苔藓等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叶绿素含量高,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阳光)有关。
(2)景色优美,说明其具有观赏价值,这是直接价值,气候宜人,说明可以调节气候,是间接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崂山的环境,青岛市政府实行阶段性封山管理,从群落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引入新物种前一定调查该物种和崂山风景区环境是否适宜,是否会对该地环境造成破坏:调查该地是否有新物种的天敌,否则可能引起引入新物种大量繁殖,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18、答案:(1)循环、整体、协调、自生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15.6%;12
(3)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9、答案:(1)温度过高杀死酵母菌;发酵的无氧环境和产生的酒精会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产生大量能量以促进酵母菌的繁殖;发酵液溢出
(3)醋酸菌;夏季;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而夏季气温较高,有利于醋酸菌的发酵
20、答案:(1)聚丙烯;高压蒸汽灭菌法
(2)稀释;琼脂;5.4×108
(3)L1、L2均能降解聚丙烯;L1降解聚丙烯的能力显著强于L2的
21、答案:(1)中性或弱碱;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
(2)细菌计数板;多
(3)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紫外线照射后的大肠杆菌接种于不含组氨酸的完全培养基上,标记为甲组;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等量的野生型大肠杆菌接种于不含组氨酸的完全培养基上,标记为乙组;将未接种的不含组氨酸的完全培养基标记为丙组;将甲、乙、丙组培养基放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统计培养基上的菌落数;乙组培养基出现较多菌落;甲组培养基没有出现菌落或出现菌落、但菌落数少于乙组;丙组培养基无菌落
解析:(1)大肠杆菌是细菌,培养培养大肠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对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2)细菌计数板和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原理相同。血细胞计数板比细菌计数板厚,常用于相对较大的酵母菌细胞、霉菌孢子等的计数。用细菌计数板可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该方法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所以统计的细菌数目往往比实际活菌数目多。
(3)本实验为了证明野生型大肠杆菌经紫外线照射后,可获得组氨酸缺陷型突变菌株,可将野生型大肠杆菌经紫外线照射后接种于不含组氨酸的完全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大肠杆菌是否生长,如果在培养基上无大肠杆菌生长,说明野生型大肠杆菌经紫外线照射后,获得了组氨酸缺陷型突变菌株。具体实验思路及结果如下:
实验思路: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紫外线照射后的大肠杆菌接种于不含组氨酸的完全培养基上,标记为甲组;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等量的野生型大肠杆菌接种于不含组氨酸的完全培养基上,标记为乙组;将未接种的不含组氨酸的完全培养基标记为丙组;将甲、乙、丙组培养基放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统计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实验结果:乙组培养基出现较多菌落;甲组培养基没有出现菌落或出现菌落、但菌落数少于乙组;丙组培养基无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