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6.6 大气压强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6.6 大气压强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5-30 22: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大气压强》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试用本)第六章压力与压强第六节大气压强的内容。本节的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定,大气压强的应用三个方面。大气压强与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大气压强的产生与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类似,所以大气压强的学习是前者的延伸和巩固。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液体压强的特点、大气受到重力作用和气体具有流动性等知识为基础,通过类比法、对比实验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学习,知道大气对其中物体的各个方向上有压强,然后进一步认识大气压强的特点。
通过小学科学课学习,学生对于大气压强有所了解,生活中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也很多,但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不一定能有意识地感受或认识到大气压强,并且对于大气压强的大小测量不是很了解。本节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科学方法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然后通过自主活动感受大气压强很大;通过实验并利用转换的思想将大气压强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测量,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学以致用,找出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实例。
教学主要过程通过自制教具,学生参与小游戏“分不开的钢盆玻璃板”激发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归纳法得出大气中存在压强,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学生知道历史上最早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究的精神,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进一步理解大气压强存在且很大;接着通过分析覆杯实验将大气压强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通过播放微视频知道历史上最早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引导学生计算1个标准大气压数值,并通过计算手掌受大气压力大小感受大气产生的压力大小;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吸管运水”,展示自制教具“纸筒提水”引导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实例。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用科学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活动,充分体现科学方法的作用,按照从学习到模仿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利用身边器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和原理,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值。
(3)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例子。
2.延展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感受对比实验法、对比观察法、归纳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2) 通过分析托里拆利实验原理的过程,感受用转换的思想间接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法。
(3)通过实验“吸管运水”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领略先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设计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通过大气压强的学习,激发兴趣,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大气压强的测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使用。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吸盘、注射器、水杯、垫板、水槽、水瓶、气球、水等。
2.演示实验器材:注射器、水槽、水、自制教具等。
3.微视频、演示PPT幻灯片等。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且很大,二是测定大气压强的值,三是大气压强的应用。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学生参与小游戏引入本节课题,知道大气压强存在,通过分析马德堡半球实验,感受大气压强存在且很大;其次,由学生交流展示自主设计的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理解大气压强存在及方向;再次,通过分析演示实验,将大气压强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并利用微视频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吸管运水”,分析“纸筒提水”的问题,将大气压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巩固本节课知识,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标,并为下节课大气压强的变化做好铺垫。
七、教学流程图
(
教师演示1
学生活动1
大气压强存在
教师演示2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微视频实验
学生活动2
大气压强测量
学生活动3
教师演示3
大气压强应用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教师演示1:自制教具,证明大气压强存在
学生活动1:学生参与游戏,并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及大气压强的方向
教师演示2:覆杯实验过渡到大气压强测量
学生活动2:讨论交流“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并计算1个标准大气压
学生活动3:利用吸管运水过程过渡到大气压强应用
教师演示3:自制教具“纸筒提水器”引导学生创新设计
八、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一、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P0=1.01ⅹ105Pa
三:应用----抽水机等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参与小游戏,学生想办法使盆和玻璃板分不开,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参与游戏,想办法使盆和玻璃板分不开,并参与到实验中与大气比力气,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引入大气压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对比点燃酒精前后的变化,分析原因 通过分析拔河比赛特殊参赛“嘉宾”在酒精点燃前后发生的变化,找出“拉不开”的原因,知道自己到底在和谁拔河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方法
1、介绍历史上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强产生原因 1、知道历史上第一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2、通过液体压强知识,类比推理大气存在压强原因:受重力,有流动性。 1、通过物理学史介绍,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保持学习兴趣。介绍科学方法:类比法
引导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方法 利用老师提供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并探究大气压强的方向,展示说明实验设计思路及结论 增强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团队合作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体验成功的快乐。
新课教学 演示覆杯实验,并设疑若玻璃杯高度增加水柱会不会无限高?发现水柱过长不易实验,将水柱换成水银柱 分析“覆杯实验”大气托水问题,并分析高玻璃杯被压入水柱高度问题,进而将大气压强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测量,进一步分析得出实验室测量大气压强所用液体是水银 通过分析大气托水,体会转换法的应用
播放“托里拆利实验”并指出玻璃管的倾斜不影响实验结果 1、讨论分析“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并计算一个标准大气压 p0=1.01Pa。 2、计算1个标准大气压对手掌产生的压力大小,再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 通过分析托里拆利实验,再次感受大气压强的大小,为大气压强应用做铺垫
新课教学 小组利用吸管运水,分析完成过程,并找出如何使每一次运送更多水的方法 实验和应用相结合而非单纯应用,让学生接受的更自然,活动参与度高,兴趣浓厚
演示自制教具“纸筒提水器” 学生尝试使用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创新实验,“体会从物理走向社会”
引导学生将“纸筒提水器”改进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活塞式抽水机—洗手液泵头 进一步认识大气压强的应用,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 总结本节课收获: 一、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P0=1.01ⅹ105Pa 三:应用----抽水机等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 1、请你利用其它测量原理设计实验粗略测量教室的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是变化的,生活中又是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请查阅资料找出生活中测量大气压强的原理和工具。 通过家庭作业巩固本节知识,并为下节课大气压强的变化做准备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用科学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活动,充分体现科学方法的作用,按照从学习到模仿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通过自制教具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既有知识性又有参与性,学生参与其中,玩中学,兴趣浓厚。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再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进一步加深对大气压强存在的理解。由覆杯实验过渡到准确测量的托里拆利实验,逻辑性很强,使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测量,转换法的应用有深刻的认识。学生计算手掌所受大气压力大小,既加深了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又可以再一次感受大气压强之大。实验和应用相结合而非单纯应用,让学生接受的更自然,首先学生小组活动“吸管运水”参与度很高,学生兴趣浓厚,活动看似简单却能激发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对于怎样可以使每次运更多水这一问题,学生能想到的所有方法都和本节课大气压强有密切关系,接着过渡到自制提水器的创新实验,再到大气压强的实际应用抽水机,生活中的“抽水机”—洗手液泵头,一步一步贴近生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和应用有了非常形象而又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