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6.6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6.6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5-30 22: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及大气压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体验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①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
难点:①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②学生自主动手探究估测大气压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想看魔术表演吗?教师拿出一个饮料瓶:“老师这里有个饮料瓶,我能用手把它吸起来,同学们相信吗?很多同学不信。教师做演示实验:空手吸饮料瓶。同学们观看试验后感到很惊奇,想自己动手做一次实验。同学们,学习大气压强之后,我们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标题“大气压强”。
分组探究,讨论交流,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1、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导学图绘制自己的感知图。课堂上学生拿出自己的思维导图,2人交流思维导图,分享解决已知和问题,4人讨论未解决的问题,仍有问题可向小组长求助。要求学生尽可能设计多种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2、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做实验,教师观察学生实验,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实验,让这几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展示试验过程并让学生对实验进一步解释。以加强对大气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播放马德堡半球还原实验视频,这些实验让学生在惊讶中领略科学的神奇。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了大气压的方向,产生原因,应用以及气压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此达到对第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大气压强的测量
紧接着提出问题: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发现大气压强的值很大,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如何去测量?根据课前预习,同学们会提出托里拆利实验,然后播放实验视频。视频结束后,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过程,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并解决课件上关于实验的问题,1.为什么用水银做,而不用水?2.如果水银没有装满,玻璃管里有空气,会有什么现象?3.如果在玻璃管底部打一小孔,会有什么现象?4.将实验拿到高山上去做会有什么现象?同时,如果自己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全班解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以此达到对第二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4.展示教师思维导图
教师展示思维导图,请同学们给予补充。
5.回顾小结
总结关键点,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画出凝练图。
6.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