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 9.1 原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 9.1 原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5-30 22:5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原子
一、基本信息
学校 学科 年级 班级 教师 课题
课堂教学环境 (请打“√”) 教师电脑 学生电脑 网络
台式 手提 平板
√ √ √
使用数字教材功能 (请打“√”) 阅读 做笔记 流转笔记 完成练习 插入资源
√ √ √
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原子》这节课是初中物理(上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学习本章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白“基本粒子”和“宇宙”是目前探索物质世界的两大前沿领域之一。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了解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宇宙观。 本节知识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起点,经历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探究微观物质世界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追随物理学家的脚步,认识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建立科学的物质观,为后续认识地球、太阳系并推及银河系、宇宙,形成科学的宇宙观作铺垫。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学生对平板电脑有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并熟悉“课堂互动”平台的使用。本节课课前需要教师推送学习资源学生完成教师共享笔记的下载,课后完成搜集分享核能的资料上传至笔记。 本节课的特色是“数字教材”与“课堂互动”平台相结合的使用。学生充分利用数字教材中的阅读和笔记流转功能,丰富他们的学习方式,分享学习心得。“课堂互动”平台则加强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功能,使课堂任务环节可以即时共享、即时交流、即时评价。
学情分析 本授课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敢于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组成。 (2)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了解和自我建构过程,认识物理学家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感受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感悟科学家为探索物质微观结构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本节课以“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珍贵视频资料为引入,带领学生踏出了对物质世界大无止境、小无终极认识的第一步。以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展开交流与讨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辩证,遐想和激情的发现之旅,让学生认识实验、猜想、类比、建立模型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本节课要突出和突破的重难点是: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方法是:追随物理学家的脚步,通过“线索 推理、假设 模型”,体验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真理发现的过程。通过乒乓球撞击小铁球实验,模拟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历程,根据新的实验现象,猜测、推断和想象原子内部的情况,逐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形象的“原子核式模型”。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交流,感受物理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完成本节课需要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 观看视频 活动I: 完成任务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实心球模型。 活动II: 完成任务2,展示学生作品,得出葡萄干蛋糕模型。 活动III:完成任务3,展示学生作品,得出行星模型。 情境II: 观看数字故事
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环节1 通过视频观看物理学家的简介,引出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的物理学家话题。 通过物理学家珍贵史料,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大合照引入课题:原子
环节2 通过阅读数字教材1803年资料包提供的线索,了解道尔顿原子学说。 学生完成任务1。 师生交流作品。 学生通过提炼线索中的重要信息亲历构建道尔顿原子模型。 并借助数字教材搭载的平台,实时共享作品。
环节3 阅读数字教材1897年线索包: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视频。 再次尝试画原子模型。 师生交流作品。 从电子的发现入手,尝试修正模型。通过探究“汤姆生的发现”如何转变成“汤姆生的模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体会到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和乐趣。
环节4 介绍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阅读数字教材1909-1911年线索包,观察实验现象。 师生交流推理:为什么大多数α粒子穿过了金箔? 为什么8000个α粒子中有一个被反弹了回来? 通过类比法,科学推理法演绎卢瑟福模型的构建过程。学生通过数字教材搭载的平台,实时共享作品,再次修正模型。
环节5 阅读数字教材1912-1926年线索包,理解波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和电子云模型。 介绍质子跟中子的发现。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是不断完善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环节6 致敬合影中为原子发展做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们。 通过数字故事,呼应开头索尔维会议的合照,唤起学生对物理学家的崇敬之情,给学生学习物理,探索未知的勇气和信心。
三、实施过程
(一)课前应用
课前,学生需要登录数字教材,从教师共享的云笔记中下载并导入线索包,以供课堂学习使用。此外,学生还需熟练掌握运用智慧课堂APP。
(二)课堂应用
见课堂实录
(三)课后应用
教师在课堂的尾声布置了课后的任务:(1)查阅核能的相关资料,通过云笔记,将自己的资料上传。(2)观看老师共享的翻转课堂“核能”。
该任务收集后发现学生基本能完成。课上对于中子的发现、核能大门开启的课堂占比较低,仅是一带而过。而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观看了不少相关视频,了解了一些史实,踊跃地进行了讨论,对于核能的两面性,有所思考,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
四、教学反思
《原子》这节课是初中物理(上教版)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学习本章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白“基本粒子”和“宇宙”是目前探索物质世界的两大前沿领域之一。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了解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宇宙观。本次活动,我运用数字教材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数字教材应用和实践,我越来越觉得数字教材是有利于互动交流、有利于分层施教、有利于修订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可以整合音频、视频、动画,课堂互动软件,iPad自身的功能等元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的设计运用了纸质教材的数字化、多媒体数字教材、互动式数字教材整合完成。本节课完全实现无纸化操作,所有操作均通过平板完成。
课前,学生将该节课所需要使用的相关资源从教师共享的云笔记中下载并导入,以供课堂学习使用。课中,我在数字教材归档笔记里设置了四个重要年份的线索包,学生通过阅读线索包里的线索,提取重要信息,完成相关任务。通过数字教材整合新的媒体技术,学生亲身经历模型建立的过程,并实时与同学老师进行分享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数字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阅读资料,自己控制阅读节奏,如遇到未理解的难点问题或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自由反复观看。课后仍可以作为兴趣或复习资料自主重复观看。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课后我布置了有兴趣的同学搜集核能的资料,上传至笔记,分享给同学。物理在学生眼里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课后搜集资料,上传笔记,老师再将优秀笔记挑选出来,运用数字教材的笔记功能流转给全班同学学习。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数字教材实现了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拓展了教师教育的视野。数字教材作为教材的同时,它更是一个学生自主管理的资源库,其中既包括老师共享的笔记,也包含学生学习的痕迹。数字教材使传统的纸质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学生既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知,也可以自主进行个性化学习。数字教材为现代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未来。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尽完美的地方,在学生三次作品展示的环节中,学生的作品都各有特色,我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我仅是抽取了一两份作品点评,这里本可以花上多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充分了解他们脑海中对于原子模型的构想,在对于课堂节奏和时间的把握上,我仍需继续努力,继续向他人学习。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