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
说明其地理背景。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区域战略的概念及特点
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义:
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
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区域发展战略的特点:
战略性 长期性 稳定性 可持续性
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
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区域发展战略
人口数量大
1
区域差异大
2
发展不平衡
3
1
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
不同时期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阅读课本归纳总结,我国在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完成表格。
【思考题】
时间 发展战略 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前 区域内均衡发展战略 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后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新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继续推动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建设海洋强国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以时间为线索——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和长江沿岸开放城市。
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
从空间上看——东部→中、西部。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异,逐步推进区域间合作。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1.划分依据:国家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2.目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
内蒙古
宁夏
四川
云南
海南
广西
贵州
重庆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江西
福建
安徽
江苏
浙江
台湾
上海
天津
北京
南海诸岛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3.范围:
P93 活动1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我国四大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
中部地区
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西部地区
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
110°E
中 部地区
西 部地区
三级阶梯
第一、二阶梯分界:昆仑山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
(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
(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西部地区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以高原、山地和内陆盆地地形为主。
地形差异
其他地区位于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西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南的亚热带、热带季风区和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
其他地区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气候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4.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形 东北地区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东部地区 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中部地区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西部地区 类型多样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气候 东北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部地区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中部地区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西部地区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4.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农业 东北地区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东部地区 北部为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中部地区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西部地区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5.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工业 东北地区 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部地区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中部地区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西部地区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5.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中西部地区能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东北地区能源丰富;
东部地区矿产资源较少;
交通 东北地区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东部地区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中部地区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西部地区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5.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中国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
分布不均衡;东部多西部少。
九大商品粮基地
太湖平原
成都平原
江淮地区
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珠三角
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基本情况(2017 年)
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灾害频繁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环渤海
长三角
珠三角
东部地区三大经济高地
中部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6.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东北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 中 南:重工业基地
京 津 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长 三 角: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 三 角: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而中、西部和东北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
我国三大工业带
东部沿海: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长江沿岸: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陇海--兰新:能源丰富,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属第二亚欧大陆桥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产业 结构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工业 结构 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以重型工业为主 以重型工业为主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产业结构差异
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差异
产业结构:
“二、三、一”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东部面临新一轮的开放发展,需要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
我国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需要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中部崛起对于加强东中西互动、协调南北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壮大,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东部
西部
中部
东北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就是指重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这条国际铁路通道,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由沿途六个国家铁路、海关部门共同协调建立的铁路运输通道。重庆出发的货物,通过“渝新欧”铁路线运输,沿途通关监管互认,信息共享,运输全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努尔苏丹
1. 在图中找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经过的国家及主要城市
途经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国内段和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俄罗斯(莫斯科)、白俄罗斯(明斯克)、波兰(华沙)等国际段,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经过了6个国家
努尔苏丹
2.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给重庆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促进重庆经济总量的增长;
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促进西南地区贸易的发展;
为西南地区提供了新的进出口通道;
缩短了重庆乃至中国内陆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
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努尔苏丹
我国对外贸易需求增多;
产品特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运输瓶颈出现;
其他国家企业对西南地区的关注;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求。
3. 议一议,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
努尔苏丹
课堂活动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发展,1999 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陆地面积 686.7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 71.6%;2016 年人口 3.7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7.1%;同年地区生产总值 15.68 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0.1%。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西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西部大开发,可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
课堂活动
(1) 为什么说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与东、中部和东北是不同的,不能以东部
的标准来衡量西部的发展,而应结合西部实际有的放矢?
(2)议一议,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理背景主要有哪些?
(1)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 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
(2)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另外,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
内蒙古
宁夏
四川
云南
海南
广西
贵州
重庆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江西
福建
安徽
江苏
浙江
台湾
上海
天津
北京
南海诸岛
西部大开发
1
开发范围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西部大开发
(1)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
(4)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 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2
意 义
1.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 )
①全国的钾肥基地 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 ④我国的水电基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课
测
检
堂
D
0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P
A
R
T
1)范围:
长江经济带的地理背景
1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长江经济带范围示意
2)面积:
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
长江经济带的位置和范围
读图4-2-2,归纳长江经济带的位置范围。
(1)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
州11个省市;
(2)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水陆双
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3)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及
南部沿海的珠三角经济区。
【思考题】
【答案】
地形类型多样,东中部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西部高原山地,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地形的复杂也给交通造成不便。
地形
气候
气温: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暖热,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生物量多,产出快,生物资源丰富。河流无结冰期,四季通航,利于河运发展。
降水:降水丰富,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河流水量大,利于河运发展。但雨季长,降水变率大,旱涝、台风等气象灾害是本流域的不利因素。
P95 活动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交通便捷,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密集,市场广阔。长江经济带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也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走廊”,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和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长时期的围湖造田、填湖造陆,使得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50年的17198平方千米减少到现在不足6600平方千米。尽管长江流域水质状况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1、说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2、议一议,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湖北的铁、贵州的煤,四川的天然气、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的有色金属非常丰富,为本流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长三角矿产资源不足。
长江流域河运发达河港城市众多
内河航运
黄金水道
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水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四季通航。
长江长度长,支流多,南北对称分布,横贯东西,联系南北,江海联运,营运里程长。
长江流域,工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河运廉价。
P95 活动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1、说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2、议一议,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位置: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经济:工农业基础雄厚,城市密集,产业集聚,市场广阔,教育医疗卫生体系完善;
交通:海、陆交通便利,交通网稠密,交通便捷;
人口: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环境:水域生态不断恶化,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环境污染严重;长时期的围湖造田、填湖造陆,使得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萎缩;
灾害: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旱涝、台风灾害多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其他: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大。
归纳总结
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的措施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优势产业的综合利用。
修建水利工程,退耕还湖,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治理,改造提升,关停并转。
协调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航道通航能力。
长江经济带的地位
2
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的地位
2
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长江经济带的地位
2
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长江经济带的地位
2
4)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
3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
“一轴”
“两翼”
“三极”
“多点”
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依靠沪蓉和沪瑞两大通道,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P97 阅读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
3
P97 阅读
0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P
A
R
T
03
京津冀地理背景
1
1)范围: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2)战略地位:
属华北要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3)人口:
总人口已超过1亿;
4)优势条件:平原面积广阔;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5)限制性因素: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京津冀地形分布
京津冀地形分布
京津冀交通分布
京津冀人口密度分布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三地的定位
知识型
北京
加工型
天津
资源型
河北
产业与技术扩散
产业与技术扩散
资源、劳动、初级产品、农副产品
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
产业与技术扩散
资源、劳动、产品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注重“瘦身健体”,传统市场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
2
1)目的: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成果:
京津冀形成 1.5 小时交通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和高铁互联互通;司法、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这里正在建设国际一流航空枢纽、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和环首都公园。2022 年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了冬奥会。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017 年 4 月,国家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良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充裕。雄安新区规划重点承接北京疏解的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功能,优先发展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量子技术、超级计算等尖端技术产业,建设国家医疗中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1)说明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立体化的交通便捷通畅;坐落于华北最大的湿地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重要意义: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职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于区域的分工合作;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
(2)议一议,设立雄安新区,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雄安新区重点营造优美的亲水生态环境,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绿色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数字城市和智慧新城。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绿色、环保、高端高新产业;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实现错位发展;
依托白洋淀湿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
战略定位
优势: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协同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首都功能,注重“瘦身健体”,传统市场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劣势: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北京
战略定位
优势: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协同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劣势: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
天津
战略定位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协同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劣势: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河北
活动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从而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请查阅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图,探究如下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
活动
(1)结合材料分析国家选择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优势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网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等。
活动
(2)请大家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演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中高端产业发展等。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