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3分)
(一)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学理论园地里盛开的一朵绚丽的奇葩。美学大师宗白华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在浩瀚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试图给意境作以界说,但大多数人都失于偏颇。在综合比较了几家说法后本人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的观点: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审美内涵很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②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论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要求诗歌“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认为诗歌“善之善者”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书画同源,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这里的“实境”,是指具体的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体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③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这样评论石涛作品的妙处: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有画处。又在无画处。”这风雨归舟图虽然没有画风,但我们从堤柳迎风弯曲状上可以看到风威;明明没有画雨,可我们从渔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上可以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悟到雨势。收无中生有之效,这是典型的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例子,真正做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
(摘编自赵晶涛《虚实相生——浅谈意境的一个美学特征》)
材料二:
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眼前景象、事件为实,所引发的情感、理念,或者所引述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或者所联想想象的未来发生的事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②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景”与“情”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情”与“景”、“虚”与“实”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
③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情”为主,“景”为从,“实”是基础,“虚”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象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实”的范畴,导向“虚”的领域,以有限的“实”,呈现无限的“虚”,这就是以“实”衬“虚”,当然,相反的就是以“虚”衬“实”。在文本某个部分是“实”或“虚”,在整个篇段就呈现为“虚实相生”。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
④毫无疑问,“虚境”的加入拓宽了“实境”所要呈现的画面,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丰富了文本内容;也拓展了所要描述的景致、事件的意境,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古今诗人钟爱并擅长“虚实相生”的原因吧!
(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审美内涵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B.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邹一桂认为诗歌具有“实境”和“虚境”,“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C.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
D.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价值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其创作以“实”为基础,以“虚”为重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
B.大凡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功的诗作,就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且能诱发读者创造性阅读。
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3.下列选项,能体现“虚实相生”的一项是( )
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C.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无名氏《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4.“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简要赏析《扬州慢》下阙。(附《扬州慢》下阙: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4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79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两个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老丁见唐家的光景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猪崽,养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每周五老丁都随单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反少了一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着一头猪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刺,围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买不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消费”了。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35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丁笑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10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实施。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说看能不能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市里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个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年第9期,有改动)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形象地表现出他对唐大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扶贫的故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猪崽,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困,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灰灰菜”“猪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6.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基础(本题共6小题,共18分)
7. 下列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①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④景翳翳以将入
⑤终鲜兄弟 ⑥乃瞻衡宇 ⑦四十有四 ⑧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⑨情在骏奔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③⑤⑥⑨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违己交病 ④既窈窕以寻壑
⑤恨晨光之熹微 ⑥幼稚盈室
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叔以余贫苦 既自以心为形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夫人之相与
C.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B. 借书满架 或凭几学书
C. 修禊事也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D.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既自以心为形役
11. 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少仕伪朝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⑤使不上漏
⑥园日涉以成趣 ⑦死生亦大矣 ⑧群贤毕至 ⑨倚南窗以寄傲 ⑩一觞一咏
A.①⑧/②⑤⑥/③⑩/④/⑦⑨ B.①③/②⑤⑥/④⑩/⑦⑧⑨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⑩/⑧⑨ D.①⑩/②⑤⑥/③/④/⑦⑧⑨
12. 下列句子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制稍异于前 今臣亡国贱俘
B.得双石于潭上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D.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遂见用于小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17分)
(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事》。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例,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①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②?”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才曰:“禅师临亡之际,亲付于吾。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纇③,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竟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摘自何延之《兰亭记》)
【注】①辨才:辨才禅师。②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③纇:丝上的结,引申指缺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B.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C.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D.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癸丑:干支纪年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肖系统,可知,永和九年是牛年。
B.倾盖:盖,马车上的伞盖。倾盖指途遇陌生人,停车靠近交谈,伞盖倾斜相交,选文(二)倾盖若旧指一见如故。
C.旬朔:旬,十五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十五。旬朔,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泛指不长的时日。
D.响拓:实为“向拓”,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勾勒其原字笔画,再以墨笔填充,故而又称“影书”、“影覆”。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清畅精警,富有哲理。
B.选文(一)中的“乐”字绾住《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内容,既是对雅集的一种概括,也为下文的“岂不痛哉”蓄势。
C.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帖,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作为报酬送给了他。
D.何延之《兰亭记》叙述的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描述了萧翼入寺寻机得到《兰亭》帖的故事,将萧翼的狡黠写得十分舒展生动。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分)
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获。(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招吕望之使君①
王安石
潮沟②直上两牛鸣,十亩涟漪一草亭。
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
纷纷易变浮云白,落落谁钟老柏青?
幸有使君共好恶,肯随秋水同扬舲?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钟山时。招,招呼,以求人来。②潮沟,江宁城外所开引水道。
17.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可以归为( )
A.山水田园类 B.送别类 C.咏物类 D.咏怀类
18.本诗没有用到的表现手法是( )
A.双关 B.比喻 C.对比 D.托物言志
19.结合全诗,简单概括作者的情感。(4分)
四、20.默写(10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保持清白,会像古代圣人一样献身正道的句子是“ , 。”
(2). 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4).《客至》中,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足见两人交情之深厚,表现主人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诗句是:“ , 。”
(5).我们常用“零丁孤苦”来形容“孤单孤独之状”,在《陈情表》也有类似的现在依然沿用的成语____________;用“气息奄奄”来形容生命将尽的惨状,本文里有_____________。(每空只需填一个词语)
五、语用题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7月17日,北京人艺历史大戏《李白》在首都剧场上演,演出将持续至7月26日。这部首演于1991年的作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绎,如今已成为北京人艺的当家大戏之一。二十多年间,每逢《李白》上演,便一票难求。有人开玩笑称:“《李白》这部‘人气之作’也有‘气人之处’,那就是——买票难。”
《李白》的导演之一唐烨认为,《李白》二十多年久演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李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话剧剧本赋予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观众。“郭启宏先生的本子,不只是在说历史。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历史中融入了很多现代的东西,看似讲历史人物,实际也在讨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让观众特别有共鸣。”唐烨说。濮存昕饰演李白,从三十多岁演李白开始,每年演出都会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今天的濮存昕已经到了剧中李白的年龄,他的人生阅历和对戏剧的体悟都融入了他对角色的塑造中。
根据所给材料,概括历史大戏《李白》久演不衰的原因。要求:不超过60字。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过午不食”的做法很健康、能减肥,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这无疑是正确的。其实,“过午不食”的做法并不健康,更不适合普通人,一日三餐的模式是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胃部食物需要4~6个小时排空一次,一日三餐,这样既让人没有饥饿感,又能保证营养物质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供应。“过午不食”的进餐方式会使胃部长时间处于空虚状态,___①___,并且在夜间分泌量达到高峰,如果胃里没有食物中和胃酸就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出现胃灼热、胃部疼痛等症状。
采用“过午不食”进餐方式的修行者,一般过着早睡早起、清心寡欲的生活,“过午不食”本身也是他们的一种修行。所以从营养的角度来讲,___②___。人们如果盲目地“过午不食”,就会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出现低血糖、头晕、抵抗力下降、肌肉减少等症状,___③___。健康科学的做法是过午少食,将大部分的能量和营养摄入放在早餐和午餐,而且晚餐要少吃、早吃并且要清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以下应用文体的摘录,请根据其文体特点找出每句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4分)
(1)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湿地公园游览冰雪大世界。我是导游,大家可以尊称我“小王”,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导游解说词)______改为______
(2)有同学于4月5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饭票、手机充值卡和人民币48元,失主可到学校政教处苏老师处认领。(招领启事)______改为______
六、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时代,我们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选择。比如小明就纠结着,他刚接到入伍通知书,他想到军营的熔炉里锤炼,争取在国防事业上报效国家。可是他妈妈却想让小明考上大学回到她身边工作,她说:“我的年纪是不大,我只是一个想法——养儿防老。”小明再三思忖,特别是学过了《陈情表》,不再纠结,做出了选择。
请结合材料,以小明的身份给他妈妈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卷面整洁字迹端正加3—5分。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期中联考协作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杜郎再次来到扬州城看到这样衰败景象也会震惊,难以描绘,这是虚写;二十四桥仍存冷月无声映照着空城,桥边红药依然生长,是现实眼前实景。(2分)
②运用“虚实相生”拓展画面丰富了内容,拓展了眼前的凋残破坏的景象让人痛惜的意境,更好表达了作者心中强烈的失望、悲怆和怨愤,无情的揭露出战争的罪恶。(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邹一桂认为诗歌具有‘实境’和‘虚境’‘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错误,根据材料一“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可知,是对“绘画”的看法,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及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A.“写实境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错误,根据材料一“写实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可知,选项错把目的当作效果。
B.“中国古典诗歌只要是成功的诗作,就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错误,根据材料二“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可知,成功的诗作,并非都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选项以偏概全。
D.“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错误,材料一、材料二都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愁”是“实”,“答”是“虚”,把“愁”物化为一江向东流的春水,将多而不绝的愁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是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写环境,点出杭州城如画的景象。为“实”。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诗人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突出才干、一生功绩的概括。从题目、写作用意可见对诸葛亮的颂扬为“实”际表现的情感,在诗句的起承转合中,由眼前景象(实)转入到历史人物的评价(虚)。《蜀相》一诗合乎文本二对“虚实”的阐述。
D.“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女子见到男子的欢欣的情况,均为“实”。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作者设想杜郎再次来到扬州城看到这样衰败景象也会震惊,难以描绘,这是虚写;二十四桥仍存冷月无声映照着空城,桥边红药依然生长,是现实眼前实景。(2分)
作者虚写过去扬州的繁荣昌盛,实写眼前所见扬州的凋敝残败,虚实相生,令人感到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悲痛;曾经的繁华(虚)与如今的衰败荒凉(实)形成强烈对比,以虚衬实,既写出作者心中的无奈悲怆,也突出战争对百姓造成的苦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5.A 6.①虚心接受批评,服从领导安排,对工作不拈轻怕重。②忠于职守,勤劳能干,不怕吃苦。③真诚友善,善于沟通、鼓励。④爱琢磨,有经营头脑。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正确,丢失猪崽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石,且从前文中也看不出大石“不争”;另外,“悲伤”夸大了老丁当时的心情。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概括出虚心接受批评,服从领导安排,对工作不拈轻怕重。
根据“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猪崽,养起了猪……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概括出忠于职守,勤劳能干,不怕吃苦。
根据“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丁笑了:‘你开窍了。’”“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概括出真诚友善,善于沟通、鼓励。
根据“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10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概括出爱琢磨,有经营头脑。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基础
7.C ②“趣”同“取”③“说”同“脱”,解脱。⑥“衡”同“横”,横木。⑦“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⑧“悟”同“晤”,面对。故选C。
8.C “区区”,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站得住脚。“窈窕”,古义:幽深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故选C。
9.D A.连词,表原因,因为,由于。介词,使,让。B.定语后置的标志。取消句子独立性。C.动词,怜悯。动词,看重、推崇。D.副词,总共。故选D。
10.D,A.授予官职,句意:授予我郎中的职位。/奉上,呈上,句意:恭谨地写表呈报皇上来使您知道。B.书籍,句意:借来的图书堆满书架。/写字,句意: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C.做,举行,句意:(为了做)禊礼这件事。/高高的,句意: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D.役使,句意: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奴役,役使,句意: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加点字含义相同。故选D。
11.D ①“仕”,名词做动词,做官。②“外”,名词做状语,在家外。③“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④“远”,形容词做动词,远离。⑤“上”,名词做状语,从上面。⑥“日”,名词做状语,每天,每日。⑦“大”,形容词做名词,大事。⑧“贤”,形容词做名词,贤士,贤才。⑨“傲”,形容词做名词,傲世的情怀。⑩“觞”,名词做动词,喝酒。故选D。
12.B,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无标志词的判断句。B.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正常语序为:于星火急。C.判断句,“……也”表判断。无标志被动句。D.君既若见录,注意“见”的用法,相当于“我”,可以判断为宾语前置。“见……于……”,表被动。故选B。
(三)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4分)
13.D,句意: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
14.c,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旬朔,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故选c。
15.C,“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作为报酬送给了他”错误。根据原文“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可知,萧翼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二王的杂帖为诱饵,太宗只是把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借给萧翼,用来完成任务,并非是作为报酬送给萧翼。故选C。
16.(1)借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也足以酣畅地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确实值得快乐。
(2)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负”,享有;“充”,担当;“获”,得到。
参考译文:(二)
皇上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特别珍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没有赶得上《兰亭》帖的。我日夜操心,设法见到此帖。(《兰亭》帖对)这个到了晚年的和尚又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找到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让他设计谋取此帖,就一定能得到。”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说:“臣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如今籍贯在魏州莘县。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太宗就召见萧翼。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随乘商船顺流而下,来到越州。又穿上黄衣衫,极其宽大随便,很符合山东书生的身份。傍晚时分,他进入寺庙,在廊庑间闲步,观赏着壁画。经过辨才的庭院,他在门前止步。辨才远远看见萧翼,就问道:“哪儿的施主?” 萧翼乘机上前作揖行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庙纵目观赏,有幸遇到禅师。”寒暄之后,言谈就投机起来,辨才就把他引入房内,马上一起下围棋、弹古琴,玩投壶、握槊的游戏,谈论文学和历史,见解非常投合。辨才便说:“到了头发白时还和初交一样,刚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般。今后用不着拘束了。”就留他宿夜,摆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说的缸面,就如河北称瓮头,指初熟酒。极度欢乐之后,邀请宾客赋诗。彼此诵读对方的诗篇,只恨相识太晚。这样一连好几次。于是,饮酒作诗,僧人和俗人混然一片。
过了十天或一个月,他们顺便谈论书法,萧翼说:“弟子的先世都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来,可带到这儿来看看。”萧翼按时前往,拿出书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看,说:“是倒是的,可并不好。贫僧我有一件真迹,很不平常。”萧翼问:“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帖。”萧翼假装笑着说:“几经战乱流离,真迹哪儿还在!一定是摹写的伪造品。”辨才说:“禅师临终之际亲手托付给我的。哪能掺假?你明日可来看!”等到萧翼来了,师父亲自从屋梁的槛架中取出《兰亭》帖。萧翼见了之后,故意吹毛求疵说:“果然是摹写的书帖。”两人争论不休。自从给萧翼看了之后,《兰亭》帖不再放在暗藏的槛架中,并借了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留下,一起放在书案上。从此,萧翼往还了好几次,童仆、弟子等都不再对他产生猜疑。后来,辨才外出到邑汜桥南严迁的书斋去,萧冀就私自来到辨才的房前,对辨才的弟子说:“我把包裹书籍的绸巾遗忘在床上了。”童仆立即为他开门。于是,萧翼从书案上拿到《兰亭》及皇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就赶到永安驿站。萧翼便骑驿站的马兼程出发,到都城启奏皇帝,太宗大为高兴。
17.D 18.D 19.首联描绘了清静幽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平静和美的心情。
颔联表明自己一心归隐,暗含仕途不顺,罢相归隐的不平之情。
颈联的前句讥讽小人如白云易变,反复无定。后句运用反问,表达自己虽光明磊落如松柏,但缺少知己,无人赏识的失落,激愤之情更进一层。
尾联写唯有吕使君坚持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想邀他泛舟赏景,心里得到些许安慰。
全诗表达委婉含蓄,情感丰富多变。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题材的能力。
结合注释①可知,本诗作于作者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钟山期间。再结合颈联和颔联进行分析:颔联诗人将投身山林与以身许国对举,表明自己一心归隐,带有愤激之情;颈联讥讽小人如白云易变,反复无定,同时塑造了自己如“老柏青”般磊落孤高的形象。所以这是一首“咏怀诗”。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将投身山林与以身许国对比映衬,运用了对比,表明自己一心归隐,带有愤激之情。
“落落谁钟老柏青”以“落落”之叠词、“老柏青”之比喻,运用了比喻,塑造了诗人磊落孤高的形象,以物喻人。
“纷纷易变浮云白”以“纷纷变动的白云”一则暗示世事像漂浮的白云一样易变,寓意小人之多变,是双关,表达了对多变之人事的悲愤不平之气。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潮沟直上两牛鸣,十亩涟漪一草亭”写潮沟两边距离很近,两边牛鸣叫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十亩方塘边一座草亭。以“两牛鸣”交代路途近便,又以“涟漪”“草亭”写出环境的清幽。以清静幽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平静和美的心情。
颔联“委质山林如许国,寄怀鱼鸟欲忘形”写像当初以身许国一样地投身山林,将自己的心意寄托在鱼鸟身上几乎要忘形。诗人将投身山林与以身许国对举,是想表明自己一心归隐,带有罢相后愤激之情。
颈联“纷纷易变浮云白,落落谁钟老柏青”写世事像漂浮的白云一样易变,知己寥落,谁能了解我如老柏一样的心怀?用纷乱漂浮的白云比喻纷乱的世事,以“落落”之叠词、“老柏青”之比喻,塑造了诗人磊落孤高的形象。“落落谁钟老柏青?”以反问句式表达虽光明磊落如松柏,但缺少知己,无人赏识的失落,激愤之情更进一层。
尾联“尚有使君同好恶,想随秋水肯扬龄”写还好有你这位朋友与我有相同的好恶,你想不想和我一起扬帆在这秋水中畅游?阐述与吕使君的情谊,心里得到些许安慰。
全诗表达委婉含蓄,情感丰富多变。
20.(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5).茕茕孑立或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或朝不虑夕 人命危浅
21.李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强的感召力;剧本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演员表演到位,在角色的塑造上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戏剧的体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目要求概括《李白》这部历史大戏久演不衰的原因,首先应找出答案区间。阅读材料可知,答案集中在材料第二段,第二段的开头第一句做出了提示,答案就在这句话后面的文字中。考生从李白本人、观众、演员等角度整合答案即可。
分析原因抓住两个关键短语“首要原因”和“除此之外”。根据“李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首要原因”分析,可提取出的关键词是李白的知名度和感召力;“除此之外”后面讲了两个原因。
“除此之外”后面先讲“话剧剧本赋予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也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观众”,随后引用他人的评价。主要从剧本角度来概括。
然后从演员角度来讲的,如“每年演出都会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他的人生阅历和对戏剧的体悟都融入了他对角色的塑造中”等,也就是说演员表演到位。
22.
①而胃酸却在持续分泌 ②不推荐“过午不食”这种做法 ③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并且在夜间分泌量达到高峰,如果胃里没有食物中和胃酸就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可知,此处应说到“分泌”“胃酸”,且与上句形成转折,可填“而胃酸却在持续分泌”。
第二处,根据“人们如果盲目地‘过午不食’,就会造成……”可知,从营养的角度,“不推荐‘过午不食’这种做法”。
第三处,根据“就会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出现低血糖、头晕、抵抗力下降、肌肉减少等症状”可知,“过午不食”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可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一类的句子。
23. 尊称 叫(称呼) 48元 若干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1)“尊称”是敬词,不能用于自己,应修改为“称呼”“叫”等词。
(2)招领启事,涉及到金额,不得提及具体数额,应将“48元”改为“若干元”。
四、写作(60分)
24.【审题立意分析】
(一)题意解说
小明的纠结是听从内心——献身军营报效国家,还是顺从妈妈的要求——在妈妈身边尽孝,两个方面都有合理合情之处,再三思忖后小明如何权衡如何选择,就交由考生回答。
材料中有“特别是学过了《陈情表》”一句话,设题用意是让学生学会陈情,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实,最后诉之以愿。
(二)立意分析
1.材料中有关键词“选择”,必须限定在“报国”和“尽孝”内,如果在“选择”上立意,未涉及忠孝,判为离题。
2.本题妥当立意是“孝养年长,青春有限”,母亲年纪不大,依然能行动自由,不必扶养,但小明可以也必须不时问候母亲以示关爱,才能全身心挥洒青春报效国家。新时代给当代青年无限的舞台展现价值,可想,带着一身荣耀回到母亲身边,母亲的笑容会多么灿烂。
3.反向立意亦可,能自圆其说就行。
(三)评分参考
1.从立意结构语言三个维度评判。基准分为45分,前提要完篇,立意恰当结构合理语言通顺,对话意识、文体意识明显。
2.文体要求,信件格式规范。不规范的酌情扣分。(3分为宜)
3.其他方面参考高考评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