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23:31:05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一语文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游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C.《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B.《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材料一:
小奥的眼
星期天上午,因为下雨,没法放羊,爷爷让小奥在家学习。
他趴在炕沿上,翻了几页课本,心中感到厌烦。又看了一遍那几本看过很多遍的儿童绘本,更烦。他的目光盯着墙上一只壁虎看,看……突然,那壁虎向一只蚊子扑去。蚊子到嘴时,壁虎的尾巴一声微响,断裂了。
另一只壁虎从黑暗中蹿出来,把那条在炕席上跳动着的小尾巴吞了下去。小奥大吃一惊,蹦了起来。他很想把奇迹告诉爷爷,却听到了爷爷响亮的鼾声。原本坐在灶旁用柳条编筐的爷爷手里攥着柳条睡着了。他悄悄地从爷爷身边绕过去,顺手从门后抓起一个破斗笠扣在头上,然后轻轻地穿过院子,蹿出大门。两只拴在柿子树下的山羊咩咩地叫着,他没理睬它们。
雨下得不大不小,头上的破斗笠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新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汪着明晃晃的雨水。他一边跳踩着水汪,听着咕叽咕叽的水声,一边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圈里母猪黑,窗上玻璃明。养猪发大财,全家进了城。”
大街上没有人,一条狗夹着尾巴,匆匆地跑过。一只麻雀叼着一只知了从很高的空中飞过。那知了尖利地鸣叫,拼命地挣扎。那知了挣脱了麻雀的嘴,尖叫着钻到天上去了。小奥从来没有想到知了能飞得这样高。那只失去了猎物的麻雀,筋疲力尽地落在张二昆家的门楼上。
张二昆家的大门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大门。在张二昆家大门两侧白色的墙上,右边写着“改建新式厕所”,左边写着“享受文明生活”。张二昆是村子里最大的官。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二昆说那就写到我家墙上。张二昆当官两年就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张二昆让村子里的人都坐上了马桶。张二昆说农民坐着拉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小奥想到刚开始爷爷蹲到马桶上骂二昆,过了几天爷爷坐到马桶上夸二昆。
张二昆当官前是村子里最大的刺儿头。他曾经将他的前任拖到村西头那个大湾里。小奥记得那天的场面,真像过节一样。那个官不会游泳,在湾里挣扎,喝湾水把肚子都喝大了。那个官刚爬到湾沿上就被张二昆踢下去,爬上来又踢下去。
后来那个官哭着说:“二昆,我承认了还不行 ”张二昆说:“你大点声说,让大家伙都听到,你承认了什么 ”那个官说:“乡亲们,我承认,我将黑青铁路占咱们村的公留地的赔偿款挪用了一点点。”张二昆说:“大家伙儿都把手机拿出来录视频,你大点声,当着大家的面说清,说你贪污了多少,怎么贪污的。说不说 不说你今天就在湾里泡着吧……”
小奥记得那是前年二月里的事儿,湾里的冰刚刚融化,水很凉,小北风一吹,站在湾边的人都忍不住打哆嗦。大家都开了手机录视频,那个官站在湾沿,浑身流着水,嘴唇发青,哆嗦着交代罪行。小奥爷爷不会用手机录像,急得跳脚。小奥把爷爷的手机夺过来,点了几下。爷爷说:“小东西,你跟谁学的 ”张二昆说:“乡亲们,把证据保存好,千万别删了。我去投案了。”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
小奥路过张二昆家大门口时,看到路边停着一辆黑色的奥迪,车后粘着一个银色大壁虎。他畏畏缩缩地靠近那壁虎,想用手指戳戳它。就在他刚刚伸出手指时,一扇大门嘎嘎响着打开了。张二昆跟随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黑汉子走出来。那黑汉子腆着肚子,腰带扎在肚脐下边。张二昆与那黑汉子握手,脸上挂着笑,嘴里连声说:“您尽管放心,袁武的工作我去做。”小奥不认识黑汉子,但他知道袁武是他的同学袁小鳖的爹。袁小鳖大名叫袁晓杰,小鳖是他的外号。黑汉子距离奥迪车还有七八步时,司机从车里猛然钻出来,把小奥吓了一跳。司机小快步绕到车右,拉开后边的车门。黑汉子对着张二昆双手抱拳晃了晃,弯腰钻进车里,车体猛地落下去一截,车轮也瘪了一些。司机不轻不重地推上车门,然后疾步回到驾驶座上。车轻快地往前跑去,排气管里冒出白色的雾气。
张二昆对着车招手,目送着车沿着湾边的公路右拐北去。这时,他才像突然发现了似的,惊讶地问:“小奧,你在这里干什么 ”小奥指一指门楼上的麻雀,悄悄地说:“知了飞了。”张二昆冷笑一声,道:“什么知了飞了,回家写作业去。”
小奥站得笔直,盯着张二昆看。他看到张二昆穿着一件壁虎牌T恤衫,与奥迪车上那条壁虎呼应。张二昆虎着脸说:“看什么 鳖羔子,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张二昆转身进门,大门哐当一声关上。
(节选自莫言小说《天下太平》,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材料二:
在我的认知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批吃狼奶长大的后来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并只为自己活着。而我以为作家就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一个小小的职业。写作是作家的使命。作为作家要在文学创作上胸怀大志,肩负担当和责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这个时代,书写这个时代,能沉住气,能静下心深入思考这个时代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莫言。莫言与那些狼孩泾渭分明,从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特别是他的《红高梁》问世之后,他行文做人的野气里,始终不失作家的“忠厚”。这种“忠厚”是我尊重并深爱莫言的又一因素。
(节选自从维熙《莫言三影》)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暗示社会环境,如墙上写着的“改建新式厕所”与“享受文明生活”体现了发展中的新农村特征。
B.小说中乡亲们围观张二昆“整治”前任村干部、表示要联名担保张二昆的情节体现了中国农村“礼俗社会”的特点。
C. 前任村支书贪污挪用村里公款的丑恶行径,"五大三粗的黑汉子”钻进轿车扬长而去的官僚作派,对塑造张二昆的形象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
D.莫言作品的语言带着独特的乡土感,小说中方言词汇的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6.小说以留守儿童小奥的视角展开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说以小奥的视角行文,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张二昆与黑汉子的交流,增强了小说人物的真实性。
B.作者借助小奥的视角,将反复出现的壁虎意象串联起来,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思考。
C.小奧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成人无心关注的“奇迹”,它和成人眼中带着功利色彩的现实的世界并不完全相同。
D.通过小奧的眼,小说不仅描摹童趣,而且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和心理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7.宋代的戴复古在《寄兴》中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请结合材料一中农村干部张二昆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8.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忠厚” 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2小题,4分)
9.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虽董之以严刑
B. 舆薪之不见
C.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 异乎三子者之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义不赂秦 ②风乎舞雩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良庖岁更刀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⑨廊腰缦回
A. ①⑧/②⑤/③⑥⑨/④⑦ B. ①⑤⑧/②/③⑥/④⑦⑨
C. ①②⑧/③⑥/④⑦/⑤⑨ D. ①②/③④⑨/⑤⑧/⑥⑦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文]
牧,字牧之,善属文。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吏,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复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是时,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武、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昭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虑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
[乙文]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B.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C.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D.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泛指东方六国之地,本文指的是靖山以东地区。
C. 仲夏,古历法习惯于把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由此可见,仲夏为夏季中间月份,即午月,一般也指农历五月。
D.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吏”指文职官员。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侍郎。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杜牧为人刚直坦率,不拘小节。博古通今,敢于纵论天下大事,善于剖析利弊,在官场上很少有人帮他,因而一生从未被重用。
B.杜牧对军事有独到的思考,黠戛斯打败回鶻之后,他认为朝廷要吸取汉军常在秋冬攻击匈奴而败多胜少的教训,应在仲夏季节乘胜追击。
C.杜牧颇有谋略,献计败敌。他献计给李德裕,分析王元达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建议取道绛州进军,最终泽州、潞州被平定。
D.杜牧临死之时,由梦境及甑裂之中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搜罗自己所撰文章,对火焚之,以致他的很多诗文失传于世。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5~16题。
山 行
王安石 [宋]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①,长耳②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注:①“楚制”指儒服,意谓汉人穿的传统服装。②“长耳”即毛驴。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起始两句道出了山行的意图,意欲描写诗人外出和来时景色清浅和苍翠的不同特点。
B.诗歌描写了诗人的装扮,借此暗喻自己在脱离官场后已俨然是一介平民百姓了。
C.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看似逍遥实则有掩不住的寂寞凄苦。
D.诗中“直意”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大抵类同,均可指自然中所包蕴的人生的真谛妙趣。
16.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4)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 。
(5)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6分)
四百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征服了众多当时和后世的读者。《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 )。尽管人们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 是谁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亲情的背离、爱情的无望、重整乾坤的责任和凡夫俗子的矛盾都体现得 _。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而是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生的完美。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了他 的一生。哈姆莱特虽然倒下了,但 了与邪恶斗争到底的榜样。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之一就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他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B.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他早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C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之一就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世人关注的焦点也是他
D.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世人早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原型 淋漓尽致 悲壮 树立
B.原形 淋漓尽致 悲壮 竖立
C.原型 酣畅淋漓 悲凉 树立
D.原形 酣畅淋漓 悲凉 竖立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分)
四、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1)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诗人食指)
(2)我们在谈论未来的时候,未来已来,当我们讨论将至的可能性时,将至已至。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只有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 (袁振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此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一语文 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答案】1. B 2. A 3. C
4. (1)论证结构上,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清晰。(1分)(2)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引证法,论证有力。(1分)(3)论证语言上,文中用了很多文学典故,使文章语言更加雅致,并增强了文学性。(1分)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错误,原文信息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未然说成已然,无中生有。文中还有“我们知道,……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这是作者郑铁生的观点,并非鲁迅,选项张冠李戴。
C项,“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错误。原文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张冠李戴。
D项“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错误。原文信息是“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可见选项漏掉了“就个人而言”“不少学者指出”,到处表述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项,“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错误。原文信息是“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可见结论曲解文意,应该是二者各有利弊短长,不能据此说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绝对,无中生有。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A项,“《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正确,与文中“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表述信息一致。正确。
B项,“《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正确,参考信息见A项引文部分。符合题干要求。
C项,“‘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错误,与材料一“《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 《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的表述相背离。错误。
D项,“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正确。相关参考信息见C项引用文本的相关内容可以验证。正确。故选C。
【4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和论证方法的理解。论证特点可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来阐释。常见论证方法及答题方法: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充分的论证论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可信度,深刻透辟;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论证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象,容易被人接受,形象地论证论点;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鲜明地突出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
5.C C("黑汉子扬长而去的官僚作派"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6. B(“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思考”错误,壁虎意象在小说中是平面式呈现的,带有一定的寓意,但是并未呈现变化过程)
7(1)“金无足赤,白璧微瑕”是说人无完人。张二昆作为村干部有诸多优点,同时也有缺点。(1分,解释题干关键词语含义)
(2)分析 ①优点是有正义感,有担当,有责任感;百姓拥护,有群众基础;勇于变革,敢作敢为;有工作能力,不拘泥。(1分)②缺点是做事冲动,行为粗鲁;有匪气、流里流气。(1分)(要求分点概括,结合情节解释)
8.忠厚:写作要怀有时代责任,关注普通民众,寄寓时代思考。(1分,解释题干关键词语含义)
(1)关注时代。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农村普通民众的生存境况和心灵世界。如农民进城务工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孤独。
(2)关注普通民众。小说直面当代农村普通民众的心灵世界,有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聊、村民的自私与从众,也隐含着背井离乡打工人的无奈。
(3)表达了时代变革中的隐忧。如乡村变革过于关注物质建设,缺少心灵建设等。
【总说1分;分说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2分,多答不多给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只答“乡村改变(变迁)”的给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知识
9.B(B为宾语前置,其余为状后)
10.C(①②⑧名词作动词,③⑥形作动,④⑦使动,⑤⑨名作状)
(二)文言文阅读
11.C 12.D 13.A
14.(1)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筑高壁垒不与他们交战。
(2)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3)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地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则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前面讲“把封剧镇”,为系天下轻重”的主语,“所以”后面不能断开,如果断开,语句缺主语,排除BD。“嫌”的宾语为“不当位而言”,不是“不当位“实”是实在的意思,修饰“有罪”,表判断,“实有罪”可以独立成句,“言”后面需要断开,排除 A。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长官称为吏部侍郎”错误。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生从未被重用”概括不当。结合“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而牧困蹶不自振,颇怏怏不平”等分析,几次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一向认为他是奇才;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回京担任司勋员外郎,常兼任史馆的职务。改任吏部员外郎,又请求担任湖州刺史。过了一年,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担任知制诰一职,升任中书舍人;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不能推断出杜牧“一生从未被重用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去”,距离;“为”,修筑,修造;“窒”,截断;“勿与战”,应该是“勿与(之)战”,省略句。
(2) “举”,被攻占;“可怜”,可惜,遗憾;“焦土”,变成焦土,名词作动词。
(3)“殷”,深深;“既”,……之后;“傲物”,看不起别人。
【参考译文】[甲文]杜牧字牧之,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又选中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他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后来杜牧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提拔为监察御史,上书称病在东都设立分衙门。因弟弟杜顗病重辞去官职。又担任宣州团练判官,被授官做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这时候刘从谏镇守泽潞,何进滔占据魏博,非常骄纵傲慢,不遵守国家法律。杜牧追究责怪长庆年间以来朝廷的处置策略,又失去靖山以东地区,巨大重要的封镇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
几次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一向认为他是奇才。会昌年间,黠戛斯打败回鹘军,回鹘族部落溃退进大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不如马上攻取,认为:“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而秋冬时节匈奴兵力强盛,母马没有怀胎哺乳,与匈奴交战,所以败多胜少。现在如果在盛夏征调幽州并州的精锐骑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举全歼!”李德裕认为这策略很好。
遇到刘稹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修筑高墙不与他们交战。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达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打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率领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涧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绛州进军,不出几个月,一定会毁灭叛贼刘稹的巢穴。昭义军的粮草,全部仰仗靖函以东地区,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靖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所以用兵听说是宁拙于机智而兵贵神速,没有看到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识破的)“。不久泽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回京担任司勋员外郎,常兼任史馆的职务。改任吏部员外郎,又请求担任湖州刺史。过了一年,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担任知制诰一职,升任中书舍人。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祁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为正直坦率,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惊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浙世时年仅五十岁。当初杜牧梦中有人告诉他说:“你名字应该叫毕。”又梦中写道“皎皎白驹”四字,又写道“过隙也。”不久,蒸饭时饭甑破裂,杜牧说:“不吉祥。”因此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了。杜牧在诗歌方面的特点是情致豪迈,当时人们号称为“小杜”,来与杜甫区分开。
[乙文]略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C(C“掩不住的寂寞凄苦”理解错误;)
16. 答案: ①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诗歌描绘了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于此景中,诗人平民装扮,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清幽静寂。②流露出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澄怀静虚的情感和心境。(“画面”2分,“感情”2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1)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B“主人公哈姆莱特”紧承上文“《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衔接连贯,排除A.C两项。根据话题保持一致的原则,后句以“他”为主语可使表述更连贯,排除D项。
19.A ①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文中指哈姆莱特这一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应选“原型”。②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文中强调这部作品将哈姆莱特的内心等表现得详尽透彻,应选“淋漓尽致”。③悲壮:(声音、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悲凉:悲哀凄凉。文中形容哈姆莱特死于比剑,应选“悲壮”。④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文中的“榜样”是抽象的,应选“树立”。
20. 答案: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
解析: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优美的”和“艺术技巧”搭配不当,应该是“高超的艺术技巧”。二是“征服了众多当时和后世的读者”语序不当,“众多”表数量,“当时和后世”表时间,二者顺序错误,应改为“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
四、写作
2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
【审题】第一则材料关键语句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另外还有“不屈不挠的努力”“年轻”,这是告诉青年学子,要相信年轻时代不屈不挠的努力,能够让我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则材料关键语句是“谈论未来的时候,未来已来”“讨论将至的可能性时,将至已至”,这主要揭示了当今时代变化剧烈的情况,时代发展迅速,“现在”与“未来”的界限已变得模糊,往往在我们讨论“未来”如何生活工作时,我们以为的“未来”生活与工作已经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如果我们的思想还未转变,不曾警觉这种变化,便有可能落后于时代;而只有意识到当下即未来,有着与时俱进的觉悟与准备,才有可能在时代潮流中成为弄潮儿,“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就是指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观念与生活方式的革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在当下“决胜”未来。
其实不管是第一则还是第二则,无论“现在”是否就是“未来”,我们都必须要把握当下,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区别在于第二则材料更强调我们要更新观念,注意与时代接轨,让思想适应于现实,可以更多地考虑个人、企业、民族、国家与高速发展飞速来到的“未来”的关系。
【立意】1.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2.当下即未来。
3.不能空等未来,因为每个下一秒都在变作“未来”。
4.与时俱进,把握现在,决胜未来。
5.现在是否努力,决定你的未来。
6.要有活在“未来”的觉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