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1 06:13:51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2一2023学年高二年级5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挤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川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题时,将答案写作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木式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荠文化最显齐的特点就是非鲜明浓邡的巫术思想,《离驳》深受巫术文化影响,充满了神异的
描写。巫术文化的产生是早期生产力低下的表现,因为对自然界发生的事情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便
做出神秘的犷测,并且浙浙开始迷信这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怀着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依赖和崇拜等多种复
杂的感桥,早期人们开始进行祭祀巫术活动,当然这些活动大多是祈求庇佑的,当时楚国就深深笼罩在这种
崇巫敬巫的氛田当中,上至楚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希望用祭祀的方式谋得神秘的庇佑和保护。
植根于巫术文化的氛围当中,《离骚》表现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强调从内心出发,用神
奇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热桥奔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是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的。屈原
作《离骚》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情志。《离驳》作为长篇抒情诗,其浪漫主义特色是显而易见
的。“若些、只、差、谇、蹇、纷、咤你者,楚语也;领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湿、修门、夏首者,
楚地也:兰、宦、荟、药、慈、若、蒴、衍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对偶、排比、双声、用典在《离路》
中都可以找到,语言参差多变、错落有致,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在巫术活动中,民众想象神明鬼神
的到来,并且巫师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巫术处于迷狂状态。《离驳》想象奇特、场面宏大,和巫术的想
象活动有类似之处。由望舒、鸾风、飞廉、凤乌、云霓、织云等形象所营造出的想象世界,只有在富有浪漫气
息和被浓邡的巫术文化感染的南国才能产生。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写道,“楚虽蛮夷,久为大国,
春秋之世,已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共思甚幻,其文甚丽,共旨甚明,凭心
而言,不遵矩度”。
(摘编自王欢《〈离骚〉的文化学透视》)
材料二:《离骚》“幻”艺术特征的表现之一:抒情方式上大量运用虚幻性抒情意象。菜施、兰芷、留夷等
草木,骐跟、鸾皇、凤鸟等念兽,皇典、规矩、绳墨等物象,灵修、众女、女要等人神,构成诗歌丰富的意象群。
从艺术表现来说,人们早已认识到《离骚》“香草美人”式的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如果从抒情方式来说,这
些作为比兴、象征的“物象”乃是虚幻性的抒情弦象。
我们知道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巾美情感、市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容观物象相融
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徘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
“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容观物象。《离骚》中大量抒济意象具有虚拟性和想象性。虚拟性
指意象具有非现实性,它是川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或者用非现实的形态来表现现实中已
有的东西。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诗人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心维1而1业而)2022一2023学年高二年级5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民众在巫术活动中想象可与到来的神明鬼神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在巫术活
动中,民众想象神明鬼神的到来,并且巫师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答案】C
【解析】“而现实主义则不具备这些特点”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二段说“浪漫主义强调从内心出发,用神奇瑰丽的
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是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的”,据此无法推出“现实
主义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结论。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意象具有虚拟性和想象性”指的是“它是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
或者用非现实的形态来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是经过诗人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A、B、C三项中
的“神妪”“瘦蛟”“珠有泪”“鸾”“仙之人”想象和虚构了现实中没有的东西,故排除。D项中的“狗”和“鸡”是作
者回归田园生活后所见的日常景象,没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4.【答案】①《离骚》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志。②《离骚》运用了夸张、对偶、排比、双
声、用典等修辞手法,且语言参差多变、错落有致,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和节奏感。③《离骚》想象奇特、场面宏大,
和巫术的想象活动有类似之处。(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从艺术表现上说,屈原在诗中自比为美人或用鲜花香草打扮自己是运用了比兴、象征的手法:从抒情方
式上说,这些“物象”乃是虚幻性的抒情意象。②因为这些抒情意象具有虚幻性,所以我们读诗时不能把诗中的
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人现实的人生经历一一对应。③诗人借助“美人”“香草”等意象而表现出的尊贵不凡、特
立独行、非同流俗的品格、崇高的理想、出众的才华、光辉峻洁的人格,非但不“女里女气”,反而阳刚气十足。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答案】C
【解析】“文章没有直接描写侵略者的暴行”分析错误,文章中关于钱先生入狱过堂,日本人将他的孙子偷进来威
逼老人的内容,是对日本人的暴行的直接描写。
7.【答案】A
【解析】“反映出他情绪不稳,内心充满起伏”分析有误,爷爷此时的心情相对平静,虽然不是非常喜悦,但内心有
了希望。
8.【答案】①文章通过描写老三、高第的外貌,展现了中国青年的面貌,他们身上寄托着国人的希望,这也从一个侧
面揭示了抗战胜利的原因。(2分)此外,还突出了老三与高第的志同道合,为下文瑞宣的感慨,以及爷爷对老三
和高第之间的关系的疑问作铺垫。(1分)②文章通过描写钱先生的外貌,侧面表现出他在狱中遭受的折磨,表
达了对日本人的控诉。(1分)同时以憔悴的外表反衬他骨子里的英雄气概。(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痛:百姓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亲人、朋友,经历了种种巨大的坎坷苦难、生死离别,这一切使人痛苦。
(1分)②愤:日本人在占领北京城期间干下种种倒行逆施、惨无人道的暴行,令人愤恨。(1分)③傲:中国青年
面对日本入侵,胸怀保家卫国之志,勇敢有力,面貌积极,精神昂扬,面对敌人傲骨铮铮。(2分)④烈:以钱先生
为代表的英雄,面对敌人,大义凛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性格刚烈、宁死不屈。(2分)(意思对
即可)
语文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