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时间的脚印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1 21: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掌握文章说明顺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屏幕显示):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kū)石烂 粗糙(cāo) 龟(jūn)裂 刨(páo)刮 楔(xiē)形文字 三、合作探究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学生们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文章主体部分,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解读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段),主要讲了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第二层(22~29段),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揭示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阅读22到29段并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明确: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3.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4.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大屏幕显示) 5.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四、拓展延伸 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明确:(观点一)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它是大自然中保存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中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人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二者相互补充,使说明更具体。 (观点二)偏离主旨。因为前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记录时间的办法,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一起说,不必在后面单独提及。另外,如果不要此段,直接接下一段,在行文上也更自然、紧凑。 五、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 山麓(lù) 粗糙(cāo) 帷(wéi)幕 沟壑(hè) 沉淀(diàn) 地壳(qiào) 龟(jūn)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1.关于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下定义 D.打比方 2.选段④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答案:“旅行”在文中指沙砾被带到远方去。若换成“到远方去”,则整句话就没有原句生动、形象,没有了魅力。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答案:拟人、排比。用“爬”字来形容冰河在陆地上行进的情态非常贴切,很生动地表现了冰河缓慢移动的状态,让人很容易理解。 六、课堂小结 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