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轴对称全章教案(共1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章 轴对称全章教案(共1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08-30 23:05:56

文档简介

课题 13章轴对称复习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复习轴对称的定义,2、轴对称图形的概念。3、轴对称的性质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学习方法
学习准备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 四、分层提高五.归纳总结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复习轴对称的定义2、轴对称图形的概念3、轴对称的性质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一.轴对称图形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_对称点_____.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4、轴对称的性质: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探究点一:例: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3,5),B(- 4,1),C(-1,3),作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探究点二:如图: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道线最短?四、分层提高、达标测试 .如图,在Rt△ABC中,∠C=90,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连接AE,∠CAE:∠DAE=1:2,求∠B的度数。2、如图,P、Q是△ABC边上的两点,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五.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3分钟)教师巡视调查,了解进度。(8分钟)教师巡视调查,指导对概念的理解。(15分钟)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点拨,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解决问题。(15分钟)点拨、归纳,形成知识体系,(3分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B
c
·
·
-1
-2
-3
0
-3
4
3
-4
5
2
1
-1
-4
-2
5
2
4
1
3
C
B
D
E
A
Q
C
B
P
PAGE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第 页课题 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3.让学生感悟等腰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学习方法 操作、体验、理解
学习准备 剪刀、纸片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 四、分层提高五.归纳总结六、达标测试 一、导入明标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相等的两边叫 ,另一边叫 2、 腰的夹角叫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 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1、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22、学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二、交流预习1、预习内容: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75—P76,探究课本基础知识,并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44页自主学习。2、预习测试: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7页的练习1。组内相互批改。三、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ABC中,AB=AC,若∠B=80度,求∠C的度数探究点二、若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2和5,那么周长为 .四、分层提高1、必做题: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2、提高题: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7页的练习2。组内相互批改。五.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收获:困惑:六、达标测试A.基础达标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50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2、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B.能力测试3、在⊿ABC中,AB=AD=DC,∠BAD=30°,求∠B和∠C的度数作业设置、预习导读教科书81页习题13.3第1、2题预习教科书第77--78页内容,完成预习任务 导入明标(4')教师巡查,了解进度。(10')教师巡查,指导点拨。(10')教师巡视,启发引导,解决问题。(10')点拨归纳,形成知识体系,(3')当堂检查,把握学情,(5')
板书设计 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性质1性质2
课后反思
PAGE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第 页课题 13.3.2等边三角形(2)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2、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学习重点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方法 操作、体验、理解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 导入目标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四、归纳总结五、分层提高六、达标测试 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1、阅读课本P80 ~81 页,思考下列问题:(1)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是什么?.(2)课本P81页例5你能独立解答吗、2、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二、答疑解惑我最棒甲:乙:丙:丁: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1】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它有什么不同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呢?【2】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BAC=30°.求证:BC=AB. 分析: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证明:在△ABC中,∠ACB=90°,∠BAC=30°则∠B=60°.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ACB=60°, ∴∠ACD=90°. ∵AC=AC, ∴△ABC≌△ADC(SAS).∴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C=BD=AB.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1】例1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立柱BD、DE要多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ED与Rt△ACB中,由于∠A=30°,所以DE=AD,BC=AB,又由D是AB的中点,所以DE=AB.解:(略)【2】课本P81页练习(写到书上)课堂小测。数学《能力培养与测试》课堂作业:课本习题13.3第10、11、15题 课前20分钟约8分钟同伴互助答疑解惑约15分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PAGE
1课题 13.1.2轴对称 课时 3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能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进一步了解作图的一般步骤和作图语言,了解作图的依据.3.运用尺规作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作图问题.
学习重点 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习难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的设计应用.
学习方法 师生互动 合作交流
学习准备 直尺 、 圆规或三角板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 四、分层提高五.归纳总结六、达标测试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1、复习导入(1)什么叫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线段垂直平分线有何性质. 2、展示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进一步了解作图的一般步骤和作图语言,了解作图的依据.3.运用尺规作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作图问题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探究和思考问题,养成积极自觉的学习习惯二、交流预习1、预习内容:自学课本P 62---63页 ,回答其中的问题。2、预习测试: 1、如图:不通过折叠的方法,你能验证出这两个四边形是否关于直线MN对称吗?2、设A、B两点关于直线MN对称,则______垂直平分________.3、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与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关系?4、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就是做作出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______三、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有时我们感觉两个平面图形是轴对称的,如何验证呢?不折叠图形,你能准确地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   轴吗? 探究点二:如图,点A 和点B 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你能作出这条直线吗? 探究点三: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其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只要找到任意一组对应点,作出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得到此图形的对称轴.四:分层提高 夯实基础:能力培养与测试P39 2、3、4. 能力升级:能力培养与测试P39 6、8、9.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五.归纳总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这种作法有哪些运用?(3)如何用尺规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作业设置、预习导读教科书习题13.1第10、12题 复习提问引入(1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巡视调查,了解进度。(5分钟)巡视调查,指导对概念的理解。(15分钟)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引导,解决问题。(15分钟)点拨、归纳,(3分钟)检查了解学情(5分钟)
板书设计 13.1轴对称1.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成轴对称两个图形对称轴3.画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课后反思 ,
PAGE
1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11.2.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直角边 第 页课题 13.1.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会用尺规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了解作图的道理.4.培养良好的动手试验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重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学习难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实际应用.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能力培养与测试》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明确目标二交流预习三师友结对小组合作四展示提升五小结强化六:作业设置 复习回顾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有何性质?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探究和思考问题,养成积极自觉的学习习惯。 展示预习内容阅读课本P61—62内容,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P36的内容探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如图,直线l 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 上的点,请猜想点P1,P2,P3,… 到点A 与点B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请在图中的直线l 上任取一点,那么这一点与线段AB 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吗? 教师巡视调查,了解进度。小组检查、解决问题组长、副组长检查、批改“自主学习”内容并小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图,直线l⊥AB,垂已知:如足为C,AC =CB,点P 在l 上.  求证:PA =PB.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师友结对学习解决《能力培养与测试》P36 “学点探究二”。板书展示、检查点拨 小组交流、展示,达成共识。 个别板书,集体订正,及时评价。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展示重难点重难点强化点拨、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自测反馈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必做题:P36 “夯实基础” 第2、3、4题选做题:P36“能力升级” 第7、8、9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是如何得到的?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3)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课本P65 习题13.1第6、9题 个别回答集体回答阅读理解有的放矢自主学习培养习惯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积极讨论拓展思路
板书设计 13.1.2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定理 三:归纳 小结 四:作业
课后反思
PAGE
1课题 13.4课题学习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2、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学习重点 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学习难点 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学习方法
学习准备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 四.归纳总结五、达标测试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1、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问题1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2、展示学习目标二、交流预习1、预习内容:自学课本P 页 ,回答其中的问题。2、预习测试: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 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三、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 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追问1 对于问题2,如何将点B“移”到l 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 与CB′的长度相等? 探究点三: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连接AC′,BC′,B′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C,BC′=B′C′. ∴ AC +BC = AC +B′C = AB′, AC′+BC′= AC′+B′C′.四、归纳总结 (1)本节课研究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轴对称在所研究问题中起什么作用?五、达标测试 如图,一个旅游船从大桥AB 的P 处前往山脚下的Q 处接游客,然后将游客送往河岸BC 上,再返 回P 处,请画出旅游船的最短路径. 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首先可连接PQ,线段PQ 为旅游船最短路径中的必经线路.将河岸抽象为一条直线BC,这样问题就转化为“点P,Q 在直线BC 的同侧,如何在BC上找到一点R,使PR与QR 的和最小”. 作业设置、教科书复习题13第15题. 复习提问引入(1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教师巡视调查,了解进度。(5分钟)教师巡视调查,指导对概念的理解。(15分钟)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点拨,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解决问题。(15分钟)点拨、归纳,形成知识体系,(3分钟)当堂检查或课后检查,把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5分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B
·
l
A
·
B′
C
C′
大桥
河岸

Q
P
C
B
A
PAGE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13.4课题学习 第 页课题 13.2画轴对称图形1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能按要求画出一个平面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2.理解图形轴对称变换的性质.体验图形对称美。3.通过画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作一个图形经轴对称变换后的图形
学习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总结轴对称变换的特征
学习方法 操作、体验、理解
学习准备 直尺、圆规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 四、分层提高五.归纳总结六、达标测试 一、导入明标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征?(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能按要求画出一个平面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2.理解图形轴对称变换的性质.体验图形对称美。二、交流预习1、预习内容: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67—P68,探究课本基础知识,并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40页自主学习。2、预习测试: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68页的练习1。组长检查、批改。三、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点一:(1)、连接任意一对对称点的线段被对称轴________(2)、如图,已知点A和直线l,试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请说说你的画法               l  A·探究点二:《能力培养与测试》第40页学点探究一 画轴对称图形四、分层提高(个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1、必做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教材第68页练习2。2、提高题:如图, 下列数字图象都是由镜中看到的,请分别写出它们所对应的实际数字,并说明数字图象与镜面的位置关系。五.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收获:困惑:六、达标测试A.基础达标1、把下列各图补成以a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B能力测试2、把图中实线部分补成以虚线l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你会得到一只美丽的图案。作业设置、预习导读教科书71页习题13.2第1题预习教科书第68--69页内容,完成预习任务 导入明标(3分钟)教师巡视调查,了解进度。(8分钟)教师巡视调查,指导对概念的理解。(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启发引导,解决问题。(10分钟)点拨归纳,形成知识体系,(3分钟)当堂检查,把握学情,(5分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l
a
a
a
PAGE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13.2画轴对称图形1 第 页课题 13.1.1轴对称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展示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2.通过试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概念,能用概念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培养良好的动手试验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学习难点 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能力培养与测试》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明确目标二交流预习三师友结对小组合作四展示提升五小结强化六:作业设置 复习回顾 同学们日常见到有关对称的图案吗?2、(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展示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2.通过试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概念,能用概念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3、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 4、通过探究和思考问题,养成积极自觉的学习习惯。3、展示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P58—60内容,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P34的内容教师巡视调查,了解进度。小组检查、解决问题 组长、副组长检查、批改“自主学习”内容并小结:(1)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对称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 师友结对学习解决《能力培养与测试》P34 “学点探究二”。板书展示、检查点拨 小组交流、展示,达成共识。 个别板书,集体订正,及时评价。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展示重难点重难点强化点拨、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自测反馈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必做题:P35 “夯实基础” 第2、3、4题选做题:P35“能力升级” 第5、6、7、8、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课本P32 习题13.1第2、3、4、5题 个别回答集体回答阅读理解有的放矢自主学习培养习惯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积极讨论拓展思路
板书设计 13.1.1 轴对称一:轴对称图形 二:对称轴 三: 垂直平分线 四:轴对称图形的应用
课后反思
PAGE
1课题 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2、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学习方法 操作、体验、理解
学习准备 剪刀、纸片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 四、分层提高五.归纳总结六、达标测试 一、激趣明标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有何关系 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1、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2、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二、交流预习1、预习内容 :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77---P79,探究课本基础知识,并完成P79的练习。2、预习测试(1)、等腰三角形是 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________,那么__________简写成“______”(3)、已知△ABC中,∠B=∠C,求证:AB=AC组内相互批改。三、合作探究探究知识点一: 等量代换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已知:如图∠EAC是△ABC的外角,AD平分∠EAC,且AD∥BC.求证:AB=AC探究知识点二、变式:上题中如果AB=AC,AD∥BC,那么AD平分∠EAC吗?为什么? 四、分层提高1、必做题: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30°,且它恰好等于一个不相邻的内角的二倍。这个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2、提高题:全等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D=AE,BD=CE求证:AB=AC五.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收获:困惑:六、达标测试A.基础达标1、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一边长为5,那么另两边长分别为 .2、若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2和5,那么周长 为 . 3、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外角等于50°,那么另两个角为 . B.能力测评4、已知△ABC中,AB=AC,∠BA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D点,∠ADC=130°,那么∠CAB的大小是( )A.80° B.50° C.40° D.20°作业设置、预习导读教科书81页习题13.3第5、6题预习教科书第79--80页内容,完成预习任务 导入明标(4')教师巡查,了解进度。(10')教师巡查,指导点拨。(12')教师巡视,启发引导,解决问题。(8')点拨归纳,形成知识体系,(5')当堂检查,把握学情,(5')
板书设计 13.3等腰三角形2性质1 性质2 判定定理
课后反思
E
D
C
B
A
PAGE
1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第 页课题 13.2画轴对称图形2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和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2、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些简单的关于x轴和y轴的对称图形。3、能运用坐标中的轴对称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用坐标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学习难点 找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规律
学习方法 操作、探究
学习准备 直尺、圆规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明标 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 四、分层提高五.归纳总结六、达标测试 一、导入明标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征?(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和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2、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些简单的关于x轴和y轴的对称图形。3、能运用坐标中的轴对称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二、交流预习1、预习内容: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68—P69,探究课本基础知识,并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42页自主学习。2、预习测试: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页的练习1。组长检查、批改。三、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1页的练习2。探究点二:《能力培养与测试》第42页学点探究一 点(x,y)关于x轴或y轴的对称点四、分层提高(个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1、必做题:《能力培养与测试》第43页 夯实基础 第1题2、提高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教材第71页练习3。五.归纳总结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困惑?六、达标测试A.基础达标(1)、点(-1,3)与点(-1,—3)关于_________对称;点(2,—4)与点(-2,—4)关于_________对称;(2)、点M (a, -5)与点N(-2, b)关于y轴对称,则a=_____, b =_____.B.能力测试(4)、已知点P(2a+b,-3a)与点P’(8,b+2).若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则a=_____ b=_______.若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则a=_____ b=_______.作业设置、预习导读教科书71页习题13.2第2、4、5题预习教科书第75页内容,完成预习任务 导入明标(3分钟)教师巡视调查,了解进度。(10分钟)教师巡视调查,指导对概念的理解。(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启发引导,解决问题。(10分钟)点拨归纳,形成知识体系,(3分钟)当堂检查,把握学情,(7分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PAGE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13.2画轴对称图形2 第 页课题 13.3.2等边三角形(1)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2、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学习重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
学习方法 操作、体验、理解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 导入目标二、交流预习三、小组合作探究四、分层提高五、归纳总结六、达标测试 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1、阅读课本P79 ~ 80页,思考下列问题:(1)、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2)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二、答疑解惑我最棒甲:乙:丙:丁: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4】求证: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如图,在△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 ∴BC=AC(等角对等边). 又∵∠A=∠C, ∴BC=AC(等角对等边). ∴AB=BC=AC,即△ABC是等边三角形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它们分别是什么线段?解:(1) (2) (3) 2、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BC上的高,∠BDE=∠CDF=60°,图中有哪些与BD相等的线段?答:(1)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1、例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2、课本P80页练习两题(写到书上)3、课堂作业:习题13.3第12、14题 课前20分钟约8分钟同伴互助答疑解惑约15分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C
B
A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