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都已经相对纯熟,装饰风格鲜明独特,纹饰图案庄严、厚重,还有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和惊悚,具有骇异、狞厉、苍劲的美学特征。这体现了(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互为表里 B.青铜工艺与等级秩序的发展
C.神权思想与王权政治的统 D.冶铸技术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2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 )
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
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 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
3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4汉朝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族,强大的匈奴便是其中之一。汉王朝对其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据此可知,汉代的边疆治理( )
A.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B.奉行开明的治边政策
C.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 D.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
5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6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成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7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8 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
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
9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 )
北魏 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 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 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 宣称“我本中国”。
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
10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江北种植不同,“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这说明当时(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11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12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13明末,荷兰派遣战船人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
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 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 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14“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传统中国以陆地为主要防线。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使清政府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洋务派趁此机会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由此可见,当时( )
A.国家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清政府海防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C.清廷实现了军事近代化 D.洋务运动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15.下表是1840—1847年中国农民购买力指数估算表(1840年的指数=100)。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后( )
年份 农民所得物价指数 银钱比价指数 农民购买力指数
1840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00.00104.65 104.65 93.02 81.40 77.52 77.52 85.27 100.00100.00 109.09 110.61 110.61 121.21 128.79 133.33 100.00104.65 95.93 84.10 73.59 63.96 60.19 63.95
注:清朝,百姓日常交易用钱,国家赋税则征银。
A.出现银贱钱贵现象 B.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C.农村发展整体平稳 D.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16《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 )
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
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 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和谐教育。 子路曾经问孔子何谓“成人”,在孔子看来,“成人”的最高标准是“成圣”。所谓圣人,实际上就是有德有为的圣王。到宋代以后,儒家思想家形成了人人皆可学做圣人的观念,周敦颐在《通书》中自问自答:“圣可学乎?日:可。”朱熹直接继承儒家明人伦的教育观,这对明代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阳明猛烈抨击当时科举制度影响下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为了追逐功利,老师所教,学生所学,都完全失去了“明人伦”的立学本意。明清之际,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士感怀山河破碎,明确提出以天下为已任的观点。
——摘编自李斌《论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教育思想》
材料二
曹魏正始年间, 玄学开始流行。玄学家本意在于批判当时名教虚伪化、形式化的堕落倾向,在思想上致力于儒、道的合流。淝水之战后,儒学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南学主要承袭魏晋玄风,北朝主要承袭东汉之遗风。在佛教盛行的唐代,许多儒家学者不断以儒学理论为基础,或以辨别华夷,或以强调忠孝,或以对社会的实际效果等方面,来反对佛教的.教义。安史之乱后,唐皇室虽已趋于衰落,但仍保持了以儒为本,和合三教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郭应传《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儒家和谐教育的目标。(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
“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
时代 新增故事情节节选
宋元时期 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适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
明代 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
清代 嘉庆帝命宫廷御用文人撰写“杨家将”相关剧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
——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考论》等
根据表内容,从“杨家将”故事情节发展中任选两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朝中后期,户籍制度废弛,均田制也遭到破坏。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变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他主张“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除田亩之税仍纳谷米外,租庸调中应纳布帛绢绵等实物的部分改为折钱并入两税计征。原来的庸并入两税后,改以赋税代替徭役,百姓亦可纳钱代役。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与杨炎同时期的大臣,陆贽坚决反对两税法,认为两税法会鼓励人们“背本趋末”,为了获得货币,农民常常是“有者急卖而耗其半值,无者求假而费其倍酬”。陆贽认为按贫富征税,就打击了勤劳,鼓励了懒惰;反之,按人丁征税,就可以鼓励勤劳,懒惰之人要想完税,也不得不努力劳动。他认为财产数量不易准确测定,财产性质各不相同,实践中不易操作,易滋生腐败。
——据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杨炎与陆贽赋税思想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的赋税思想。(6分)
20.【中国近现代治边政策】(14分)
材料一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海军建设成为清廷的重要议题。其间清廷有过购船的尝试,但由于不尽如意,于是决定自造轮船,自建海军。从1868年到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相继制造了48艘轮船。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是转折性事件。事件发生后,清廷在朝廷督抚中立即开展了一场海防大讨论,最后决定立即筹办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海防大讨论的决心虽然很大,但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州集团与准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只初步建成了5支各自为政、残缺不全的舰队,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清朝海军建设的失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治边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后期中国海防大讨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8分)历史答案
1-5DCACA 6-10AABBB 11-16BBDBBD
17【答案】(1)培养兼具品德和知识的人才(或者“培育圣人”);以礼规范人际关系(或者“明人伦”);使儒学融人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或者“世俗化”);致力于服务现实生活和社会(或者“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或者实现“天人合一”)。(8分,每点2分,任意回答4点即可)
(2)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明清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在坚持核心理念的同时,积极学习与吸取其他文化的长处,强调修养与思辨;受到政治环境的巨大影响。(6分,每点2分)
18【答案】答案示例:
变化一:宋元时期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
说明: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发,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将帅之才心怀崇敬;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程朱理学影响文艺创作;为增加故事趣味性,文人和民间艺人进行艺术加工。
变化二:明代增加了封建说教内容。
说明: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影响力扩大。
变化三:明代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
说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民众价值观含发生变化。
变化四:清代对宋辽双方能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
说明: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统治者欲以“杨家将”故事为依托加强教化,宣扬精忠报国、满汉一家等思想以维护统治;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变化五:清代民间戏曲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
说明: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出现具有反专制色彩的进步思想。
19【答案】(1)杨炎主张按财产征税,陆贽主张按人丁征税;杨炎主张货币实物并重,陆贽主张征收实物。
(2)陆贽代表了农耕经济的要求,其赋税思想较为传统;他关注普通农民,希望减轻百姓负担;陆贽考虑到了赋税政策的具体执行问题,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他站在封建国家的角度分析问题,其主张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答案】(1)特点: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与边防并重;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6分)
(2)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中体西用,师夷长技。(4分)
意义:凸显救亡图存决心;增强了国人的海权意识;带动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