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第二单元 抒情散文阅读
七年级下册
第三部分 考点攻略
目录
01
02
群文阅读训练
单元写法归纳
03
以读导写提升
单元写法归纳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黄河颂》 反复、呼告的手法:本文以“啊!黄河”的句式,运用反复、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老山界》 细腻生动的描写: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记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高山——老山界的经过,同时运用细腻生动的描写,抒发对乐观昂扬、坚定不移的红军精神的赞美之情。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谁是最可爱的人》 反复、呼告的手法:饱含感情的表达方式:本文具有强烈的抒彩,不仅在事实的记叙中饱含感情,有些段落还集中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土地的誓言》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结合:本文抒发作者对沦陷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和甘愿牺牲的决心,综合运用两种抒情方式:一是运用呼告、拟人的修辞手法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眷念,这是直接抒情;二是回忆部分,选择有特色的景物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这是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群文阅读训练
1. 群文主题——抒情散文:文章都是抒发作者爱国主义情感的散文,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但都洋溢着浓烈的思想感情。抒情散文是一种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写,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2. 阅读方法:
(1)感知形象特点,理解散文的内容。
(2)抓住行文文眼,把握散文的情感。
(3)勾画修辞语句,品味散文的语言。
(4)梳理文章结构,揣摩散文的写法。
3. 阅读指引: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体会不同的抒情方式
《黄河一掬》 从排比、呼告、反复等修辞句,体会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作者通过叙述与朋友参观黄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作者的强烈情感。
《茶是家乡醇》 在描写中感悟作者的感情倾向,体会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回家帮三哥一家采茶的经过,表现了家乡人的淳朴与勤劳,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努力致富,改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也表现了“我”对家乡发展、亲人致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体会不同的抒情方式
《我的家乡》 从整篇文章主题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全文以“水”为主题,描写了运河、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风物,展现了家乡生活的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的强烈感情。
抒情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1. 抒情方式:即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2.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从排比、呼告、反复等修辞句,体会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
(1)呼告式:往往以一种近乎直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或赞美,或愤慨,或喜悦,或悲伤,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这种直接的抒情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顿悟式:在对事物的认识、体验过程中,有时会突然产生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就是顿悟式的。或在叙述事件终了之时,或在描述事物过程中,将对事件及事物当下的情感体验抒发出来,从而感染读者。
(3)反复式:抒情性的语句连续在文段中出现便构成了反复式的抒情方式。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抒情中可以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反复式的抒情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具有渐进式节奏感的重复。句式一般不宜太长,因为短促的句式能够更加有力地表达情感。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体会直接抒情的方式和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呼告、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关注变色语句)+表达的感情内涵。
(一)黄河一掬(15分)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我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我们来看黄河。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充了一
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
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④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于是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⑤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
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⑥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她不知多少遍,在山东大学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个人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⑦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
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⑧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
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时,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⑨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东大学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1. 第②段中介绍黄河“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从全文结构来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做铺垫。②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埋下了伏笔。③引出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
2. 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抒情。概括“我”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4分)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山东大学与听众共诵《民歌》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是胎里带来的
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4.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在描写中间接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2)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运用了呼告、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黄河的感受。②以第二人称直接抒写黄河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所有的沧桑和苦难,表达了“我”对黄河的敬畏。
间接抒情的特点:
1. 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情,而是在记叙、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2. 从间接抒情时所借用的物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态度:
(1)在描写中感悟作者的感情倾向。作者在描写所借之景、所托
在描写中感悟作者的感情倾向,体会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
之物时往往倾注了感情,例如描写的是美丽的景象,那一般就是表达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
(2)从整篇文章主题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间接抒情往往运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所抒之情、所言之志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态度,间接抒情一般集中体现在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上。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体会间接抒情的方式和表达效果 梳理描写内容(关注变色词语)+体会作者感情态度(关注变色语句)。
(二)茶是家乡醇(15分)
段 伟
①清明至谷雨,是家乡茶叶采收的黄金时节。这二十天左右的茶谓之“明前茶”或“谷雨茶”,一天一个味。
②家乡有二十五万余亩茶园。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蔓延。春林初盛,漫山的茶树吐绿,纤毫未染,通透深邃,一条条茶带随着山势蜿蜒,一条有一条的风景,一带有一带的韵味。层层叠叠的曲线间,采茶人似天女散花,没有队形,没有组合,看似随意,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
.
.
.
③老屋位于一个小山村,翠竹满崖,树木成林。这阵子三嫂每天天蒙蒙亮就上山了。我回老家体验提筐摘茶的乐趣时,三嫂已将满满一背篓茶叶搁在厅堂里。阳光透过晨雾,一缕缕地洒进厅堂,满脸汗珠的她立住休息一会,就躬身把茶叶倾倒在篾晒垫上,摊匀开来,一边又细细地把其中的老叶和碎枝拣起丢掉。
④“肥壮嫩绿的芽子,成片成片的呢!”三嫂立起身,嘟哝这么一句,“真正的无公害茶叶,只是人手不够,兄弟回来的真是时候,我们上山吧。”三嫂笑着招呼我。
.
.
⑤“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我们村里的茶园经过祖辈汗水的浸润,多年代谢,酝酿出赏心悦目的模样。清明前后,晴雨交替,山坡上积蓄了一冬养分的茶芽,焕发活力,存储着春光,或清朗明洁,或云雾缭绕。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封存在一枚枚圆润饱满的茶芽里。
⑥记忆里,茶叶是当地庄稼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孩的学杂费、家庭的开支皆指望在茶叶上。一到采茶季节,起早摸黑的采茶人,脸被太阳晒得通红,手被叶汁染得乌黑,但她们把脆亮的歌声留在了茶山上:“温泉泡开绿春蕊,翩翩起舞味
道佳。淡淡茗香醉远客,浓浓深情敬爹妈。”歌声如溪水般清澈透亮,在高低浓密的茶树中,冲过来,撞过去,有一种生命原始的力量,荡人心魄。
⑦午饭过后,三哥说,该炒茶了吧,三嫂便洗刷铁锅。灶膛里火烧得很旺,铁锅热烫起来,就把茶叶倒入。三哥双手不断翻动着茶叶,传来茶叶噼啪爆响的声音,待到叶质如绵、清香初露,三哥将茶叶起锅,放到簸箕里,不停地揉捻,茶叶成条后由三嫂摊放到火塘上的竹罩子里烘烤。如此反复两次,至细秀卷曲,白毫显露,茶叶才幽香沁鼻。
⑧傍晚时分,三嫂端坐庭院,将做好的成茶置于簸箕里摊凉,再次拣去杂物、茶梗,然后挑选条索均匀的茶叶分装到锡箔袋里,一溜地排过去,像整齐的城垛,颇有成就感。看我入神的样子,三嫂说:“兄弟,你来一杯啊!”
⑨我抓起一小撮茶叶放到玻璃杯里,开水冲下,茶叶升腾。细啜轻品,入口亲和,舌上粒粒滚动,滑润清甜,儿时那摄人心魂的茶香顺喉而入,让人通体舒畅。我脱口说:“好茶啊!一点也不比名茶差。”三嫂答道:“是啊,纯天然的呢!”
.
.
⑩采摘茶叶半个多月,三嫂显得有些疲意,三哥叫三嫂不要太累。他说,精准扶贫这几年,村里分了一块茶园给他家,采摘的茶叶大部分卖给茶商,吃“茶叶饭”就足够了,但三嫂闲不住: “总是靠扶持像什么话 得攒点小钱,找机会生大钱。”
吃罢晚饭,我准备回城,三嫂递给我一包茶叶,笑着说:“这是给你的!” 我把茶叶接过来,似乎还有炭火的余温,让人暖心暖肺,入骨入髓。
“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 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过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作者善于在细腻的描写中传达自己的感情,阅读全文,完成表格。(3分)
描写的内容 作者的感情态度
描写茶叶青翠通透、 茶山连绵壮观的美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采茶人忙碌采茶的画面 赞美她们淳朴勤劳、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对家乡茶叶的热爱和赞美
描写的内容 作者的感情态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对哥嫂的美好
生活充满信心
描写“我”喝茶的感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哥三嫂采茶、炒茶、挑茶、装茶的情景
“我”对家乡发展、亲人致富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2. 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涌”多指云、水等上下滚动翻腾。此处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茶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茶山的连绵壮观。
“翻飞”指忽上忽下来回地飞。生动传神地写出采茶人轻快、娴熟的动作。
.
.
.
.
3. 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试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段为插叙,补充交代茶叶对家乡采茶人的重要性,突出了人们的勤劳,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4. 三嫂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吃苦耐劳,勤快能干,体现在她起早贪黑,忙着采茶制茶。②自力更生,努力致富,体现在她不愿光靠扶持,希望凭双手改善生活。③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体现在她热情开朗,积极追求幸福生活。
5. 中国名茶有很多,如福建的铁观音、浙江的龙井、云南的普洱茶等,作者为什么认为“茶是家乡醇”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茶是乡情、亲情的记忆和寄托,只有家乡茶的味道最真实、最美好、最厚重。
文章主题的特点和作用:
1. 文章主题的特点:也叫文章主旨,是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一篇文章中,描写、刻画最多的事物往往体现着文章的主题,同时也寄托着作者最强烈的感情态度。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大多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
从文章主题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2. 文章主题句的作用:文章主题句是作者感情的高度概括,文章开头的主题句起到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抒情预热的作用,文章结尾的主题句运用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的手法,起到表达作者感情内涵的作用。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体会文章主题句的表达效果 勾画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关注“水”)+开头、结尾主题句表达的感情内涵(关注变色语句)。
(三)我的家乡(15分)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能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地名“御码头”,因为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
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向东飞,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船,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
鹰就噼噼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一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 文章围绕“水”展开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传达了作者对故乡怎样的情感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围绕“水”描写了运河、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2. 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4分)
(1)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噼噼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一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
(2)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环境描写,细腻地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的生活景象以诗意。
3. 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这一句子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圣境”就是人间仙境,作者在结尾直抒胸臆,赞美家乡是人间仙境,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场景里挖掘人间真味。示例二: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的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写作提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方法指导】
1. 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关键要把握好“物”与“情”之间的关系,即二者密切联系,彼此契合。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一般是正面的特性,如坚韧、洁净等)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
以读导写提升
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进行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
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如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联想到品德高尚的君子,由傲雪、幽香、淡泊、隐逸的梅、兰、菊、竹联想到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的君子。
2. 描写要具体:
所借用的物象是实的,所抒发的情感是虚的: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抽象的“情”只有借具体的浅显的“物”来表
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理解。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物”的形态、性质、所处的情景等方面的特征,对“情”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情”表现得自然恰当。
描写“物”时,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要满怀真情,使人能受到感染;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抒情要恰当:
在记叙、描写中加入感情时,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时,抒情要恰当。所谓恰当,一是指抒情不能没话找话,生拉硬扯,要做到有真情实感;二是指要以记叙、描写为基础,前后内容和谐统一;三是指内容的深浅、轻重要恰如其分,避免随意拔高;四是指抒情要从实际出发,适可而止。
【佳作展示】
难忘家乡小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周末了,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奠定怀念家乡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抒情预热】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家乡的小巷】
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啪啪”声和水滴敲击石板的声音,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家乡的小巷】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不亦乐乎地斗蛐蛐,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嬉笑打闹一时间为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主妇们在低矮的阁
楼里做饭,不一会儿,肉香、蛋香以及混杂的香气一起一个劲儿地侵入你的口鼻,令人馋涎欲滴。老头们仰面躺在太师椅上,悠然地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不时地哼上几句……此时,小巷又像一幅风情画,没有什么大红大绿,却透着一股朴实——朴实的人,朴实的生活。【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家乡的小巷】
我小时候安静地躺在奶奶怀里乘凉的情景又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晚上,人们大都要歇了,小巷显得很寂静,只有一些小虫仍然不闲着。我依偎在奶奶怀中,望着黑洞洞的小
巷,似乎没有尽头。这时,月亮已不知不觉地爬上来,淡淡的月光泻在石板路上,像一盆水泼在上面,静静地流淌。奶奶一边轻轻摇着蒲扇,一边哼着儿歌。一阵微风和着花儿淡淡的清香拂过面庞,我真要醉了。小巷仿佛是一叶大海中漂着的小舟,而我就躺在它的怀抱中。月光为我盖上一层薄被,船在轻轻摇动,我的心也随之微微荡漾……【由思乡承接怀人,描写细腻优美】
窗外虫声啾啾,把我那遥远的思绪拉了回来。我离开家乡已好几年了,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熟
悉的小巷了。小巷还在吗?奶奶依旧在月夜下哼着儿歌吗?小巷还在,不过奶奶更老了;小巷还在,不过我已难得再见了,只有月光依旧皎洁明亮。
我什么时候能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写作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佳作。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极强。这篇文章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优美,给人留下非常形象具体的印象。文章描写小巷时,既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展现小巷的特点,又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小巷的特征,读来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小巷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