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第三部分八下第五单元课件(共9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第三部分八下第五单元课件(共9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1 14: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第三部分 考点攻略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游记阅读
目录
01
02
群文阅读训练
单元写法归纳
03
以读导写提升
单元写法归纳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壶口瀑布》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抓住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仔细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现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赞美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本文按照时间和旅行进程的顺序,记录了作者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冬壮美的景色,展现了神奇的大自然。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登勃朗峰》 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叙写了上山时沿途所见的优美风景和登勃朗峰的所见所感,以及下山时的惊险经历和奇闻趣事,体现了一个“趣”字。
《一滴水经 过丽江》 本文从“一滴水”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顺着玉河,经过四方街,跌进中河,经过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巧妙地展示了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群文阅读训练
1. 群文主题——游记:本组选文都是游记,通过叙写游览过程中的见闻和自然景色,抒发作者不同的情思。
2. 阅读方法:
(1)抓特点,辨析文体特征。
(2)理游踪,梳理文章结构。
(3)品语言,赏析写作手法。
(4)悟游感,体会作者感情。
3. 阅读指引: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把握游记的
所至、所见、所感
《游司马祠》 (移步换景) 所至:正门—展厅—司马祠—司马墓。
所见: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古朴肃穆的司马墓。
所感: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沙田山居》 (定点观察) 所至: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
所见: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
所感:突出“好景虽美但乡愁难遣”的主题,表现乡愁和思乡之情。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把握游记的
所至、所见、所感
《赛里木湖》 (定点观察) 所至: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太阳的变化为线索。
所见:描写了赛里木湖在夕阳浸染下的安谧和旭日东升时的蓬勃景色。
所感:惊喜、赞叹、留念。
《瓢城古韵》 (移步换景) 所至:瓢城、小巷、青砖路、名人故居。
所见:颓破的墙壁、斑驳的苔藓、旧式的木排门等。
所感:对历史的思考、对文物的保护。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把握游记的
所至、所见、所感
《霍山红岩松记》 (移步换景) 所至:霍山脚下—红岩之顶。
所见:红岩松的刚劲不屈。
所感:讲述霍山的英雄故事,描写红岩松的刚正不屈,赞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1. 游记的基本要素:
(1)所至——指作者游览到达的景点。把握游记的所至时,要跟随作者游览的脚步,厘清作者的游踪线索。
(2)所见——指作者游览时见到的景物。把握游记的所见时,要分析作者描写时用到的写作手法,把握景物风貌的特点。
厘清作者的游踪线索(移步换景、定点观察)
(3)所感——指作者游览时感到的情思和领会的体悟。把握游记的所感时,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
2. 游记的阅读思路:
(1)理游踪,梳理文章结构:
①游记中常用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而组成的纵式结构。阅读时,必须明确“总—分”关系,明确哪些段落的作用是总括全貌,哪些段落的作用是分说描写,以及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其次要明确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了解作者运用了何种写景手法,从而使得景物呈现动态的变化,使得景点之间衔接自然、有层次感。
③以导游引路为线索组成横式结构。作者也会以导游的口吻,重点突出、分门别类地介绍游地的特色。
(2)品语言,赏析写作手法:
阅读游记,不仅要懂得欣赏作者描绘的景象,还要懂得欣赏作者描绘景象时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通感等修辞手法。更要懂得品味游记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或豪放,或婉丽,或隽永等。
(3)悟游感,体会作者感情:
游记不仅仅是单纯的游历记录,作者更在其中融入了特定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在游记中或隐或现流露出来的情绪和感想,被称为游感。要体悟游感,就必须透过游记表面描写的自然景观,深入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移步换景游记阅读 所至:厘清作者的游踪线索。(关注变色词语和语句)
(一)游司马祠(15分)
郭军平
①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认为它的厚重多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②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穿过民居,眼前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现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③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汉太史司马祠”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写着“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的山雀清脆的鸣叫让山上显得更加静谧。
④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在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剥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
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石碑,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自己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⑤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
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吟唱着一曲“无韵之《离骚》”。
⑥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牌坊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
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石碑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为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⑦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至此,我想赋诗一首以示纪念:苍苍梁山,郁郁翠柏。史公之祠,高兮传兮。悠悠居水,凄凄嘤鸣。清娱之志,感而有灵。
⑧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
(有删改)
1. 根据作者的游踪,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
(3分)
正门→(1)________→“高山仰止”牌坊→“河山之阳”牌坊→(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展室
司马祠
司马迁墓
2. 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渲染了司马祠庄严、静谧的氛围,象征着司马迁刚毅凛然、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环视石碑,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表现了书体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特点。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能够延续千秋万代、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郭沫若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和赞美,颂扬了司马迁刚正不阿、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品质,赞美他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
5. 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文眼,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我认为“厚重”一词是文眼,因为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写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司马迁的缅怀和评价,写出了司马祠厚重的文化积淀。示例二:我认为“厚重”一词不是文眼,因为这篇游记重在写游览过程,表现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而不是写“厚重”。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定点观察游记阅读 所见:阅读全文,把握所写之景物(海、山)+根据景物特点,厘清文章结构+分析写景角度,体会景色特点+理解作者感情。(关注变色语句)
(二)沙田山居(15分)
余光中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湾,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马远、夏
圭①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②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③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④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
的节奏撼得我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⑤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③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
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④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⑥姗姗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⑦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⑧,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⑤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 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⑨。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声从云下传来,从夐⑩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⑥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⑦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
是广九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是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一九七六年二月
(选自《余光中散文》,有删改)
【注释】①马远、夏圭:画家。②陶菊:即菊花。东晋陶渊明性喜菊花,后人遂称菊花为陶菊。③苏月:即月亮。宋朝苏轼坡在其诗文中对月亮有许多传神的描绘,后人遂将月亮称为苏月。④绸缪:缠绵。这里指海和山连接在一起。⑤阒 (qù):形容没有声音。⑥朝暾(tūn):初升的太阳。⑦肩膂(lǚ):肩膀和脊椎骨。这里指山脊。⑧法相:佛教用语,指佛的形貌。这里指鹿山蔼然可亲的形貌。⑨载浮载沉:出自《诗经》,意思是在水中上下沉浮。载,用在动词前的词缀。
⑩夐(xiònɡ):远。桓景: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的人物。传说中于农历九月初九率领自己家乡的乡亲登高躲避瘟神,保全了众人的性命。王粲:三国时期的文学家。由于战乱,曾一度远离家乡,其间,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表达思乡和渴望被重用的情感。
1. 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 分点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青绿(或:青翠、青碧)。②神秘(或:深沉)。③雄伟(或:巍然、磅礴)。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海比作蓝田,将浪花比作百合,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含蓄静谧,创造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3. 作者在第③段写道“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成了山人”指“我”在如诗如画、犹如仙境的山中居住,就像一个隐居的山人。“也不能不下楼去”指离开这样不问世事的生活,投入到维护、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中去。作用:①突出文章主旨。②相互照应。③反衬“我”强烈的爱国之情。
4. 作者在最后一段写道“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是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简述理由并分析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我”生活在山上就如同生活在世外桃源,按照常理,“我”应该会希望就这样生活下去。但是这里的景色虽美,“我”的乡愁却难以排遣。所以在强烈的思乡之情的驱使下,“我”才会“不能不下楼去”。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渴盼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1. 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1)运用不同的视角(顺序): 运用远近、上下、高低、俯仰等不同视角,分层写景,使得文章符合读者认识景物的顺序,同时更具美感。
(2)运用不同的感官: 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写景物,使得文章有形、有声、有色、有味。
从多种修辞手法、多个角度赏析景物的特点
(3)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运用大量冷色或暖色的词语,渲染一种阴沉或明朗的氛围,由此体现或悲或乐之情。
(4)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形象生动,有气势,具有语言美;动静结合,营造意境,富有生机。
(5)运用叠词:既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读起来又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2. 赏析景物特点的思路:
(1)赏析作者描写的景物和景物的特点。
(2)赏析作者写景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赏析作者借这些景物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
(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去赏析:不同游记的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方位,有的偏重于描绘色彩,有的则偏重于从人物感官的角度去描写景物。要注重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游记写景时,除安排不同的写景角度外,还会运用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运用抒情方式和描写手法,抒情方式包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描写手法包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以虚写实)。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描写景物离不开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能把景物写活。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等,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的感情,赏析景物描写时同样不能忽视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赏析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运用的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景物特点+表达效果。
(三)赛里木湖(15分)
丁立梅
①晚上十点,黄昏才慢慢降临到赛里木湖。
②赛里木湖的水,发生着急骤的变化,由宝石蓝渐渐变成彩虹色,又变成珍珠粉、水银色,最后变成银灰色,天与湖彻底交融到一起,找不到它们的分界线了。湖水像镜子一样。不,不,它就是一面镜子。白云幻化成雾,袅袅地于湖上起舞。丘处机有诗云:“天池海在山头上,百里镜空含万象。”他说的“天池海”,指的就是赛里木湖。
③夕阳慢慢地把湖水染红了。湖水沸腾起来,它们跑向山峦,跑向天空,天与山与湖,皆红艳艳的,灼灼其华。
④哈萨克的小孩们仍在草地上玩耍,他们不看夕阳,不看湖,他们趁着最后的天光,呼叫着,奔跑着,追逐着,踢球,骑车,像小马驹。
⑤牛羊们归家了。天渐渐暗下来,湖水的色泽开始变淡,刚刚的华彩喧腾,仿佛是一个梦。天上的云,排列在湖上,像一排黛瓦粉墙的房。一缕一缕的红霞,是飘忽在房屋之上的
.
.
红飘带。星星们出来了,密密的,又大又亮,像红宝石。远山如黛,湖水如黛,星星们提着夜灯,照着它们的梦。
⑥五点半,我悄悄起床,走出毡房。天微微亮,一枚月亮挂在毡房上空,像半枝莲花。繁密的星星只剩下三五颗了。有鸡在叫,也有虫和鸟的声音。羊偶尔“咩咩”两声,如梦呓。湖安静地朦胧着,四周的山也都朦胧着。我向湖边跑去,等着看日出。
⑦东边的天,慢慢挣脱出一缕红来,我知道,一个红太阳,就候在它身后。掬一捧湖水洗把脸,觉得心也被它清洗过了。
从此以后,尘埃无染。这时,天边的云彩,开始一点一点地给湖水着色。不是深红,不是艳红,是红晕轻染,含了羞。⑧眼见着云霞堆厚,似燃起一堆篝火。那篝火越燃越旺,越燃越旺。我紧张地盯着,不敢眨眼,胸口“怦怦”地跳着。我知道,我将见证一个奇迹。是的,奇迹果真出现了,一个红彤彤的“胎盘”从“火堆”里蹦跳出来。也只在瞬息间,那“胎盘”就膨胀得无限大,里面的光芒,再也藏不住了,喷涌出来。万道金光,霎时间照耀在天地间,太阳诞生了!那样鲜嫩,
似乎还能看到它脸上细小的“绒毛”,那崭新的生命!半个赛
里木湖被染得通红,醉醺醺的。有鹰飞过,黑色的翅膀上驮着一坨红。
⑨我呆呆地看着,直到太阳完全升起,直到红色完全消散。我慢慢往回走,一边欢喜一边心疼,这样的日出,对于我的今生来说也许仅此一次。之前我不在,之后我不在,它填饱过谁的眼?它又将填饱谁的心?
⑩八点多了,草原也渐渐醒了,各种声音明晰起来。
有炊烟从毡房里升起。牧民们又将开始新的一天,放牧他们的牛羊和孩子,喝着他们的奶茶,吃手抓饭和厚而香的馕。
(有删改)
1. 文章按(1)___________顺序,主要描写了赛里木湖两幅美丽的画面:(2) 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3分)
时间
夕阳浸染
旭日初升
2.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 湖水沸腾起来,它们跑向山峦,跑向天空,天与山与湖,皆红艳艳的,灼灼其华。(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在这里指蓝天、云彩、山峦等景物的倒影在被夕阳染红的湖水中连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景象,赋予了静物以动态的效果,把静物写活了。
.
.
(2)万道金光,霎时间照耀在天地间,太阳诞生了!(从作者表达的感情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终于盼到太阳从湖面上升起时的满足与惊喜之情。
(3)那样鲜嫩,似乎还能看到它脸上细小的“绒毛”,那崭新的生命!(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太阳初升时充满生命力的情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赞美之情。
3. 第⑨段 “我慢慢往回走,一边欢喜一边心疼”中,“欢喜”和“心疼”两个词语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矛盾。“欢喜”是指“我”被赛里木湖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心疼”是指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美景也许一生只能看到一次。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赛里木湖的喜爱之情和留恋之情。
4. 作者描写景物,善于调动各种感官,往往能做到绘形、绘声、绘色。任选一个角度举例并进行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绘形:在“天微微亮,一枚月亮挂在毡房上空,像半枝莲花”一句中,作者以半枝莲花做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示例二)绘声:在“羊偶尔‘咩咩’两声,如梦呓”一句中,作者以“梦呓”做比喻,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羊在似醒非醒的时候发出的叫声绵软无力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三)绘色:在“夕阳慢慢地把湖水染红了。湖水沸腾起来,它们跑向山峦,跑向天空,天与山与湖,皆红艳艳的,灼灼其华”一句中,作者化用《诗经》中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借桃花盛开的情景写出了夕阳浸染下湖水的艳丽色彩。
把握作者的游感
1. 悟游感:
在游记中,作者会或显或隐地对特定景物作出审美评价,或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情绪和感受。因此,阅读游记时,要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游感。具体来说,就是要透过游记描写的自然景观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感情,挖掘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 抒发游感的方式:
(1)移情于景法:游记中,作者往往会将感情浓缩于自然景物中,然后再间接地表露出来。因此,阅读游记时应透过作者所写之景和所状之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将作者感情的“寄托之物”——自然风景,还原为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设身处地法:就是要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份、经历、文化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地解析文章,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和感情变化,力求做到与作者共鸣。
(3)因果悟理法:有些游记中,作者往往会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事理或揭示哲理。这类游记中,写景是说理的基础,说理是写景的升华。阅读这类游记,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征,细心领悟作者有意揭示的道理。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把握作者的游感 抓住感彩鲜明的景物描写+关注描写的文化背景+关注抒情、议论的语句。
(四)瓢城古韵(15分)
张晓惠
①小雨淅沥,不要雨伞,不邀友伴,拂着如许的春风,静静悠悠地穿行在我们这座小城的老巷中。一条条老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似清谷。走进小巷,多半是为了这些小巷古朴而又儒雅的巷名:浠沧、集仙、板桥、文曲、纯化、儒学……
②从热闹的剧场路东西分别岔进,有数条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均是黛瓦、青砖、粉墙,人车稀少,踏进这些幽静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有一
些颓破的围墙上,摇曳着几株城市里罕见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扣得紧紧的,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绪随眼前的苦艾、苔藓、狗尾巴草流淌,一时就有些恍惚:这一条条古巷里,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 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紧闭着的院门后传出一阵嬉笑声,一树粉白粉白的繁花从围墙内茂盛出一派明媚,是桃 是李 真想去叩一下那历经百年黑亮亮的木
门,那来开门的是千年前扎着髽(zhuā)髻的童子还是身着罗衫的丽娘
③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恐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到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这扑面而来的是宋朝的风还是明朝的雨
④踩着百年的青砖路,抚着千年的汉代瓦,走着思着,一抬头,已到了清初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先生的故居。走进门来,只见宋曹先生手执书卷,孤傲地立在玲珑古雅的庭院。先生当年读书谈艺的“蔬枰草堂”还在,先生挥毫舞墨的“流觞池”还在,“会秋堂”“桐引楼”还在。小小的庭院雕梁画栋,抱水拥竹,奇石嶙峋,曲折有致。据说宋曹先生多次拒绝做官,是在哪间屋檐下,先生一次又一次冷落朝廷的征召 自号“耕海潜夫”的宋曹先生不语,只用深邃的眼神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们。
⑤顺着儒学街往南走,在不多远处右拐弯,就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故居了。陆公祠不大,却修葺得好。经受住日寇的炮火、“文革”的动乱,盐城人一直全心全意地护佑着民族英雄的故居。“仰止堂”“浩然堂”简朴大气,空灵风雅。忠烈公陆秀夫的塑像屹立在“浩然堂”间,七百多年前背负幼帝(南宋皇帝赵昺)从容投海,与国家共存亡的壮烈之举早已幻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祠内团团的绿树如烟弥漫,草坪间的小花黄的、蓝的、白的,素素地绽放。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
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
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里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盐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⑥盐城的四周都是水,俯瞰去,盐城恰似一只倒扣在水中的瓢,因而盐城又有“瓢城”之称。有了水,也就有了死心塌地的守护者——桥。北有北闸桥,东有建军桥,南有南门桥,西有登瀛桥。站在登瀛桥上,传说中的盐城八景之一 “登瀛晚眺” 中的
“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建设发展,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串场河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汽笛声声响起,就在这千年古城泛起遍地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潋滟、风雅灵动起来。
(有删改)
1.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踏进这些幽静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一边行走,一边思考,小巷那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氛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儒雅灵秀的巷名,甚至是那颓破的墙壁、斑驳的苔藓、迎风摇摆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无一不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千百年前,所以作者“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2. 本文作者巧用疑问句,传递出深厚的感情,简析“这一条条古巷里,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运用疑问句并非为了求证答案。作者在探寻瓢城小巷时,想起了陈琳和施耐庵先生,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眷恋热爱的悠悠情思。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苦艾”“苔藓”以人的感情,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小巷古韵,富有情趣。
(2)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恐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青砖比作泛黄的线装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城小巷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瓢城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4. 结合全文,就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并阐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我们要保护城市历史遗迹,让城市古韵永存。
理由:由于城市的建设发展,瓢城“登瀛晚眺”中“红杏青帘柳外城”的美景不复存在,如果我们不重视对历史古迹的保护,甚至去人为地破坏它们,城市将失去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悠悠古韵。
(五)霍山红岩松记(15分)
梁 衡
①青松向来为生命力旺盛之标志,岩石则象征意志坚定。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诗文还是书画,多以松、石为题表现坚贞高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名著《红岩》,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传达的浩然正气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它的封面:红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许多年来我一直感叹这艺术的创造力。但是,当六年前我在山
西霍山脚下见到这块红色的岩石和这株石上的青松时,竟惊得合不上嘴。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原来红岩松在这里!”
②这棵树与小说《红岩》的封面几乎没有差别,在当地也一直被称为红岩松。松下无一把黄土,树根就直接扎根在悬崖的石缝里。崖高百丈,通体透红。这是一处进山的路口,群峰让路为壑,水流奔腾成谷,经年的冲刷磨洗竟在谷口切割出这样一座孤峰绝壁,壁上长松。我们在崖下仰望,白云来去,一柱接天,劲松凌空。待爬到半山,才发现这座红色岩崖三面皆空,
只留了一条窄窄的石壁与身后的群峰相连,孤岩青松,如天王托塔镇守着霍山之门。四面杂树环合,山风呼啸。我们小心地沿着壁上的小路,爬到红岩之顶。顶不平,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仅可容数人。身后万山如海,绿波滚滚,云雾蒸腾。松立船头,松枝招展,如巨帆,破浪前行。是时夕阳晚照,清风入袖,以手抚松,顿生独立天地、思接千载之豪情。
③霍山,古人封之为镇山。当年大禹治水之后莽荒初定,洪流甫退,遍野狼藉,遂封山为镇,以定天下。据《禹贡》注,霍
山时为冀州之镇。历代沿革,皇帝祭东、西、南、北、中五镇之山,霍山为中镇。朱元璋称帝后,又统一钦定五岳、五镇之神共享祭祀。想来无论是从政治还是地理角度,茫茫大地,江河横溢,烽烟滚滚,唯有以名山为镇,方显出统治者的权威。
④霍山又名太岳山。山西多山,为南北狭长地形。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如两道闪电倏然南下,相遇为峰,是为太岳。这三道屏障围成的表里河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往远处说,最著名的当数李世民从太原
起兵,问鼎长安。行至霍州,久雨粮尽,李渊决定退军。李世民大呼:“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李渊父子整军再战,大破隋军,西渡黄河,奠定了大唐基业,史称霍邑之战。
⑤从近处看,抗日战争中太岳山左挽吕梁山,右挽太行山,巍然抗敌,也是立了大功。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过太岳,1937年八路军又在山西建立指挥部,创建抗日根据地。毛泽东运筹帷幄于延安,朱德、彭德怀立马太行,陈赓将军则带领子弟兵
与敌鏖战于太岳。山西是全国八年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和敌后抗日的主战场。八年间,我国军民的热血洒遍河川,浸透了黄土,染红了山崖。就是这次来探访红岩松,我们也是先去拜谒了山上的烈士墓。这红岩处于众山脚下,正当大谷之口,为万川汇注之地,其鲜红的颜色正是烈士的鲜血经千渗百滤后凝染在石上的;而守霍山之门的岩上青松,被历史的穿堂风塑造出遒劲的腰身,风雨写就了它满脸的沧桑,洗净了每一根松针。
⑥好一个霍山,好一方红岩,好一株红岩上的青松,自大禹治水,到抗日大功告成,穿越历史的烟雨,矗立于苍茫大地之上。
⑦自从第一次见到红岩松,我就想探究它与小说《红岩》的关系。当地人坚信那书的封面就是参照了这株红岩古松。我回北京后,立即到出版社去打听,但时日太久,已找不到原书的设计档案。之后又辗转托问多人,还是杳无音讯。但这毫不影响红岩松在我心中的魅力。我两次专门带北京的朋友去登山拜松,又托林业医生为它体检治病。我明白,凡天地间的感人之物,总是有一定的道理,何必去追问是人力所为还是浑然天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写“我在山西霍山脚下见到这块红色的岩石和这株石上的青松时,竟惊得合不上嘴”,“我”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竟惊得合不上嘴”是因为“我”没想到小说《红岩》封面上的画面竟然就近在眼前。
(2)而守霍山之门的岩上青松,被历史的穿堂风塑造出遒劲的腰身,风雨写就了它满脸的沧桑,洗净了每一根松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松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刚劲不屈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青松的赞美之情。
3. 第④段中,作者说“这三道屏障围成的表里河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那么,文中讲述了霍山的哪些英雄故事?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隋朝末年,李渊父子顽强抗敌,最终大破隋军,奠定了大唐基业。②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霍山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血洒霍山的土地。
4. 最后一段中,作者认为,“凡天地间的感人之物,总是有一定的道理”,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霍山红岩松”为什么感人。(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外形奇特,扎根红岩,劲松凌空,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②巍然屹立,经历变革,见证历史,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③红岩由烈士鲜血凝染而成,青松独立天地,看守门户,象征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写作提升】情景感悟式作文的写作方法。
【方法指导】创作情景感悟作文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构思:
1. 选取特定情景:创设情景,渲染氛围,注意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情景的画面感。
2. 抒写生活感悟:结合情景,抒写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
以读导写提升
【佳作展示】
通 讯 七
冰 心
亲爱的小朋友:
八月十七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多么飞扬而凄恻!
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
船上生活,是多么清新而活泼。除了三餐外,我只是随意游戏散步。海上的头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过后又绝对不玩了。后来自己回想起来,觉得很奇怪,无他,海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海波声中,童心和游伴都跳跃到我脑中来。我十分“恨”这次船中没有几个小孩子,不能使我在童心重现的三天中,有无猜、畅好的游戏!
我自少住在海滨,却没有看见过海平如镜的情景。这次出
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里,一望无际,尽是粼粼的微波。凉
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到过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栏杆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地荡漾开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
八月十八夜,正是双星渡河之夕。晚餐后我独倚栏杆,凉风吹衣,银河一片星光,照到深黑的海上。远远听得楼栏
下人声笑语,忽然感到家乡渐远。繁星闪烁着,海波吟啸着,凝立悄然,只有惆怅。
十九日黄昏,已近神户,两岸青山,不时有渔舟往来。日本的小山多半是圆扁的,大家说笑,便道是“馒头山”。这馒头山沿途点缀,直到夜里,远望灯光灿然。已抵神户,船徐徐停住,便有许多人上岸去。我因太晚,只有自己又到最高层上,初次看见这般璀璨的世界,天上微月的光,和星光、岸上的灯光,无声相映。不时还有一串光明从山上横飞过,想是火车周
行……舟中寂然,今夜没有海潮音,静极心绪忽起:“倘若此
时母亲也在这里……”我极清晰地想念起北京来,小朋友,恕我不能再往下写了。
冰心
1923年8月20日,神户
(选自《寄小读者》,有删改)
【写作点评】文章选取了在离乡的邮船上思乡的情景,先是描写所见之景的梦幻和空灵,紧接着以欢乐美丽之景衬托思乡之情,由景及情,细致地描写了作者在船上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文笔清丽,抒情细腻,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里面写所游境地的光景都是作者从眼中看到或是从心里感觉到的,这就把作者的行动和境地的光景打成一片了。所以读来会觉得很生动,并不觉得静止呆板。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