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中考押题历史试题(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重庆市中考押题历史试题(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1 12: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中考押题卷(六)
历史试题
(本卷考试形式为开卷;全卷共两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共用90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1.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北京人遗址是世界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早期人类遗址,下列文物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A.出土的甲骨文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打制石器 D.司母戊鼎
2.历史学家钱穆指力,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下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3.以下是对秦汉时期巴郡的研究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4.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长城 D.故宫
5.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6.《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广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C.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D.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历史上第一次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
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
A.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川
B.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C.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道德礼教
D.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9.观察右图,长征三大主力会师地点在
A.① B.② C.③ D.④
10.“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4年12月19日,日军对重庆实行持续长达8年零10个月的大轰炸,造成重庆直接伤亡32829人,灾民172876人.财产损失(按1937年比值)100亿法币。重庆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汽,坚持抗战。使这座英雄城市巍然屹立。”这表明
A.重庆人民表现了不畏牺牲、团结抗战的精神 B.重庆是抗战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重庆人民对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D.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
11.《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白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A.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C.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
13.“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住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最早产生于
A.文艺复兴时期 B.启蒙运动时期
C.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业革命时期
14.右图为1870—1900年世界石油产电变化图。号致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发明与便用 B.交通工具的推陈出新
C.内燃机的发明与推广 D.电器设备的推广应用
15.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克思、恩格斯联合发表《共产党宣言》 B.达尔文著《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的观点
C.世贸组织的职能是制定规范多边贸易协定 D.德国分裂标志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非选择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3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91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根本转变,雅尔塔会议认为战后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主导战后格局,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罗斯福认为,在这个大国集团里必须将中国考虑在内……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独立抵抗日本法西斯多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理应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中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倘若成立的国际组织将中国这样排除在外.这个组织谈不上有什么代表性: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亚洲的传统大国,任其弱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
——摘编自乔治威尔斯、卡尔顿海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一年内.先后同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等10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走向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不仅填补了巨大的真空”,而且为联合国“获得新动力打开了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更加积极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2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与本届世博会的.既有周边睦邻,也有远方来客,
既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既有国家机构.也有国际组织。
——摘编自牛军《中共外交—天下解放与“永久国防”》
材料三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又称冷战格局。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全面对抗,给世界带来了动荡和不安,也由于美苏两大阵营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也保持了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崩溃。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但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具备较强综合国力的国家和国家联盟,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X";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O”。(3分)
A.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作战是二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 )
B.雅尔塔会议成立了联合国。 ( )
C.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未来发展潜力大。 ( )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发展的特点。并概括指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影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极格局的影响。并指出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谈谈你从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国家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规律性认识?(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秦汉“大一统” 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独立战争后,一直以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摘编自李惠胤、孔晨旭《略论“南北战争”在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摘编自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形成的影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 “√”;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括号内填“X”。(2分)
A.“一国两制”是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的。 ( )
B.“一国两制”是港澳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拥有高度自治权。 ( )
(4)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选择材料中的两个事例,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 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革是强国之源,是富民之路。某校以“改革与时代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12分)
【古代改革】
材料一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代民主政治之顶峰。它关于国家大事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决策采取多数决定原则,崇尚法制的精神,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史实材料,也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最早的基础,虽然雅典的民主制度只是在很狭小的范围内实现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一种形式。
——摘编自李琼《浅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摘编自吴干麾、齐世荣《世界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以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代改革】
材料四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学者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摘编自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4)根据材料四,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改革】
材料五 罗斯福新政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新的经济模式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5)根据材料五,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的具体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摘编自刘日新《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特征。并指出中国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的措施。(2分)
重庆中考押题卷(六)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 D 3. B 4. B 5. A 6. B 7. C 8. B 9. C 10. A 11. B 12. A 13. A 14. C
D
二、非选择题
(DA. O B. X C. 分)
(2)特点:“一边倒”外交转变为全方位外交。(2分)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 位;利于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2分)
(3)影响:给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保持了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2 分)特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1分)
(4)认识:国家的发展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动,国家的外交政策应该随着世界格局灵活变化。(1 分,意思相近即可)
(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1分)影响: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1分)
(2)原因:南北不同经济类型的矛盾是战争爆发的根源;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南北矛盾的焦点;
林肯当选总统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3)A. 7 B.X (2 分)
(4)示例:
观点:国家统一利于国家发展。(2分,围绕“统一”)
阐述:秦始皇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 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消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资 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港澳问 题,维护了国家统一。(3分)
综上所述,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1分)
⑴影响:为近现代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为奴隶主阶级服务,范围小。(2分)
⑵内容:改汉姓。(1分)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1分)
(3)内涵:大化改新仿效唐朝的封建制度实行改革,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分)
(4)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
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2分,任意两点)
⑸作用:美国渡过危机,经济开始复苏,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1分)内涵:国家加强对经济
的干预。(1分)
(6)特征:国家计划经济。(1分)措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