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整合 共读佳作-呼唤美德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四单元整合 共读佳作-呼唤美德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1 21: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整合
共读佳作 呼唤美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驿路梨花》
《最苦与最乐》
写人叙事
散文
梳理事件
总结精神
小说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
勾画关键句






1.确定阅读重点;
2.关注关键句子(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段首句、段末句等);
3.跳过非重点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略读信息梳理
①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 和 两方面的事。
②概括文中提到的叶圣陶先生所做的事,并与①中的两个方面对应。
③作者如何评价叶圣陶先生?
④写下你初读文章的感受


叶圣陶先生
待人厚
修改文章
送客
复信
写话重风格
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律己严
追怀业绩
学习效仿
《驿路梨花》情节梳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我和老余发现小木屋引发对小木屋主人的猜想
瑶族老人告诉我们小木屋的主人叫梨花
小木屋主人的妹妹告知我们小木屋的由来
揭晓小屋建造者是热心善良的解放军战士


我和老余
主人是谁?
深山
赶路
偶遇小屋
瑶族老人
打猎迷路
送粮感谢
梨花、
哈尼小姑娘
爱心接力
照料小屋
解放军
行军遇雨
建造小屋
《最苦与最乐》略读信息梳理
①文章开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着,作者论述了由责任产生的痛苦状态,如生活中常见的种种情况:承诺未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_____、_____乃至自己的责任,深化论述。因而,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③责任带来痛苦,反过来讲,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名言,对“____________,便处处快乐”“___________,便时时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论证。
④最后一段,作者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并从正面说明: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又从反面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最后,我们发现梁启超所说的“最苦”指的是__________;“最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
《最苦与最乐》略读信息梳理
①文章开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接着,作者论述了由责任产生的痛苦状态,如生活中常见的种种情况: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等。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的责任,深化论述。因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③责任带来痛苦,反过来讲,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名言,对“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进行了论证。
④最后一段,作者明确指出:“责任是逃避不了的。”并从正面说明: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又从反面说明: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责任)永远不能解除了。
⑤最后,我们发现梁启超所说的“最苦”指的是负责任;“最乐”指的是尽责任。


最苦与最乐
事未办、钱未还
恩未报、理未赔
最苦
最乐
人生应当
勇于负责
对他人、家庭、社会、
国家、自己的责任
处处尽责任,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任,时时快乐
日日尽责任,得苦中真乐
(正)责任越大,快乐越大
(反)躲避责任,自投苦海
负责任最苦
尽责任最乐
细读,
直击文章的“高光点”
Part.02




为使直播顺利进行,学校拟选出五位“带读主播”,在直播间中引导更多的同学发现佳作之美。请你在班级教师的帮助下,细读本单元的五篇课文,找出课文在内容上、手法上的“高光点”,为主播甄选做好准备。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三段,在学习任务单中完成批注。
寻真
一、本段首句有何作用?
二、作者写的事有什么特点?
三、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该句是议论句。在段首揭示本段所叙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
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以小见大。从小材料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主题,更能引发广泛的共鸣,震撼人心。
“文似看山不喜平”,《驿路梨花》是如何将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
见曲
思考一:作者为什么不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叙述?
思考二:本篇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实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请找出相关的情节说一说。
活动:小组合作,将第一课段中《驿路梨花》小茅屋与人物的关系图进一步完善,体现小说叙事的曲折生动。
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一波三折。
悬念一:
误会一:
悬念二:
误会二:
悬念三: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我们”认为送粮的瑶族来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
瑶族老人否认后,再次发出疑问“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遇到哈尼族小姑娘,误会她和姐姐是小茅屋的主人。
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是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那么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我和老余
主人是谁?
深山
赶路
偶遇小屋
瑶族老人
打猎迷路
送粮感谢
梨花、
哈尼小姑娘
爱心接力
照料小屋
解放军
行军遇雨
建造小屋
悬念1
误会1
悬念2
误会2
悬念3
(插叙)
(插叙)
情节环环相扣、波澜起伏
“先生讲到紧要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已,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欢乐处,则大笑,声震屋梁;讲到悲伤处,则痛哭,涕泗滂沱。”
——梁实秋
品语
品读《最苦与最乐》中的语言,说说为何梁启超的说理使听者忘倦,身临其境,莫不深受感染?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②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设问句
反问句
排比句
多种句式、修辞手法的变换和使用,使行文富于变化。
①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②为什么呢?
③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句末添加语气词,更加口语化。在谆谆告诫中又不乏平实而亲切,听者易于接受。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引用古语、俗语
既有书卷气,又通俗易懂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引用名人名言
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译读《陋室铭》与《爱莲说》
见风骨
思考一:找出“陋室”与“莲”有何特点。
思考二:这样的“陋室”中住着怎样的人?
思考三:作者为何认为“莲”是“花之君子者也”?
思考四:写一物而见“风骨”,探究两篇短文的表达手法之美。
——“陋室”之中,高雅脱俗、书香弥漫。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之中,怡然自得、闲适清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中,谈笑风生、纵情畅怀。
“陋室”不陋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和州刺史。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虽身居_______的陋室,却能_________,这便是_______的风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净
庄重
挺拔
简约
清香
卓立
纯净
雅致端庄
莲之_________,
恰如君子之_________。
·《陋室铭》借“陋室”写“德馨”,表明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便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莲说》赋予“莲”以人格化特征,以寄寓自己的志向、思想、情感。这也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客观物品的描写和叙述,间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情感等。


以小见大,引发共鸣;
巧妙设悬,一波三折;
言语多变,雅俗共赏;
托物言志,风骨犹存。




从本课小结中任选一个“高光点”,写一段文章推荐语(100字以内),作为主播甄选活动的演讲内容。
共鸣,
触碰情感的“连结点”
Part.03




读书直播中有一“连麦互动”环节,邀请同学们在阅读文章后,联系当下,谈谈呼唤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请你做好准备,参与“连麦互动”。
【子任务】
1.1 找出《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包含作者深情的句子,并尝试朗读。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中,蓦然传来不幸的消息,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使哀情倍增。读此句时,注意读出哀痛之情。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引用《左传》的话高度评价叶圣陶先生“立德”居首位,是“单一的儒”,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应读出景仰与赞美。
【子任务】
1.2 叶圣陶先生去世后,吕叔湘先生写文悼念,其中有一副挽联,上联为:“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将叶圣陶先生的立身治事作为一种“楷式”?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子任务】
2.1 品读《驿路梨花》中的经典意象“梨花”。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做批注,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


· “看,梨花!”
·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自然界中洁白美丽的梨花,营造了美的意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 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 多好的梨花啊!
此处的梨花指的是名叫“梨花”的哈尼姑娘。以梨花的纯白美好,象征姑娘单纯善良的性格。


·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此处描写了梦境中的梨花,梦境中,花与人相映生辉,推送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此处的梨花以花喻人,以此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人们。升华文章中心——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 标题《驿路梨花》。
一语多关,言约意丰。
“驿路”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还是少数民族优良民风。
【子任务】
2.2 “驿路梨花处处开”,昔日芬芳如今是否依然在社会中四溢?请你查阅新闻资料,说说“驿路梨花”如何开在何处。
【子任务】
3.1 《最苦与最乐》中,作者联系哪些生活情境来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你的身边有这样正为负责任而承受痛苦的人吗?
【子任务】
3.2 请结合实际,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责任的理解。
(提示:可从对人、对事、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等角度进行思考)
【子任务】
4.1 针对《陋室铭》与《爱莲说》中包含着文化符号的句子进行重点批注。理解作者的志趣与追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
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引先贤陋室自比。孔明和杨雄才德过人,陋室便因此不陋,如今的自己也是如此!
作者暗示了自己见贤思齐的远大志向,亦彰显了高洁傲岸的情操与安贫乐道的情趣。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用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来衬托自己与众不同的爱莲心意。以陶渊明爱菊,坚持的遗世独立来正衬,以世人爱牡丹的趋炎附势来反衬自己在浊世也要保持清白的情怀。
菊象征着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而选择隐居避世的人,对于这类人的态度作者是认同的,但对其消极避世的做法,又不敢苟同。牡丹象征着在浊世之中趋炎附势,失去自我的芸芸众生,对此作者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而莲则象征着作者选择的的处事方式——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