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核心能力达标卷
班级: 姓名:
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学习本单元后,让我们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开展"向美而行,拥抱中国风"研学活动吧。
活动一:溯源 ·探民风民俗之家国之思
【材料一】
隆重的传统节日,不仅体现着中国人生活的①làng màn,还体现着对家的依恋、对根的追寻。春节,②wàn xiàng更新, 一 阵阵③biān pào 声, 一碗碗④jiǎo zi,一次家人的欢聚,蕴含 了多少中国人的血脉(mài mò)亲情;清明,万物生长,人们⑤fèn wai感恩生命的意义,礼敬 祖先,慎终追远;端午,粽叶飘香,龙舟手展示着娴(xiǎn xián)熟的竞渡技巧,观众热血⑥ fèi téng,人们忆的是诗魂,悟的是家国情 … …
“ ” ,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发展民风民俗,坚守中华传统文化阵地,这
正(zhēng zhèng) 是中国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3%)
2.根据拼音和语境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6%)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3.下列加点字与文段中画横线的“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A.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B.更深夜静,只有他还在埋头苦读。
C.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也要懂得改弦更张。
4.选段中的空白横线处应填入的古诗文,最合适的一项是( )。(2%)
A.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B. 每逢佳节倍思亲
C.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不同的传统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下列节日与习俗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2%)
A. 祭灶日:吃灶糖灶饼、扫尘 B.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
C.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D.重阳节:喝菊花酒、赏月
6.品味年俗,在括号中填上形容人多热闹的四字词语。(2%)
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广州, 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锦,( );在东北,人们扭起欢快的秧歌,冰天雪地中( );在成都,大家携家带口、( )地来到武侯祠摸"喜"字、沾喜气;在烟台,渔灯节会场( ),庙前搭台唱戏,港口舞龙、放灯……
【材料二】
走进典籍,曼妙文字闪现着中国人的大智大爱:" ,轻烟散入五侯家",短 短十四字描绘出了寒食节民间禁火,而宫中给权贵豪门传赐新火的画面;《迢迢牵牛星》中" ,泣涕零如雨”,倾诉了织女的离别之苦,给七夕乞巧的姑娘多少遐想;中秋,“今夜月明人尽望, ”将诗人王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光阴流转,又遇春节时,又会有多少人感慨:"
,何时复西归 "
巡视舞台,多彩艺术尽显中国人的情趣与审美: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戏诠释着蕴藏在雪域高原 的那份古老、神秘、雄浑和悠远,昆曲《牡丹亭 · 游园》在中法共同推出的冬奥新春音乐会上向世界传递中国戏曲之美。
走进千家万户,由处处细节可见中国人的祝福与祈盼:年夜饭中一盘碧绿的韭菜寓意( ),一 条全头全尾的鱼象征( );檐下雕刻的蝙蝠表达( )的心愿;窗户上贴着的窗花展示( )的愿景;门楣上插的艾草、菖蒲体现( )的祈望。
7.在文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4%)
8.在文段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填序号)(5%)
A.招百福斩千邪 B.福气盈门 C.年寿长久 D.年年有余 E.吉祥喜庆
9.文段中提到的藏戏流传于藏区,我知道藏戏的特点有: 、
、 、唱腔与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等。(3%)
10.除夕早上,龙一鸣要在大门上贴上爷爷用行楷写成的春联,下面哪副春联是爷爷写的 ( )(2%)
11.腊八粥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龙一鸣难忘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 一起品读吧。(6%)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1)与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2%)
A.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B.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
C.饭豆浑身肿胀,比平常胖了许多。 D.八儿的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2)此处描写与八儿 时的描写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了腊八粥 。 (2%)
(3)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道你喜欢的传统节日美食。(2%)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 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12.龙一鸣为深入开展研学活动,就"你喜爱的民风民俗"到各班进行采访。这种场合下,受访者需要即兴发言,即兴发言时要注意什么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2%)
A. 快速打腹稿,清楚发言的重点和次序。 B. 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C.写好发言稿,反复修改,认真读稿。 D.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 13.当龙一鸣采访到你的时候,你会如何回答他的问题呢 (2%)
龙一鸣:请问你最喜欢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说说其中令你最难忘的情景吧。
我:
活动二:融合 · 品民风民俗之时代风貌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8%)
【材料一】 (资料摘编自2021年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第10版《青年调查》)
【注释】①国潮: 一种以中国创造为核心,将中国文化作为载体来连接品牌和 IP (知识产权)的消 费潮流。
【材料二】 (原文《传统文化的"盲盒式"玩法》,摘自2022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的《唐宫夜宴》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因为这一 台“唐宫 春晚",河南博物院早晨门前游客络绎不绝,排起了200多米的长龙。整个春节期间,河 南博物院的网络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00%以上。2022年初,由上海京剧院演员演绎的游 戏《原神》戏曲唱段《神女劈观》在网络出圈。传统戏曲与虚拟世界“跨界混搭”,让观众大呼"惊艳",平台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自己看还不过瘾,网友们之后纷纷激情"二创",打造出粤剧版、黄梅戏版、唢呐版 ……
1.对材料一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2%)
A. 所谓国潮,指的是在全国流行的风尚。 B.超九成青年愿意为国潮产品买单。
C. 九成以上青年期待更多国潮元素出现。 D.我国青年对国潮元素认可度极高。
2.国潮元素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2%)
A.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B.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C.增加与互联网接触的时间。 D.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3.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们要懂得结合时代新发展新语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一个例子,说一说它是怎么做到的。(2%)
4.过春节,贴年画。请设计一张有杭州亚运会元素的传统年画。(2%)
画面:
内涵:
(二)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2%)
选文一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 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 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 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 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 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节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
选文二
吃完年夜饭,长辈还要给晚辈发压岁钱。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平安度岁的祝福,其 象征意义远超实际价值。年夜饭后,各家都要闭门守岁。全家人围在火炉旁,拉家常,谈 天说地, 一直聊到五更天明,迎来新岁。人们在除夕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这种形 式叫作"守岁"。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2000年的历史,其目的是祈求长命。如今这种习俗仍然普遍流行。
节选自夏瑾《春节: 一幅生动的年俗长卷》,2022年1月25 日《中国青年报》
1.梳理选文一中元宵节的习俗,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并作答。(5%)
2.选文一用词多样化,文中不能用来表示"全部"意思的词语是( )。(2%)
A.一律 B.清一色 C. 通通 D.照样
3.选文一中,能够体现老舍文章"京味儿"特色的词语是; 。(1%)
4.两篇选文中提到的除夕和元宵节的习俗有( )。(2%)
①剪窗花 ②守岁 ③看花灯 ④包饺子 ⑤放花炮 ⑥吃元宵 ⑦发压岁钱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⑦ C.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5.选文二详写了守岁,作者是怎样将守岁写具体的 (2%)
(三)阅读《西樵山下"翰林村"》(节选),完成练习。(9%)
有800年历史的广东佛山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明清时期曾走出4位翰林、6位进士,连同考中举人以及获颁优贡者近20人,是名副其实的“翰林村"。"积德读书”是它的立村之本。
松塘村三面岗峦环抱,村中七块池塘片片连绵,村居环塘列建,百巷朝塘;长街深巷,清幽古 朴;宗祠序列,书舍家塾,鳞次栉比 …… 虽历经岁月,仍完整保留了岭南建筑风格的原汁原味。立 于村内月池畔、区氏宗祠前的一整排旗杆石,刻着应试中选者的姓名和名次,成行成列,成为“翰林村"最( )的地方。
翰林文化观光是松塘村最( )的金字招牌。每年10月,村里都举行别具特色的翰林文化 节,拜孔子,走青云路,登翰林门,学生们在丝竹声中跳起传统舞蹈六佾…… "奖教奖学"活动是翰 林文化节的重头戏,村里每一个上大学的子弟都能获得一份奖励。据介绍,近40年,从这儿走出的博士有8人。对古村来说,任何活化与开发,都比不上人才辈出,生生不息。
翰林文化节过后,“出色”巡游开始了,这是松塘先贤弘扬祖德的民俗活动,源于清光绪年 间,三年一届。"出色"原名"飘色”,巡游时,队列前头凌空撑起十分( )的巨大彩旗,叫"飘"; 后面,乡人抬着明德、文昌牌匾和罗伞等,队列中醒狮起舞,鼓乐齐鸣,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后 来,松塘村农业、手工业发达,人丁兴旺,百姓富足,"飘色"的队伍由村内巡游至村外,因此改名为“出色”。
松塘村的另一大特色是中秋特定习俗“烧番塔”。每到中秋夜,迎着皎洁的月光,在松塘村 两口水塘之间的塘埂上砌起高高的塔身,点燃塔中稻草,番塔迅速火光冲天;村民们接力将稻 草、木糠投进塔里,熊熊火焰从砖石砌成的塔底蹿升;不时用湿竹竿从塔底方形口中起劲挑拨,每挑拨一次,火星喷溅四散,如火树银花在月圆之夜随风飘散 ……
烧番塔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等,以珠三角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村居最为流行,在松塘村 尤为盛行。 一 到中秋,全村人都来帮手砌番塔,家家都来积砖石、积禾草。在整个准备工作 中,砌番塔是难点。番塔的底座直径2.18米,中间镂空,上小下大呈锥形。砌塔时一层一层地向上砌,从下往上每一层都要向内部收缩一圈,最上层顶端仅留一孔,这样火苗上蹿也更为迅猛。
烧番塔代表着丰收,也代表着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的欢聚之情。高高的番塔,象征着人们 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的火苗,预示着未来红红火火。这种根植于人们生活的传统,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在岭南人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 作者李刚,选自2021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
2.填入选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A. 显眼 亮眼 抢眼 B.耀眼 抢眼 醒目
C. 醒目 亮眼 耀眼 D.显眼 亮眼 夺目
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A." 出色"巡游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三年一届。
B. 重大节日,松塘村的人们会烧番塔。
C. 松塘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是一个古村落。
D. 烧番塔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等。
4.选文介绍了三个习俗,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个 作者是围绕哪几个方面来写出特色的 (3%)
活动三:秀艺 ·叙民风民俗之家乡故事
融媒体,秀中国!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我的家乡"开始啦!你的家乡有哪些民风民 俗 快来秀一秀吧!请你拟个文案,介绍其中一种,或者写一写你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请择优推荐哟!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特色突出,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mài xián zhèng
2.①浪漫 ②万象 ③鞭炮 ④饺子 ⑤分外 ⑥沸腾
3.D 4.A 5.D
6.示例:人山人海 人潮如涌 络绎不绝熙熙攘攘
7.日暮汉宫传蜡烛 终日不成章 不知秋思落谁家 百川东到海
8.C D B E A
9.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10.B
11. (1)D (2)猜粥 诱人的样子
(3)(示例)粽子:把泡好的白白胖胖的糯米、红 彤彤的枣儿、色浓汁鲜的五花肉一股脑儿地塞 进卷成漏斗状的粽叶里,拿着勺子使劲压实,抽 一根绳子左扎右捆,再扔进大灶上的锅中,让它 在沸腾的锅中煮上两三个小时。单看它那碧绿 碧绿的衣裳,闻闻那糯米与粽叶混合的清香,就 让你馋得直流口水了!
12.ABD
13.示例一:端午划龙舟 每到端午节,家乡的大江 小河里就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龙舟下水了, 小伙子们站在龙舟头,威风十足地敲着鼓,伴着 鼓点,十几个龙舟队友弓着背、划着桨,水花四 溅,号子声、加油声响成一片,热闹极了。
示例二:中秋节赏月 中秋节的夜晚,月亮格外 圆。我们一家人在阳台赏月,月饼摆上了,瓜果奉上了,爸爸妈妈望着明月遥想当年,弟弟背起 了李白的《古朗月行》,我看着月上的阴影,想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幻想着飞上月球去看看。
(一)1.A 2.C
3.示例:游戏《原神》戏曲唱段《神女劈观》,将传统 戏曲与虚拟世界"跨界混搭",放在网络平台上播 放,吸引众多年轻人。
4.(示例一)画面:莲莲抱着胖鲤鱼,跑向"大莲花"。 内涵:祝福人们年年有余,祝福杭州亚运会圆满成功。
(示例二)画面:水墨画的背景,空中九龙腾飞, "大莲花"前方,我国运动员们和财神站在一起 拜年。
内涵:祝福大家幸福安康,财源广进,祝福祖国繁 荣昌盛、日益腾飞,祝福杭州亚运会圆满成功。
(二)1.导图由下到上:观花灯 略 吃元宵观花灯 突出元肖节观花灯的特有习俗,体现元 宵节的热闹。
2.D 3.杂拌儿 4.C
5.示例:作者是通过写一家人守岁时的情形、守岁 的方式、守岁的历史和意义这三个方面来把守岁 写具体的。
(三)1.(示例)左边:清幽古朴、岭南建筑风格 右边:翰林文化节 蔚为壮观(历史悠久)
寓意美好
2.A 3.B
4.烧番塔。作者是围绕烧番塔的时间、地点、方法, 烧番塔的别称、流行地域,砌番塔的方式,烧番塔 的寓意等几个方面来写出烧番塔习俗的特色的。